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
10583200000012

第12章 孩子成长力量的源泉是自己

我们在到处寻找孩子的能力,其实这种能力本来就在他的身上,问题是我们先要让他成为自己的主人。

不要让诱惑、威胁等手段去替代孩子的自然历程

孩子在学校很受老师的青睐,老师经常选派她担任学校星期一升旗仪式的发言人。但有一次,孩子不愿意再担任这项任务,想去参加大门值勤。当老师安排任务后,孩子跑回家硬是要我们去请老师给她改任务。我和丈夫再怎么劝孩子,都无结果,看来孩子是认真的。

但丈夫还不放弃。他认为让孩子担任升旗发言,是很好的锻炼孩子在大场面表现的机会,别的孩子想都想不到。我却不这样想,我认为只要孩子愿意去,那才是更好的地方,何况不能老是选一种方式。但丈夫很执着,再三劝说孩子无效后,就开始使用“传统手法”了。他先是威胁孩子,说如果不参加,将会取缔已经约定的周末出游;然后又诱惑孩子,说如果参加了,就给孩子周末多加两个小时上网时间。

其实,孩子愿不愿意参加,愿意参加什么,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是自然状态发生的结果。父母可以给予一定的建议,如果是一种非常必要的任务,可以强制孩子完成。但无论如何不能通过诱惑的方式去左右孩子的想法。孩子是她自己的主人,只有她自己才能够知道自己的感受、需要,也只有自己才能确定自己的成长历程,并从历程的得失中去获得自己的体验。父母的强制介入本身就是错误的,何况还是使用诱惑等非常手段。

使用这种诱惑的手段,践踏了孩子的权利,而且在暗示孩子如何去践踏别人的权利。这样产生的结果是,也许孩子依从了,但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相反,迫使孩子学会了变态适应,或者引起孩子逆反,或者养成了孩子侵犯别人权力的习惯。

也许我们的父母更注重直观的功利,把目的看得很重,忽视了孩子自然的历程。但失去了过程的目的,不会是好目的,失去了过程的目的,将会事倍功半。

最后,孩子当然没答应丈夫的要求。我站在孩子一边,并给丈夫说了这个道理,终于得到了丈夫的理解。我和丈夫开玩笑说:“你难道是在考验孩子抗拒诱惑、抵挡威胁的能力吗?”丈夫听了“扑哧”笑了起来。

不要以为刺激能激发孩子的潜能

有一次,一家人在饭桌上吃饭,孩子的外婆当着孩子的面说:“隔壁家的王晓期中考试考了双百分,真不错。这个孩子平时就很乖、很听话,像这样的孩子,将来会很有出息的!”最后还特别加重了语气。

这明明是刺激孩子,像这样刺激孩子,是最令孩子伤心的了,完全漠视了孩子的个人权利。对孩子这样打击,无非就是把孩子当做一个用来与别人攀比的人偶娃娃,根本没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由孩子自己去消化、解决问题。家长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孩子的发言权、思考权、自立权,是对孩子漠视之下的越权。表面上,我们是爱孩子,似乎还爱得“深入骨髓”,实际上,却是对孩子漠视下的“爱”。这样的“爱”,一是剥夺了孩子的个人权和自我成长的机会;二是完全把孩子当成了一个办事的机器,不考虑孩子的主观感受;三是家长直接越权,代孩子行使自己的权力;四是这是一种阳奉阴违的做法,不直说,而间接侮辱孩子,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这样“爱”孩子的家长,表明他在其他很多方面、长时间都是漠视孩子的地位的。孩子在家庭中根本没有家庭地位。孩子是怎样在每日每夜、每一行每一动、每一眼每一色中捱过来的,就可想而知了。而孩子在诸如这类家长这样对待自己的环境当中,能形成什么样的性格,能获得什么样的成长机会,能形成什么样的状态,能铸成什么样的能力,就是很必然的事了。

所以,我赶快纠正了孩子外婆的说法,跟孩子说:“别人怎么样,不关我们的事,但我们要明白自己的状况,按自己的路走就好了。也许,我们看到的别人的情况,只是假象,而真正的情况只有每个人自己知道,不能片面类比。我们没有必要为别人而活着。”

不要把孩子固定在过去的标准里面

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后,从书包里掏出了一份要求“每个学生都争当三好学生的标准”的表格给我看,并要求家长积极配合监督,让孩子争当三好学生。

我看了看表格里填注的那些关于“讲不讲卫生”、“尊不尊敬师长”、“学习努不努力”、“爱不爱做家务”、“喜不喜欢看课外书”之类的标准,就知道了学校的用意。学校是想通过这种与家庭的联合,用争当三好的活动,让孩子在这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以此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

这些标准在某种程度上,都没有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有些标准只是目前的一些教育观念的看法,并不一定很符合自然性,甚至是严重违反的。人类是进步的,现在的教育标准又是过去的总结。试想,如果教育始终由过去的观念去引导走向未来的孩子,会不会形成对孩子的压制或控制呢?如果你说承前启后,请问你都用前面的观念压制了走向今后的孩子,走向今后的孩子又怎么得到了你的“承前启后”呢?其结果就变成了“尽量只承前,不启后”。

因为只有自然的教育能启动孩子走向未来,而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却充当了这个未来的自然。所以这样确定引导孩子的标准是不恰当的。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把孩子交给自然,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观念,而现在的教育只提供现实状况就足够了。

我对孩子说:“不要太相信别人给你制定的标准。如果局限在这些标准里面,就会失去做人的真诚。你要去寻找自己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