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10608300000024

第24章 宽恕别人,善待自己

宽恕他人就是在善待自己,要懂得怎么样去求得觉悟,怎样打开我们的心量,破除我执。

在这个世界上,给人一条生路就是给自己一条生路。佛说:救人一命,胜过七级浮屠。然而,放人一条生路,又何尝不是胜过七级浮屠呢?所以,不要置人于死地,要留一条生路让人走。人,不要把事做绝,要留后路,要存善念,要积善德,这样终究会得福报。

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

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心宽,天地就宽。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人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

——

一天,一位法师正要开门出去时,突然闯进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汉,狠狠地撞在法师身上,把他的眼镜撞碎了,还戳青了他的眼皮。那位撞人的大汉毫无羞愧之色,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你戴眼镜的?”

法师笑了笑,没有说话。

大汉颇觉惊讶地问:“喂!和尚,为什么不生气呀?”

法师借机开示说:“为什么一定要生气呢?生气既不能使眼镜复原,又不能让脸上的淤青消失,苦痛解除。再说,生气只会扩大事端,若对你破口大骂或打斗动粗,必定会造成更多的业障及恶缘,也不能把事情化解。若我早一分钟或迟一分钟开门,都会避免相撞,或许这一撞也化解了一段恶缘,还要感谢你帮我消除业障呢!”

大汉听后十分感动,他问了许多佛的问题及法师的称号,然后若有所悟地离开了。事情过了很久之后,一天法师接到一封挂号信,信内附有五千元钱,正是那位大汉寄的。

原来大汉年轻时不知勤奋努力,毕业之后,在事业上高不成低不就,十分苦恼,婚后也不知善待妻子。一天他上班时忘了拿公文包,中途又返回家去取,却发现妻子与一名男子在家中谈笑,他冲动地跑进厨房,拿了把菜刀,想先杀了他们,然后自杀,以求了断。

不料,那男子惊慌地回头时,脸上的眼镜掉了下来,瞬间,他想起了师父的教诲,使自己冷静了下来,反思了自己的过错。

现在他的生活很幸福,工作也得心应手了。特寄来五千元钱,一方面为了感谢师父的恩情;另一方面也请求师父为他们祈福消业。

“禅悟”法师的宽容带给了大汉觉悟,教会他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宽容是一条环环相扣的纽带,让我们彼此相连,从而认清彼此,珍惜生命。

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一份宽容挽救的也许就是一个生命。法师的宽容带给了大汉觉悟,教会他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宽容是最好的教育手段,能用真切的言行给人以启迪。生活中,要时刻怀有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

害人害己

人要心存善念,这样必有福报。否则伤害了别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从前有一个愚痴的人,因为他和别人有仇,所以常常要想出方法来报复。可是他怎样也想不出方法,因此抑郁在心,终日不能快乐。有人问他道:“你为什么这样抑郁不乐呢?”

他回答道:“有一个人常常说我的坏话,所以我心里很生气。我想这个仇非报不可,可是我想来想去,都想不出好方法,所以一直都在生气烦恼。”

那人听了,哈哈笑道:“这很简单,你只要学持一种秘密的咒语叫毗陀罗咒的,但可以害他致死。不过,持这种咒,有一种毛病,就是持了以后,你自己也要死去,我看你还是不要持吧!免得仇人未害,你自己却先死了。”

不料这个人听了,非常欢喜,说道:“请你告诉我这个咒语吧!我报仇心切,只要仇人能死,我自己先死也愿意。”

于是,这个被瞋念蒙蔽了心灵的人,就在他的仇人之前先死了。

“禅悟”瞋嫉怨结为害的严重性,往往人未被害,却先害了自己。有些人为了瞋心,不惜毁损身体,他们为瞋恨心所驱使,自害害人,今世后世,沉沦不已。若是多多反省,以慈悲清凉和平的善法来修治身心,使他同得安乐,才是光明解脱的大道。

保持觉性,心量广大

在佛教经典上,有许多关于宽容的故事,告诉我们宽容别人的过错,会收到教化并感动别人的作用。

在仙崖禅师的禅院中,有一个贪玩的学僧,因耐不住寺院的寂寞,常常在傍晚时分偷偷溜到后院高墙下,架起一张高脚凳翻墙出去玩耍。

仙崖禅师发现后,没有惊动任何人。一次,学僧又翻墙出去了,仙崖禅师随后将凳子搬到一边,自己坐在墙下,等那学僧归来。夜深人静,学僧兴尽归来,不知墙下的凳子已被搬走,从墙上翻下时,感觉到脚下的凳子变软了,下来一看,原来是踩在仙崖禅师肩上,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跪在地上不敢言语。仙崖禅师把他拉起,并安慰道:“夜深露重,小心着凉,快回禅房休息吧!”

学僧回房之后,心中忐忑不安,夜不能寐,担心禅师会当着所有学僧的面惩处自己。但事情一天天过去,禅师从来不提此事,更无他人知晓。学僧深感惭愧,从此再也没有私自外出,而是潜心修行,终成一代名僧。

“禅悟”我们每个人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事情,如果能够以宽广的胸襟,宽容别人的过错。不仅可以挽救一个浪子,而且还能够成就一个人。更主要的是宽容可以使可能发生的重大祸患消弭在萌芽状态。所以,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质量,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

让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的故事传遍中华大地,且经久不衰。人生能有几多光阴,为什么一定要为一些小事或者为一点小利益争执而伤感情、起矛盾呢?扪心自问,我们与别人有矛盾的时候能否像张宰相那样“让他三尺”,化干戈为玉帛?

清朝大学士张英桐城老家与姓吴的邻居之间有一空地,吴家修房砌墙越过了中界,张的家人写信报告,本来想请在朝廷做大官的张英出来制止。按说张英是一代宰相,有权有势,妥协退让恐怕不是他的性格。可是如果以权势压人,争斗下去,势必造成他人的不满,伺机报复,这样冤冤相报何时了?再说一个人一点小亏都吃不了,心胸也太狭窄了,还称得上“宰相肚里能撑船”吗?于是在看完张老夫人的信后,张英想了又想,写了一首劝导老夫人的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书,深感愧疚,立让三尺;叶家看到这种情况,也对争执感到羞愧,也把院墙主动让后三尺。三尺加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六尺巷”由此得名,成为一段千古佳话。试想,如果张英一利当前先为自己考虑,只顾自家利益,仗势欺人,其结果一定是弄得大家都不愉快,甚至由此引发血案。

这个“六尺巷”的故事也被后人作为解决人际冲突的典范故事广为传颂。

“禅悟”“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礼让、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开明人士尚能如此,今天的我们,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在处理小是小非的时候,学习学习古人的胸怀,也就少了纷争。宽容是一种美德。当然宽恕伤害自己的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要把怨气甚至仇恨从心里驱赶出去,的确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胸襟。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我们不需要一味地、刻意地去消除仇恨,而要不断用爱来充满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仇恨自然没有容身之处。既然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我们何不抛弃仇恨、放下愤怒,来善待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