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梁启超传记五种
10600400000012

第12章 办学和办报

梁启超在政治上每每失败,但他在教育和言论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他支持自立军起义的同时,已尽最大努力筹办学校,发行报刊。

日本横滨的大同学报,在梁启超流亡日本后,邀请他出任文士,为该校一切大政方针的主要设计者,对此校的建设梁启超做出了特殊的贡献。1899年春,梁启超还在神户创办了同文学校,招收华侨子弟入学,效果颇佳。不久,梁启超又从培养人才、推进维新事业考虑,决定开办一个专门高等学校,为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和各地华侨子女提供一个进一步深造的场所。经过梁启超的多方筹集经费,1899年9月,东京高等大同学校正式开办,招收学生30多人,梁启超任校长,聘请了日本人作教师。所开课程,门类繁多,内容颇新,和湖南时务学堂相比,较注重西洋文化的传播。在这些学生中,有11人就是当时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教过的学生,其中有蔡锷、秦力山、林圭、李炳寰等。他们之所以到日本来,也是在梁启超的帮助下。当时梁也拿不出太多的钱来帮助这些学生,只能让他们艰苦一些,但这些学生都很勤奋,志气极为高昂,学习兴趣也异常浓厚。在梁启超的精心教导下,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取得了丰硕的成就。该校培养的不少学生后来都成为政坛的风云人物。

梁启超另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办报。早在1898年12月,梁启超就创办了《清议报》,该报基本反映的是梁启超亡命日本后头三年的精神风貌。《清议报》内容充实,形式灵活多样,发行量在3000册以上,行销日本、南洋、朝鲜、欧美及澳大利亚等,清廷虽屡次禁止,但该报在中国本土的销售量一直居首位。梁启超利用这个宣传阵地对清廷极力抨击,对清朝统治阶级的腐朽、贪婪、卖国、独裁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此同时,梁启超还在报上发表文章,大谈民权,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谈论国事,历数国家的耻辱,讲破坏,论革命,这些和当时多数中国人尤其是知识界的心态息息相通,因而博得了“海内外有心人称许”。不少青年人,通过读《清议报》获得了西方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产生了反抗清政府的革命思想,而这一点是和梁启超的本意不相符的。但在客观上,《清议报》开民智、倡民权恰恰符合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1902年元旦,梁启超在《清议报》停刊后又创办了《新民丛报》。

《新民丛报》内容更加广泛,专栏多达25个,涉及到各个方面。出刊后以其新颖、广泛、生动、动人的特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一时供不应求。1903年发行达9000份,后又达114万多份。梁启超备受鼓舞,为《新民丛报》撰稿不遗余力,有时一天写5000多字。他那新颖的观点,独特的见识,严密的推理,扣人心弦的评述,文情并茂的语言,使一大批青年倾倒。可以说梁启超的文章教育了整整一代青年,影响了那个时代。梁启超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19世纪和20世纪交替的数年中,随着新式学堂的兴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一大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忧国忧民,不满腐朽的封建专制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带来国势的衰弱,向往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希望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他们又无法找到思想上的武器,梁启超的言论一定程度上起着反传统、思未来,出一言而为千百万人热情高呼,发一论而使全国人赞不绝口的效果,他的言论为广大初涉尘世又渴望有所作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食粮,成为他们“智慧的源泉”。

其实远在1896年,梁启超任《时务报》总撰述的时候,就因为他热情有力地宣传维新的文章而名声卓著了。但是,从总的来看,直到流亡日本之前,他基本上是以康有为的忠实追随者而出现于政论文坛的,他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见解。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实无一字不出于南海”。亡命日本后,梁启超努力学习世界的最新知识,深刻思考中国的现实问题,思想开始突破康有为学说的藩篱。

1901年前后,梁启超的政治观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不像康有为,死守过去的观点,一成不变。1903年之前,梁启超的思想激进到几乎和革命派一致的程度。他通过《新民丛报》对清廷及慈禧太后不遗余力地进行鞭挞,对专制主义无情地加以批判。他还大讲革命,谈破坏,礼赞武装斗争。甚至认为救中国的唯一出路就是大革命、大破坏。在1901年前后那种国难当头的日子里,梁启超的言论是大快人心的。

《新民丛报》是梁启超灵魂的体现,通过它梁启超逐步树立了在舆论界和学术界与日俱增的地位。《新民丛报》也反映出梁启超日渐成熟的学术思想,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初年新生的方向。后来,梁启超在政治上逐步滑落,站到了和孙中山等革命派的对立面,但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巨大成就仍闪着熠熠光彩。

梁启超一直是十分重视小说在启迪民智中的特殊作用的,他认为把政治见解寓于小说之中,有很好的宣传效用。因此,在创办《新民丛报》的同时,梁启超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专门刊登小说的杂志——《新小说报》。梁在《新小说报》刊发了各种各样的小说作品,甚至连他自己也开始写起小说来。一个时期内,梁启超刊出的那些小说还真吸引了不少读者,起到了一定的舆论宣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