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还在福州市群众路小学上学,学校经常与贫困山区的小伙伴开展“手拉手”的互助活动,为他们捐款、捐物。那时候,贫困山区的小伙伴每学年只要缴交60元的书本费,但是总有一些小伙伴就是交不起这区区60元,经济拮据得令人难以想象,要知道城里的孩子夏天吃冰棍都不止花掉60元呢!惊诧之余,我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帮一帮这些同龄的孩子。
人物名片
刘志钧,希望工程爱心捐助人,目前就读于福州第一中学。从小深怀行善之心的他,早在念小学时,就已频繁参与学校组织的贫困山区手拉手活动。2006年开始,他坚持利用每年寒暑假的时间上街义卖报纸,并将义卖所得收入全部捐赠给希望工程,帮助失学的小伙伴,为我们诠释了“积小善,成大爱”的深刻内涵。
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乌塔》,说的是乌塔假期去旅游,却从不伸手向父母要钱,而是靠每个周末去超级市场或餐馆分发购物单、假期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获得报酬,完成旅游计划。我想外国小朋友能做到的事,我一定也能做到。于是,2006年的暑假,我萌发了一个念头:义卖报纸,用卖报挣来的钱来帮助一名失学的小伙伴,让他能像我一样在学校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于是,每天早晨五点多,天刚蒙蒙亮,整个城市还笼罩在朦胧的睡意之中时,我就带上报纸,来到五一广场。
原以为卖报很简单,可是第一天,我就感到了一丝艰难。站在路边,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我的两腿微微哆嗦,更不敢开口叫卖。路人行色匆匆,完全没有注意到我的小报摊。过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没有人来买报纸,急得我直抓耳挠腮。虽说是清晨,大约是心情急躁的缘故,我总觉得太阳火辣辣的,额头上都冒出汗珠来了,心想:卖报这么难,要是早知道,还不如在家歇着呢!正当我准备放弃时,另一个念头又冲进了我的脑中:“不要轻言放弃,你不是想为贫困山区的小伙伴实现梦想吗?不妨主动‘出击’,上前兜售。”
就在这时,我看见一位叔叔在车站等候公共汽车,便鼓足勇气迈开颤抖的双腿,用略微颤抖的声音问道:“叔叔,您要买报纸吗?《海峡都市报》一份4毛钱,《东南快报》一份3毛钱。”他犹豫了一下,掏出钱来买了一份《海峡都市报》,我高兴地对他说了一声:“谢谢!”这个良好的开端,大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心。于是,我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向50个过路人推销报纸。这一招果然奏效,我很快就卖出了许多份报纸,心里美滋滋的。渐渐地,剩下的报纸越来越少。终于,报纸都卖完了,我长舒了一口气:“一天的任务总算完成了。”
吕校长知道后,当面表扬了我,让我在2006年9月22日家长开放日那一天,向全校师生和家长发表演讲,演讲很成功,我的行为得到大家的肯定。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义卖报纸的决心。2009年8月,《东南快报》和福州电视台《新闻110》栏目也采访报道了义卖报纸一事。
六年来我一直坚持利用寒暑假上街义卖报纸,将所得收入捐赠给希望工程。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贫困山区的小伙伴给予了更多的关怀,免去了他们每学年60元钱的书本费,但我认为贫困山区的小伙伴在其他方面还需要我们的帮助,我的“公益之旅”还要进行下去。
这个旅程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我期盼着有一天,贫困地区的小伙伴们能够和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圆同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