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考的乐趣
10582400000002

第2章 概念与词语的联系

一切思考都有个起点,那就是先为思考的对象立个名目,明确其特有的属性。这样一种类似“贴标签”的思考方式,让万事万物有了区别,世界从此清晰起来。

概念的偷换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将某些有联系或某些表面有相似之处的不同概念,当做相同的概念来使用,或者是把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含义下使用,这就是概念的偷换。

我国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聪明人买布的故事,如今它已经成为妙用概念的经典:

有一个人来到一家新开张的布店买布,他告诉店主自己打算买两匹布,在挑选完布之后,他便询问布的价格,店主回答他说:“今天小店刚刚开张,只收半价。”于是这个人还给店主一匹布,拿起另外一匹布便向布店的大门走去。店主急忙追过去问道:“先生您还没有付布钱呢。”买布的人却回答说:“不是已经把买布的钱给你了吗?”店主感到莫名其妙,赶忙说:“先生,您根本就没有给过我买布的钱啊?”买布的人听到店主这么说,立刻发起火来,说道:“你真是个奸商,我买你两匹布,你明明说只收半价,而我已经把一匹布折合成一半的价钱给你了,你怎么还管我要钱啊?”听了买布人的问话,店家哑口无言,只好自认倒霉了。

在“两匹布的半价等于一匹布”的争辩中,“两匹布的半价等于一匹布”听上去似乎很是合情合理,其实这其中是买布人故意用模糊的概念迷惑了店主。

店主之所以被迷惑住,是因为“布匹”和“布价”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匹布是两匹布的一半,但却不是两匹布的布价的一半。可这个买布人却将半价、全价问题混淆在同一个言语活动中,故意模糊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这就使得人们虽然总感到这件事情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但一时之间却又说不出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来思考一下:假设这两匹布值20元钱,一匹布价值10元钱。如果是半价,那么两匹布就只值10元钱,一匹布也就只值5元钱,而5元钱是不能抵消两匹布的半价10元钱的。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判断出“两匹布的半价等于一匹布”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还有一个故事:媒体曝光某大学体育专业的毕业证书在我国境内不被承认,但是这所学校的领导却振振有词地辩解说:“我们的毕业证书在英联邦国家得到认可。”该校领导的话模糊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在中国的大学培养出的大学生,对其所颁发的毕业证书,首先应该考虑的必然是它在中国是否能被承认。

上面的故事中,使用的都是模糊概念的把戏,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对这类偷换概念的事情多加留意,使那些别有用心者没有可乘之机。

概念的混淆

对于商家的买一送一,我想大家一定不止一次地领教过它的威力。一次次的空欢喜,相信早已让大家对这类促销手段不再“感冒”。然而,在当年“买一送一”刚刚兴起的时候,这种看似低级的促销手段却不知迷惑过多少人。

当年,在我的一个朋友身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天他去逛街,看到了一家商场打出“买一送一”的广告,经受不住诱惑,我的这位朋友便高高兴兴地买下了一台高档洗衣机,商家送给他的却是一个装洗衣粉的盒子,虽然盒子很漂亮,但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有种有苦说不出的感觉。

事实上,商家“买一送一”中的第二个“一”,所涉及的情况有两种:一是买一件某种商品,送一件同样的商品;二是买一件某种商品,送一件价格要低得多的其他商品。大部分消费者的第一感觉是第一种情况,以为遇到了天大的好事,而商家正是利用了这种概念的模糊,诱导了消费者的第一感觉,诱使他们购买昂贵的物品,商家自己则是在作第二种解释。另外,即使是第二种情况,商家也往往将两件商品的价格算到了第一件商品上去,所赠送的第二件商品,实际上仍旧是由顾客自己埋单。如今许多商家在进行商品促销时,仍然采取类似的办法,大家在购买商品时,一定要多加留意,切不可因小失大。

报纸上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国外的商人与我国的一家制鞋企业签订了订购8万双鞋的合同。等货到开箱时,这位外国商人傻了眼,原来8万双鞋都是左脚。外国商人连忙问鞋厂老板这是为什么。鞋厂老板解释道:“汉语的‘双’就是两个。”无奈的外国商人只好再订购了8万双右脚鞋。虽然“双”的确有“两个”的含义,但是这个“双”是指与“单”相对的“双”,作为一个量词,它用于成对的东西。鞋厂老板只用“双”的“两个”的含义,抹杀了“双”的“成对”含义,实际上还是玩的模糊概念的把戏。

诚然,如果单从事件本身来看,商家的“买一送一”和鞋厂老板的混淆“双”的概念,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增加了产品的销售量,但是这种模糊概念的做法,显然并非正大光明,长此以往商家的信誉自然每况愈下,受害的还是商家自己,可就是有那么多的商家不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真是可悲。

“妙用”三星级

媒体曾经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有一家人报名参加了某个旅行社举办的“华东五日游”,按照行前签订的合同,旅行社所提供的住处应为三星级宾馆。等这一家人到达宾馆,实际住下后,才发现这个三星级宾馆远离市区,一到晚上,一家老小只能闷头待在这家所谓的“三星级宾馆”里,原来计划中的夜逛闹市彻底的泡汤了。追问之下,旅行社的人振振有词地解释道:“你们住的就是三星级宾馆啊,有什么错吗?”

还有的旅行社搞“X日双飞游”,但乘第一天的晚班夜航飞机去,乘最后一天的凌晨早班飞机回来。实际上是将“X日双飞游”搞成了“X日减二日双飞游”。如果游客找到旅行社讨个说法的话,旅行社的计划也并没有什么错误。

在上述事件中,旅行社搞的还是偷换概念的花招。旅行社故意将“市区”和“郊区”的概念区别作了模糊处理,将“郊区的三星级宾馆”等同于“三星级宾馆”,从而使打算夜晚在“市内的三星级宾馆”附近购物的旅行者只能在“郊区的三星级宾馆”里仰望星空了。“X日双飞游”也是同样的道理,看似没有任何错误之处,但是却不符合人们的日常习惯,玩的依旧是模糊概念的“诡计”。

某公擅长诡辩,又喜欢占小便宜。有一次他去饭馆吃饭,先要的是面条,服务员端来的是辣面,他不想吃,就让服务员换了一屉包子,吃过之后不付款就走。服务员对他说:“您吃的包子还没有交钱呢!”此人说:“我吃的包子是用面条换的。”服务员说:“面条你也没有交钱。”此人又说:“面条我没有吃呀!”气得服务员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位“白吃”先生玩弄的诡计把戏有两处颇为迷惑人:一是“包子是用面条换的”,按照通常的理解,“以物易物”的交易是用不着付钱的;二是“面条我没有吃”,既然没吃,也就无须交钱。问题出在哪里呢,就出在虽然你没有吃面条,但由于没有付款,面条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店主,因而你用面条换来的包子也还是店主的,所以吃了包子必须交钱。在这里,“白吃”先生用“包子是用面条换的”这句话作掩护,偷换了包子“所有权”的概念。

王安石错用概念

根据先前的故事,我们已经了解到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因此当我们遇到这类词汇时,一定要弄清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确切含义。如果没有弄清它的含义,就会产生误解,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春秋时期,郑国人把未经雕琢的玉叫做璞,周人把未腊干的老鼠肉也叫做璞。由于名同异实、一词二义,在一次买卖中闹出了笑话。周人怀揣着他的璞问郑国的商人:“要买璞吗”,郑国的商人说:“要呀!”当周人拿出璞来,郑国的商人一看竟是老鼠肉,就谢绝了。

我国宋代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治学严谨求实。有一天,他诗兴大发,提笔写起咏菊诗,刚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突然来了客人,他只好去迎客。正巧大学士苏东坡也来拜访,看见了这两句诗,心想:菊花耐寒,经久不落,说西风“吹落”菊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提笔续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一看,觉得可笑,就命苏东坡到黄州去看看。苏东坡很不服气地来到黄州,一场大风过后,他到花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不禁目瞪口呆,这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是不同的。后来,王安石批评苏东坡说:“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观察。老夫若非亲到黄州看过菊花,怎敢在诗中说黄花落瓣……”

就连这位如此强调求实的大文学家王安石,在一词多义方面也曾经闹出了一个笑话。一天,他到朋友家里赴宴,当晚,清风明月,花影月移,鸟虫奏鸣。主人乘兴提笔挥诗,其中有两句是:“明月当空叫,黄狗卧花心”。众人见了,个个拍手称赞。王安石看后说:“诗写得好是好,只是有两句不妥。”主人问:“哪两句不妥?”王安石并不回答,而是提起笔来,将“明月当空叫,黄狗卧花心”改成了“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然后放下笔,说:“就是这两句不妥。你们想想,明月怎么会叫,黄狗又怎能在花心上睡觉?”“大人有所不知,”主人连忙解释说,“我们当地有一种小鸟,能在空中边飞边叫,大家称它为‘明月’;还有一种小虫,经常在花心上睡觉,我们当地人叫它为‘黄狗’。我诗中的‘明月’和‘黄狗’就是指这些鸟虫呀!”王安石愣住了:“啊?原来是这样!我改错了。”

主人写的“明月”指的是当地的一种鸟,王安石却以为是天上的月亮;主人写的“黄狗”指的是当地的一种小虫,而王安石以为是地上跑的狗。一个词语表达两个概念,难怪学富五车的王安石也无可奈何。

由此可见,即使像王安石这样的大文学家都会犯概念模糊的错误,我们普通人就更应该对此多加留意了。

公孙龙巧言臧耳

公孙龙是战国中后期著名的辩论家,他在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国宰相平原君赵胜的门下做了数十年的门客。孔穿是孔子的六世孙,受鲁国的委托,孔穿专程来到赵国首都邯郸,劝公孙龙放弃诡辩之术,然而公孙龙岂肯善罢甘休,于是二人在平原君的寓所中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辩论。

在这次的辩论中,公孙龙和孔穿辩论的论题最后集中在了“臧三耳”的问题上面。公孙龙在论证“臧有三只耳”的论题时,说得头头是道,孔穿不想和公孙龙继续辩论,于是起身告辞回到了客栈。第二天孔穿拜访平原君的时候,平原君问孔穿说:“昨天公孙龙在辩论的时候说得头头是道啊?”孔穿回答说:“是的,几乎能使‘臧有三只耳’。但是他的论题却依然难以成立。我想请问您,说臧有三只耳朵这种说法是难以理解的,因为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正确的。说臧有二只耳朵这种说法容易理解,因为这种说法实际上就是正确的。请问您是同意容易理解,并且是正确的说法呢?还是同意难以理解,而实际上是不对的说法呢?”平原君不说话。过了一天,平原君对公孙龙说:“你不要再同孔穿辩论了,他的道理胜过言辞,而你的言辞胜过道理,最后肯定占不了上风。”

公孙龙在论证“臧三耳”的问题上,故意混淆了集合与元素的不同概念。用“臧耳”这个集合,冒充“臧耳”的元素,然后再把“臧左耳”和“臧右耳”这两个“臧耳”的元素,用算术的方法相加,从而得到了“臧有三耳”这一错误的结论。

通过使用同一种方法,公孙龙又论证了“鸡三足”、“牛羊五足”等论题。这些论证的实质是将概念进行了混淆和偷换。这些推论事实上违反了推论的定义和规则。

巧用同义词

很多时候,我们将同一概念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可以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甚至幽默诙谐。

某学院的一名学生,第一次陪外宾赴宴就遇到了麻烦。“这是什么?”外宾指着盘子里的菜问道。那是几个去了壳的整鸡蛋,经过厨师的艺术处理,金黄晶亮,香气四溢。糟糕的是这个学生一时忘了“鸡蛋”这个单词,可是他灵机一动,翻译道:“这是公鸡夫人的孩子。”起初外宾一愣,继而捧腹大笑,赞叹:“翻译得好,非常生动、幽默!”“公鸡夫人的孩子”这个词语不仅解除了这个学生遗忘“鸡蛋”单词的尴尬,而且还十分幽默。这得益于不同词语可以表达同一概念。

某国大银行不允许职员留长发,因为留长发会给顾客留下颓废和散漫的印象,有损银行的声誉。有一天,一家银行的经理和人事部主任接见一批经过考试合格的考生,发现其中有不少留长发的男子。考生们见人事部主任留着陆军式的发型,惶惶不安。不料,人事部主任在致辞时却说:“诸位,敝行对于头发长短的态度,历来持豁达的态度。”留着长头发的人听到后,大感宽慰,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人事部主任继续说:“诸位的头发留多长都可以,只要保证头发长度在我和经理先生的头发长度之间就可以了。”众考生立即把目光投向经理,只见经理先生面带笑容地站起来,徐徐脱帽――露出了一个秃头。“哈哈哈!”考生们大笑了起来。显然,这家银行对于头发长短问题的“豁达态度”与该行对职员头发长短的“严格要求”,尽管语言形式不同,但所表达的却是同一个概念。人事部主任采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概念,很有创造性和幽默感。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写文章、说话,都要注意避讳,同义词的运用就更为重要。巧妙地运用不同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概念,既能准确地阐明事理,又能使语言增色。

一天,朱元璋怒气冲冲地处罚了一些不守法的和尚,给他们带上了枷锁,命令士兵把他们关进大牢。朱元璋还是不解心头之恨,他指着那些带枷犯法的和尚,对解缙说:“朕要你写一首诗,讽刺这些混账。”解缙对皇上可是知根知底,他知道,朱元璋喜怒无常,早年曾做过和尚,忌讳颇多,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怎么办呢?当然,这种事对于大才子解缙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他略一思考,指着那伙已经走远的隐约可见的和尚囚犯念道:“知法又犯法,出家又带枷。两块无情板,夹个大西瓜。”

这首诗没有提到和尚,连“秃”、“光”、“亮”之类的词语也没有。朱元璋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反复品味,不由得念道:“两块无情板,夹个大西瓜……”然后称赞说:“好!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