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里,存在着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介绍了最常见的几种物质的形态,例如固态、液态以及气态等。那么,除了这三种常态的物质以外,还有没有其它形态的物质呢?答案是肯定的。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的衍生物质也越来越多,例如等离子态物质、超流态物质、超密态物质、中子态物质以及超导态、黑洞、磁场、反物质等等,都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不同形态。那么,这些不同形态的物质都有哪些特性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些奇妙的物质形态中,感受它们的不平凡吧!
1.等离子态
对于不同形态的物质,表面上看上去没有什么关联,但是实际上通过一定的处理后,它们还可能属于同一种物质呢。例如,不同形态的水和冰,在不同的温度下可以同为固态或者液态。把冰加热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变成液态的水,如果继续升高温度,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气态的水分子,当温度继续升高到几千度以上的时候,气态的水原子开始发生电解,抛掉身上的电子,于是带负电的电子开始自由自在地游动,失去电子的原子就成为了带正电的离子。温度越高,气态的水原子脱落的电子就越多,这叫做气体的电离化现象。科学家把电离化的气体所拥有的形态,称做“等离子态”。
实际上,等离子态是继固态、液态、气态之后,物质的第四种物质形态。它与气体非常相似,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导电性,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与核内质子数不相等的物体形态。在这种物质形态中,存在一定数量的自由带电粒子,带电粒子之间所具有的特殊形态,使它们有别于其它物质的形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闪电、流星以及荧光灯点燃时的状态,都属于等离子态。人类可以利用它们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而产生的高温,来切割金属、制造半导体元件、进行特殊的化学反应等。在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里,等离子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宇宙中大部分发光的星球内部温度和压力都很高,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差不多都处于等离子态。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际物质里,才可以找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等离子态常被称为“超气态”,它和气体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具有流动性,除此之外等离子也有很多独特的性质。按照不同的区域,可以把等离子态分为人造等离子体、地球上的等离子体、宇宙空间中的等离子体以及其它等离子体等。
人造等离子体包括有荧光灯、霓虹灯灯管中的电离气体,核聚变实验中的高温电离气体,电焊时产生的高温电弧;地球上的等离子体包括有火焰(上部的高温部分),闪电,大气层中的电离层,极光等;宇宙空间中的等离子体有太阳风,行星际物质,恒星际物质,星云,积层云火花等。
2.超密态
从字面上来理解,超密态是指密度非常大的物质形态。不过,单从字面来理解并不是很准确。因为超密态的确切含义,是指处于极高压力下具有极高密度的物质。我们知道普通物质内部的原子与原子之间有很大的空隙,它们的压力和温度一般不是很高。但是,在超密态的物质里面,压力和温度就非常高了。它压力差不多有几百万个大气压那么大,因此处在这么大的气压下面,原子之间的空隙早就被压扁了,即使在原子外围的电子层也都被压碎了。因此,所有的原子核和电子都紧紧地被挤在一起了,此时的物质里面早已没有什么空隙存在,物质就显得特别重。超密下的物质是一种晶体固态,但是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固态,可以像润滑、无粘性的液体一样自由流动。
根据超密态物质的特点,科学家推测,白矮星就是一种内部充满超密态的物质。此外,他们还认为,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它的中心部位也存在着超密态物质。因为地球中心的压力非常大,一般在350吉帕左右,科学家推想,这样大的压力下一定有超密态物质的存在。
超密态物质是1967年10月,英国科学家乔丝琳·贝尔在天文观察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新天体时,最先发现的。这种新天体能够以非常精确的时间间隔,发出极规则而又短促的无线电脉冲信号。开始的时候,人们以为是外星球的生物向地球发来的电信号。所以曾经在没有弄清楚情况的时候,人们把这种信号源叫做“小绿人”。后来经过科学研究才知道,这种信号并不是来自外星球、被称为“小绿人”的植物,而是一种星体,天文学上叫它为脉冲星。它是一颗中子星,也是天狼星的伴星。宇宙中存在的白矮星,就属于中子星。目前被发现的中子星差不多有354颗,它们的物理特征是,质量与太阳差不多,而体积却非常的小,直径大小在20千米左右的特殊天体。为什么它的体积如此小而质量却那么重呢?原来,这些中子星有很高的密度,每立方厘米差不多有2000亿千克重呢!
3、超流态
超流态是在1937年的时候,由前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列奥尼多维奇·卡皮察偶然间发现的。他在一次实验的时候发现,当液态氦的温度降到2.17开(T=t 273.15.摄氏度:常用的温度t;开:开尔文T,物理中常用量)的时候,它就由原来液态氦所具有的流动性变成了“超流动性”的物质。也就是说,这种状态下的氦液,可以无任何阻碍地通过连气体都无法通过的极微小的孔或狭缝(孔或者是狭缝的线度约有10万分之一厘米),并且还能够沿着杯壁“爬”出杯口外。当时,他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现象。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这是一种具有超流动性的物质形态,被称之为“超流态”。不过,在超流态物质中除了只发现了低于2.17开的液态氦,并没有发现其它的物质也有这种形态。
从这以后,彼得·列奥尼多维奇·卡皮察试图通过这种方法得到更多关于超流态的研究。于是,他想在2.17开的基础上继续降低液态氦的温度,但是他并没有成功。不过他却发现对于一般液体来说,随着温度降低,密度会逐渐增加。他将液态氦的温度降低,果然,液氦的密度就增大了。
后来,许多科学家又在他的基础上研究了这种奇怪的现象,也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其中最有趣的是,有人在1938年发现的氦刀喷泉。他们在一根玻璃管里,装着很细的金刚砂,上端接出来一根细的喷嘴。然后将这玻璃管浸到超流动的氦中,当用光照射玻璃管的下部时,细喷嘴就会喷出超流动的氦,光越强喷得就越高,有的甚至能够高达数厘米。氦喷泉是根据超流体的特殊性质来制作的。并且在这个实验中,光能直接变成了具有动力的机械能了。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超流现象已经被应用到许多领域。例如,人类的探月工程中就有利用到这种超流现象的基本原理。另外,这一现象对于人们对恒星以及其它形体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帮助,对新型材料的开发和研制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4.中子态
当我们拿到一个固体物质的时候,如果用力去挤压它,施加的力不同,固体物质所产生的变形程度也不一样。这是由于固体物质体内的原子与原子之间吸引得非常紧。假如在超固态物质上再加上巨大的压力,那么原来已经挤紧的原子核与电子,就不可能再紧了,这时候原子核只好宣告解散,从里面放出质子和中子。从原子核里放出的质子,又能在极大的压力下和电子结合成为中子。这样一来,原来物质的构造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原来是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物质,现在却都变成了由中子组成的。由中子组成的物质所呈现出的状态,叫做“中子态”。
那什么样的物质才能被称为是中子态呢?目前已经确认的是,中子星所呈现的物质形态就是中子态。中子星是由于中等质量(1.44?2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发展到后期阶段的时候,演变而成的一种物质形态,是一种密度比白矮星还大的星球。
那么,中子态物质的密度到底有多大呢?其实,它的密度大得惊人,比超固态物质还要大十万多倍呢!例如,一块火柴盒那么大的中子态物质,它的重量差不多就有30×1011千克呢!差不多用96万多台重型火车头才能拉动它!在宇宙中,只有少数的恒星才具有这种形态。
5.超导态
生活中我们见过超导体,但是你有没有听说过超导态呢?超导体的物质形态是不是超导态的物质呢?其实不是这样的,超导态是一些物质在超低温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一种特殊物态。它最早是由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昂纳斯发现的。1911年的夏天,他用水银做实验的时候,发现当温度降到4.173开(约-269℃)的时候,水银就会出现失去电阻的情况。后来,他把这一现象应用到其它的材料上,发现许多材料也都具有这样的特性,也会在一定的临界温度下(低温)失去电阻。于是他就把某些物质在低温条件下表现出电阻等于零的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现象,并且把这些失去电阻的超导体所处的物质形态叫做“超导态”。
超导态被发现以后,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特别对于它那奇特的性质,人们更是渴望能够知道其中的奥秘。于是,科学家们相应地投入了极大的力量去研究这种奇怪的物质,直到今天它仍是十分热门的科研课题之一。
目前发现的超导材料主要是一些金属、合金以及化合物,种类差不多已经有了几千种。不同的超导体有不同的“临界温度”,目前已发现的最高的“临界温度”已达到130开(约-143℃)。各国科学家正在拼命努力向室温(300开或-27℃)的临界温度冲刺。
遗憾的是,关于超导态物质的结构,至今还没有一个合理的说法。关于超导体物质的理论研究,目前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还有待于人们继续探索。不过,科学家预言,超导态物质在高效率输电、磁悬浮高速列车、高精度探测仪器等方面将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益处。
6.黑洞
在《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恒星》一书中,我们介绍了关于黑洞的一些知识。那么,当你阅读完那本书以后,你能说出什么是黑洞吗?根据广义的相对论,黑洞就是一种特别致密的暗天体,是大质量恒星在其演化末期发生塌缩而形成的一种特别致密的物质。它有一个被称为“视界”的封闭边界,在黑洞中隐藏着巨大的引力场。由于引力场特别强,以至于包括光子在内的任何物质,一旦不小心进入它体内,以后就无法再逃脱出来。形成黑洞的物质除了晚期的恒星外,也有一些其它的物质。并且在黑洞的世界里,还有一种超大质量的黑洞,据研究,它可能存在于星系中央,但是没有任何光亮。目前人类认识的黑洞有克尔黑洞,席瓦兹黑洞等。
那么,“黑洞”到底是什么物质组成的呢?“黑洞”内的物质与宇宙中的其它物质一样吗?它的物质又是以什么样的物质结构与形态存在的呢?
根据科学家长期的研究,结果表明组成“黑洞”的物质是一些不会发生衰变、不会辐射能量、不会发光,也不透明的物质。在宇宙中,除“黑洞”外,其它的物质都是会发生衰变、辐射能量的物质。这就是“黑洞”里的物质与宇宙中的其它物质不一样的地方,也是黑洞之所以呈现出黑乎乎一片的主要原因。
“黑洞”具有吸纳外界物质的能力,在物质被吸收进去的那一瞬间,“黑洞”会将物质所具有的能够发生衰变而辐射能量的物质形态,转化为物质不会发生衰变也不会辐射能量的物质形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会伴随着大量能量的释放,将一些来不及吸收与转化的物质抛射出去。
7.反物质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挂在墙壁上的明星不仅仅只是一幅画,而变成了你眼前实实在在的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是不是非常地吃惊?的确,根据平常的推理,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在反物质的世界里,这样的情况还真就能发生。那么,什么是反物质呢?它是指由反原子构成的物质。什么是反原子呢?其实,正电子和反质子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反原子。反物质的存在是科学家推测出来的,他们认为在宇宙中一定也存在一个与我们的世界一样的世界,那个世界就是反物质的世界。在反物质的世界里,原子与我们已知的构成原子的粒子电性正好相反,也就是说它们是由负质子与中子构成的核,核外的电子为正电子。正负物质相遇就会消失,并伴随有巨大能量产生。
那么,是不是真的有反物质的存在呢?或许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从哲学角度来看待它,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回答了。其实,我国古代的太极图似乎就在暗示反物质世界的存在,并且有一些天文学家也认为有存在的可能。不过,目前还没有哪个天文学家能够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另外也有很多人否定反物质的存在,其中,美国宇宙学家施拉姆认为:“大多数理论家的直觉,不存在反物质。这意味着如果你找到它,那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证明这些理论家都是错误的。但是最大的可能是,这意味着你找不到它。”这就说明,宇宙中有可能存在反物质,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它而已。
8.场
或许你很不理解,“场”和物质的形态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把“场”也列在物质的特殊形态中呢?其实,这是由于“场”是个范围很大的词,并不仅仅指我们平时说的农场、市场等地方,它还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物理学上的研究认为,千姿百态的物质可以被初步归纳为两种基本的存在形态,那就是“实物”和“场”。
“实物”是什么?“场”又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实物”是指质量集中在某一空间,一般有比较确定的界面(气体的界面虽然模糊,但它是由一个个实物粒子构成)的物质;而“场”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它可以充满全部空间,具有“可人性”。具体来讲,我们所熟悉的电磁波,能够将电台天线发射的信号,通过空间传送到千家万户的收音机或电视机接受器中。但是,我们是看不见这些电磁波的存在的,也就是说“场”是实物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物质形态。
那么,场都包括那些内容呢?目前已知的“场”有电磁场、引力场和电磁波等,它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形态。在引力场中,物体总要回归到抛出点,因为它要受到引力场的作用。因此,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的,却具有物质的基本特性,它也有能量和动量,能在空间独立存在,而且还可以做功呢!同样,电磁场、原子核场等,也都是物质的一种形态。并且,这样的物质形态在宇宙中广泛存在,这也是宇宙中没有真空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场与我们使用的工具一样,是一种客观实在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