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犹太人教子心经
10606800000010

第10章 因材施教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然而这差异是有限的。就是那些只有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都能成为非凡的人。

威特是近百年来德国少有的奇才。他八岁时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法语、英语和希腊语等七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化学、物理学,尤其擅长数学。九岁考上莱比锡大学,十四岁由于提交数学论文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十六岁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

可是,这样聪明绝顶的一个奇才,婴幼儿时期却是极傻的,连母亲和邻居都认为他是一个白痴。他妈妈当时还曾说:“这样的孩子,教育他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是白费力气。”然而威特的爸爸老威特却不这样看,他认为: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有发挥出来。比如禀赋为八十的只能发挥出三十,禀赋为六十的只能发挥出二十。如果实施能发挥禀赋八到九成的有效教育,那么,即使生下来禀赋只有五十的普通孩子,也会优于禀赋为八十的孩子。他坚持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儿子,没有多久,这个“傻孩子”就轰动了整个街区乃至后来全德国。

正是老威特的因材施教,才使少年威特从一个别人眼中的“傻瓜”成为德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奇才。他的理论及成功的实践,给千万望子成才的父母增添希望和信心。

犹太拉比认为,为人父母者应该按孩子的思维长项来寻找学习和研究的领域。爱迪生偏向观察,于是选择发明。爱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觉,于是选择理论物理,唯有用好自己的长处,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与创造的领域。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说:“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的短暂一生。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像布里丹的驴子一样,它不能决定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这显然是由于我在数学领域里的直觉能力不够强,以致不能把真正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与其余那些多少是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可靠地区分开来。”

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伽利略是中世纪的一颗明星。他在物理学方面的发现,打破了一千七百多年以来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牛顿说过:“如果我能看得比别人远一点,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他所说的巨人,就是指的伽利略。

可是,有谁会想到伽利略年轻的时候曾一度想当修道士。这位科学界的天才差一点被埋没在修道院里。及时改变伽利略这个主意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父亲凡山佐。

那时候欧洲的教育和科学都是神学的奴仆,许多学校都是附设在修道院下的。为了让伽利略做好进大学的准备,凡山佐把孩子送到修道院的学校去学习。伽利略在学校里受到宗教感情的激动,决心要当一个修道士,把一生都贡献给宗教。

凡山佐自己擅长数学。但是,那时人们并不了解数学的用处,连大学里都没有专职的数学教授。凡山佐又是一个作曲家和琵琶演奏员。但是,他也不能靠音乐来谋生,他只能开一个他不愿意开的小铺子养家糊口。在这种情况下,凡山佐当然不愿意儿子学音乐,也不愿意儿子学数学。他希望儿子成为一名医生。伽利略的名字伽利里奥,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一位著名的医生而起的。

凡山佐当然不同意伽利略的这个错误决定。他知道这个孩子从小对任何事情都喜欢问一个“为什么”,这样的人是不会甘愿长期受宗教教条束缚的。而且,修道院中令人窒息的枯燥生活,也不是伽利略这样的人能够忍受得了的。他找了一个借口,说伽利略一只眼睛有问题,不能看书,把伽利略从修道院带回家中。

后来,经过凡山佐的耐心劝说,伽利略接受了父亲的劝告,改变了想当修道士的念头,进比萨大学当了学生。虽然他始终没有成为一名好医生,可是,他毕竟摆脱了做一个枯燥的修道士的命运。而且,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结识了一些数学家,开始观察和研究了一些物理学的现象,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知子莫若父”,如果没有凡山佐果断、及时而正确的引导,伽利略这颗科学巨星很可能埋没在修道院里。

犹太人认为,孩子的不同爱好,或有益于身体的健康,或有益于智力的开发,有益于个性形成,或有益于情操的陶冶。只有尊重和发展孩子的正当爱好,方有遂愿的可能。

加拿大少年琼尼·马汶的爸爸是木匠,妈妈是家庭主妇。这对夫妇准备送儿子上大学,所以节衣缩食,一点一点地存钱。马汶读高中二年级时,一天,学校聘请的一位心理学家把这个16岁的少年叫到办公室,对他说:“琼尼,我看过了你各学科的成绩和各项体格检查,仔细研究了你各方面的情况。”

马汶插嘴道:“我一直很用功的。”

“问题就在这里,”心理学家说,“你一直很用功,但进步不大,你的各科成绩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你对高中的课程有点力不从心,再这样学下去,恐怕你就是在浪费时间了。”

孩子用双手捂住了脸:“啊!那样我爸爸妈妈会难过的。他们一直巴望我上大学。”

心理学家抚摸着孩子的肩膀。“人的才能各种各样,琼尼,”心理学家说,“工程师不认识简谱,画家背不全九九乘法表,这都是可能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你也不例外。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到那时,你的爸爸妈妈就会为你骄傲了。”马汶从此再没去上学。

那时城里的工作很难找,马汶替人修建园圃修剪花坪。因为勤勉,所以很忙碌。不久,他的手艺开始受到雇主们的注意,他们称他为“绿拇指”——因为凡经他修剪的花草无不出奇地美丽繁茂。

一天,他又进城来,凑巧来到市政厅后面,一位市政参议员就在他眼前不远处,马汶看到这是一块满是垃圾、污泥浊水的场地,便向参议员鲁莽地问道:“先生,你是否能答应我把这个垃圾场改为一个美丽的花园?”

“市政厅没有这笔钱。”参议员说。

“我不要钱,”马汶说,“只要允许我去做就行。”

参议员大为惊异,他还不曾碰见过哪个人办事不要钱呢!于是他把这孩子带进了办公室。

马汶步出市政厅大门时,满面春风,因为他有权清理这块被长期搁置的垃圾场地了。

当天下午,他拿了几样工具,带上种子和肥料来到目的地。一位热心的朋友给他送来一些树苗;一些相熟的雇主请他到自己的花圃剪下玫瑰枝条,有的则提供做篱笆用的木料。消息传到了本城一家最大的家具厂,厂长立刻表示要免费承做公园里的条椅。

不久,这块泥泞的垃圾地就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曲幽幽的小径,绿茸茸的草坪,因为马汶也没有忘记给小鸟安家,所以人们在条椅上坐下来还能听到鸟儿在唱歌。全城的民众都在谈论,说有一个人办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人们通过它看到了琼尼·马汶的才能,公认他是一个天生的风景园艺家。

这已经是好几十年前的事了,如今的琼尼·马汶已经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园艺家。

不错,马汶至今没学会说拉丁文,也不懂法国话,微积分对他更是个未知数,但园艺和色彩是他的特长。他使已年迈的双亲感到了骄傲,这不仅是因为他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而且还因为他能把人们的住处弄得无比舒适和漂亮——他工作到哪里,就把它们带到哪里!

中国有个成语,叫因材施教。犹太人也很注意这点,在孩子小时候,他们会依据每个孩子的兴趣所在对他们施以不同形式的教育,确保孩子能够愉快地成长和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