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雷
10575000000015

第15章 品种繁多——各国鱼雷总览

现在,各国都非常重视鱼雷的发展,任何其他海军武器都无法取代鱼雷的作用。目前使用鱼雷的国家很多,但能研制和生产鱼雷的国家并不多。除中国外,能够自行研制生产鱼雷的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和日本。

除上述研制鱼雷的国家外,还有些国家通过购买鱼雷,继而进行研仿,并逐步开始走上自行研制鱼雷的道路。

1.美国鱼雷

美国鱼雷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1896年就出现了鱼雷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财力不足导致鱼雷工业发展缓慢,技术水平显著落后。随后,美国政府加大了对鱼雷的研制力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鱼雷技术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战结束后,美国从德国占领区获得了大量的鱼雷实物、资料和科技人员,这也为以后美国鱼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数年的发展,美国鱼雷型号至今已达100余种,其技术水平也代表了当今世界先进水平。

美国具有代表性的鱼雷型号有:MK46、MK50、MK48、MK48ADCAP鱼雷等。美国在鱼雷的发展上,也极具特点。在动力方面,美国鱼雷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都采用热动力。近期研制的鱼雷,大都采用OTTO-Ⅱ燃料(一种液体单元推进剂,目前已在某些特种发动机中予以应用)。近来研制成的MK50小型鱼雷,使用金属锂与氟化硫闭环系统,在世界鱼雷史上属于首创,热动力小型鱼雷在世界上也只有美国一家。

在鱼雷推进器方面除采用传统螺旋桨推进器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制的鱼雷大都采用泵喷射推进器,具有噪音低等优点。在作战对象上,美国鱼雷无论大型还是小型,都是反潜作战。只有大型鱼雷兼顾反舰,没有专用反舰鱼雷。

MK46鱼雷是美国于1965年开始生产的轻型鱼雷。它可以从水面舰艇、飞机和潜艇上发射。这种鱼雷的射程为11千米,速度为40节,弹长2.59米,直径324毫米,重258千克,采用主/被动声呐制导,自导搜索距离460米,可采用多种搜索模式。它使用MK32三联装发射装置进行发射。

MK48型鱼雷是美国海军装备的一种自动制导鱼雷。它可以从潜艇上发射,也可以从水面舰艇和飞机上发射,既可以攻击潜伏在深海的核动力潜艇,也可以对付高速水面舰艇。MK48型鱼雷主要装备在核潜艇上,是美国海军20世纪90年代的主力鱼雷。该鱼雷是世界上第一个热动力型自导鱼雷,也是最早采用数字式电子计算机的自导鱼雷。

MK48鱼雷长5.85米,直径533毫米,重量1582千克,航速55节,航程4.6万米,最大航深1200米。这种鱼雷具有高能量密度、低噪音、无尾迹等特点。鱼雷战斗部为装药100~150千克的爆破战斗部,单雷命中即可击沉一艘大型潜艇或中型水面舰艇。

MK48鱼雷的主要特点是:威力大,具有反潜攻舰双重功能;制导系统先进,属“智能化”鱼雷;航速高,潜深大,特别适合攻击大深度高速潜艇和大中型水面舰艇。该鱼雷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主要由四个舱段组成:雷顶段、战雷头、控制舱和动力装置舱。雷顶段内装主/被动声自导装置,由发射机和接收机组成。

MK48的优点很多,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其爆破式战雷头在攻击有双层壳体的现代潜艇时效果不佳,需改用能穿入潜艇壳体内部后爆炸的空心装药和爆破复合战雷头;其动力装置的工作深度仍显不够,其航速与航程随下潜深度增加而减小,因此,难以对付具有很大潜深的现代潜艇。

MK 48Mod 7ADCAP是由美国和澳大利亚联合设计、开发、制造和保障的鱼雷。该鱼雷具备优化了的浅水作战性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潜射鱼雷,是对付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极其有效的武器。该鱼雷配备有性能强大的增强声呐系统,从而使该鱼雷成为有效的浅水武器,可以挫败对抗所有环境中的各种措施。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水域进行的多次测试表明,该鱼雷在噪声环境复杂的浅水区域是一种高效、高性能的武器。

MK50鱼雷是美国1994年装备于飞机高空投放反潜和反舰的触发、近爆主被动声自导式鱼雷,采用泵喷推进器。该鱼雷直径324毫米,长2.89米,重量363千克,航程20千米,最大装药量为45千克,最大航行深度可达800米。

MMK50是先进的轻型鱼雷,可以从反潜飞机和水面作战舰艇上发射,用来对付速度快、下潜深的先进潜艇,尤其是双层壳体的潜艇。与MK46和MK48不同,MK50使用闭循环化学反应推进系统,其内置式锂加热器将锂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与六氟硫化物接触并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大量储备化学能。反应过程释放的热量,将加热器或环绕加热器旋管流过的水变为蒸汽,再由蒸汽推动涡轮旋转并发电。

该推进系统不仅产生的能量巨大,而且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在加热器中进行,不会引起海水运动,从而避免了对鱼雷各种元件的干扰。

MK54鱼雷是美国集成了MK46/MK48/MK50的多项先进技术,而形成的一型高性能鱼雷。它可以在六级海况下工作,可装备多型水面舰艇和直升机空投,主要用来打击常规动力潜艇和核潜艇,其工作深度从水面至现有潜艇能工作的深度都可以。该鱼雷最长为2.88米,战雷最大重量296.6千克,操雷最大重量272.6千克,口径3.24米。

MK54鱼雷的声呐信号处理设计使用了主动和被动,实现对各种环境下的信号处理,采用多带阻滤波器算法滤除非目标信号,运用了具有每秒140亿次浮点运算能力的计算模块进行信号处理。可以说,MK54鱼雷就是科技的结晶。

MK54鱼雷采用的头部线型和结构确保了低的自噪声,声呐阵的换能器布阵和数字波速,形成确保其具有超性能窄波和独立处理各波束的性能;采用的发射换能器和双通道接收器提供了一种宽且有效的空间覆盖范围。

MK54的推进系统也汲取了MK46、MK48、ADAP和MK50鱼雷的优点,在所有深度和速度上均具有较好的推进性能。

总之,MK54鱼雷继承了MK46、MK48及MK50鱼雷的先进技术,其性能优越,是美国最先进的轻型鱼雷之一。

2.德国鱼雷

德国的鱼雷研制工作起步较早,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就使用鱼雷重创过协议国的舰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期间,德国鱼雷技术有了重大的发展,相继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条电动鱼雷、第一条自导鱼雷和第一条线导鱼雷。当时,德国鱼雷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总体而言,德国具有代表性的鱼雷型号有:G7e型鱼雷、SUT鱼雷、DM2A3“海鳗”和DM2A4“海鳕”鱼雷。

二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其鱼雷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后,德国又迅速研制出几种性能不错的鱼雷,其中一些鱼雷已出口给一些国家海军使用。

二战后德国鱼雷发展的特点是:鱼雷直径都为533.4毫米的重型鱼雷,没有轻型鱼雷;鱼雷都为银锌电池电动鱼雷,没有热动力鱼雷;鱼雷制导系统都采用线导加主/被动声自导。

二战期间德国鱼雷型号之间的区分,主要来自于引信和导向装置的不同。但只有两种主要的型号在潜艇部队中得到使用——G7a和G7e。这两种鱼雷都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鱼雷发展而来。

G7a(T1)型鱼雷的设计较为简单。它采用蒸汽驱动单桨推进,最大航速为44节,射程6千米。这种鱼雷的最大缺陷就是,在航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气泡会形成明显尾迹。与G7a型鱼雷外观大致相同的G7e(TII)型鱼雷,动力装置改为一台100马力的电动机,鱼雷尾部安装两个反向旋转的螺旋桨进行推进。G7e鱼雷没有明显的尾迹,在以30节航速航行时射程为5千米。G7e还有一种改进型(TIII),其蓄电池容量更大,因此鱼雷的射程提高到了7.5千米。

1958年德国着手“海豹”(DM2A1)和“海蛇”(DM1)两种型号鱼雷的研制生产。“海豹”鱼雷尺度较大,潜艇用此来攻击水面舰船。此后在该雷基础上,发展成SST4鱼雷和SUT鱼雷。其中SUT鱼雷是反潜/反舰两用鱼雷,由德国AEG公司生产。1983年服役,长6.39米,重1506千克,舰速最大达35节,航程12千米,低速18节时为28千米,最大航深达400米。

“海鳕”是“海鳗”的改进型,是212型潜艇配备的主要武器。“海鳕”鱼雷在2002年研发成功。2003年12月,首批“海鳕”鱼雷进入德国海军服役。

“海鳕”不但是一种线导反舰反潜鱼雷,同时也是一种电动鱼雷。它采用模块化设计的电子控制式高速永磁电动机和锌氧化银电池组,航速和航程都得到了提高。它实施了多项减振降噪措施。为了降低螺旋桨噪声,侧斜螺旋桨特意设计成不对称。电子装置进行了升级,尤其是把声自导头内的模拟信号处理系统,改成了数字信号处理系统。

标准型“海鳕”配用四个电池组,雷体长6.62米,雷重1.37吨,高能炸药战斗部重260千克,鱼雷最大航速50节,最大射程50千米。而超短型“海鳕”只配一个电池组,雷体长4.55米,鱼雷最大航速35节,最大射程17.5千米。“海鳕”鱼雷引入了“混合装载”概念,不仅装备对抗高级别或危险目标的现代化高性能鱼雷,同时还装备简单、廉价、对抗低级别目标的鱼雷。

坦克能不能用于扫雷?

在现代战争中,大面积的布雷也是一种对付坦克群的很有效的方法。但布雷之后,装甲部队想要迅速排雷可就伤透脑筋了。而今,有了扫雷坦克的跟随,排雷也就变得好办多了。

扫雷坦克的外形,其实与普通坦克也没有多大差异。扫雷坦克,只是在普通坦克车体的前方安装了一种特殊的扫雷器。扫雷器的种类也有很多,军队里最常见的是犁刀式扫雷器。它的外形和工作原理都有点像耕地的犁。扫雷坦克首先用该犁刀将埋在地里的雷一个个地翻出来,然后再将地雷堆放于坦克两侧。不过,这种扫雷器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在对付土质特别硬或冻土地带的地雷时,这种扫雷器就变得有点爱莫能助了。于是,人们便采用了另一种滚压的方法。当然,这决不是说用坦克去压,而是要在车前装上一个大的滚筒,其样子就像一个大碾子。这种扫雷器本身的重量少则有七八吨,多则几十吨。但它压向地雷时,本身却不会损坏,最多也只会向上跳一跳。扫雷坦克除了可以用挖与压的方式扫雷以外,还可以用打的办法。我们只要在车前装上链条式的打雷器,让高速旋转的链条不断地鞭打地面,埋在地下的地雷就会因抽打而引爆。扫雷坦克在完成扫雷任务以后,只要卸下所装的打雷器,就又能像其他坦克一样参加各种战斗了。

3.法国鱼雷

法国鱼雷工业历史悠久,1872年就开始仿制“白头”鱼雷,并于1912年建立了“白头”鱼雷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国土沦陷,法国的鱼雷工业被迫停止。战后,法国开始鱼雷工业的重建工作,并逐渐研制出一系列具有先进性能的鱼雷武器。

法国鱼雷的主要特点是:除“海鳝”鱼雷为小型鱼雷外,其他的都为大型鱼雷,直径大多是550毫米。新式鱼雷,如F17鱼雷,直径改为533.4毫米,以利于出口;法国各型鱼雷都为电动鱼雷,没有生产过热动力鱼雷。

法国鱼雷型号较多,有E、K、L、Z、F等编号。其中E代表为反舰鱼雷,K代表(为水面舰艇护舰舰)发射的反潜鱼雷,L代表为反潜鱼雷,Z代表为机动、曲折航行的鱼雷,F代表为线导鱼雷。具有代表性的新型鱼雷型号有:L4鱼雷、F17鱼雷、“海鳝”鱼雷。

法国线导鱼雷仅F17一种,1973年开始开发,共有5种型号,其中F17-1型于1983年服役。有代表性的出口型为F17P,性能最高者为F17-2型,均是大型电动线导加声自导反舰/反潜两用鱼雷。F17P-2型,又称F17-2型,长5.406米,重1387千克,航速40节,航程20千米,航深最大700米。

法国“海鳝”反潜鱼雷,是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制的新一代轻小型通用反潜鱼雷,用来取代L-4/L-5/MK46等鱼雷,装备在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水面舰艇、潜艇上。同时,它也可作为反潜导弹的战斗部,主要用来攻击新一代核潜艇,也能有效攻击其他所有各型常规潜艇。

法国军方于1987年宣布,开始研制“海鳝”(R3)反潜鱼雷。1988年完成该鱼雷的研制阶段试验,30条原型鱼雷试验150次,1989年完成鱼雷计算机软件开发。但1991年,法、意两国政府签订谅解备忘录,决定联合发展轻型通用反潜鱼雷—MU90“冲击”鱼雷,取代两国正在研制中的“海鳝”和A-290反潜鱼雷。至此,“海鳝”鱼雷完成研制,但是未能投产。

“海鳝”反潜鱼雷直径324毫米,长度为2.96米,重量是295千克,战斗部重59千克,制导系统为主/被动声自导,航程为一万米,下潜深度约1000米。

4.英国鱼雷

英国鱼雷的发展也经过了一段很长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鱼雷技术就居世界领先地位,曾研究过十几个型号的鱼雷。

战后,英国鱼雷发展工业一度缓慢。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开始进行热动力鱼雷的研制工作,所研制的“旗鱼”鱼雷航速可达70节以上,成为当时航速最高的鱼雷,具有跨世纪水平。

英国具有代表性的鱼雷型号有:MK8鱼雷、MK24“虎鱼”鱼雷、“旗鱼”鱼雷和“鯆鱼”鱼雷等。

英国海军在二次大战结束前鱼雷技术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其间研制的MK8热动力鱼雷至今还在使用。1982年,英阿马岛海战中英海军潜艇“征服者”号就是使用MK8鱼雷一举击沉阿根廷海军巡洋舰“贝尔拉诺将军”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鱼雷发展走了不少弯路。尤其是1954年发生了过氧化氢鱼雷炸沉英国潜艇事故,迫使英海军放弃了热动力鱼雷研制工作。直到1959年改变了研制方向,英国开始了MK24大型电动鱼雷方案研制,经过20年才完成了MK24-0型鱼雷。以后经改进研制成MK24-2型鱼雷,即“虎鱼”鱼雷,现已服役。

1987年,英国为对付俄罗斯高速、大潜深核动力攻击潜艇的威胁,英军又完成“旗鱼”大型鱼雷的研制,也已交付海军使用,并具备了为潜艇反潜作战和反舰作战能力。“旗鱼”鱼雷是热动力鱼雷,长5.94米,航速最大达70.5节,低速航程40千米,装药249千克,鱼雷总重1850千克。此雷是目前世界上航速最高、重量最大的鱼雷。

“鯆鱼”鱼雷是英国于1983年开始装备在舰船、潜艇及飞机搭载空中投放的一种触发引信式主/被动声自导鱼雷,其使用银镁海水电池及双轨电机、导管螺旋桨推进器。该型鱼雷的直径324毫米,长度2.6米,重量为267千克,航程11千米,最大装药量为45千克,常用来打击常规动力潜艇及核潜艇,最大航行深度为750米。

5.日本鱼雷

日本是世界上使用鱼雷较早的国家之一。20世纪初,日本仿制成德国的“黑头”鱼雷,成为日本鱼雷生产的起点。1910年自行设计的首型鱼雷43式鱼雷问世,日本进入世界鱼雷生产国之列。日本海军在鱼雷的开发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鱼雷有了较大的发展,并研制成了多种型号的鱼雷。其中,93型氧气鱼雷直径为610毫米,射程达20千米,是当时直径最大、航程最远的鱼雷,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93式鱼雷又称“长矛鱼雷”,从1928年开始研发,1933年研制成功。由于当年是日本神武纪年的2593年,因此命名为“93式”。1935年,93式鱼雷正式开始列装。这种鱼雷的最大射程是40千米(时速70千米,在水中速度越高,阻力越大),战斗部重490千克。93式鱼雷通常从水面舰艇的610毫米的鱼雷管中发射。之后,日本海军在驱逐舰和巡洋舰上大量配备了93式鱼雷。这种射程远、速度高、弹头大的鱼雷,赋予了这些战舰令人生畏的战斗能力。同时,这些战舰还安装了鱼雷快速填充装置。

但是,93式鱼雷太容易爆炸,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由于威力巨大单独一发鱼雷爆炸,就足以炸沉装载它的驱逐舰,或者重伤装载它的巡洋舰。

战后,日本战败,其鱼雷工业受到限制,只好依靠购进美国鱼雷来装备自己。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经济开始起飞,在美国支持下开始重建鱼雷工业。60年代以后,日本参照一些美国鱼雷型号研制了若干型号鱼雷,但都未成批生产,只有73型、89型鱼雷进行了小批量生产。

虽然如此,日本鱼雷技术依然较为先进,具有相当于美国MK46-5和MK48鱼雷的技术水平。目前,日本鱼雷代表性的型号有:80型鱼雷和89型鱼雷,此外,还有GRX系列鱼雷。

80型鱼雷是线导反潜鱼雷,其尺寸与美国的MK37鱼雷相似,其性能要比MK37好一些。80型鱼雷由GRX-1实验雷发展而来,它采用了GRX-2计划的某些参数。80型在1965年开始研制,1984年开始生产,用以取代MK37和MK37-0-N鱼雷。

89型鱼雷是一种潜用热动力鱼雷,其大体与美国MK48鱼雷相当,航程3万米。GRX系列鱼雷是日本的实验鱼雷,当某型鱼雷服役时,其GRX代号就被其申报时财政年度的代号所取代。例如,80型鱼雷由GRX-1发展而来,89型鱼雷是GRX-2发展而来。

GRX-3是直径为324毫米的轻型电动力鱼雷。但是,该型鱼雷并没有服役,它的改进型为GRX-4,将电动力改为闭式循环热动力系统,是一种与美国MK50相似的鱼雷。目前,日本正在研制的有GRX-5和GRX-6鱼雷。

6.俄罗斯鱼雷

早在沙俄时代,俄罗斯海军就已经在使用鱼雷作战。十月革命后,俄罗斯经济有了增长,鱼雷工业也随之开始有了起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俄罗斯在其德国占领区缴获了大批德国鱼雷和鱼雷技术资料,大大促进了俄罗斯鱼雷技术的发展。随后,俄罗斯开始以缴获的鱼雷为基础,开始研制自己的鱼雷,并逐渐奠定了战后鱼雷工业发展的基础。

俄罗斯十分重视鱼雷的发展和使用,在世界鱼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鱼雷的发展成果,成为当今世界上鱼雷型号开发最多的国家之一。他们研制的鱼雷型号、种类、储存量之多,居世界首位。研制的有代表性的鱼雷型号有T65鱼雷、CT-71鱼雷、AP-3鱼雷等。

CT-71鱼雷使用一种由鱼雷操作员操作的金属线制导,装备在“基洛”级潜艇上。操作员在中段期间,可以用手改变鱼雷到一个选择性的目标,或控制鱼雷在二轴中操纵。这种鱼雷口径有533毫米,长7.9米,重1820千克,弹头有205千克,动力为电动银-锌电池,速度为35~40节,搜索和攻击的深度达到400米。

俄罗斯鱼雷发展历程还是有它自己的特色的。在鱼雷直径方面,大小并举。鱼雷直径有多种尺寸,重型鱼雷直径有533.4毫米、650毫米等;小型鱼雷直径有450毫米、400毫米、350毫米等。在推进动力方面,它采取热电并举的方式,热动力鱼雷使用的氧化剂分为多种,有空气鱼雷、氧气鱼雷、过氧化氢鱼雷等。在携带鱼雷方面,俄罗斯鱼雷采取潜、舰、空、箭载并用;在制导系统上,线导、声自导、惯导、尾流自导并存;在大型鱼雷装药方面既有常规装药,同时也有核装药。

7.意大利鱼雷

意大利鱼雷生产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著名的“白头”鱼雷生产厂是归属于意大利的,这就使得意大利一举成为了“白头”鱼雷生产国。20世纪50年代初,“白头”鱼雷公司向美国购进MK44鱼雷并获准许可生产。

此后,意大利生产的“袋鼠”鱼雷,用MK44鱼雷作为它的战斗部。该鱼雷直径533.4毫米,长度6.2米,重量1130千克,航速27节,航程7000米,装药量34千克。其动力装置为铅酸电池电动机,制导方式采用线导加声自导。该鱼雷由潜艇携带,于20世纪60年代服役,主要用于反潜。潜艇发射时,用线导将鱼雷导向目标附近,施放出战斗部MK44鱼雷,再用声自导攻击目标。

20世纪70年代以来,“白头”鱼雷公司在MK44鱼雷基础上,相继研制成A244、A244/S等小型鱼雷。后来,该公司又研制成了A184鱼雷,并出口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使用。

A244型鱼雷直径为324毫米,长度为2.75米,重量为220千克,航速30节,航程6000米,航深450米,装药量34千克。其动力装置为银锌电池电动机,由对转式螺旋桨推进。其制导方式采用主/被动声自导,引信有触发和非触发两种。该雷由水面舰艇、飞机携带,主要用于反潜。它由美国MK44鱼雷发展而成,有两倍NK44鱼雷性能的含义,于1973年研制,1975年正式服役。

A244/S鱼雷是A244鱼雷的改进型。在A244鱼雷的基础上,主要改进了自导系统。其尺寸还与A244鱼雷相同,航速减为21节。但其余指标均有改进,航程为7000米,航深达到500米,装药量为40千克,动力装置改为银镁海水电池电动机,制导方式仍采用主/被动声自导,引信使用触发引信。A244/S鱼雷分为0、1、2型。其中,0型是舰用型;1型适合直升机空投使用;2型适合固定翼飞机使用。该型鱼雷于1984年开始服役。

A184鱼雷是由潜艇、水面舰艇发射的反潜反舰鱼雷。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制,1981年服役,它是意大利战后生产的首型大型鱼雷。该鱼雷直径533毫米,长为6米,重量1315千克,低速25节时航程15千米,高速37节时航程可达25千米,航深450米,采用260千克装药,推进系统采用双转直流电机,电源为164块银锌电池,贮存寿命为两年。

A184鱼雷制导系统采用线导加声自导。制导系统可对活动、静止目标进行检测定位,并有识别真假目标的能力和抗环形干扰能力。在远距离跟踪时,鱼雷只作水平面运动,近距离跟踪时转入双平面运动。鱼雷螺旋桨推进效率高达93%,堪称世界之最。

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又研制出了A200微型鱼雷。其直径为123.8毫米,有火箭助飞型、空投型,长度不足一米,重量仅有十几千克。该鱼雷为电动力,装有宽频带自导声呐和2.5千克高爆能炸药,并能定向爆破。同时,这也是世界上最小的袖珍鱼雷。

此外,意大利还与法国公司合作研制出了MU90反潜鱼雷。该型鱼雷是由水面舰艇和飞机发射的,可作为“米拉斯”反潜导弹的战斗部。该雷在国际小型鱼雷市场上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8.瑞典鱼雷

20世纪初,瑞典就开始在船厂进行鱼雷生产,之后又建立了一个专门的鱼雷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该厂还曾与德国合作研制电动鱼雷。

二战后,瑞典鱼雷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它们大小并举,形成两大系列的特色。大型鱼雷直径都是533.4毫米的热动力鱼雷。大型鱼雷只用于反舰不反潜,其氧化剂都为过氧化氢。瑞典的过氧化氢技术来自英国,尽管英国因过氧化氢鱼雷爆炸而停止发展此型鱼雷,瑞典却成功地发展了一系列过氧化氢鱼雷。除俄罗斯、日本曾生产型号不多的过氧化氢鱼雷外,世界上只有瑞典一家至今仍在生产氧化氢鱼雷。

小型鱼雷直径都为400毫米电动鱼雷。小型鱼雷一般用于反潜,有时潜艇艉管装有小型鱼雷,用作反舰自卫。小型鱼雷都装有线导,这在世界小型鱼雷中是独树一帜的。

瑞典鱼雷性能优良,有较高的可靠性,价格便宜,深受用户欢迎。因此,瑞典的鱼雷在国际鱼雷市场上是有较强竞争力的。

20世纪90年代,瑞典又开始研制TP62(TP2000)热动力鱼雷。它是一条既可反潜、又可反舰的通用鱼雷,具有跨世纪的性能。瑞典最新研制的小型鱼雷有TP43X2鱼雷,大型鱼雷有TP62鱼雷。

TP43系列鱼雷是瑞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制的第三代通用反潜鱼雷,用以取代于1976年开始服役的、直径400毫米的TP42第二代通用反潜鱼雷。该型号鱼雷于1984年开始研制,1987年进入瑞典皇家海军服役。

TP43-X2鱼雷是1991年研制的触发及声近爆引信式线导、主/被动声自导鱼雷。它使用银锌电池,由单转电动机带动对转螺旋桨推进器。该型鱼雷直径400毫米,长2.80米,重量为310千克,最大航程为23千米,最大装药量为50千克,最大航行深度为350米。

TP2000鱼雷是瑞典研制的重型高性能鱼雷,并在弹道跟踪方式、打击能力、系统柔性、低噪声发射等方面做了较大的技术改进。TP2000鱼雷的直径为533.4毫米,长5.9米,重1249千克,航程大于45千米,工作深度至少在500米。这种鱼雷采用了泵喷射推进器,具有较低的辐射噪声。战雷为零浮力,转变半径小,发动机拆装周期为20~30次,便于使用维修。在自导上,它采用了浅水信号处理技术,具有目标识别功能,是一款性能优越的鱼雷。

9.中国鱼雷

中国鱼雷的研制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同水雷一样,首先是仿制两种俄罗斯的鱼雷,即鱼一型潜射和鱼二型空投反舰鱼雷。到70年代,我国开始独立研制鱼三型深水反潜和鱼四型潜射反舰鱼雷,80年代又仿制了轻型反潜鱼雷,并开始研制新一代的鱼五型线导反潜鱼雷和火箭推进反潜鱼雷。

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军先后装备了自制的热动力导引鱼雷、潜对潜/潜对舰电动声导鱼雷、空投反潜鱼雷、火箭助推鱼雷、潜对潜线导反潜鱼雷等。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鱼雷武器的发展时间比较短,而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现代高科技海战的要求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既有经济技术落后的实际,也有军事战略重点选择的原因。所以,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国外引进先进鱼雷。目前,已知引进的就有意大利的白头轻型反潜鱼雷,俄罗斯的533毫米系列鱼雷。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长。现在,我国海底及海洋资源丰富,亟待开采。为保卫国家的领土、领海主权,抵御外来侵略,保卫经济建设,我们必须加强海军建设。因此,我国也必须加速发展我国的鱼雷事业,研制出更多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鱼雷,以满足海军建设的需要。

到目前为止,中国海军现役装备7种仿制或自制鱼雷,以及数种从国外引进的鱼雷。其中,鱼一型是中国海军第一种自制大型反潜鱼雷,代号YU-1.该型鱼雷技术颇为落后,但目前仍是潜艇和鱼雷快艇的主要反舰装备之一。鱼一型鱼雷在1971年定型,其直径为533毫米,长7.8米,战斗部400千克,采用瓦斯热动力推进系统,最高航速50节,最大航程10千米,潜艇和水面舰艇均可配备。

鱼一型鱼雷是一种自控直航鱼雷,虽然航速较高,威力较大,但导引方式比较落后,因而不符合现代海战需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改良研制出声导系统,使其作战能力大幅提高,成为鱼一型改良型。

鱼二型是中国海军第一种自制空投反舰鱼雷,代号YU-2.鱼二型鱼雷于1971年6月定型,其仿制的样雷是RAT-52型空舰鱼雷。该型鱼雷直径450毫米,使用固体燃料喷气推进,长约3米,最高航速40节,最大航程5千米,战斗部重200千克。但该型鱼雷在导引方式上也为自控直航式,没有导引能力。

中国海军航空兵可空投鱼二型鱼雷的飞机为轰五型轰炸机和强五型强击机,前者可携带两枚,后者可携带一枚。但是,随着轰五的逐渐退役,鱼二型鱼雷也将完成历史使命。

鱼三型是中国海军的第一种自制大型声导深水反潜鱼雷,代号YU-3.目前,该型鱼雷是汉级攻击核潜艇的主战装备,夏级弹道导弹潜艇的自卫装备。

1969年中国科研人员着手研制鱼三反潜鱼雷样雷,1984年研制成功。1988年5月,汉级核潜艇在海南深水实验场成功地进行了鱼三鱼雷水下深海发射试验。1991年又试验成功性能更优良的鱼三改良型,也称为中华鲟二型反潜鱼雷。鱼三改良型的导引系统由单一被动声导改为主/被动联合声导,攻击导引精度和稳定性有较大提高。

鱼四型是中国海军装备的第一种自制大型潜艇声导反舰鱼雷,代号YU-4.该型鱼雷是中国海军柴电潜艇的主要反舰武器之一,为035型R级和037明级潜艇的主战装备,最新的039型宋级潜艇也配备有该型鱼雷。鱼四型是以SAET-60型电动声导鱼雷为基础仿制改良而成的。

鱼四型在研制过程中有两种型号,于1984年设计定型。鱼四乙型的研制有许多突破,采用了新型战雷头、排水装置、腹鳍尾等设计,特别是采用小型电力控深装置取代了原来的机械控深装置,大大改善了鱼雷的航行性能。该型鱼雷填补了中国海军主/被动联合声导反舰鱼雷的空白。

鱼五型是中国海军第一种自制热动力声线联导反潜鱼雷,代号为YU-5.目前,该型鱼雷装备在中国海军最新型039型柴电潜艇上。20世纪90年代,鱼五型鱼雷研制成功,它对中国鱼雷武器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技术上,鱼五型是中国海军柴电潜艇装备的第一种反潜鱼雷。它的研制成功,显示了中国鱼雷在热能源动力技术方面的突破,它将大幅度提高中国海军的反潜作战能力。

20世纪80年代,中国耗资购买了一批MK46II型反潜鱼雷。这种鱼雷直径324毫米,长2.6米,全重324千克,战斗部重44千克。它采用先进的OTTO热动力推进系统,最高航速45节,最大航程11千米。导引系统为主/被动联合声导模式,极为灵敏可靠,不管是在深水还是在浅水都能发挥作用,甚至能搜索出装消声瓦的潜艇。与其他轻型鱼雷相比,该型鱼雷具有速度高、航程远、威力大等特点,而且载具灵活,水面舰艇、飞机和直升机均可配备使用。

中国海军在MK46型鱼雷的仿制工作,逐步掌握了液体燃料提供动力技术,并由此促进了鱼五型的研制。此外,也解决了中国海军发展反潜导弹的重大问题。不过,中国海军所装备的MK46型鱼雷,在性能上与最先进的型号仍有一段差距。

鱼六型是美国MK-48重型533毫米反潜鱼雷的一种中国反向工程型。目前,该型鱼雷已大量装备于中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和海军航空兵,并作为反潜导弹的弹头在使用。

鱼七型轻型反潜鱼雷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进,是中国仿造美国MK-46Mod 1型而研制出的鱼雷。它被所有中国自行建造的水面战舰装备,并被作为标准的反潜战系统。

鱼七型的任务是从水面战舰鱼雷管发射、攻击敌人的潜艇。鱼雷利用双速、往复式外燃发动机,使用单一推进剂液体作为燃料,最大速度43节。鱼雷配备45千克弹头,而且采用主动和被动声音自导引。鱼七型直径为324毫米,长2.6米,重235千克,射程为14千米。

另外,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向意大利购买了40枚A-244S型白头式反潜鱼雷及发射系统。目前,海军航空兵的直八和直九型直升机,所配备的反潜鱼雷主要是白头式鱼雷。

白头式鱼雷是国际上先进的轻型反潜鱼雷之一。其动力为铅酸电池,采用三频脉冲的主/被动双重音响导引系统,并装备有程式可预先设置搜索及运动模式的寻标器。鱼雷直径为324毫米,长为2.6米,最高航速30节,最大航程6千米,战斗部重34千克。该型鱼雷体积小,重量轻,使用灵活,既可由水面舰艇发射,也可由飞机和直升机空投,也可作为反潜导弹的弹头。

1993年,中国向俄罗斯订购了4艘K级潜艇,同时也订购了为潜艇配套的由俄罗斯制造的鱼雷。这些鱼雷包括TEST-71、TEST-96和53-65三种型号。

TEST-71型直径533毫米,长为8.2米,战斗部重约205千克,采用电池作为动力,最高航速45节,最大航程19千米,导引为中途线导加终端主/被动联合声导模式。潜艇与水面舰艇均可使用,主要用于反潜作战。

TEST-96型是TEST-71型的改良型,性能较之前的更为先进,既可反潜也可反舰。其导引除中途线导终端主/被动联合声导外,还增加了尾流导引装置,可增强反舰作战能力。

53-65型也是533毫米直径,但它的推进系统也为热动力装置,长7.8米,最高航速50节,最大航程19千米。它主要用于反舰作战,导引采用尾流自动模式,潜艇或水面舰艇均可配备使用。该型鱼雷速度快,航程远,威力大,导引精确,还可配备核弹头,是一种威力强大的反舰武器。

以上三种俄制鱼雷的性能,比中国海军装备的现役鱼雷优越,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鱼雷及其技术的引进,对中国海军鱼雷武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