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呈梨形,紧贴在肝脏下面的胆囊窝内,有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具有浓缩和贮存胆汁的作用,其容积约为30~50毫升。平时肝脏分泌的胆汁先流入胆囊,通过黏膜吸收水分,使胆汁浓缩,并将浓缩后的胆汁贮存起来。未浓缩的胆汁呈金黄色,浓缩后的胆汁呈绿色。进食时,尤其是摄入脂肪性食物时,胆囊收缩,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内,协助脂肪消化。
胆囊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以肥胖或四十岁左右的女性发病率较高。急性胆囊炎发病多与细菌感染有关,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占60%~70%),其余还有克雷伯菌、厌氧杆菌等革兰阴性菌。这些病菌多由肠道经胆总管逆行进入胆囊而引起炎症,也有少数经门静脉系统至肝,再随胆汁流入胆囊。慢性胆囊炎的形成,一少部分是由急性胆囊炎迁延而成,多数既往并无急性发作史。临床显明,大约70%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伴有结石。由于胆石的刺激,加上在长期慢性炎症的基础上,反复多次急性发作,可使胆囊萎缩或囊壁纤维组织增生肥厚,最终致使囊腔缩小,甚至丧失功能。
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胆囊炎,目前皆以切除胆囊的疗效最好。对于急性胆囊炎,一般主张经12~24小时积极的内科治疗,待症状缓解后择期手术。对于慢性胆囊炎,不管是否有结石,因胆囊功能已经丧失,且为感染病灶,均应择期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