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水族动物的奇闻怪事
10591200000036

第36章 海底的美丽与“恶毒”

浩瀚的海洋孕育着多姿多彩的生命,其中不乏有毒动物,一些腔肠类、软体类、鱼类和爬行类动物体中含有很强的毒素。海洋中的有毒动物多达1000余种,这些动物们用毒素干什么呢?它们又把毒素藏在哪儿呢?下面就让我们去探索这些秘密。

海洋里生长着一种能“开花”的动物——属于腔肠类的海葵。肉袋子似的体腔是海葵的大肚皮和嘴巴,此外海葵既没有心肝肺,也没有胳膊腿,只能靠基盘在海底慢慢爬行。海葵虽然行动缓慢,但却是厉害的捕食能手。它的身体密布着柔软的触手,触手上长有许多刺细胞。每个刺细胞内藏着一支细小、类似蜜蜂尾尖上那种毒针一样的东西。当小鱼傻乎乎地游过来赏“花”的时候,海葵便毫不客气地刺过去,随后把猎物拖进嘴里吃掉。

透明的水母在海洋中过着漂浮生活,它们也用刺细胞作武器。有些水母的刺细胞中含有毒素。当小鱼、小虾碰到水母触手表面的一刹那,水母便会射出刺丝并释放毒液,使它们麻醉,然后再将战利品送到伞下的口中吃掉。僧帽水母像僧侣的帽子,帽子下面垂着许多细长的手臂,臂上布满了小刺,刺中毒液的毒性可与眼镜蛇的毒液相比。

有一类软体动物——海兔生活在浅海,其体长不过10厘米,头部有两对触角,前面一对负责触觉,后面一对负责嗅觉。在海兔爬行时,触角能向两侧伸展,休息时就竖直朝上,恰似兔子的两只长耳朵,因此被称为“海兔”。海兔体内有两种特殊的腺体:一种是毒腺,遇到猎物时施放带酸味的乳状液体,可麻醉对方的神经;另一种是紫色腺,遇到天敌时打开“扳机”放出紫红色烟幕,使对方误认为自己被击中出血,好趁机逃之夭夭。

章鱼有8条带神经毒的吸盘腕足,用这样得心应手的工具捕捉蟹类和鱼类实在是太方便了。在所有有毒的章鱼中,毒性最强的是生活在澳大利亚海岸的外形娇小、有蓝色环状斑纹的豹斑章鱼,它的毒液会伤害人类的神经系统,被它咬伤的受害者无一生还。

此外,还有一种叫蓑鲉的鱼,通常缓慢地游荡在海底岩石和珊瑚礁间。它的胸鳍和腹鳍的鳍条长而且经常分开,看上去就像披着一件花枝招展的蓑衣,因为颜色鲜艳,人们给它起了很多好听的名字:火鱼、火鸡鱼、龙鱼、斑马鱼等。但无论名字叫得多么好听,蓑鲉都无法摆脱一个事实:它们是海洋里毒性最强的生物之一。那么蓑鲉的毒素藏在哪儿呢?原来就藏在“镶着精致花边”的背鳍条中。这些尖刺是中空的,里面充满了毒液。一旦不小心被这些尖刺碰到,即使没有性命之忧,也会感到无比疼痛。

与蓑鲉的生存对策不同,石头鱼采取的是伪装术,第一眼看到这种色泽暗淡的鱼,很多人一定会以为它是石头。石头鱼通常把自己伪装成一块礁石,“守株待兔”地捕食猎物。当小鱼、小虾游到嘴边时,它会突然张开大口将猎物吞到肚子里。石头鱼不爱动弹,但可不是好惹的,它们那贴伏在后背上的鳍条里充满了毒液。如果其他动物游动时不小心碰了石头鱼,石头鱼背部的锐刺便会立刻竖起,将毒液注射到对方体内,使冒犯者疼痛难忍,甚至死亡。

鱼的头和躯干没有界限,周围的胸鳍张开呈扇形。它通常隐身于砂质水底,游水时利用胸鳍波浪般前进。多数种类的鱼尾巴像鞭子一样又细又长,尾鳍退化成一枚尖刺。一些种类的鱼,如蓝斑条尾,衍生出额外的剧毒武器,它们可以通过尾刺将毒液注入受害者的身体。在海洋中潜水时一定要加倍小心,千万不要“冲撞”了这种蓝斑条尾,否则一旦被刺伤,轻则疼痛难忍、心慌,重则全身剧烈痉挛而死亡。

很多革鲀和箱鲀的皮肤里有剧烈的鲀毒,有些种类的鲀鱼甚至内脏也可以浓缩毒素,用来防止天敌吃掉它们。在一些国家,生活在沿海及内河中的河豚被当做美食列入餐厅的食谱。其实,这些鱼类虽然肉味鲜美,但却含有剧毒,其毒素高于氰化物上千倍。如果清洗不干净,会使食客一命呜呼。

此外,还有些鱼属于卵毒鱼类。例如,石斑鱼平时没有毒,但到了生殖期就变成有毒鱼类,其毒液藏在精、卵巢里,所以千万不要吃石斑鱼的鱼卵。

全世界有53种海蛇,它们都是毒蛇。其中最毒的海蛇是贝氏海蛇,生活在印度洋帝改海域。海蛇和陆地上的蛇是近亲,但与陆地上的弟兄们相比,海蛇的尾巴是扁平成桨状的,这样的尾巴可以帮助它们在海里游泳。海蛇喜欢在礁石缝和岸边的沼泽地中栖息,多以鱼类为食,其中最大的海蛇有3米长。

由此可见,毒素是动物们用来捕食或自卫的手段。虽然这些海洋生物的毒素有时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但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毒素同样可以造福人类。如海葵、海绵及深海水母体中的毒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奇特功效;河豚的毒素可以制成止痛药,毒刺经过提炼和加工,可用于降低血压;从海蛇的毒液中可以提炼出抗蛇毒的血清,还可以分离出一种能溶解纤维蛋白的活性酶,对心血管疾病起到疏导作用。

王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