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考的乐趣
10582400000005

第5章 命题的分类

对事物作出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判断正确的叫做真命题,判断错误的叫做假命题。假作真时真亦假,如果不先确定命题的真假,就会犯“羊犬不分”、“白马非马”等错误,无法辨别是非、真假与善恶。

华盛顿寻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同一词语表达不同命题的情况。为了避免误解语义,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一个语句所处的语言环境以及说话者的客观环境,准确理解一个语句所要表达的命题。

华盛顿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从小他就是个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人,这种良好的习惯,为他在成年后成为出色的政治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寻找丢失的马的故事,就是华盛顿聪明才智的很好体现。

有一天夜里,邻居偷了华盛顿家里的一匹马。第二天一早,华盛顿同一位警官一起到邻居家去索要。但是,不管华盛顿如何说明情况,他的邻居死不认账,口口声声称自己农场里的马都是他自己辛辛苦苦喂大的。这时,专来处理此事的警官问华盛顿:“先生,请问您的马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比如马的身体上有什么记号等等。”华盛顿没有回答,他在邻居家的农场里转了一圈,很快找到了自己家的马,他走到马的前面,迅速用双手捂住了马的双眼,问邻居:“这匹马确实是你养大的吗?”“当然,这绝对没有错。”邻居语气十分坚决。“好,那么请你告诉我,这匹马的哪一只眼睛是瞎的?”华盛顿问。“是右眼。”邻居支支吾吾地回答。华盛顿放开蒙住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啊呀,我记错了,真不好意思,”邻居的脑筋非常灵活,连忙改口说,“马的左眼才是瞎的。”华盛顿又十分从容地放开蒙住左眼的手,结果一看,马的左眼也不瞎。“我又说错了……”邻居还想找理由狡辩。这时,站在一旁多时的警官说话了:“是的,先生,您错了。事实已经证明这匹马不是您的,您必须把这匹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这位华盛顿先生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的乔治?华盛顿。

华盛顿非常聪明,他的一句话就使偷马的邻居露了馅。“这匹马的哪一只眼睛是瞎的?”这是一句复杂问话,在这个问话中,隐含着这样一个命题:“这匹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偷马者是半夜偷马,并不知道这匹马的眼睛瞎不瞎,当他听了华盛顿的问话后,马上从话中意识到“这匹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因此胡乱说“右眼是瞎的”。他认为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可以答对,即使错了也不要紧,可以说是记错了。殊不知马的两只眼睛都不瞎,他中了华盛顿的圈套。警察马上作出了判断:自己养大的马,难道连马的眼睛瞎不瞎都不知道?这匹马肯定不是他的,而是华盛顿的。偷马者只好乖乖地把马还给华盛顿了。

命题的一词多义

时至今日,作为封建文化糟粕的算命先生仍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在繁华都市的大街上,还是在偏僻的郊外,都可以看到算命先生的身影。人们被他们一次次小伎俩所欺骗,算命先生真的有什么神通广大之处吗?其实他们的小把戏只能欺骗那些无知的人们,稍有识别能力的人就可以轻易地看出他们把戏中隐藏的小伎俩。算命先生有很多诀窍,其中之一是说活络话,你既可这样理解,也可那样理解,总之他是常有理。下面的故事就是算命先生小伎俩的最好写照。

清代时京城附近有一个算命先生,他算命算得准极了,大家都称他为“活神仙”。不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也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请他算命。张某、万某两个长期在京经商的人,一同前来请“活神仙”算命。算命先生故弄玄虚地问了张某的生辰八字和父母的出生年月,然后装模作样地掐算一番,说:“这位官人是父在母先亡。”“啊呀!你算得真准啊!”张某失声叫了起来,“我家确实是父亲健在而母亲先去世。我母亲去世才半年,你就算出来了。真不愧是活神仙!”算命先生有点儿洋洋得意,又问万某的生辰八字及父母的出生年月,算了一会儿,慢吞吞地说:“你是父在母先亡。”“这回你完全算错了,”万某说道,“我母亲还健在,父亲却去世了。”“这就对了,我刚才说的‘父在母先亡’,就是说‘父亲在母亲之前先死亡’。你没有听到我说得很慢吗?这与前面说的可不是一个意思。”万某一想,算命先生刚才说话的口气确实与前面不同,于是只得承认自己没有听清,心服口服地说:“对,你算得准。”张某、万某两人走后,一个姓李的来算命,算命先生问完生辰八字后,又说:“你是父在母先亡。”“我父母都已经去世了,怎么……”算命先生立刻打断他的话说:“你父母都已去世,这个我早已算到了,现在我还要算出:你父母究竟谁先去世,你说说,他们谁先去世的?”“好像差不多时间一起去世的。”“那总该有先有后呀!”“我母亲先去世的。”“这就对了!”算命先生叫了起来,“‘父在母先亡’,就是你家父母均已去世,而且你父亲还在世时母亲先去世。”“不对,我想起来了,是我父亲先去世的。”姓李的改口说。“父在母先亡嘛,就是你家父母均已去世,而且你父亲是在你母亲之前去世的。”算命先生也改口说道。姓李的一听,稀里糊涂地直点头。这时又来了一个姓赵的,算命先生也对他说:“你家父在母先亡。”姓赵的一听不高兴了,说:“我的父母还健在,你算得一点也不准。”“怎么不准?不可能!我是说你父母都健在,将来‘父在母先亡’啊!”算命先生面不改色心不跳,嘿嘿一笑说。

短短一句“父在母先亡”,经过算命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打发了各种不同情况的人,其诀窍在于算命先生利用了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命题的特点。这就是算命先生的把戏。

有一年京城举行科举考试,许多考生路经此地,都要请“活神仙”算一算能否考上。首先来的是三个山东考生,他们有礼貌地向“活神仙”行了礼,问道:“请教先生,我们三人进京赶考,能有几人中榜?”“活神仙”正襟危坐,双眼微闭,扳起指头算了一会儿,然后向三人伸出了一个手指。“这是什么意思?”三个考生不解,“一个?还是……”“这就是答案!”“活神仙”终于开了口,“你们自己思量去吧!倘若算错了,本人加倍奉还银子。”山东的考生慷慨地付了银子,匆匆地赶路去了。接着又过来三个安徽考生,问“活神仙”同样的问题,“活神仙”又伸出了一个手指。第三批来的是三个江苏考生,又向“活神仙”提出相同的问题,“活神仙”还是伸出了一个手指。最后一批过来的是浙江考生,也是三个人,也是提出前面考生提的问题,“活神仙”不动声色地照样伸出一个手指。算命先生的儿子一直站在旁边,他看到父亲总是伸出一个手指,感到十分奇怪,就问:“这一个手指是什么意思?”“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算命先生得意地说。“让我来猜猜,”儿子说,“它表示,三个人中有一人中榜。”“对!还有呢?”“还有……三个人中有一人没有中榜。”“对极了,我的儿子,再想想,还表示什么。”“还有?”儿子摇了摇头。“当然还有,它还表示,三个人一起中榜。”“有道理啊!”儿子点头说。“你再想想,它还可以表示什么?”算命先生又问。“想起来了,它还可以表示,三个人中一个也没有中榜。”“聪明的儿子,你说得对。你想想,三个人进京赶考,结果无非是一人中榜、两人中榜、三人中榜和无人中榜这四种情况,我的一个手指就全部代表了,你说我还不稳操胜券?你就等着中榜的考生来送礼吧!哈哈哈。”“活神仙”笑了起来。儿子听了茅塞顿开,也跟着笑了起来。

在大多数情况之下,表达命题的语句是一组表示事物情况的声音或笔画。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一定的手势、图画、图表也可以作为“语句”来表达命题。算命先生伸出的一个手指就是这样的“语句”。算命先生的诀窍在于,用一个手指这样的动作巧妙地表达了四个不同的命题,欺骗了众多考生。

其实他们的手段并不高明,如果大家摆正心态,便很容易察觉其中的诡计。

“行家”的“酒壶”

从前有个财主得到了一件样子很古怪的铜质容器,它的外形像一匹马,马背上开口。此容器是何物?财主不明白,于是就向别人请教。一位朋友不懂装懂,对他说:“这东西叫‘酒樽’,是古人盛酒用的。它可是无价之宝呀!”“盛酒的酒壶哪有这么大,像一只小盆?”财主有点儿怀疑。“这你就外行了,”假行家继续说,“古代人的酒量特别大,而且那时酒的浓度没有现在高,所以就要使用大酒壶了。”“原来如此。”财主高兴地说。财主的亲朋好友听说他得了无价之宝,纷纷前来观赏。财主摆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招待大家。席间就用那件古怪的铜器盛酒。并把它放在桌子的中央。真是无巧不成书。席座中有一个书生,看着那件铜器暗暗发笑,并且只吃菜不喝酒。财主感到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不喝酒,书生指了指桌子上的铜器,说:“因为盛酒的家什不对。”财主理直气壮地说:“有什么不对?古代人就用这种东西盛酒。”“此言差矣!”书生笑了笑,“这件铜器不是酒壶,而是古代女人用的尿壶,它的名字叫‘兽子’。”“胡说八道!”假行家一听就急了:“你拿出证据来!”“好,请稍等片刻。”书生说完,就立即跑回家取来一本古书,书中有这种铜器的说明,并画有图样。大家对照图样一看,果然是“兽子”。这时,喝过酒的宾客都恶心极了,有的把酒菜都吐了出来。财主和那位假行家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书生和假行家对同一铜器作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论断,假行家说:“这个铜器是酒壶。”书生说:“这个铜器不是酒壶,而是尿壶。”在这里,“这个铜器是酒壶”、“这个铜器不是酒壶”、“这个铜器是尿壶”这三个命题都是性质命题。性质命题是简单命题的一种,它是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一般逻辑书上都称之为直言命题。性质命题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组成。主项是表示命题对象的概念,如上述三个命题中的“铜器”;谓项是表示命题对象所具有或不具有的某种性质的概念,如上述命题中的“酒壶”、“尿壶”;联项是联系主、谓项的概念,也称之为命题的“质”,如上述命题中的“是”、“不是”;量项是表示命题对象数量的概念,也称之为命题的“量”,如上述命题中的“这个”。

据此,性质命题的逻辑结构可以表示为:所有(有的)S,是(不是)P。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清一件事物,不仅要看它的共性,还要很好地了解它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命题“质”的重要性

宋代学者郑克所编的《折狱龟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富翁,人称张老。张老的妻子只生了一个女儿,没有儿子,于是招进了个女婿共同生活。过了很久,张老的小老婆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一飞。一飞刚满4岁时,张老就去世了。张老病重时对女婿说:“妾生的儿子是没有资格继承我的财产的,我要把全部财产送给你们夫妻俩,但是你们要养活一飞母子,使他们不至于冻死饿死,如能这样,就算你们积了阴德了。”说罢,提笔写了遗嘱。遗嘱说:“张一,非吾子也,家产尽与女婿,外人不得争夺。”张老死后,女婿理所当然地占有了张老的全部家业。张一飞长大成人后,向官府起诉,要求同姐夫分家。张老的女婿把遗嘱呈交官府,官府看到遗嘱后,就对一飞的诉状置之不理。一天,来了一位奉上级差遣到地方办案的官员,一飞听说后,又重新起诉。张老的女婿和往常一样,带着张老的遗嘱出庭。这位官员看罢遗嘱,仔细想了一想,在张老的遗嘱上改变了原来文句的标点,读作:“张一非(飞),吾子也,家产尽与,女婿外人,不得争夺。”然后对张老的女婿说:“你岳父明明说女婿是外人,你怎么还敢占有他的财产呢?他之所以把‘飞’字写成‘非’,是因为儿子年幼,怕你加害于他。”于是把遗产全部断给了张一飞。对于这个判决,人人拍手称快。

这位官员对张老的遗嘱未动一字,只是变动了一下标点的位置,就改变了原命题的“质”,把肯定命题改成了否定命题,结果就把遗嘱的内容全部改变了。按照原来标点,“张一,非吾子也”是否定命题,即“张一不是我的儿子”;变动标点后是“张一非,吾子也”,即“张一非(飞)是我的儿子”,这是肯定命题,它符合张老的原意,因为妾生的儿子也是张老的儿子。否定命题改为肯定命题后,“家产尽与”的对象就是“吾子”了,而不再是女婿了。按照原标点:“家产尽与女婿,外人不得争夺”,即“所有家产都是归女婿的”;而变动标点后的遗嘱是:“女婿外人,不得争夺”,意即“所有家产都不是归女婿的”。肯定命题改成否定命题后,家产与女婿的联系就彻底中断了,女婿就不能与张一飞争夺家产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命题的“质”非常重要,“是”与“不是”千万不可弄错,一字之差,结论却大不相同。

赖账的律师

在运用选言命题(对事物的若干可能情况作出陈述的命题)时,有些心怀鬼胎的人常常通过故意遗漏可能情况即遗漏选言肢,来糊弄人、欺骗人。对于这种人,我们必须拿起思辨的武器,揭露他们的伎俩。

在美国有个律师,一天他的女儿突然患了急病,他马上去医院请回了一位医生。医生知道,这个律师很滑头,经常使用一些伎俩来赖账,所以这位医生在跨进病人的房门前,认真地对律师说:“我担心看完病后,您不会付急诊费。”律师立即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支票,在医生面前扬了一扬,说:“这是5000美元。请您放心,无论您救活了她,还是误诊治死了她,我都将如数付钱给您。”医生听后,放心地进了门。经过医生全力抢救,病人还是死了。医生擦了擦头上的汗,对律师夫妇说:“很抱歉,我已经尽力了。”然后收拾好东西,向律师讨要急救酬金。“我为什么要付给您酬金?”律师装出一副惊讶的样子。“这是您亲口答应的。”医生说。律师问:“您把我的女儿救活了吗?”医生回答说:“这不可能,因为她的病情实在太严重了,谁也救不活她。”“那么,是您医死了我的女儿吗?”“当然不是。我的诊断、急救措施和用药都没有问题。”“这就对了,既然您没有把她救活,也没有把她医死,我就没有必要付给您酬金了,嘿嘿。”律师狡猾地说。“您又赖账了。”医生气愤地说。“这怎么是赖账?不该付的钱,我是不会掏出一个子的。”律师得意地说。

这位医生抢救律师女儿性命,有救活的可能,有治死的可能,还有虽尽力抢救但因病情过重而无力回天的可能。因此这是一个选言命题,三种可能情况都是选言命题的选言部分。律师只问了前两种可能情况,故意遗漏了第三种情况,而恰恰就是这第三种情况是真的,当这个选言命题少了第三种情况,整个选言命题就是假的。律师根据前两种情况为假,就拒绝付急救酬金,这是故意赖账。

某同志收到一张汇款单,汇款单背面写明:收款人凭单取款时,除所在单位加盖公章,本人还必须签名或盖章。这位同志没有私章,只在汇款单上签上名字。到邮局取款时,岂知营业员拒绝付款,一定要取款人既签名又盖章,结果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争执的双方究竟谁是谁非呢?

从逻辑上看,“收款人签名或盖章”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是:只有当选言部分都假时,它才是假的,当选言部分都真或者有一个选言部分为真时,它就是真的。根据相容选言判断这一逻辑特征,收款人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只签名不盖章,或者只盖章不签名都可以取款,当然,既签名又盖章就更能取款了。这位营业员同志由于不懂得“签名或盖章”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因而向取款人提出一个不合逻辑的要求。实际上,他是把“或”当成了“和”,把“或者”当成了“并且”。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收款人签名或盖章”与“收款人签名和盖章”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判断。前者叫选言判断,它只要有一个肢判断为真,该判断就是真的;后者叫联言判断,必须所有的肢判断都真,它才是真的。显然,这位营业员是把选言判断当成了联言判断,犯了混淆命题的逻辑错误。

名落孙山

掌握命题的确切含义,不仅可以使我们对语言的确切含义有更好的理解,而且掌握同一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的特点,可以使文章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由明朝何孟春编的《馀冬叙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匹奔腾的马踩死了一条卧在路上的狗。几个文人聚在一起商议如何记载这件事。甲说:“马逸,有犬死于其下。”乙说:“有犬死奔马之下。”丙说:“适有奔马践死一犬。”后来又有两人议论起这件事,一人说:“有犬卧通衢大道,逸马蹄而毙亡。”另一个人说:“逸马杀犬于道。”这五个人,有的以“马”为主项,有的以“犬”为主项,文字有简有繁,使用了不同的语句,各有文采,但表达的却是同一个命题。其中,第五人表达得最为简洁。

运用不同语句来表达同一命题,可以委婉含蓄地表达不便直说的命题。国外有这样一个故事:法官布洛肯布鲁与将军约克逊是莫逆之交。一天,法官请求将军把他掌握的军事秘密告诉他。将军当然不会泄密,但他又不愿意直说“这是军事秘密,我不能告诉你”,因为这样会使好友难堪。将军皱了皱眉头,终于计上心来。他说:“法官先生,你能绝对保守秘密吗?”“将军,那当然了!我完全能够保守秘密,你放心好了。”法官说。“那太好了!我也能够呀!亲爱的朋友!”“哈哈哈!”两人同时笑了起来。约克逊将军的话既达到了保守秘密的目的,又达到了不使好友难堪的目的。

据宋朝范公?的《过庭录》记载:吴人孙山是当时有名的滑稽才子。一次,孙山准备到郡府去考举人。一位同乡委托孙山带他的儿子一同前往。孙山考取了最后一名,而同乡的儿子落榜。孙山先行回乡,孙山回到家里,这个同乡就问孙山:“我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不好直截了当地回答,而是仿照欧阳修《踏莎行》中“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念了下面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榜上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的儿子还在孙山后面,即“你的儿子没有考取”。同乡一听,心知肚明,点了点头说:“知道了。”从此以后,人们就用“名落孙山”来表示没有考中。

“名落孙山”和“没有考取”这两个语句表达的是同一个命题。但“名落孙山”要比直说“没有考取”委婉含蓄得多。

表达同一命题不同语句的巧用,还可使表达得体,语言优美、幽默。一个向导陪伴一位法官打猎归来。有人问向导:“今天法官的收获怎么样?”“法官枪法高超,”他回答说,“只是上帝今日对飞鸟特别仁慈。”向导的回答是十分恰当的。他准确表达了“法官今天一无所获”这个命题,同时又不伤法官的自尊,颇有幽默感。

西方某国电影院常有女观众戴着帽子看电影,影响后排观众观看。后排观众极为不满,一起向电影院经理提意见,要求禁止戴帽。经理说:“禁止不妥,只有提倡戴帽才行。”大家感到十分失望。第二天,在电影播放前,银幕上出现一则通告:“本院为了照顾高龄女客,允许她们照常戴帽,不必摘下。”通告一出,所有女观众都自觉地把帽子摘了下来,无一例外。因为西方国家的妇女,虽然年已五六十岁,但自认为年轻貌美,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高龄女客。后排观众所提的“禁止戴帽”的意见和电影院经理“提倡戴帽”的答复,以及银幕上的通告,表面上看好像意见截然不同,但实际上所表达的是同一命题,都是对女观众看电影时戴帽行为的否定。然而后者语句的表述比前者要优美、婉转、恰当,而且实际效果要比前者好得多。

由于不同语句可以表达同一命题,同一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努力选择那些优美的、恰当的、人们乐于接受的语句来表达思想。比如“禁止践踏草地”,就不如“小草睡着了,请不要打扰她”来得优雅、亲切。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这方面的逻辑修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