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智慧告诉你:怎样才算会说话
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请教“闻斯行诸”的问题,就是听到道理是否应该马上施行。孔子在回答子路时说:“有父母兄长在时要孝顺,应听听他们的,怎么能听到就马上做了呢?”在回答冉有时又说:“听到了当然是要赶快行动起来。”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回答,使得在座的公西华大惑不解,问道:“为什么同样的问题,您的回答却截然相反呢?”孔子解释说:“冉有胆子小,平时遇事总是犹豫退缩,所以我说听到了就干起来,是要鼓励他,给他壮胆;而子路胆量大得超过一般人,做事莽撞,所以我说,有父母兄长在时,要压一压,是要提醒他,使他有所退让。”
这是《论语·选进篇》记载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经典范例,也体现了孔子说话的智慧——说话看对象,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而选择不同的说话内容。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石。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极大,可以说,当今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说话做事的原则,所参照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还能从一些儒家经典中悟到其中的精髓和奥妙。
口语表达是人们运用声音和态势语言对一个人思维活动的扫描和表达。也就是说,说话是人们思维的物质外化。因此,我们说,说话是一个人素养、能力和智能的一种综合体现,是表达者根据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并辅之以适当得体的态势语言表情达意,取得圆满交际的口头表达能力。
根据口语交际的构成要素和口才的含义,会说话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在交际中必须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即能根据交际意图和目的熟练地运用语言技巧来展开话语,同时应具有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即对应情况而说话。孔子认为口语表达直接面对听众,说话的针对性越强,表达的效果越好,因此,说话的内容、时机、情态都要因具体对象、具体环境而异,有所选择,区别对待。
2.在交际中始终具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和语境意识。如果不顾场合,不看对象,夸夸其谈,滔滔不绝,这种“能说会道”的行为只会引起反感甚至厌恶,不能称之为有口才。另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在其著名的《劝学》中曾明确指出:“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急躁),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瞎子)。”这说明讲话应随境而发,相机行事。
3.在交际中还必须具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和反馈能力,既能准确地接受和理解,又能做出恰当、必要的应对。这是与人交谈中很关键的一条。在口语交际时,说话者不仅要表达,同时还要作出有针对性的反馈。
4.说话内容的深浅要与对方的接受能力相宜。交谈不是一味地发泄自己的感想和情绪,而是一种合作的程序。人们说任何一句话,都希望能够对听话人产生适合己意的作用和影响。但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听话对象存在着民族、地域、性别、性格、年龄、职业、地位、阅历、文化修养、兴趣爱好、语言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迥然有异。因此,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口吻说话也应当有所不同。《论语·庸也篇》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意思是说,对中等以上的人可以说高深的道理,对中等以下的人就不可以讲高深的道理。可见,说话的内容超过或低于对方的接受能力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学生出外讲学,一路上十分辛苦。这一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他们在一片树荫下休息,正准备吃点干粮、再喝点水,不料,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了人家的麦苗。一个农夫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一向能言善辩。他凭着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但他说起话来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大道理讲了一串又一串,尽管费尽口舌,可农夫就是听不进去。
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
于是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吃掉我的庄稼哩,你说是不是?我们应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很在理,责怪的意思也顿然消释了,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不中听。”
看起来,说话必须要看对象、看场合,否则,你再能言善辩,别人不买你的账也是白搭。
5.慎言。所谓“慎言”,就是不说过头话。提倡“慎言”,是针对言与行的关系提出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多闻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这就是说,做事情要勤劳敏捷,说话要谨慎讲究分寸,做不到的事情,压根就不说,如果在言与行实在无法一致的情况下,宁可多做事,少说话,也决不能说多做少,言过其行。
背景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及其内部阶级斗争错综复杂,加上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士”这种阶层的出现。再加上王权发生动摇,人们对“天”产生了怀疑,私学悄然兴起,促进了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在那个时期,纸张还没有发明,文字虽然已经被普遍应用,但书写仍不方便。由于竹简太笨重,帛书又过于昂贵,因此,书面语言的使用范围很窄。在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里,主要靠口语交流。通过言传、耳听、心记来传播文化,交流信息。当时,孔子常常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深知口语表达的社会作用,非常重视说话的艺术,也留下了许多千古美谈。
德摩斯蒂尼的经历:好口才不是天生的
在古希腊,人们常常聚在一起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大家都争着上台发表演说。有的人知识渊博,旁证博引,说古论今、滔滔不绝,每次演说,都能征服听众的心。人们就称这样的人是演说家。德摩斯蒂尼就是古希腊当时最著名的大演说家。
可是你们相信吗?这样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曾经是一个口吃者。口吃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结巴”。说话不流利,结结巴巴的人怎么能成为能言善辩的演说家呢?但是德摩斯蒂尼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德摩斯蒂尼自幼喜爱读书,知识很渊博,他很想成为演说家,但是当他登台演说时,原本平静的听众一下子就烦躁起来,台下乱哄哄的一片,有的人索性在台下喊起来,轰他下台。
德摩斯蒂尼知道自己失败了,内心十分痛苦,但是他没有因此灰心丧气,暗自下决心要克服自己的弱点,成为一个有名的演说家。
从那以后,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德摩斯蒂尼就立即起床跑步上山,他一边爬山,一边呼喊,尽量使自己的声音传的远些,更远些。爬上了山顶,他就迎风站立,把树木当听众,打着手势作长篇演说,他讲的十分认真,就像眼前真的有许多听众一样。
为了使口齿清晰,德摩斯蒂尼还经常含着小石子练习讲话。他的口腔被小石子磨破了,流出了血,可是他还是不停地练习。
他经常去看话剧,仔细看演员在台上表演时,怎样讲话,怎样用手势,怎样表达感情,回来练习演说时,他就像演员那样注入自己的感情。
一年以后,德摩斯蒂尼终于纠正了自己的口吃毛病,他又继续博览群书,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有时手里拿着书就高声地朗读起来,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口齿清楚、音色醇美、语言流利、发音正确为止。德摩斯蒂尼就这样苦练了很久,终于克服了说话的障碍。
当他再次登台演说时,他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调优雅,姿态潇洒,妙语连珠、滔滔不绝,台下的听众完全被征服了。当他的演说结束时,全场热烈欢呼,祝贺他演说成功,德摩斯蒂尼终于从一个结巴而成为一个真正的演说家。
许多人不愿与自己不熟悉的人交谈,因而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许多人自认为口才不佳,不愿当众讲话。即使公认为口若悬河者,也不是在任何状态下都可应付自如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等,都是使用语言的行家。但他们大都认为自己从小就不善言辞。原因很简单,由于他们口才不佳,才加倍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可见,好口才并非天生具备的,而是需要后天不断地学习和努力。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口才的培养和提高,需要从点滴做起。然而,口才的培养和提高难免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喧哗与躁动,诱惑与挫折,问题与困惑。因此,在锻炼自己口才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道理和方法,以求自己少走一些弯路,少做一些无用功。德摩斯蒂尼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每一个青少年都希望自己能说会道,妙语如珠,但在现实中,每个人的实际说话水平却是层次迥异、高低有别、优劣参半的。有的人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的人则扭捏木讷,吞吞吐吐;有的人舌灿莲花,字字珠玑;有的人则词不达意,语焉不详;有的人言谈锋利,巧发奇中,有的人则是似是而非,不着边际。
口才是青少年学识、才干和智慧的重要标志,也是青少年想象力、创新力、应变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的综合表现。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如果说话的水平不高,那他就不能很好的驾驭自己的思想、情绪和情感,当然也就不能很好的处理各种事情和各种情况下的人际关系。不能很好驾驭语言,就不能天从人愿的驾驭自己的前程,更不能风调雨顺地驾驭自己的人生。
因此。我们说,敢开口就是赢家。只要你勇于开口,积极地把握与别人交谈和当众讲话的机会,从中领会到一些说话的技巧,帮助自己建立自信。当然,开始的尝试总是比较艰难的,但是,一回生,二回熟,当你能够勇敢地当众开口说话时,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了,如果熟悉之后再多加练习,就一定可以熟能生巧,应对自如,进而成为一位口才高手。
张仪的舌头:好口才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技能
春秋战国时代,辩士蜂起,许多人靠口舌言谈平步青云,立取富贵。君主崇尚口才,天下学者俊士更是趋之若鹜,蔚然成风。以在秦国推行连橫策略而著称的游说家张仪,颇懂得舌头的珍贵。他初到楚国当说客时,一天,碰巧相国家丟失了玉璧,主人一口咬定张仪就是窃贼,将其严刑拷打后逐出了门。回家后,妻子叹着气说:“你若不读书游说的话,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呢?”谁知张仪并无愠怒之色,也毫不垂头丧气,而是答非所问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不解地答道:“舌头当然还在啊!”张仪舒了一口气说:“够了。”因为他懂得,舌头在,就有成功立业、飞黄腾达之望。后来,他真的扶摇直上,当上了相国。
说话是一门上天入地的大学问,足以立身,足以成事。说话也是集情感、语言能力、心理素质、逻辑能力和知识储备为一体的艺术,是人的知识、情感、意志的外化,是人生智慧的体现。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刘勰曾如此高度赞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言;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想当年,苏秦以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统领六国共同抗秦;张仪凭藉谋略与游说技巧,瓦解合纵,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阴阳股掌间,掐指算乾坤”的诸葛孔明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合,骂死王朗传为千古佳话。在那个风云激荡,烽火连天,群雄逐鹿的年代,也因此涌现出了无数的能言善辩之士,他们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对人性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和对游说技能的熟练驾驭下,运用自己博古通今的知识,滔滔雄辩的口才,周游列国,出谋划策,三言两语,于危难中轻松挽救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好口才或词藻华丽,文采飞扬、正义凛然、气势磅礴,赋予语言独特的人格魅力;或铅华内敛,纯净质朴,情真意切,赋予语言灵性秀美的人文关怀。
今天,口才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对于青少年来说,口才是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它不仅对我们现在有着巨大的帮助,在我们踏入社会后,它依然是我们抓住机遇的“敲门砖”和立身立业的“金钥匙”。
那么,青少年应该具备哪些语言能力,怎样才算是拥有好口才呢?从人们的语言交际实践来看,好口才主要表现为六种才能或能力。
1.说明能力
说明能力,就是把话说得准确明白的能力。所谓口才就是指说话的表达能力,能把自己心里想的话说出来,这是对口才最基本的要求。其实,能把意思讲得准确、明白,使听者一听就懂,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例如,有的人懂技术,但不见得就能说出来;有的学者知识渊博,写过不少专著,但一讲起课来,就让人昏昏欲睡。这些都是语言表达能力不佳的表现。
2.吸引能力
吸引能力,即通过说话,把别人的注意力留住的能力。青少年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这种能力呢?
首先,说话要有内容,才能够吸引别人的倾听,要使别人在听你说话的过程中有一些收益或是产生共鸣,那么,这样的说话才是成功的,而别人也才会乐意听你说话,与你交流。同理而言,一位好的说话者一定是一位特别善于沟通的人,而沟通首要的就是学会倾听他人的说话。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在说话时更要学会看他人听你说话时的表情,以便适时地改变自己说话的内容、语气等等,说话时千万不要自说自话,这是最不成功的说话。
其次,说话要注意自己的节奏感,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有些人在说话的时候语速相当快,就像在爆豆子一样,往往他(她)自己说完以后,别人都没有反应过来他(她)到底说的是什么。说话说得慢一些,声音响亮一些,你就能发现,人们会更加注意地倾听你的说话,而且他们会感觉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经过你慎重考虑后才说出来的,人们会认为你在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我们也常感觉到,即使同一个意思,甚至同一句话,会说话的人,能叫你听后眉飞色舞;不会说话的人,则叫你感到头昏脑涨。
3.说服能力
说服能力,即说话能打动人心,使听者心悦诚服的能力。口才好的人并不一定讲得很多,妙就妙在他善于察言观色,能够探查出别人心中的想法,会对症下药,三言两语就能使人折服。说服能力要求语言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对于那些善于操纵说服技巧的人来说,能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想轨迹及其中的“要害点”,瞄准目标,击中“要害”,比与对方不停地周旋更有效,它会使你的说服力大大提高。这一点如果发挥得淋漓尽致,足以成就大事。
4.感染能力
感染能力,即用语言感动人的能力,也就是要求讲话人以自己的激情感动听者,获得以情动人的效果。如果说话人感情平淡,语言贫乏,自然是无法感动听众的。
具有感人能力的语言或是字字珠玑,让人听来春风化雨,或是情真意切,动人心扉。总之,就是要与听者产生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共鸣。
5.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即讲话中根据思想表达的需要创造语言的能力,或者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语言创造能力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词汇贫乏,话到用时方恨少;用词没有仔细斟酌,粗陋肤浅,词不达意,错漏和歧义百出,这些现象,统称为缺乏语言营养。发展青少年语言创造力的前提,就必须攻克缺乏语言营养的堡垒。生活、阅读、情感、思维都是提高语言营养,丰富语言创造力的源泉之一。
6.控制能力
即控制自己的语言所能承受的能力。就是说,只会把话说出来,却不会顾及自己所说的话所能引起的后果,实际上是信口开河,瞎说一通,这算不上有口才。
一般来说,语言的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准确把握说话分寸的能力。既要把意思说到,又不会说得过头,而是说得恰如其分。
第二,针对不同的听话人和不同的情况,能准确预料和有效控制听话人对自己语言所做出的反应能力。
第三,在谈话过程中已经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改用恰当的语言予以补救的能力。
好口才在青少年成长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现在与他人交往,还是将来准备成就事业,良好的口才一定会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胆小的萧伯纳:怎样克服谈话中的卑怯心理
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以其幽默的演讲才能著称于世。可很少有人知道,他在20岁初到伦敦时,却羞于见人,胆子非常小。若有人请他去作客,他总是忐忑不安地先在人家门前徘徊多时,而不敢直接去按门铃。有一次,一位朋友邀他参加学术者的辩论会。在会上他怀着一颗非常紧张的心站立起来,做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演讲。当他演讲完毕时,却受到了别人的讥笑,他觉得自己充当了一个十足的傻瓜,蒙受了莫大的耻辱,但他并没有灰心。此后,他每星期都当众演说,人们在市场、教堂、学校、公园、码头……在挤满三四千听众的大厅或只有寥寥几人的地下室,都能看到他在慷慨陈词。有人曾做过统计,在12年中,他演讲次数竟达1000多次。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由于第一次演讲或发言没有发挥好,或是一次发言时忘了词,再或是一次交谈时说错了话,结果就对开口说话产生了恐惧感,不敢再登台了,头脑里挥之不去的始终是失败的阴影。
其实,恐惧、怯场等等也并不是某个人的特殊现象。很多大人物初次在特定场合讲话时也会产生恐惧与紧张。
国际工人运动杰出的女活动家蔡特金第一次演讲时,虽然早就做过细致准备,可一登场,要讲的话一下子从脑子里全溜掉了,大脑出现了空白。
英迪拉·甘地夫人初次登台时,吓得连一点儿声音也发不出来。讲了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只听到一个听众在说:“她不是在讲话,而是在尖叫。”她在一场哄堂大笑之中匆匆结束了讲话。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谈起他首次在公开场所演说时说道:“那时仿佛嘴里塞满了棉花,脉搏快得像争夺赛跑金牌。”
英国政治家路易·乔治第一次做公开演说时,舌头紧紧抵在嘴的上膛,竟不能说出一个字。
美国前总统福特初入政坛时,讲起话来结结巴巴,人们听起来很不舒服,曾有人戏称他为“结巴运动员”。
连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都承认:“我不知道哪位大臣不紧张。我任首相7年半了。每当我起身发表重要讲话,我就紧张,每当我走进下议院,我也感到紧张。”
英国另一位首相狄斯端里也曾说过,他宁愿率领一队骑兵去冲锋,也不愿在下议院讲一次话。
可见,害怕讲话现象很普遍。然而,人们不可能永远逃避讲话,而只能设法使自己从恐惧中走出来,用自信心来武装自己,勇敢地面对说话,就像那些终成大器的众多名人一样。
有些朋友在别人伶俐的口齿、独到的见解、逼人的语势面前,产生了卑怯心理,或缄口沉默,或支吾其词,一副笨嘴拙舌、口讷语迟的样子。作为谈话场面的一分子,出现此类窘境,不仅有碍于自身能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各抒己见的良好气氛的形成。
说话主要有三种卑怯现象:
1.在别人独到见解面前的卑怯现象
对每一个谈话者的发言,我们感到都是真知灼见,给人以启迪,甚至有振聋发聩之效。整个谈话场面此类发言层出不穷,我们置身其中,不由地心有所动:别人的水平那么高,见解那么独到、深刻、精辟,我是无法比及的。我要保持沉默,不要说出来闹了笑话,坏了别人的胃口,淡了场面的品位。结果越想越别扭,错过了许多说话的机会,把自己弄成了多余的角色。其实,谈话是由若干人组成的,每个人都会围绕话题认真思考,发表一己之见。这是他认识最深刻,最急于发表出来,感觉上最应与别人交流的东西,自有其精辟、深刻之处,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我们只要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作积极思考,也会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发表出来也会对他人产生启迪作用。如果仰面看人,自惭形秽,小觑自己,怎能不出现卑怯现象呢?
某校文学社经常组织文学沙龙活动,别看这些青年学生稚气未脱的样子,但谈起文学话题,个个都高谈阔论,不乏精彩之论。某女生自入社以来很想与同学们交流,可每次活动她都在别人的高见面前丧失信心,有些意见到了嘴边又犯起嘀咕,打起了退堂鼓。其实这个女生在文学上还是有些见解的,创作上也有所收获。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她是在别人独到的见解面前产生了错觉,出现了卑怯心理。如果她能意识到这些,同样会发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2.在别人说话优势面前的卑怯现象
人有千姿百态,其说话也各具特色,它的方式、角度、特点都不尽相同,说话形式的差异表现为说话时的争奇斗艳,这就形成一个人的说话优势。比如,有的人口齿伶俐,有的人严谨清晰,有的人音色悦耳、抑扬顿挫。在别人这些优势面前,有人可能会想:我能有这样的说话能力吗?我如何比攀得上他呀?如果听听我的发言,岂不大煞风景,让人难堪。还是不说为好,免得丢人现眼。其实这是心理上对别人的说话优势放大所致,是被对方镇住了,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说话劣势与对方优势进行参照。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坚持自我,认真说话,同样会赢得别人的良好反应。
3.在别人心理优势面前的卑怯现象
说话表面上看是一种嘴皮子功夫,实际上是与人的思维状况和心理面貌密切相关的。说话能力、思维状况是稳定因素,心理面貌则是变化因素。因此,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常常是一个人说话水平发挥程度的决定因素。面对不同的说话对象和说话关系,说话心理常会出现微妙变化。地位、身份、关系是影响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比如一个领导,他在部属面前谈话就具有心理优势,说起话来,思路大开,气畅语酣,妙语连珠,能充分发挥,甚至能超过平常水平。此时我们会感佩不已,觉得对方说话水平就是高人一筹。自己未等开口,早已先泄了气,应有的水平也削减了一半,只好唯唯喏喏、洗耳恭听,勉强说上几句也是气弱语虚,缺少底气。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克服说话卑怯现象呢?
1.从生理的角度进行心理调节
生理与心理是互动互制的。心理的变化会引起生理的相应变化;同理,生理的调节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当说话产生怯懦现象时往往会不由自主,难以控制,若通过生理上一些调节措施,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比如,通过深呼吸、搓手、舒展四肢、走动等方式,都可以使卑怯紧张的心理得到缓解、消除。
2.以心理暗示进行心理放松
心理的毛病用心理的方法去矫治最直接最有效。心理卑怯现象是心理夸张性感受所致,必须让心理感受重新归位。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采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对对方做客观、正确的认识,对自己做准确、公正的评估,这样就能保持清醒,树立信心。如当别人说话显示出我们所无法达到的优势时,我们可做这样的暗示:这是他(她)的优势所在,我同样也有优势,一样是他(她)所比不上的。
3.加强对对方的认识,提高自信心
说话的卑怯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对对方评估过高引发的。过高地评价了对方,悲观地评价了双方的关系,从而看轻了自己,产生距离意识和崇拜意念,此时既卑且怯,也就自然而然了。我们要加强对对方的认识,切勿对对方过高认定,更不要将其神化,要还其本来面目,把他看做一个平常人。同时谈话者都是平等关系,发言时也要以讲民主为宗旨,不要人为地把双方关系拉开。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己位置,提高自信心,这样还谈得上有卑怯心理吗?
4.克服表现欲望,注重表达效果
有时我们说话产生卑怯现象,并不是小觑自己,而是极强的表现欲望造成的。说话之初一心想着要一鸣惊人,压倒他人;当发现别人口才卓绝、见解精到时,心理上就产生失落感、挫折感,情绪受到冲击而一落千丈。对此,要培养朴实、自然的说话风格,把自己的意思圆满地表达出来就行了。
5.增强责任感,消除退却情绪
在别人出色的表现面前,一旦产生了卑怯现象怎么办?打退堂鼓而草草收场,难免尴尬,给以后说话也带来恶性循环。此时要增强说话的责任感,以力陈己见为职责,坚持下去决不退却,怯懦心理反会得到克服。
6.树立自信,磨练你的口才
在众人面前讲话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演讲高手,很多人一开始都有失败的经历,这种经历甚至是带有侮辱情绪的。但是,关键问题在于,他们没有沉溺在过去失败的阴影中,而是勇敢地向自己发出了挑战,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气,走出一条属于勇敢者的成功之路,最终成为能言善辩之人。
如果你能正确对待失败,勇敢地战胜自己的心理障碍,驱除心中的失败阴影,将失败打败,那么,你同样可以勇敢地站在众人面前,自信地说出你的心中所想。
人的任何活动都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而任何人进行任何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说话也不例外。因此,训练说话技巧也必须首先进行心理建设。对于谈话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对谈话成败的忧虑,忧虑主要来源于自己对于能否说动对方而达到预定目的没有把握。因此,要注意树立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意志。人们有时说不好话,并不是他所说的内容不好,而是缺乏对自己能够说好话的信心。恐惧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是自信心的天敌,是说好话的最大障碍。
有人在一开口说话之前,就断定自己:“我讲不好话,我笨嘴拙舌;我讲的话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我缺点很多,别人会嘲笑我……”好像自己浑身都是缺点,一无是处。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战胜别人的自信心早已无影无踪,留下来陪伴他的只是紧张、焦虑、害怕、恐惧、怯场等的不良情绪,肯定难以从容镇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建立说话的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漫长的心理渐进过程,自信心来源于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和自身能力的培养。
培养演讲者胆量的惟一方法就是勤讲勤练。对着镜子练,对着实物练,也可请人指教,要抓住一切时机练。在讨论会上,积极争取发言;主动到正式场合去演讲,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此以往必定会锻炼出胆量来,使自己的讲话条理分明,口齿清楚,富于表情,以至产生扣人心弦、震撼胆魄的强烈效果。
朋友们,不要只是羡慕那些成功和成绩显著的演说家的口才,更值得交口称赞的是他们那种坚持不懈的意志。你想练就巧舌如簧的表达能力,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磨练你的口才。
蚂蚁爬墙带来的启示: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成就口才
从前,有一个国王被仇敌追杀,落荒而逃,不得已躲在一间破屋里,他在那里独自生活了很长时间,万念俱灰,不知所措,他觉得自己已经失去力量和勇气。突然,他发现一只蚂蚁正背着一颗比它身体大数倍的麦粒,奋勇地往墙上拖,但是却一再地摔下来。那个国王默默地数着它掉下来的次数,一次又一次,蚂蚁持续地努力着,在第七十次时,它终于爬上了墙头。国王感到精神大为振奋,小小的蚂蚁都有坚持到底的信心,更何况人呢!他不断地在心里给自己鼓劲:“我一定行的,我会胜利的。”终于,他等到了援兵的到来,脱离了困境,并经过不懈地努力,恢复了往昔的荣光。
看,自我暗示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这样类似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的表达和说话中也屡见不鲜。
不知青少年朋友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很多时候,其实你已经将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准备得很充分了,信心也很充足,并且事实上发挥得也很好,可是一到说完,你仍会觉得很糟糕,认为这也不好,那也不行。这就是你的消极心理在作怪,把一点微不足道的瑕疵给无限地渲染和扩大了,可能是一两句话没说顺,可能是听众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你就怀疑自己说错了;还可能就是自己一句无意识的话引来大家的一阵笑声,你就认为大家是在笑话你哪句话说得不妥……其实,有时候并非是表达上出了问题,而是你的心态影响了你。
可见心理暗示的影响是巨大的。明白这当中的道理,你以后说话就不应该再因“疑神疑鬼”而信心不足了。虽然你的口才可能会毁在消极的心理暗示上,但这并不影响你认识和利用心理暗示,你一样可以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成就你的口才。你不但要善于创造和运用外在的激励因素,增强说话的自信,还要学会自己鼓励自己,给自己开口说话多制造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所谓积极的自我暗示,是通过主观作用使内心产生良好预期的一种自我刺激过程,它的特点是不要在行动之前就去体验遭受失败后的情绪,即使在不利的情况下,也要鼓励自己信心百倍地去面对,常用“我行”、“我能”来鼓励自己,而不是用“我不行”、“我不能”来低估自己。用积极的思想、语言来不断地提示自己,克服悲观、沮丧和恐惧心情,使人精神振奋。如果你能在表达中,给自己来点积极的心理暗示,善于创造和运用外在的激励因素,增进自己的信心,相信你的口才一定会大有提高。
自我暗示对人的心理作用很大,有时甚至会创造奇迹。
二战时期,前苏联有一位天才的演员毕甫佐夫,平时讲话老是口吃,但是当他演出时却克服了这个缺陷,所用的办法就是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暗示自己在舞台上讲话和做动作的不是他,而完全是另一个人——剧中的角色,这个人是不口吃的。
意大利著名影星索菲娅·罗兰在初进入影视业时,几乎所有的摄影师都认为她的脖子太长,嘴巴太大,希望她能去做美容手术,而索菲娅·罗兰却认为这正是自己的特点,如果要她去做美容手术,她宁可放弃拍电影,索菲娅·罗兰告诉自己,修长的脖子会使自己的身姿更加迷人,一张大嘴会更加增添自己的性感与魅力。索菲娅·罗兰以她的自信和她出色的演技成为一代电影巨星,赢得了成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1.学学阿Q的“精神胜利法”
在你准备开口说话前,先给自己打打气,坚信自己的表达能力,并默念:“我一定能行”、“这没什么了不起的”等等,从给自己足够的信心来开始你的讲话。
2.保持抖擞的精神
饱满的精神可以提供给你最佳的心理暗示,哪怕你所说的事实上并没有完全征服听者,但在精神上,你绝对已经征服了他们,这就是胜利。
3.始终保持灿烂的好心情
最起码你要有个自信的笑容,这不仅能驱除你的消极心理,还能让你更加信心百倍。
4.用“健忘”来对付消极的心理
如果你原来的说话经历中有过什么不愉快的记忆,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忘了它,让它永远消失在你的记忆力里,不再让它对你产生消极的影响。
5.做话题的“主人”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谈话时尽量选择你所熟悉的话题,争取主动说话的机会,做话题的“主人”,这样才会让你更加自信。
“阿弥陀佛”和“子曰”:天天说话不见得会说话
毕沅是乾隆时期的进士,他在担任陕西巡抚时,有一次途经一座庙宇,便想进去看看。一位老僧恭恭敬敬地把他请了进去。
毕沅看着庙宇上的佛像,突然问道:“你念过经吗?”
老僧答道:“念过。”
“那好,请你告诉我,一部《法华经》上有多少个‘阿弥陀佛’?”毕沅追问道。
老僧听后吃了一惊,但立刻回敬说:“老衲天资愚钝,才疏学浅,大人提出的问题,我实在答不出来,大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我想问问大人,一部《四书》上有多少‘子曰’。”毕沅无话可说,心底佩服老僧敏锐的思维和口才。于是答应重修庙宇,并捐资置产为香火用。
这是一则机智妙答的小故事,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和尚要天天念经撞钟,可再熟读经书的高僧也难以准确的说出一部经书中有多少个“阿弥陀佛”;读书人整天把子曰诗云挂在嘴边,可再才高八斗的墨客才子也难以准确的说出一部圣贤典籍里有多少个“子曰诗云”。人天天都在说话,但也并非人人都会说话。
你会说话吗?猛然提出这个问题,肯定会把一些人问得一头雾水,“什么,说话?除了婴儿、聋哑人之外,没有人不会说话吧!”肯定还会有一些人认为,自己从呀呀学语的时候,就开始学说话了,怎么能不会说话呢?
是啊!这个问题对某些人来说,显得过于滑稽、过于单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有的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让人如沐春风、全身舒畅;有的人说起话来尖酸刻薄、锋芒锐利,让人恐惧和反感。
说话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话说得好,小则可以欢乐,大则可以兴国;话说得不好,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丧身,所以,古人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我们虽然手里不执国柄,不必担心因为说话的轻重或对错,去负着“兴邦”或是“丧邦”的责任,可是,我们总不能不顾及到“欢乐”或是“招怨”这样的攸关自身利益的大问题吧!
很多人认为,说话是容易的,不像做文章那样难。不管成人或是孩童,不管文明人或是粗野人,因为时时刻刻都要说话,所以说话是不觉得困难的。至于写文章那就不然,不是张三李四都能够做的,因此,就觉得说话容易而作文难了。其实,说话未必比写文章容易,因为文章写了是可以修改的,而一句话一旦说了要想修改是比较困难的。文章写了前面几句,可以搁笔构思,而与人说话,那就不能如此。所以,说话不见得就比作文容易。难也罢,易也罢,归根结底一句话:“话不在多而在精。”说出一句算一句,那才叫会说话呢!满嘴胡言,词不达意,恐怕说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反而让人生厌。
美国诗人弗洛斯特从说话的角度,巧妙地把一般人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满腹经纶,却说不出来的人;第二类是胸无点墨,却滔滔不绝的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一肚子学问却讷于言辞的人,也经常听到不学无术的人废话连篇。所以,说话最根本的条件是:既要有充实而有价值的内涵,又要善于表达,使人听得舒畅,而且回味无穷。所以,有话可说不容易,要达到“言之有物”的境界,更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力求充实自己。
因此,我们所说的会说话,就是善于说话,即说话者能够准确自如、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图;能够把道理讲得清楚明白、形象生动;能够轻松自然、简洁明了地使他人听清和理解自己的话语。同时,还要能够从他人的交谈之中,测定其说话的意图,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从而建立良好、和谐的友谊。善于说话的人,一定也要敢于说话,如果不敢于向他人表述,不敢直言,便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
在学业及事业上,会说话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来说服他人,使事情顺利发展,左右逢源。可以说,会说话的人必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为其事业的成功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还是那句话——天天说话不见得会说话。要想成为说话高手还应脚踏实地地去锻炼说话的能力、运用说话的艺术、掌握说话的技巧、发挥说话的魅力。
刘备与关羽的说话方式:好口才赢得好人缘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不会忘记下面这样的情节:
为救刘阿斗,赵云在敌阵中七进七出,血染战袍。为了安抚赵子龙,刘备怒摔阿斗,忿忿地说:“为一孺子,险折我一员大将!”刘备这一言一行,充分显示了他会收服人心,会说话的高超技巧,也因此博得了赵子龙一生“肝脑涂地”般的忠诚追随。也正是凭着这一点,刘备旗下才会聚集这么多忠肝义胆的英雄豪杰。
同样是《三国演义》中叱咤风云的人物,关羽在结交人缘方面就差了许多:
当他得知黄忠也被封为“五虎大将”时,就忿然道:“黄忠何等人,敢于吾同,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关羽驻守荆州时,孙权派诸葛瑾替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亲。关羽勃然大怒:“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孙权派陆逊镇守陆口,陆逊差人给关羽送礼,关羽竟当着来使的面说孙权“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关羽的傲慢和目空一切,使得他的语言如一把利刃深深地伤害了每一位愿与他交好的人。这也为他失荆州,走麦城,人头落地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人生在世,谁都想活得潇洒,活得开心,活得有滋有味。谁都想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挥洒自己的能力与才华。然而,在社会的大舞台中,不是人人都能依靠“自我表演”而“一炮走红”的,要想拥有“观众”和掌声,不仅需要在不断的砺练中充分认识自己,把握规律,还要靠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帮助与支持。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好人缘”。
口才是交往的工具,是才智的发挥。好口才是做人最宝贵的财富,会说话就能会做人,会做人才会拥有好人缘。常言道:“遇一知己,人生足矣;得人心者,天必助之。”自古以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缘者定输赢,得人心者得天下。
好口才不仅是伶牙俐齿,更是打动人心;不仅是能言善辩,更是慧语良言;不仅是口若悬河,更是声情并茂;不仅是唇枪舌剑,更是风趣幽默。即使你才华横溢也必须在交流中让人感知;即使你聪慧过人,也要在谈吐中让人了解。好口才是人生的必需,是事业的保证,也是广结好人缘的最有效的桥梁与纽带。
拥有好口才是一个人的巨大财富。有了它,学业上会顺利,生活上会如意,事业上会成功,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你的辛勤努力。这就需要我们做到:
1.见面寒暄情最真
寒暄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原指两个人见面时谈些天气冷暖方面的应酬话。后来被作为见面时的“开场白”沿袭下来。到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寒暄就显得尤为重要。寒暄是人们交际礼仪的基础,是心与心的“黏合剂”。一句轻轻的“你好”,如久旱后的甘露清透心脾,一个真诚的微笑,如春风化雨般让人陶醉。
2.嘘寒问暖情暖心
人是需要关怀和帮助的,尤其要十分珍惜在自己困境中得到的关怀和帮助,并把它看成是“雪中送炭”。帮助别人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帮助,简单的举手之劳或关怀的话语,就能让别人产生久久的感动。比如说,当我们遇到认识的朋友、同学,可以根据他(她)当时的神情,着装、情绪状态揣摩对方的行为动向,并抱着关切态度询问一下,如:“李老师,您今天的脸色不是很好,是不是不舒服啊?”“嗨,小赵,今天情绪不错,有啥喜事啊!”“丽丽,这么冷的天怎么不多穿点衣服?当心着凉啊!”
3.会说谢谢情最美
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最是微妙不过,常存一份感激之心,就会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情感的纽带因为有了感激,才会更加坚韧;友谊之树必须靠感激来滋养,才会枝繁叶茂。古人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即使达不到这一点,但也应始终坚持“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时时处处想着别人,感激别人,这也是为人的真谛。
“谢谢”不仅仅是一句礼貌用语,一句客套话,它已成为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说“谢谢”时要发自内心,要真诚,要态度认真,要面带微笑。
4.同频共振情谊长
俗语说:“两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有钱难买针。”声学中也有此规律,叫做“同频共振”,就是指一处声波在遇到另一处频率相同的声波时,会发出更强的声波振荡,而遇到频率不同的声波则不然。人与人之间,如果能通过沟通寻找共鸣点,使自己的“固有频率”与别人的“固有频率”相一致,就能够使人们之间增进友谊,结成朋友,发生“同频共振”。
5.真诚赞美情意浓
林肯说过:“每个人都喜欢赞美。”赞美之所以得其殊遇,一在于其“美”字,表明被赞美者有卓尔不凡的地方;二在于其“赞”字,表明赞美者友好、热情的待人态度。人类行为学家约翰·杜威也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因此,对于他人的成绩与进步,要肯定,要赞扬,要鼓励。当别人有值得褒奖之处,你应毫不吝啬地给予诚挚的赞许,以使得人们的交往变得和谐而温馨。
历史上,戴维和法拉第的合作是一个典范。这份情缘的取得少不了法拉第对戴维的真诚赞美。
法拉第未和戴维相识前,就给戴维写信:“戴维先生,您的讲演真好,我简直听得入迷了,我热爱化学,我想拜您为师……”收到信后,戴维便约见了法拉第。后来,法拉第成了近代电磁学的奠基人,名满欧洲,但他始终忘不了戴维,他经常说:“是戴维先生把我领进科学殿堂大门的!”
赞美是友谊的源泉,是一种理想的黏合剂,它不但会把老相识、老朋友团结得更加紧密,而且可以把互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
6.大度宽容情醉人
人与人的频繁接触,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会大度和宽容,就会使你赢得一个绿色的人际环境。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不要对别人的过错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生活的路,因为有了大度和宽容,才会越走越宽,而思想狭隘,则会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个才华横溢、度量狭窄的人物,最终是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呼中结束了短暂的一生。而据史书记载,周瑜并不是小肚鸡肠之人,而是因为自己的大度宽容拥有一份好人缘。比如说,东吴老将程普原先与周瑜不和,关系很不好。周瑜不因程普对自己不友好,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不抱成见、宽容待之,还常常在别人面前称赞程普。日子长了,程普了解了周瑜的为人,深受感动,体会到和周瑜交往,“若饮醇醪自醉”。
7.诙谐幽默亦有情
人人都喜欢和机智风趣、谈吐幽默的人交往,而不愿同动辄与人争吵,或者郁郁寡欢、言语乏味的人来往。幽默,可以说是一块磁铁,以此吸引着大家;也可以说是一种润滑剂,使烦恼变为欢畅,使痛苦变成愉快,将尴尬转为融洽。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机智幽默。有一次他要去某小城,临行前别人告诉他,那里的蚊子特别厉害。到了那个小城,正当他在旅店登记房间时,一只蚊子正好在马克·吐温眼前盘旋,这使得旅店职员感到很尴尬。马克·吐温却满不在乎地对职员说:“贵地蚊子比传说的不知聪明多少倍,它竟会预先看好我的房间号码,以便夜晚光顾,饱餐一顿。”大家听了不禁哈哈大笑。结果,这一夜马克·吐温睡得十分香甜。原来,旅馆全体职员一齐出动,驱赶蚊子,不让这位博得众人喜爱的作家被“聪明的蚊子”叮咬。
幽默,不仅使得马克·吐温拥有一群诚挚的朋友,而且也因此得到了陌生人们的“特别关照”。
8.诚恳道歉情更深
有时候,一不小心,可能会碰碎别人心爱的花瓶;自己欠考虑,可能会误解别人的好意;自己一句无意的话,可能会大大伤害别人的心。如果你不小心得罪了别人,就应真诚地道歉。这样不仅可以弥补过失、化解矛盾,而且还能促进双方心理上的沟通,缓解彼此间的关系。切不可把道歉当成耻辱,那样将有可能使你失去一位朋友。
英国首相丘吉尔起初对美国总统杜鲁门印象很坏,但是他后来告诉杜鲁门,说以前低估了他,这是以赞许的方式表示道歉。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元帅有一次错怪了洪学智将军,后来彭德怀拿了一个梨,笑着对洪学智说:“来,吃梨吧!我赔礼(梨)了。”说完两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有了好口才,就可行天下;有了好人缘,就可亮人生。人缘若是火,口才便是风,“火”借“风”势自然更旺;人缘若是马,口才便是鞍,宝马金鞍,人皆夸赞;人缘若是花,口才便是叶,红花绿叶,相得益彰。当然,一个人要想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好尽量减少自己的过失。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为拥有好人缘,一个人应不断检讨自己的过失、提高个人的修养。而恰当得体的语言能让你在人际交往中八面玲珑,左右逢源。
周总理妙对西方记者的挑衅:能说会道才有好前程
有一次,******在北京召开介绍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及对外方针的记者招待会时,一位西方记者挑衅地问道:“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略一思索后作出了如下回答:“中国人民银行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对此妙答,记者们不禁愕然。******解释道:“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币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是由全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此话一出,语惊四座,激起了场内听众雷鸣般的掌声。
对于说话,古今中外的远见卓识者历来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总理可谓是老一辈革命家中拥有好口才的杰出代表。他机敏的应变,非凡的气魄,犀利的语言都让人赞不绝口、津津乐道。
的确,拥有好口才、能够在交谈中把意思有效地表达出来的人,走到哪里都受人瞩目,这就比一般人拥有更多出人头地的机会。能言善辩,能把道理说清楚是现代人特别是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只有做一个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吃得开。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卡耐基曾经强调:“假如你的口才好……可以使人家喜欢你,可以结交好的朋友,可以开辟前程,使你获得满意的结果。譬如你是一个律师,你的口才便吸引了一切诉讼的当事人;你是一个店主,你的口才帮助你吸引顾客。”“有许多人,因为他们善于辞令,因此而擢升了职位……有许多人因此而获得荣誉,获得了厚利。你不要以为这是小节,你的一生,有一大半的影响,是源于说话的艺术。”
在中国古代,崇尚君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但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仅仅是“敏于行”明显与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格格不入。所以,我们不仅要敏于行,还要善于言。只有掌握好口才这个武器,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口才好的人,可广交五湖四海的朋友,为自己的事业奠定广泛的人脉;口才好的人,可轻松应对各种纠纷、争端,让自己的事业一帆风顺;口才好的人,可获得老板的青睐,使自己在职场中如鱼得水。所以人不能仅仅满足于用口说话,而要善于用脑说话,发挥说话的艺术。
真正能言善语,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