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
10583200000001

第1章 一个没有尊严的孩子,好似一个天生的佝偻患者

有些父母可能不太在意孩子对尊严的感觉,以为尊严只是孩子感觉上的事,与他的处世、学习、创造等能力的形成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实,一个孩子的处世、学习、创造等能力的形成,与尊严息息相关。当孩子拥有了尊严,才会热爱生活、热心做事。

尊重孩子,就是给予他地位,暗示他责任。否则,他因为失去了地位,也不需要承担做人的责任,教育终归失败。

请叫我柯纹小姐,好吗?

有一天,孩子也许受到了什么新思想的影响,一进家门,就对着我喊:“于平女士,我回来了!”并扬扬自得地站在门口。

我有点诧异,回过头来,愣愣地看着孩子,还以为孩子喊错了,或者我听错了,等着孩子喊第二声。结果,孩子还是喊那一句:“我回来了,于平女士。”

我终于听明白了,恍然大悟,觉得自己平时确实太疏忽了,居然忘掉了尊重孩子,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淡淡地笑了笑,应了一声后回头做自己的事情去了。但事后我认真地想道,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叫我“女士”呢?我为什么不可以也叫孩子“小姐”呢?这不是我们相互尊重的最好表现吗?

第二天,孩子一进家门,我就抢先朝孩子喊道:“柯纹小姐,回来了?”

孩子像我昨天一样,开始像被雷击,接着有点诧异地望着我,说不出话来。我就只好又重复了一遍,她才笑吟吟地看着我,冲我应了一声,并欢天喜地地写作业去了。

奇怪的是,我发觉经常这样做以后,孩子很多时候表现得很庄重,也不像从前那样随意撒娇了,还会更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探讨一些问题。

家长是不是“大人”

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孩子的外婆不停地数落孩子这不对、那不对,孩子不以为然,仍然我行我素地不认真吃饭、做小动作。孩子的外婆仍然不停地说,用左一声右一声的“我们大人”作起始的话,接连不断,显得特别刺耳。

孩子很不耐烦地说道:“你们大人,你们大人又怎么样嘛!别用大人来压我。”我一看孩子产生了逆反情绪,赶快劝住孩子的外婆别再说什么“我们大人”了。孩子的外婆很不服气地说:“我们本来就是大人嘛,有什么不对?”我解释说:“是的,从体格上来说,孩子是小孩,我们是大人。但是,我们口口声声地以大人自称,就绝不仅是指体格的大小关系,而是带有明显的尊卑关系,妄图以这种尊卑关系来压孩子,是不对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逆反情绪。我们应该把握好教育尺度,孩子才能接受。”

说完,孩子接声道:“就是。”随后我给孩子讲道:“吃饭本身也可以有一定的娱乐性,但应该有一个度,不能毫无节制,基本上还是要认真吃饭,尊重大家,遵守吃饭时间。”孩子听后,就有所接受,小动作和不服气的心态明显有所收敛。

从这件事看出,孩子在得到真正的尊重之后,能激起她的自重之心,能够自愿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了。

你很认真地看过孩子一眼吗?

有一次,我早上赶着上班,出门的时候,孩子照例跟我说“再见”。我随便应了一声,就准备离去,但这次我似乎感觉到了自己有点唐突。猛然之间,我回过头去,看见孩子正傻傻地、愣愣地、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突然心生一股从来没有过的愧疚之情。我想,孩子每次都这样认真地看待我,带着真诚、带着期许、带着热望,我跟孩子道别的时候总是潦潦草草,没有认真看过孩子一眼。我这样的母亲合格吗?我这样做不自私吗?想着想着,我不自觉地出了一身冷汗,原来自认为爱孩子的我,却并没有真正做到。

我想:也许是我很忙,或者没有介意,或者孩子也没往心里去吧。这样一想,心里就好受些,但是心中的愧疚之情却转变成了自嘲。

这一次我要抓住机会,表现出应有的姿态。我回过身,面对着孩子,认真地看着孩子说“再见”,还向孩子再次叮嘱了一些注意的事情,才匆匆离去。

从此,孩子这个表情总浮现在我的脑海,那么认真、那么可爱。我不断地提醒自己:别忘了真正地尊重孩子。

大人说话,小孩不能插嘴吗?

一个宴会上,我与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不期而遇。老朋友相见,话就格外多,把朋友带来的儿子冷落在一边。谈兴正浓的时候,朋友的儿子突然对我们谈论的某一件事很感兴趣,插嘴加了一句自己的意见。

朋友正在兴头上,这时被儿子一打扰,立刻冷下脸来,斥责道:“大人说话,小孩不许插嘴!”并挥手示意孩子到一边去玩儿。她的儿子本来还兴冲冲的,被母亲斥责,感到很受打击,立刻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下去。我观察到,整个一顿饭时间,他都显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对什么事都不自信,仿佛是局外人一样。

我感到很纳闷,朋友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孩子?难道孩子不是参加这个宴会的人吗?孩子和我们在一起,听我们说话,为什么就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一表达自己的意见,为什么就是“插嘴”呢?

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有个陋习,那就是“大人说话,小孩不能插嘴”。在这个陋习的束缚之下,孩子的权利被严重限制,孩子的地位被牢牢地控制在低于成人之下,孩子被诸如“大人说话,小孩不能插嘴”之类的陈旧道德规范,压在了五指山下。试想,在这样的传统观念里,孩子何时才有自主的地位?

当孩子失去了自主的地位,又怎么可能有能动性、生活乐趣和人生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