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这样做
要想了解动物的再生能力,我们可以做一个剪掉鱼鳍的科学小游戏,看它能不能再生。由于泥鳅容易得到,生命力又比较强,所以我们选取泥鳅作材料。
到农贸市场买来两条泥鳅,可以把一条泥鳅从尾鳍基部剪去,另一条泥鳅则只把尾鳍的尖端剪去,然后立即把它们放入水中。过两三天用尺量一下它们尾鳍的长度,记录下来。你先猜猜看,哪条泥鳅的尾鳍更容易再生出来,长得更快?是不是尾鳍损失少的那个长得更快?实际上是从尾鳍基部剪去的鳍长得快,另一条长得慢。这种现象会不会是因为两条泥鳅的生命力不同造成的呢?如果对这个现象有怀疑,我们可以将游戏作个改进,将一条泥鳅的两个胸鳍一个剪去多一半,另一个只剪去尖端,过两三天测量一次鳍的长度,记录数据。
在同一个泥鳅上做的两个对比处理,哪个长得快,哪个长得慢就容易比较出来了。那么只有一个泥鳅做这个游戏,代表性够不够呢?能不能准确地反映出自然现象呢?可以多找几条泥鳅作类似的剪鳍处理,就能解决这个疑问。每隔2~3天同时测量两个胸鳍的长度,计算出平均值,记录下来。
现在应该清楚地看到,确定是剪去多一半的鳍每次测量时增加得多,也就是长得快,剪去少的鳍反而长得慢;而且刚被剪去时再生的速度快,以后则逐渐变慢了。
原来如此
这个小游戏说明,鱼鳍是可以再生的,再生的能力与组织的生长程度有关,靠近鳍的基部是新组织,生长得快;鳍的尖端是老的组织,生长就慢。另外,刚剪去鳍的时候生长快是因为刚剪去的时候生长部位是新组织,以后逐渐变成老的组织,生长速度就慢了下来。在做这个游戏的时候应该注意适时换水,不断添加饵料,使它们能比较顺利地完成鳍的再生。
一般来说,高等动物包括人的器官损失之后,不能重新长出,但是这不意味着没有再生现象。比如,一不小心手被刀子划破一个大口子,赶紧上药、包扎,一两个星期之后,伤口复原了,没留下多少痕迹。皮肤被烫伤了,又是水泡,又是化脓,又是结痂,后来居然恢复得完好如初。可见,生物界的再生现象是比较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