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
10583200000014

第14章 身心分离的孩子会一事无成

孩子要成长,就必须平衡地成长,片面或偏执地追求什么效果,只能欲速则不达。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期间,孩子总是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做父母的,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谨慎,最主要的是相信孩子,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

身体和心灵是亲密伙伴,他们不可分割。我们要爱惜他们,任何偏重一方的行为都会给孩子造成缺撼。

体育是调剂心灵的良方

有一次,孩子告诉我,学校的体育课经常被“语数课”占课,只是有时老师认为同学们表现好了,才让他们上体育课。这样,列在课程表上的体育课,平时很少上,如果是期末考试快到了,那就更不可能了。我就奇怪了,体育课怎么就像是一种奖品?或者成了可以由学校老师任意取舍的呢?

现在学校本来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体制,平时的生活、学习比较死板,更不用说把体育当做是孩子心灵的发挥场,纯粹只是当做锻炼身体用的,或当做偶尔调节孩子的身体机能用的。可以说,现在应试教育对体育的理解,是非常孤立、片面的,根本没有把它与孩子的心灵感受结合起来,更不用说把学习也当做是关于心灵的体育去同等看待了。

这种教育观念来源于对学习的错误认识。当孩子的学习不是以文化建设为主,而只是为了学习知识时,孩子就纯粹成了一部学习的机器。那么一切应试教育的模式也就顺理成章、名正言顺了。但是,作为孩子的正常心理成长的特点,这种教育模式是有害的。我们知道,身体是我们的主要工具,体育就是一种关于身体的运动,如何伸展这个工具,代表着我们心灵的自由度有多少。

当孩子的心灵因体育而舒展的时候,才具有足够的空间和能力;反之,如果心灵因身体的闭锁而闭锁的话,那么孩子心灵受到的压抑就可想而知了。换言之,正因为孩子的心灵不自由,才那么漠视体育,并把体育理解得那么狭隘。也正因为这种狭隘的思维,我们的教育才那么步履维艰、矛盾百出、一片唏嘘之声。

其实,我认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根源却是那么的顽劣。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往往通过牺牲文化去寻求知识,没有在认识上把文化与知识分开看造成的。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表现在实际的教育上的错误,就是压缩心灵,强化学习。

所以,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也是现代教育质量高低的一把标尺。

把游戏当成孩子的天性

有一次吃午饭的时候,孩子边吃边玩,把各种菜食叠加在一起,组成各种形状,还让我们参与她的游戏当中,问我们“这样好不好看”、“那样好不好看”。

孩子的外婆一看就来气了。为了让孩子吃饭快一点儿,多留点儿时间午休、看点儿书或者不耽搁我洗碗,就不停地责怪孩子:“你太不听话了!什么都乖,就是动作慢,这是你的缺点。”

当时我就想:孩子嘛,不可能一下子就顺应了早已社会化了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因为难以适应,所以孩子就按照自己的方式,采取主动的姿态,去做各种的揣摩和学习。这个揣摩和学习的过程,不正是孩子游戏的过程吗?原来孩子喜欢游戏,既是出于现实的不得已,也是很紧迫的需要。所以,我们完全应该对孩子报以宽容的态度,并且把这种在成人眼中看来孩子过于游戏化的行为,当做是孩子学习、自立的过程。这不仅是涉及到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心灵的自然成熟。所以,把游戏心理渗入到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孩子必需的,也是孩子自然的、充满了乐趣的事情。

想到这里,我不免心惊了:原来孩子游戏,是为了保全自己的主动性啊。主动性是一个人的尊严、价值、自然、空间、理性、能力、责任建构的关键。我们平时经常把游戏当做编外的事,把能否适应社会化生活作为孩子优缺点的标准,这是多么有害啊!

我进而想,当孩子往往做出拒不适应社会的行为的时候,是不是社会给孩子压制太大、要求太功利化,使孩子逃避到自由的天性中,去赢得生命的喘息呢?比如网瘾、早恋、逃学等。所以,我们的教育,身披着巨大的错误,而在孩子身上去缝缝补补,有多么滑稽啊!

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孩子

一天下午,孩子又想学习,又想锻炼,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决定。我就对孩子说:“柯纹,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先锻炼身体吧,多感受一下生活的乐趣。首先把自己立起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了乐趣,有了自信,保持游刃有余的头脑,形成自由的心灵,比你多学一点知识更重要。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文化,没有宽阔的心灵、灵动的智慧、主动的力量,如何去运用知识呢?知识可以学习,而文化必须保持;当我们错过了这保持文化的机会,是不是又欠文化的一分呢?文化的形成又困难了一分。相比之下,你认为学习知识更重要呢,还是形成文化更重要?如果把知识看得太重,就会自然轻视了文化。知识易学,文化难求,没有文化的知识是死知识,不用文化去学知识,学不好知识。所以,我认为还是先保持好心态的平衡,实现生命的自由。你现在难以取舍,就说明你需要一个良好的状态。去锻炼吧!你会保持一个更好的心态。”

对于我的建议,孩子虽然听不太懂,但也能够对其中的一些意思有些感受,于是连连点头,觉得还是应该先去锻炼一下。我最后又补充说:“社会和我们可能给你传递了许多急功近利的思想,所以你也要注意克服自己的功利思想,做一个健康、勇敢、自立的孩子。只有让自己静下心来,培养全面的文化素养,才可能是最终的有能力者。”孩子边听我说,边换着运动衣。

重视孩子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只要不是太饿,有动画片看的时候,一定把看动画片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哪怕最后没吃饱饭,也是不会顾忌的。有时,我们用惩罚或劝阻的方式,孩子都不听;有时,即使孩子都已走上饭桌了,还是不允许关掉动画片,或者还吃饭时,间或跑到电视机前瞥上两眼。

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我想这一方面说明孩子的文化生活没有得到基本的满足,另一方面也说明孩子对文化的需求,远胜于生理需求。

我想,这是因为动画片更富有艺术性、文化性、生活性和乐趣性,所以孩子总是趋向于一种更高的文化方式,充分体现对文化的诉求,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但父母们往往看重孩子的生活,漠视了孩子的文化诉求,往往把文化等同于娱乐,把生理需求看得更重要些。当然,生理需求肯定是重要的,但文化的诉求常常会产生更大的价值和效果。

只有在文化满足下,人的生理需求才会变得主动,并成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远离了文化的生理需求,不仅不能很好地体现生理需求本身的作用,还让人不能从生理活动中去得到文化。所以,应该尽量在照顾孩子的文化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吃喝拉撒的生理活动。

这一点很有难度,只能是尽力而为,或对待孩子的思维方式上灵活些,但是,这并不是不可为。如果父母有了这样的意识,毕竟会知道问题的来龙去脉,也知道怎么把握问题的方向了,处理各种问题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改善。所以,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方法上,要注意在一些根本问题上转变自己的思路,否则整个教育方式肯定会倾斜。我在想,如果父母不能把这些基本的问题弄清楚的话,父母还有什么权力监护孩子?又怎么能不产生教育孩子的难题呢?

不要以为孩子真的很“呆”

有一段时间,孩子去游乐园、逛动物园、滑旱冰、打电脑游戏、玩芭比娃娃,都玩够了,一时也找不到感兴趣的游乐项目了。有一天,我和丈夫回家后,看见孩子对面前摆着的许多课外书或小玩具都不感兴趣,什么也不做,坐在桌子前发呆。丈夫就叫孩子,孩子“嗯”了一声,就继续发呆。我忙问孩子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孩子摇了摇头。我又问她:“柯纹,你为什么不玩呢?”孩子简短地回答说:“什么都不好玩。”

丈夫很紧张地看着我,不知所措。其实,这时我什么都明白了。此时的孩子正在沉淀自己,当一切表面上的东西都玩够了的时候,孩子获得了一个最珍贵的机会,那就是“玩弄自己”,也就是说,孩子开始不满足于一般玩乐上的东西了。她需要一种更深刻、浸入骨髓、永不凋谢的乐趣,而这种乐趣除了自己能提供之外,别的什么也不能代替。孩子此时的呆坐,实际上是在静静地沉淀自己、感受自己。

当孩子的这种感觉越强烈、越能坚持的时候,就说明孩子的思想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走向成熟了。如此一来,孩子的能力就会得到最大的提升。其实成人也常常有这种感觉,应该很理解这种状况,但往往自己不觉得,反而认为别人的这种状况是不正常的。这时,我们就不该干扰孩子,也不要以为孩子有什么不对,要理解和支持孩子的这种状况。不然,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是对孩子的打扰,是不能科学地理解孩子的心理。而我们的教育,往往就是急功近利到只看重表面的现象,不能从内心去分析、思考孩子的一些现象,而做出些错误的判断,是没有余地的功利教育,会让孩子蒙受巨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