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下三国
10596500000013

第13章 曹操不称帝(1)

曹操一生未称帝,死前不久,孙权因为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曹操示好。遣使上书,建议他"早正大位",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章 其实,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前车之鉴,使他不敢登上章 汉献帝刘彻章 最高权力,也是最高的欲望和诱惑,对汉献帝来说,当然想完整地得到它,而旧政权的维护者,前如受衣带诏的董承、王子服,和伏完、穆顺之辈,后如许都暴乱的耿纪、韦晃之流,他们甚至要比刘彻更热衷于推翻曹操的统治。因为皇帝作为一个高级俘虏,尚可得到优礼有加的待遇,而等而下之的旧政权的既得利益者,则是明日黄花,自然连做梦也想恢复失去的王国,因而章 所以,拥有最高权力,却又不是九五之尊的曹操,对于任何觊觎章 因此,他的内心是充满了矛盾的。正如他给行军时拟的口令"鸡肋"一样,吃,吃不下去;吐,又吐不出来。他一方面把自己的女儿曹节下嫁给汉献帝,除了政治上的笼络外,不能说曹操对于章 一方面,他不断地在诗文中表露自己,如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虽是对于周公的褒扬,实际也是在自况;如在"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中,对于西伯始终以臣事殷的赞美,其实也是在自我表扬。另一方面,却又根本不把比自己小26岁的献帝放在眼里,动不动跑去发一通脾气。吓得刘彻战战兢兢,向他恳求:"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那意思说,你高抬贵手,放我一条生路得了。

尽管汉献帝拱手要把章 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得很透彻。"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所以,他不当,谁也别妄想。

如果他要当皇帝的话,从山东进军洛阳时就可以把献帝废了。曹操一辈子不敢行此事,就因为有董卓的例子在。他知道,在汉末天下大乱,群雄蜂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比他称帝讨伐,更加名正言顺,得天应人些。他若废帝自立,第一,诸侯会联合起来反对他;第二,即使能用武力逐个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然而,他无法使整个士族阶层服贴。章 通常,人到了晚年,慢慢地失去自我感觉,便要糊涂昏聩,贪大树功,倒行逆施,期求不朽,终于走到自己的对立面去,章 但到了他儿子曹丕手里,新的一代人,对于汉王朝往日的威仪,已不在话下,只是死狗一条。与其辅主为臣,不如篡汉自立。在诸侯大部顺服,士族基本归心的客观情势下,旧的君臣框架,已成形式,汉祚的延续,根本毫无意义,所以取而代之,也是历史的必然。若是无曹操数十年的营造,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士族阶层,由仕汉的大多数,蜕变为仕魏的大多数,曹丕是无法坐上皇帝之位,而圆了他父亲一生未做成的梦。

因此,那些攫取权力的人,若是欲望超过了罔顾现实状况的程度,冷静下来,有曹操的一份清醒,也许不至于碰壁。

大江东去

清赵翼《论诗》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明了人世更迭,新陈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历史趋势。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别人当然很想了解章 刘备那里,不把小小陆逊放在眼里,认为自己打了一辈子的仗,不会栽在章 长江从他身旁悄然流过,他根本没有想到,历史从来就是章 火烧连营七百里,不但使蜀国的战斗力丧亡殆尽,也使他走向生命的终点。

一支占优势的军队,败在实力并不强的对手名下,章 章 章 张飞也是章 如果说,西蜀之败,始于关羽之自大倨傲,丢掉了半壁江山,是不为错的。当刘备取得益州、汉中后,是西蜀形势最好时期。东有荆州之固,北有汉中之防,益州天府之国,物产富饶,钱粮丰足,本是可文治武备,养精蓄锐之地。但是,一错再错,无可挽救,大好形势,付之东流,从此只能龟缩于川中苟安了。

任何事业,大莫大于治国,小莫小于齐身,道理是一样的。循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之际,千万要把握住章 西蜀刘备大举伐吴的失败,证明了章 堡垒从内部攻破,陆逊懂得章 新锐之气,势不可挡,方兴未艾,未可限量。要没有章 不尽长江滚滚流,章 曾经光辉过的岁月,那已是昨天的事了。不管过去如何,应该看到老之将至,日薄西山,退出历史舞台,把位子让给后来人,不要恋栈不去,贻人笑柄,更不要尸位素餐,倒行逆施。最让人摇头的,莫过于章 刘备泪洒白帝城

孔明作八阵图,至今犹有遗址,不过,三峡大坝建成以后,就永沉江底了。

究竟是真的遗址,还是后人牵强附会,但总是有年头的景观,也就有其价值,想来该是要设法保存的了。

章 刘备已经再无颜回到蜀中去了,仇未报,恨未雪,折兵损将,败师白帝,只有死之一途了。于是,章 若从三顾茅庐那份求贤若渴,敬若神明的虔诚来看,刘备是不应该有此次大举伐吴之事。即使退一万步,如此重大战役,至少不应该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军师排斥,而诸葛亮也不能不负责任地听任刘备意气用事。

因此,司马徽曾说诸葛亮辅刘备是"虽得其主,不得其时"的话,实际倒应该是"虽得其时,不得其主",更准确些。章 三国纷争,自然是英雄大显身手的好机会,诸葛亮所以有"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叹,非时之罪,乃主之过也。刘备在许多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对于诸葛亮并非虚怀若谷,言听计从,实质上是相悖而行的。加之儒家提倡的近乎愚忠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遂有一系列的失败。

托孤时,刘备说的心腹之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章 由此可见,蜀之败,实乃关羽启其端,刘备承其后,祸由己出,无怪于天;诸葛亮空有补天之才,而不得施展,坐待其毙,章 最后,他说:"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今有何面目复回成都见群臣乎?"此时,明白了,清醒了,也悔之晚矣!不过,总算刘备有了一份觉悟,章 李卓吾的非议

《三国演义》是一部从话本形式,也就是从历代说书人的口头文学,演变而来的小说,因此章 到了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正好给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蛮荒夷域的机会,从八十七回,一直到九十一回,用相当于《三国演义》章 因为章 所以,在中国,小说又叫作传奇,道理也许就在章 诸葛亮六擒六纵,孟获始终不买章 当然,一个正确的理论付诸实践。还有一个过程,不是人人都能说到并能做到。生活中有许多章 诸葛亮自然认同章 明代奇人,一代文宗李卓吾先生,在评点《三国演义》章 对于拥兵百万,武将如云,粮秣丰足,雄踞中原的曹操来说,在当时,算是绝对的超级大国,具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使得边远部落臣服,轻易不敢启衅。北攻乌桓,是力取。挥师千里,乘胜追击,不容敌人有稍许喘息之时。而诸葛亮的西蜀,北有魏国存虎视眈眈之意,东有孙吴怀觊觎窥测之心,因此,他不可能长期地把相当一部分军力,被牵制在蛮夷之域,从而影响他的北进计划。所以,章 因为武力,可以征服一时,不能持久,败者总是要设法反抗的。只有真正的心悦诚服,才能出现较长时间的平稳和平静的局面。所以,诸葛亮不惮其烦地降服孟获,也是求相安无事,有一个平静而不骚扰的周边环境,建立缓冲地带,无后顾之忧罢了。

但是,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蜀国,公元222年夷陵大战,蜀败;223年刘备死,阿斗继位。短暂的休养生息,国力稍有恢复,诸葛亮就主张南征。章 人们不禁问,相对于蜀来说,孟获充其量,草寇而已,值得诸葛亮率师亲征吗?值得六擒六纵去做什么战争攻心试验么?

因为每次俘获了孟获,都是连同主帅到士兵统统予以遣返释放。所以,孟获的有生力量,并未受到蜀汉的沉重打击,以致到溃不成军的地步。只要人仍在,自然就心不死,章 章 如果诸葛亮认识到章 中国人有句俗话,"事不过三",甚至"可一可二不可三",但诸葛亮以至于七擒,章 诸葛亮难辞蜀亡咎

一个极其英明的政治家,也不可能不犯错误。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主持蜀政,南征北战,多有失误,所以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章 但是,要是能够保持头脑冷静,思想清醒的话,那么可以将错误的危害性减少到最低程度。如果掺杂进感情因素,明知其可为而不为之,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势必带来很坏的后果。

诸葛亮作为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典型,我们对其人格的伟大,所产生的景仰心理,是一回事情;但从其坚持错误的北伐政策,而导致蜀国过早地败亡,来剖析他的得失,则是另外一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