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女娲的遗珍:琉璃
10581100000021

第21章 发展到高峰的琉璃制作技术

明清时期是中国琉璃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颜山杂记》中详细地记载了琉璃的制作方法、生产过程到颜色的调整、选料,琉璃已从少数人手中的玩物变成了可供世人使用的用品。出于对如玉般温润材质的喜好,明清后期的琉璃制品不再崇尚于轻薄透明,反而转向复古的厚重。尤其是在清代,高度发达的工艺制造技术,融汇中西双方的制造工艺,把琉璃推向了全盛期。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使用了“金子红”黄金熔炼技术。这种技术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于嘉庆年间被博山工匠所仿效。他们将足赤金锤成极其轻薄的金箔,然后剪成韭菜叶一般的形状,再使用药物加热熔化金叶,当二氧化硅玻璃料快要烧制好的时候倒入熔液中,就能得到金红色。目前大多改用王水熔化金子。据称,这种技术在博山并没有失传,只是近年来比较少熔炼而已。

当代有不少企业已经成功地将此种“金子红”成功复原,并成功运用于商品生产中。虽然到了清代中晚期,琉璃这个名词已经不再专门指代铅玻璃,我们谈到琉璃还是不得不提及的烧制技术还有“套料”。

套料就是琉璃套色,在一色琉璃为底的料坯上,套上一层或数层不同的色料,经过雕琢,呈现出色彩鲜艳的花纹、图形。套料始于康熙年间,随着制作工艺不断完善、成熟,发扬于乾隆时期,因此套料也被人称之为“乾隆玻璃”。

美国学者波谢尔在研究了琉璃工艺之后说:“琢碾尤其是‘套料’,不同层次色彩的琢碾,是中国匠师们所创造的最新颖、独特的技法,而且取得了优雅的艺术效果。”套料工艺是西方玻璃器制造工艺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独特结合,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