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是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而推出一般性知识的思维技巧。比如我们在买葡萄的时候就用了归纳法,我们往往先尝一尝,如果很甜,就归纳出所有的葡萄都很甜,就放心地买上一大串。在某种意义上,掌握了归纳,我们便可以对整个世界了然于胸。
正确判断是归纳的前提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在养殖场里,有一只火鸡在各种情况下进行观察:晴天、雨天,热天、冷天,星期三、星期四……它每天都在自己的记录表中加进新的观察记录。最后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主人总是在上午9点给我喂食。可是圣诞节前夕,主人没有给它喂食,而是把它杀了。那个时候,它通过归纳概括得到的结论终于被推翻了。
在这个故事中,火鸡的归纳及失败类似于下面哪一项:
1.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直到科学的发展推翻这一结论。
2.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人们一直不曾看见白色以外颜色的天鹅,于是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直到在澳洲发现黑天鹅才推翻这一结论。
3.过去人们一直在物理上绝对相信“以太”的存在,直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后,才推翻“以太”存在说。
4.一个识字的人出于对他读不懂的书的敬畏,而认为“所有的书都是好的”。当然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
5.甲地有一座金矿,综合考察乙地的各项地理条件类似甲地而认为乙地也有金矿,实际开采发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通过这个火鸡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归纳并不是简单地通过一段时间对事物的观察就可以作出的,正确的归纳需要我们拥有很好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孙膑智用归纳
孙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也是一个运用推理的大师,通过巧妙地使用推理,孙膑领导自己的军队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在公元前341年,魏国派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宣王派田忌和孙膑带兵救援韩国,孙膑又使出他“围魏救赵”的老法子,不去救韩,而是引兵直接去攻打魏国。庞涓接到魏王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赶回去。这时,齐国的兵马已经深入魏国了,庞涓下马查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的。“妈呀,怎么这么多人?”庞涓吓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庞涓带着大军继续追赶,赶到齐国军队第二次扎营的地方,又命人数了数炉灶,结果发现炉灶大大减少了,只有供5万人用的了,庞涓不由得高兴起来。
第三天,魏军继续往回走,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次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剩下两三万人用的了。庞涓这才放了心,笑着说:“我早就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哈哈哈!”他舍弃步兵,带着轻锐部队日夜兼程地按照齐国军队走过的路线追了上去,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此时天已黑了,马陵地区的道路在两座高山之间,山路旁边都是深涧,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吩咐大军摸黑往前赶。忽然前面的兵士回来报告:“前面的山道被木头堵住了。”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见道旁的树全被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细细看去,上面影影绰绰好像写着几个大字。庞涓叫兵士拿火来照,几个兵士点起火把一照,树上写的是:“庞涓死于树下。”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命令撤退,但已经晚了,齐军万箭齐发,杀声震天,魏国军队一片混乱。
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天天减少炉灶的数量,引诱庞涓追上来。庞涓走投无路,只好拨剑自杀,这就是“增兵减灶”典故的来历。从此,孙膑的名气传遍了各国,他写的兵书一直流传到今天。
孙膑增兵减灶的计谋,从逻辑上看,就是灵活运用共变法的结果。共变法的内容是:在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如果其中只有一个先行情况是变化着的,那么这个变化着的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利用“增兵减灶”取得了战争胜利,利用“增兵增灶”也能取得胜利。公元115年,羌族进攻东汉武都,虞诩奉汉安帝之命率军赶赴武都充任太守,领军抗击羌军。虞诩行至陈仓、崤谷时,得知羌人数千人在前面截击,就停止前进,并宣称等待援军。羌人不知虚实,不敢贸然进攻。数日后,乘羌人不备时,虞诩日夜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即采取逐日增灶的谋略。羌军见汉军的灶日益增多,以为虞诩的援兵不断增加,不敢逼近。这样迷惑了敌人,虞诩得以及时赶到武都,调动部队打败了羌军。虞诩也是运用共变法,根据灶的多少与军队人数的多少成正比的情况,利用增灶来表示兵力增加,从而迫使羌军不敢逼近,达到了战略目的。
以偏概全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其作用是从已知的知识得到未知的知识,特别是可以得到不可能通过感觉经验掌握的未知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能考察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而只根据部分对象作出的推理,不一定完全可靠。
在我国的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农村姑娘,聪明过人。一天晚上,这个姑娘与女伴们聊天时,突然伤心地哭了起来,女伴们问她为何伤心,她说:“我听说卫国的国君残暴好战,所以心里十分难过。”女伴们说:“卫国国君残暴好战与你有什么关系?你何必伤心呢?”
她说:“姐妹们,话可不能这样讲。前些年,宋国国君残暴好战,结果打到我们鲁国,军队的马匹践踏了我们的庄稼,使我们的收成减少了一半。越国国君残暴好战,吴国国君也残暴好战,吴国和越国开战了,打了几十年。我们鲁国国君惧怕越王,就极力巴结他,给他敬献美女,结果把我姐姐也选去了。我哥哥去看望我姐姐,途中遇难,死于非命。越王与吴王作战,遭殃的却是我们平民百姓。世界上没有一个残暴好战的国君不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的,由此可见,凡国君残暴好战,老百姓都要遭殃。现在我又听说卫国国君残暴好战,不知道谁又该遭殃了,我怎么能不难过呢?”
这位鲁国姑娘虽然只考察了部分国君,但在考察中没有发现相反的情况,即她从来没有遇到过哪一个国君残暴好战而不使百姓遭殃的,于是得出“凡国君残暴好战,老百姓都要遭殃”的一般性结论,她所运用的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而且没有遇到过相反的情况,从而推出该类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根据生活中多次出现的事例,没有出现相反情况而概括出来的,所以它的结论是或然的,一旦出现相反事例,就会被推翻。“天下乌鸦一般黑”、“动物的血都是红的”、“鸟都会飞”这些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都是由于出现反例而被推翻的。为了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性,就必须增加考察对象的数量,扩大考察对象的范围。如果只根据个别事实、个别地区、个别情况下的同类对象进行归纳,就会犯“轻率概括”或“以偏概全”的错误。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并减少这种错误,否则会吃大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