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月经失调治疗方法不同,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由于其生理料理体制的复杂性,以及治疗方法的特异性,读者在选用任何治疗时一定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自作主张擅自使用。下面就常见的月经紊乱治疗方法简单介绍。
一、经前期综合征
月经失调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及手术治疗、饮食疗法、自我情绪的调节。大部分患者通过饮食控制,情绪调整及安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药物治疗适合于一般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分析引起症状的病理生理,选择合适的药物。目前研究已证实治疗严重经前期综合征的有效药物有3类,即5-羟色胺能抗抑郁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效剂和抗焦虑剂。
(1)抗抑郁剂:经前期综合征会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那么就会涉及抗抑郁剂的应用。目前5-羟色胺能类的抗抑郁剂为治疗严重的经前期综合征提供了一类新药。迄今的临床研究提示60%~70%经明确诊断的经前期综合征用5-羟色胺类抗抑郁剂可有效减轻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一般于第一或第二个治疗周期就出现症状的改善。
①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入抑制剂:由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入抑制剂对经前期综合征有明显疗效,且不容易产生耐受性,目前认为是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第一线药物,如氟西汀。氟西汀是用于经前期综合征抗抑郁研究最多的一种。近年大量临床试验包括安慰剂对照研究和开放性非盲研究均报道,氟西汀对控制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是有效的。该药对减轻经前期综合征的情感症状,比减轻躯体症状更有效。整个月经周期服用期间,无明显副反应。再如帕罗西汀:实验证明该药除了对经前期综合征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效外,对一般症状也有效。还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即氯米帕明(氯丙咪嗪),这是一种三环类抑制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入的药物,对控制经前期综合征有效。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入抑制剂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比,没有抗胆碱能、低血压或镇静的副作用,并具有无依赖性和无特殊的心血管及其他严重毒性作用的优点。一些头晕、恶心、头痛和失眠的副作用通常是暂时的轻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三环类抗抑郁药与单胺氧化酶制剂和一些其他药物存在药物的交互作用,因此选择性5-羟色胺在摄入抑制剂在与其他抗抑郁药物合用时,要分外慎重。
②抗促性腺激素抑制剂:代表药物达那唑,对下丘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具抑制作用,初步临床报道指出达那唑对嗜睡、消极情绪比如焦虑、易怒、疼痛及行为改变比安慰剂效果好,能有效减轻乳房疼痛。但由于达那唑具有雄激素活性和致肝功能损害作用,限制了达那唑的临床应用。因此只有在其他治疗失败时且症状十分严重时才考虑达那唑治疗。
③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效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效剂在垂体水平通过向下调节,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可以引起机体的低促性腺激素低雌激素状态,达到切除卵巢的效果。近年大多数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各种类型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效剂治疗经前期综合征有效;应根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效剂的种类和剂型决定用药方法。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效剂对那些同时存在的重型抑郁型精神障碍无效,尽管这些患者有经前症状加重,月经来潮后缓解的表现。
④抗焦虑剂:抗焦虑剂适合于有明显焦虑及易怒的经前期综合征患者。阿普唑仑是一种抗焦虑和抗惊厥剂。研究发现黄体期用阿普唑仑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症状有效。用药一开始有嗜睡的副作用,通常在短期内消失。但该药有依赖性,一般不长期使用。
⑤前列腺素抑制剂:如甲芬那酸(甲灭酸),用于黄体期,能减轻经前期综合征有关的许多躯体症状,对改善情感症状的报道不一致。应用于有明显经前和经期疼痛不适包括乳房胀痛、头痛、痛经、下半背痛及全身不适。为减少胃刺激应餐中服,有胃溃疡病史者禁用。
⑥螺内酯(安体舒通):螺内酯是一种醛固酮受体拮抗药,不仅具利尿作用而且对血管紧张素功能有直接抑制作用而影响中枢肾上腺素能活性。据报道螺内酯不仅对减轻水潴留症状有效而且对精神症状也有效。在临床试验中已证明螺内酯对消极心境和躯体症状有效。
⑦溴隐亭:大多数研究报道催乳素的抑制剂——溴隐亭,主要对乳房疼痛的症状有效。有些报道溴隐亭对经前期综合征的情感症状也有效。1/5患者有恶心、头痛、呕吐、头晕、疲乏和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副作用,餐中服药可减少副反应。
二、闭经
针对闭经的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还要就具体闭经的原因来对症下药。
1.子宫性闭经
对先天性无子宫或子宫内膜完全受损,目前尚无计可施,由阴道或处女膜畸形所致的假性闭经可通过手术打通通道使经血顺利排出,宫腔粘连者应探宫腔视粘连情况行分离术,术后放置宫内避孕器数月以防止再粘连。
2.卵巢性闭经
因卵巢本身功能低下只能用性激素补充治疗,一般用雌孕激素联合周期给药,补偿身体不能分泌足够的雌孕激素的情况,模拟正常月经,制造人工周期这样能使这类闭经的女孩有和正常女孩类似的周期性月经,以保持正常女子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性激素补充治疗能预防她们的生殖道萎缩和发育不良,预防骨质疏松,促进性征发育。绝大多数卵巢性闭经因卵巢中没有卵泡发育故终身不能生育,除非接受由他人供卵的人工助孕技术。
3.垂体性闭经
对垂体性闭经促性腺激素(人绝经后促性腺激素)应当是最好的选择,并能获得相当高的排卵率和妊娠率。因其价格较贵,且需要每天注射及严格的监测程序,只适用于已婚且希望生育的妇女,对未婚或不要求生育的垂体性闭经主要治疗原则仍为激素替代治疗方法同卵巢性闭经。
4.下丘脑性闭经
这是闭经中最复杂的一种,但一般来讲又是预后最好的一种。除治疗相应的原发病因外,根据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和是否有生育要求使用不同的药物诱导排卵。
三、痛经
用于治疗痛经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补钙药物
如今市场上的补钙药物适合于依靠食物摄入不能满足钙需求的儿童、青少年、孕/哺乳期妇女、老人,甚至于工作紧张、压力大、生活没有规律的白领女性。它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并且容易控制补充量。在服用时需要严格遵守医嘱,以免服用过量,反而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一些复合维生素和钙质补充剂,因维生素本身可以和钙质产生协同作用,相对于单纯补钙来说,服用后益处更大。
2.抑制排卵
如病人愿意控制生育,则口服避孕片(复方炔诺酮片或复方甲地孕酮片),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首选药物。应用口服避孕药物,90%以上症状可获得缓解。
3.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
如芬必得,该类药物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子宫张力和收缩性下降,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副作用:有消化道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极少引起支气管痉挛和暂时肾功能损害。
4.β-受体兴奋剂
通过兴奋肌细胞膜上β受体,活化腺苷酸环化酶。一方面促进肌质网膜蛋白磷酸化;另一方面抑制肌凝蛋白轻链激酶活性,导致子宫肌松弛,痛经得到迅速缓解,但同时有增快心率、升高血压的副反应。
5.钙通道阻滞剂
该类药物干扰钙离子透过细胞膜,并阻止钙离子由细胞内库存中释出而松解平滑肌收缩。如硝苯啶。
6.维生素B6及镁—氨基酸螯合物
利用维生素B6促进镁离子透过细胞膜,增加胞浆内镁离子浓度之作用,来治疗原发性痛经。
痛经的治疗方法最先考虑的应该是患者的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者通过服用相应药物疼痛症状便可得到缓解,但如果上述痛经的治疗方法仍然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显著,那么可以考虑排除原发性痛经的可能性,转而采用盆腔超声法进行腹腔镜手术或转诊。
痛经的治疗方法中最为关键也是经常被大家所忽视的一件事,那就是定期的身体检查。大多数患者只有在感到月经疼痛时才会去做一次检查,其实,这样的检查只能起到“治”的作用,而起不到“防”的作用。定期的身体检查主要包括腹部检查和盆腔检查,两者可以同时进行,可以有效地防止轻度痛经的出现。对于重度痛经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超声检测卵巢囊肿,这种方法还被广泛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晚期的检测和治疗,临床效果奇佳。据对痛经的治疗方法的统计,经阴道将生理盐水注入子宫进行超声诊断优于仅对直肠进行超声诊断。所以,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痛经的原因和痛经造成的功能障碍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最优的痛经的治疗方法。
一套理性的痛经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从平时积累起来的,只有日常比较注意,出现痛经才不会慌张,更不会病急乱投医。所以,平常多了解些痛经的治疗方法有助于你的痛经治疗。
四、围绝经期综合征
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关键在于补充雌激素。以激素替代治疗,性激素治疗中以补充雌激素最为关键,围绝经期的症状是因为身体里的性激素缺乏引起的,那么补充相应的性激素可以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雌激素受体分布于全身各重要器官,因此,合理应用雌激素可控制围绝经期症状及疾病。
用药途径分为两种,首先,可以通过口服。由于疗效肯定,迄今口服途径仍是绝大多数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一线治疗,除非患有肝病或血栓栓塞性疾病。口服给药对肝脏有一定损害,还可刺激产生肾素底物及凝血因子。口服途径的有利方面是,雌激素替代治疗时改善血脂和糖耐量的作用需通过肝效应。其次可以通过胃肠道外途径,包括阴道、皮肤及皮下给药。不论何种途径,均能解除潮热。
激素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及危险性,所以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情况考虑。副作用分为三类:
(1)子宫出血。
(2)性激素副作用:①雌激素:剂量过大时可引起乳房胀、白带多、头痛、水肿、色素沉着等,应酌情减量,或改用雌三醇。②孕激素:副作用包括抑郁、易怒、乳腺痛和水肿,患者常不易耐受。③雄激素:有发生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危险,大量应用出现体重增加、多毛及痤疮,口服时影响肝功能。
(3)子宫内膜癌:单一雌激素的长期应用使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危险增加6-12倍,此种危险性依赖于用药持续时间长短及用药剂量的大小。
五、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内分泌治疗极有效,但对不同年龄的对象应采取不同方法。青春期少女以止血、调整周期、促使卵巢排卵为主进行治疗;围绝经期妇女止血后以调整周期、减少经量为原则。使用性激素治疗时应周密计划,制定合理方案,尽可能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并作严密观察,以免性激紊应用不当而引起出血。
1.止血
对大量出血患者,要求在性激素治疗6小时内见效,24~48小时内出血基本停止,若96小时以上仍不止血,应考虑有器质性病变存在。止血的治疗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孕激素:无排卵性功血由单一雌激素刺激所致,补充孕激素使处于增生期或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停药后内膜脱落,出现撤药性出血。由于此种内膜脱落较彻底,故又称“药物性刮宫”。
(2)雌激素:应用大剂量雌激素可迅速提高血内雌激素浓度,促使子宫内膜生长,短期内修复创面而止血。适用于内源性雌激素不足者,主要用于青春期功血。
(3)雄激素:雄激素可减少出血量。但大出血时雄激素不能立即改变内膜脱落过程,也不能使其迅速修复,单独应用效果不佳。
(4)联合用药:由于性激素联合用药的止血效果优于单一药物,因此①青春期功血在孕激素止血时,同时配伍小剂量雌激素,以克服单一孕激素治疗的不足,可减少孕激素用量,并防止突破性出血。②围绝经期功血则在孕激素止血基础上配伍雌、雄激素。
(5)抗前列腺素药物:出血期间服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氟芬那酸,可使子宫内膜剥脱时出血减少。主要通过改变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之间的平衡而起作用。血栓素A2为血小板凝聚前体和合成平滑肌收缩物质,而前列环素是一种有力的平滑肌松弛剂和抗血小板凝聚物。
(6)其他止血药:安络血和止血敏可减少微血管通透性,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环酸等可抑制纤维蛋白溶酶,有减少出血量的辅助作用,但不能赖以止血。
2.调整月经周期
上述用性激素止血效果一般良好,若骤然停药所造成的撤药性出血,必将使流血已久的患者增添困扰,故在止血后应继续用药以控制周期,使无流血期廷长至20日左右。为此,宜将止血时所用较高剂量的激素,于血止后逐渐减量,减量不能过速,否则子宫内膜可再次发生局部性脱落出血,此时再欲止血,则所需药量较出血前更大,且效果也差。使用性激素人为地控制流血量并形成周期是治疗中的一项过渡措施,其目的为一方面暂时抑制患者本身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使能恢复正常月经的分泌调节,另一方面直接作用于生殖器官,使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变化,并按预期时间脱落,所伴出血量不致太多。一般连续用药3个周期。在此过程中务必积极纠正贫血,加强营养,以改善体质。
常用的调整月经周期方法有:
(1)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即人工周期,为模拟自然月经周期中卵巢的内分泌变化,将雌、孕激素序贯应用,使子宫内膜发生相应变化,引起周期性脱落。适用于青春期功血或育龄期功血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较低者。
(2)雌、孕激素合并应用: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再生修复,孕激素用以限制雌激素引起的内膜增生程度。适用于育龄期功血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较高者。
3.促进排卵
适用于青春期功血和育龄期功血尤其不孕患者。
(1)氯米芬:为非甾体化合物,有微弱雌激素作用。它在下丘脑竞争性结合雌激素受体产生抗雌激素作用。通过抑制内源性雌激素对下丘脑的负反馈,诱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而诱发排卵。适用于体内有一定水平雌激素的功血患者。
(2)绒促性素:具有诱发排卵的作用,适用于体内促卵泡素有一定水平、雌激素中等水平者。一般与其他促排卵药联用。
(3)尿促性腺激素:含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生成,促卵泡素刺激卵泡发育成熟,所产生的雌激素通过正反馈使垂体分泌足量促黄体生成而诱发排卵。
功能性出血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可以用手术治疗。以刮宫术最常用,既能明确诊断,又能迅速止血。更年期出血患者激素治疗前宜常规刮宫,最好在子宫镜下进行分段诊断性刮宫,以排除子宫内细微器质性病变。对青春期功血刮宫应持慎重态度。子宫切除术很少用以治疗功血,适用于患者年龄超过40岁,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甚至已发展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时。通过电凝或激光行子宫内膜去除术,仅用于年龄超过40岁的顽固性功血,或对施行子宫切除术有禁忌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