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走出饮食误区
10568300000004

第4章 饮食烹调方法正误辩

米饭捞着吃

有些人喜欢做捞饭,即将大米煮到半熟,然后捞出再蒸,将剩下的米汤扔掉,殊不知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米汤中溶解了很多的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和一些碳水化合物。以大米为例,用大米做捞饭,维生素B1、维生素B2均损失50%,尼克酸损失40%,铁损失60%,碳水化合物损失6%,脂肪损失80%,由此可见,做捞饭时,大米中的许多营养物质都随米汤流失了。如果经常吃捞饭,会给人带来营养不良的后果。同样的,煮面条时,部分营养素溶于汤中,若面条与汤同时食用,可减少营养素的丢失,而采用蒸、烤、烙等方法制作面食时,各种营养素损失则较少。

菜汤泡饭

很多人喜欢吃酱油泡饭、菜汤泡饭、茶泡饭,尤其在南方,这已经成了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许多的人可能都听过一句俗语:“汤泡饭,嚼不烂”。可能有人会问,这汤泡过的饭,更软了,也更容易下咽了,挺适合老人孩子吃的,为什么会说它“不烂”呢?事实上,常吃泡饭的人,消化功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汤泡饭的坏处就在于它减少了咀嚼这个环节,食物先经过了牙齿的咀嚼,让唾液均匀地搀和到食物中去,才能使淀粉酶充分发挥作用,把淀粉变为麦芽糖,进行初步消化,再进入胃肠。但是,汤泡饭不用细嚼,就直接进到胃里,势必增加胃肠的负担,食物中的养分也不容易被彻底吸收。时间长了,容易引起胃病。所以,我们应改变吃泡饭的习惯。

温锅水煮饭

一些集体伙食单位,每在饭后,总是习惯性地往锅内加些凉水,使其自然温热,认为这样既节约能源,下次煮饭又方便。殊不知,有时用温锅水做饭,人吃了以后会发生中毒。这是因为,有些地区水内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如果锅刷得不干净,染有还原性细菌,又有适宜温度,细菌便会大量生长繁殖,把水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如果用这样的水煮饭、烧汤,人吃了就会发生上述症状的亚硝酸盐中毒。所以,不宜用温锅水煮饭。

炒菜余油用来炒饭

有些人喜欢将炒菜剩下的油用来炒饭,其实这样虽然余油获得了充分的利用,但是这样做是以损害健康为代价的。因为,炒菜后剩下的食用油经过高温后就已经算是成品,而其其中不仅有油而且还有味精、盐、酱油等,因为锅热而发生焦化,容易产生致癌物质,所以重复利用的油被称为千滚油,有害无利。所以炒菜余油不能用来炒饭,同样,反复利用的油也是对健康有害的,因此油条也应该不吃为好。

做饺子馅挤水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大白菜、韭菜、芹菜和猪肉、羊肉做饺子馅。由于蔬菜中水分较多。为防止饺子馅流汤,人们习惯把菜馅里的水分挤掉,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会损失菜中的营养成分。因为菜水中含有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还含有胡萝卜素和人体所需的矿物质等,在给菜挤去水分的同时,也把很多维生素、矿物质损失掉,大大降低了饺子的营养价值,也会使煮熟的饺子不水灵,有些干巴。因此做饺子馅时不应该挤掉菜水。

炉火烘烤食物

有些人喜欢在炉火上直接烘烤食物,如烤馒头、烙饼、糍粑等,觉得这样吃起来不但香脆可口,而且可起到消毒作用。殊不知,经过烟熏火燎的食物,极易被有害物质污染,并被直接食入体内。实验证明,凡是含碳的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均能产生致癌性较强的3,4——苯并芘,可诱发多种癌症。因此,为了您的健康,在烘烤食物时,最好采用间接加热的办法,切忌将食物直接放火上熏烤食用。

热水浸年糕

有的人喜欢在炒年糕之前将年糕用热水浸一下,使其更加松软可口,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年糕的主要成分是米淀粉,其分子结构有直链与支链两种,前者的分子卷曲紧密,但粘性差;后者的粘稠度很强,显得软糯。年糕在加工中,虽会相继发生膨润、糊化及老化,但直链分子却始终能保持着坚固、光洁、不易碎裂的特点,并能继续吸水膨胀浸润。如果用热水浸年糕,就会使粘稠度很强的支链分子也溶于水中,从而使年糕松软,甚至散开,同时还会使很大一部分营养物质溶于水中而损失掉。所以,浸年糕忌用热水。

喝粥加糖

一年四季,老人都喜欢喝粥养胃,再加上老人牙口不好,肠胃功能弱,认为喝粥有利于消化,便会经常喝粥。有的老人觉得粥没有味道,习惯在粥里加糖,这实际是不利于健康的,在粥里加糖,容易刺激胃黏膜,延长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无益于胃肠功能耐受,而且人到老年以后,胃肠消化功能下降,如果吃糖过多,易产生腹部胀气而防碍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过多的热能含在体内转化成脂肪,而导致肥胖,并可诱发糖尿病,引起多种不良后果。

生吃红薯有营养

红薯鲜甜可口,许多人喜欢生食,但是由于它含有氧化酶和粗纤维,在人肠胃内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同时由于它含糖量高,吃多了会在胃内产酸,引起肚胀、烧心、打嗝等症状。因此,吃红薯应该讲究科学。因此在食用前如将红薯放在淡碱水中浸泡20分钟左右,然后再做熟,并达到熟透的程度,大部分“气化酶”便可破坏掉,可避免出现不适感。同时一次不可吃得过多,并且最好与米、面搭配食用,以减少胃酸产生,防止肚胀、烧心等症状出现。

菜肴勾芡

勾芡可使菜肴汤汁稠浓,作料鲜嫩,是家厨常用的烹调方法,一般中餐菜肴,常有用淀粉勾芡的习惯,从营养角度讲,是值得提倡的。因为,淀粉中的巯基对维生素C能产生保护作用。但有些菜肴不宜勾芡:旺火速成,要求保持原料脆嫩的菜肴;原料本身是淀粉类的菜肴,如烧土豆,炒粉丝、炒粉皮等;要求清淡、爽口、不腻的炒菜;干烧、干煸和无汁的菜肴;原料蛋白质丰富,加热时间长,汤汁会自然变浓的菜肴;在烹调中要加入酱、蜜等调料的菜肴。

焯水蔬菜水冷下锅

蔬菜在水中加热后,细胞膜被破坏,并产生氧化酶。氧化酶对维生素C有很强的破坏作用,但这种酶不耐高温,65℃时活性很强,85℃以上就被破坏。焯菜时如果水冷就下锅,当水温30——65℃时,氧化酶变会大量释放,维生素即遭到破坏,如果沸水下锅,氧化酶就会立即失去活性,从而保持蔬菜中的大部分维生素。另外,如果水不开就放入蔬菜,势必延长焯水时间,这样,蔬菜中的营养素就会大量地溶入水中,而且会使蔬菜失去脆嫩地质地,变得软烂。焯水时间长,蔬菜的叶绿素也会迅速分解,失去原有的翠绿色泽,影响蔬菜的质量,因此,蔬菜焯水宜在水沸时下锅。

炒菜时间过长

许多人在烹调绿色蔬菜时,采用文火慢炒的方式,以利于菜汁的逸出,认为这样可以利于调味品的吸收,并增加蔬菜的鲜味。事实上,这样炒出来的菜吃起来既不脆嫩可口,维生素也会损失很多,有调查表明,菜肴如果烹调10分钟,会有37.5%的脱镁叶绿素生成,若20分钟就有72.5%的脱镁叶绿素生成,蔬菜颜色很明显地出现黄褐色,因此,采用爆炒,减少烹调时间,可较好地保存蔬菜中的绿色。同时烹调时,应适当颠锅,这样易使有机酸挥发,以减少叶绿素与酸接触的机会。

焖煮蔬菜

有些家庭在食用绿叶蔬菜时,喜欢用焖煮的方法,较长时间把它焖在菜锅里烹煮,尤其是部分老年人,认为焖煮的蔬菜容易咀嚼容易消化,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当的。因为在各种绿叶蔬菜中,都含有丰富的营养素,也含有不同量的硝酸盐,人吃适量的新鲜蔬菜,不会引起中毒。而如果当蔬菜烹调时煮焖时间太长,硝酸盐会还原成亚硝酸盐,则可引起中毒。因此,绿叶蔬菜不能长时间焖煮,煮熟后也不能存放太长久。另外,腌制蔬菜时,食盐浓度应在15%以上,腌制15天后方可食用。否则,也易引起亚硝酸盐中毒。

蔬菜生吃才有健康价值

一些素食者热衷于以凉拌或沙拉的形式生吃蔬菜,认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营养价值。实际上,有些蔬菜生吃反而不利于营养素的吸收,这是因为有些蔬菜中的某些营养成分需要添加油脂才能很好地吸收,如维生素K、胡萝卜素、番茄红素都属于烹调后更易吸收的营养物质。同时还要注意,蔬菜沙拉中使用的沙拉酱,脂肪含量高达60%以上,用它进行凉拌,并不比放油脂烹调热量更低。因此,“生吃”从营养学角度来说,有利有弊,不能一概而论;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说更需要万分小心。

鲜食黄花菜

黄花菜是受人欢迎的野山珍,营养成分丰富,药用价值也很高。做菜味美爽口,气味芬芳,所以很受人们欢迎,是餐桌上的野山珍。堪称食味、食疗并重的一款美馔。但鲜黄花菜体内含有一种对人体有毒的物质,叫做秋水仙碱。这种毒物经胃肠吸收后,在人体内可转变为毒性更强的二秋山仙碱,引起机体中毒反应。食入后30分钟到4小时,可出现嗓子发干、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头晕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血尿、排尿困难、便血等,若抢救不及时,还可致死。因此最好食用干制品,如食用鲜黄花菜,须先在水中浸泡2小时,捞出弃水,再炒熟煮透食用,可保食用安全。

凉拌胡萝卜

胡萝卜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是脂溶性物质,只有溶解在油脂中才能在人的肝脏、肠壁中转变为维生素A,为人体吸收利用。有调查发现,从生胡萝卜中吸收的类胡萝卜素大约为3%到4%,而把它们煮熟或捣碎后,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可增加四、五倍。人身体能否吸收类胡萝卜素的一个关键是食品的结构,尤其是胡萝卜里的厚壁细胞,烹饪可帮助溶解它们。所以,胡萝卜只宜炒食或与肉类一起煮食,不宜凉拌生吃。否则,它所含胡萝卜素会因不能被胃肠吸收而排泄掉。再者,凉拌生吃如果用食醋作调料,还会使胡萝卜素遭到破坏。

生吃西红柿

西红柿的营养价值很高,有非常多的维生素C。虽然加热过程会导致西红柿中维生素C的含量减少,但西红柿中的番茄红素和其他抗氧化剂含量却会显著上升。番茄红素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可降低人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这种抗氧化剂对人类健康贡献非常大,人们食用加热后的西红柿,更能提高番茄红素的抗氧化剂的浓度。这是因为高温破坏了番茄细胞的细胞壁,从而增加了番茄红素等抗氧化剂的释放。此外,西红柿在烹调过程中,常会用到花生油、色拉油等植物油,而这些油脂将帮助西红柿将番茄红素等脂溶性抗氧化剂自然释放出来,充分发挥抗氧化作用。另外西红柿皮中含有大量的番茄红素,因此,在食用时最好不要弃皮不食。有些尚未成熟的青西红柿含有毒素,也不宜食用。

西红柿拌白糖

西红柿拌白糖,香甜爽口,但有的人吃后却腹泻腹痛,肛门烧灼,内服治痢疾或肠炎药物都不见效,经反复检查大便,发现活螨和活卵。这是因为螨喜欢吃糖,尤其是粉螨,在有糖的地方,螨虫数量非常之多,非常惊人。现今市场上出售的白糖,品质和包装不一,或者在仓库、运输等环节中污染了螨虫,如不经处理,直接撒在食品上,尤其是西红柿拌白糖,没有经过加热处理,螨虫可以自由自在地随西红柿进入肠内,生长繁殖。不仅使人腹泻,而且还可以进入肠粘膜,形成溃疡。因此,白糖拌凉菜应加热处理后再食用,一般加热到70℃,螨虫即可被杀死。

炒菜放油过多

有的人喜欢炒菜时多放油,以为只有放油多了炒出的菜才会香,岂不知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在烹调菜肴时,如果用油过多,就会把菜料里里外外包裹严实,使其它调味品的味道不易渗入到菜的内部,不仅影响到菜的风味口感,而且会影响到人的正常食欲,同时食物外部包了一层油脂,食后在胃肠里的消化液不能完全同食物接触,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时间长了容易引起腹泻。常吃油多的菜,还会促使胆汁和胰液大量分泌,诱发胆囊炎、胰腺炎。由此可见,炒菜时过多放油是不宜的,只有科学用油,才能提高菜的质量,增加人的食欲,既节约又有利于人体健康。

食用蔬菜的九个误区

久存蔬菜;丢弃了含维生素最丰富的部分;用大火炒菜;烧好的菜不马上吃;吃菜不喝汤;先切菜再冲洗;偏爱吃炒菜;吃素不吃荤;喜欢生吃而没洗净。

炒菜心加碱

有人再炒菜心时,喜欢放点碱,这样炒出来的菜心,确实能使其颜色新鲜,但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菜心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其中以维生素C为主。而维生素C在碱性溶液中氧化失效。因此,在炒菜心时不宜放碱,应采用急炒的办法,这样能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保持其本身应有的价值。

炒胡萝卜放醋

胡萝卜中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摄入人体的消化器官后,就可以变成维生素A。维生素A可以维持眼睛和皮肤的健康,并可促进钙的吸收,防止缺钙,有皮肤粗糙的和夜盲症的人,就是缺乏维生素A的缘故,摄放了胡萝卜素就可以改变病状。醋中所含的醋酸是种弱酸,且浓度很低,用来凉拌蔬菜时不会破坏胡萝卜的营养成分,但是,炒胡萝卜时放醋,情况就不一样了。菜加热后会加速醋酸与菜的化学反应,醋酸会大大破坏胡萝卜素含量,胡萝卜素就会破坏殆尽。同样,富含胡萝卜素的雪里蕻、菠菜、油菜等也不要用醋烧炒。

忌用微波炉加热的食品

1、忌将肉类加热至半熟后再用微波炉加热:因为在半熟的食品中细菌仍会生长,第二次再用微波炉加热时,由于时间短,不可能将细菌全杀死。冰冻肉类食品须先在微波炉中解冻,然后再加热为熟食。

2、忌再冷冻经微波炉解冻过的肉类:因为肉类在微波炉中解冻后,实际上已将外面一层低温加热了,在此温度下细菌是可以繁殖的,虽再冷冻可使其繁殖停止,却不能将活菌杀死。已用微波炉解冻的肉类,如果再放入冰箱冷冻,必须加热至全熟。

3、忌油炸食品:因高温油会发生飞溅导致火灾。如万一不慎引起炉内起火时,切忌开门,而应先关闭电源,待火熄灭后再开门降温。

烧鸡蛋放味精

鸡蛋本身含有与味精相同的成分谷氨酸。因此,炒鸡蛋时没有必要再放味精,味精会破坏鸡蛋的天然鲜味,当然更是一种浪费。同时酸碱食物也不宜放味精,酸性食物放味精同时高温加热,味精(谷氨酸)会因失去水分而变成焦谷氨酸二钠,虽然无毒,却没有一点鲜味了。在碱性食物中,当溶液处于碱性条件下,味精(谷氨酸钠)会转变成谷氨酸二钠,是无鲜味的。

吃茄子去皮

许多人说茄子要去皮吃,不然口感不佳,上面的农药残留还可能影响健康。事实上,茄子去皮是可以去掉农药残留,的确也丰富了其烹调方法。但是,去皮后,茄皮上面富含的维生素K就流失了。而维生素K可以激活至少3种人体内有利于骨骼生长的蛋白质,对于增强老年人骨质健康非常有益。维生素P是对人体很有用的一种维生素,在我国所有蔬菜中,茄子中所含有的维生素P最高。而茄子中维生素P最集中的地方是在其紫色表皮与肉质连结处,因此,食用茄子应连皮吃,而不宜去皮。另外,茄子去皮后容易发黑,因为其中的微量元素铁会被空气氧化,这样可能影响人体对铁的吸收。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好也不要去皮吃。

炒苦瓜不焯

苦瓜虽然具有特殊的苦味,但仍然受到大众的喜爱,这不单纯因为它的口味特殊,还因为它具有一般蔬菜无法比拟的神奇作用。苦瓜虽苦,却从不会把苦味传给“别人”,如用苦瓜烧鱼,鱼块绝不沾苦味,所以苦瓜又有“君子菜”的雅称。有人认为在烧苦瓜之前如果焯水会破坏苦瓜的营养价值,其实恰恰相反,苦瓜所含的草酸可妨碍食物中钙的吸收。因此,在炒苦瓜之前,应先把苦瓜放在沸水中焯一下,待去除草酸后再炒菜。

水果榨汁

许多家庭吃水果基本是榨汁吃,认为这样方便省事,其实,除了某些病人或牙不好的老年人外,水果最好不要榨汁喝。只喝水果汁,减少了人体对纤维素的摄取。以果胶为代表的水溶性纤维有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心血管疾患的保健功效;而水不溶性纤维则更多地用于防止胃肠系统的病变。而且水果汁如果没有经过烫煮,榨汁之后应当马上喝,不可以存放。可以说,在每一分钟当中,维生素和抗氧化成分的损失都在增加。如果经过烫煮再打汁,酶已经被灭活,那么在冰箱里密闭暂存一天应当是可以的。但注意要尽量减少果汁和空气的接触,避免氧化变褐。

素炒豆芽

豆芽质嫩味鲜,营养丰富,但吃时一定要炒熟。由于豆芽中含有胰蛋白醇抑制剂等有害物质,食用不熟的豆芽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不良反应。

醋溜蔬菜

醋溜菜肴味道鲜爽可口,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是要知道,青菜中的叶绿素在酸性条件下加热非常不稳定,其分子中的镁离子可被酸中氧离子取代而生成橄榄脱镁叶绿素,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因此,烹调绿色蔬菜时应在中性条件下,大火快炒,这样既可保持蔬菜的亮绿色,又能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

生饮蔬菜汁有保健作用

蔬菜的性味有别,功效与作用也各不相同,同时,将生菜榨汁,很容易将未冲洗干净的蔬菜倒入搅拌机搅汁,这样做往往会造成附着在菜叶上的寄生虫卵未洗干净,使生饮菜汁者蒙受其害,故不提倡生饮蔬菜汁。

热油炒菜香

一些市民炒菜喜欢等油烧滚了才下锅炒菜,这种做法其实对健康是不利的。当油温高达200摄氏度时,不仅植物油中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将被氧化,而且还会产生一种叫“丙烯醛”的气体,它是油烟的主要成分,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极为有害。另外“丙烯醛”还会使油产生极易致癌的过氧化物,因此炒菜还是用八成热的油比较好。

胡萝卜正确烹调方法

将胡萝卜切成片,用油炒6~12分钟,胡萝卜素保存率为79%;将胡萝卜切成块加调味品,炖20~30分钟,胡萝卜素的保存率为93%;将胡萝卜切成块加调味品和肉,用压力锅炖15~20分钟,胡萝卜素的保存率高于97%。

小葱拌豆腐

豆腐含钙,小葱含草酸,二者融合生成草酸钙,不易被人体吸收。这不仅破坏了豆腐的营养价值,而且还可能在体内形成结石,危害人体健康。小葱拌豆腐这道多年来的传统菜肴,应列为食物搭配的误区。

经常吃豆腐者,应该适当增加碘的摄入。海带含碘丰富,将豆腐配上海带一起吃,也是十分合理的。

凉拌萝卜丝,爽口又营养

凉拌萝卜丝,是日常常见的家常菜之一,营养丰富,但是凉拌的萝卜丝有一股较强的辣味、涩味,这是由于萝卜内含有硫醇和黑芥子甙。如果烹饪前用开水烫一下,这种异味就没有了。开水烫焯去除异味的道理在于萝卜中的硫醇和黑芥子甙经烫掉后转变成挥发的芥子油。不仅除去了萝卜中的辣味、涩味,同时还能使萝卜中的部分淀粉转化成葡萄糖,而产生微甜味、鲜味,更容易为人接受。故萝卜烧炒前,您不要忘了烫焯一下。

黄瓜煮玉米

生黄瓜切成小丁和煮花生米一起调拌,作为一道爽口凉菜,餐桌上经常见到。但是黄瓜配煮花生米的吃法其实不妥,因为这两种食物搭配可能会引起腹泻。黄瓜性味甘寒,人们一般都喜欢生吃,而花生米富含油脂。一般来讲,如果性寒的食物与油脂相遇,会增加它的滑利特性,可能导致腹泻。对于那些肠胃功能特别好的人来说可能关系不大,但对于肠胃功能不是太好的人,最好不要把生黄瓜和煮花生米同时吃下。

煲汤时间越长越有营养

人们认为煲汤时间越长,汤里的营养越多。以炖骨头汤为例,很多人认为熬得时间越长,骨头里的钙质才能全跑出来,烧煮时间少则一二个小时,多则三五个小时,有的甚至烧一天。殊不知,这种无谓的烧煮是毫无科学道理的。营养学家指出,食物过多地在高温下烧煮,时间越长,损失的营养越多。人们平常爱喝的骨头汤,无论多高温度,花多长时间,都不能将骨内的钙质完全溶出,这是因为动物骨骼中所含的钙质不易被分解,久煮反而会破坏骨头中的蛋白质。

茶叶煮着喝

中国饮茶的历史悠久,明代以前,是将茶叶放在釜中烹煮,茶汁很浓。目前,有的地方仍有煮茶的习惯。实践证明,煮茶不如冲茶。因为茶叶中含有一种涩味的鞣酸,在高温作用下,鞣酸会过多的溶解出来,增加了茶水的苦涩味,而且还会破坏维生素,因此,茶叶不宜煮着喝。

煮咖啡时间过长

人们喜欢喝咖啡,是因为它味道芳香可口,并能使神经系统兴奋。为了使其香味不变,咖啡不宜长时间的沸煮。因为蒸汽泡会携带部分芳香物质,并聚集在咖啡表面,形成泡沫,而咖啡香味取决于泡沫的密度,烧开后咖啡继续沸煮,会导致泡沫被破坏,使方向物质随蒸汽跑掉。最好是在咖啡烧好后,马上饮用,否则,放凉了其泡沫也会被破坏。

将变质食物煮沸后再吃

一些家庭主妇就将变质的食物高温高压煮过再吃,以为这样就可以彻底消灭细菌。而医学证明,细菌在进入人体之前分泌的毒素非常耐高温,不易被破坏分解。因此,这种用加热加压来处理剩余食物的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活吃鲤鱼

“活吃鲤鱼”是一道名菜,鱼菜上桌后,鱼嘴还在一张一合,就餐者常为此景拍案叫绝。但这样烧出来的鱼并不鲜美,也不利于健康。而且这种烧制方法时间短,鱼体不能充分吸收调味品中的汁液,鱼体中的蛋白质没有经过氧化酶分解,所以鱼并不鲜美可口,从营养方面讲,活鱼肌肉组织中的蛋白质没有分解产生氨基酸,肉质较硬,不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另外,烹制时,为保持鱼的鲜活,烧制时间短,鱼体烧不透,会半生不熟。特别时淡水鱼中,含有多种寄生虫,食用烧不透的鱼,就有可能患寄生虫病,出现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肝肿大、黄疸和浮肿等症状。

烧鱼放姜味道鲜

做鱼时放姜为的是去除鱼的腥味,但是如过早放姜,鱼体浸出液中的蛋白质会阻碍生姜的去腥作用。事实上当鱼体浸出液的PH值为5~6时,放姜去腥效果最好。所以,做鱼时,最好先加热稍煮一会儿,等到鱼的蛋白质凝固了,再放姜,即可达到除腥的目的。

水煮螃蟹

用水煮螃蟹,其美味和营养就会大量溶解于汤中,使鲜味走失,营养成分大减。

凉拌海参放醋去腥

海参吃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凉拌,还可与糯米或大米一起煮粥,或与其他食物、药物一起煲粥。未经彻底加工清洗的海参,吃起来常有涩口的感觉,为了除去涩味,许多人喜欢在烹调时加点醋。但是,酸性环境会让胶原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蛋白质分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凝集和紧缩。因此,加了醋的海参不但吃起来口感、味道都有所下降,而且由于胶原蛋白受到了破坏,营养价值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嫩炒猪肝

猪肝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富含维生素A和微量元素铁、锌、铜等,而且鲜嫩可口,很多人喜食。但不少人还不知道,吃猪肝要先去毒。猪肝是猪体内最大的毒物中转站与解毒器官,倘若各种毒性物质未能排除干净,就会聚集在肝脏中,有人吃猪肝喜欢嫩,甚至带血吃,认为这样才鲜嫩美味,殊不知,因为在锅中炒的时间太短,不但难以杀死猪肝内的某些病原菌和寄生虫卵,同时也不能有效排毒,所以,猪肝不宜炒的太嫩。

大油烹调肉食品

大油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如用大油烹调肉食品,则会使菜肴中的胆固醇大大增加,胆固醇的化学性质相当稳定,即使高温烹调也损失很少,很不利于健康。如果用植物油烹调肉食,情形就不同了。因为植物油中含有植物固醇物质,这种物质能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而且其中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胆固醇的正常代谢,使它们不在人体内积蓄。

爆炒禽畜肉好处多

很多人喜欢快火爆炒食物,认为这样做好的菜肴色泽口味都很好。但事实上爆炒是一种很不卫生的烹制方法。禽畜肉尤其是动物内脏,通常都携带大量禽畜病毒、病菌,有的病毒要烧煮十几分钟后才能被杀死。爆炒时间过短,病毒、病菌不易被杀死,吃了这类食物后,极易发生“人畜共患病”。因此,禽蓄肉还是烧熟、烧透了再吃才安全。

红烧肉营养损失多

想吃肉了,来碗红烧肉最解馋,油而不腻,浓香扑鼻。不过猪肉红烧、清炖时维生素B1损失最多,达60%~65%;蒸次之,炒损失最少,仅3%,维生素B2几乎全部保留。看来红烧肉虽然可口,但营养却少了。在人们心里,维生素B1的名声远没有维生素C那么大,不过缺了它,你可能会变得很焦虑或记忆力减退,严重缺乏的话还会导致情绪不安和易怒,甚至与人发生争执;你也有可能会经常患感冒、胃炎、肩膀发僵、肌肉疲倦等;甚至连蚊子都会欺负你(维生素B1的一种代谢物随汗液分泌到体表,能起到驱蚊作用)。

辣子虾

虾肉营养丰富,搭配辣椒增加其可口性,但是事实上这对人体是很不健康的。虾肉中含有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砷,在体内主要以五价砷的形式存在,一般食用对人体并无毒害性。如遇到维生素C,由于其还原性,可将虾肉中的五价砷还原成有剧毒的三价砷,食后对人体健康有害。而辣椒中富含维生素C,若与虾一起烹调食用,就会引起中毒反应。

爆炒黄鳝

很多人喜欢吃脆嫩的鳝鱼片,在烹调时,不烧煮熟透,只是在锅中爆炒几下就出锅,这样烹调的鳝鱼,味道虽美,但对人体的健康不利。因为,黄鳝体内有一种叫颌口线虫的囊蚴寄生虫,鳝鱼片爆炒,如没有熟透,就不会杀死这种寄生虫。它进入人体半个月后,会使人体温突然升高,并出现厌食,同时,在颈颌部、腋下及腹部皮下会出现疙瘩,这就是发生了颌口线虫感染。因此,黄鳝最好煮熟烧透了吃,以防引起感染。

炖羊肉加醋

羊肉性温热,具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补肾壮阳等功效。醋性温,有开胃、活血、杀菌等作用,其中所含的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醋酸、乳酸、琥珀酸等多种有机酸,与寒性食物相配效果较好,而不宜与羊肉这类温热食品相配。羊肉与食醋搭配不仅会削弱两者的食疗作用,还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干煸菜肴

干煸肉丝、干煸茧蛹、干煸鱿鱼、淋香酥鲫鱼……一个个香脆爽口的下酒菜,这些菜的共同特点是过油时间长,浸入大量的油脂,成品干爽,蛋白质变性,营养物质损失相当大,由于此类菜有异味或颜色深,大多数饭店用反复炸过其他物品的油更增加了此类菜有害物质的含量。

鸡汤营养价值比鸡肉高

用老母鸡炖的浓汤,汤很鲜,肉失味,因此,许多人认为,汤比肉更有营养,肉不过是“渣”罢了。有人甚至弃肉而只喝汤。其实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其实,肉汤中所含的蛋白质仅占肉中的10%左右,脂肪含量也不多,矿物质虽稍多,也只占肉中含量的25%左右。如果把鸡汤当作最好的补品,而光喝汤不吃肉,这无论从营养角度或经济观点看都是不合适的。

虾米煮汤喝

有人喜欢在煮汤时加入虾米增加鲜味,事实上虾米或虾皮在加工过程中容易染上一些致癌物,直接煮汤喝,不利于人体健康。通常可将虾米煮数分钟后再换水煮汤,或在汤中加1——2片维生素C,就能阻断致癌物的体内合成。

吃焦鱼焦肉

人吃了焦馒头,可以助消化,可是吃烧焦了的鱼和肉,却是对人体有害的。鱼和肉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如果不慎烧焦,高分子蛋白就会变为许多有害的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就会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及遗传受到毒害,进而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同时,鱼与肉里的其它高分子化合物,因不完全燃烧,也能产生一些强致癌物质,所以,在烧鱼、烧肉时,要特别小心,不要烧焦了。万一烧焦了,不宜在吃。

炖骨头加醋

以往人们认为,炖骨头汤加入醋,有利于骨头中无机元素的逸出。事实上,炖骨头不加食醋,逸出的微量元素都是以有机络合物形式存在的,尽管加入食醋,可以使无机元素的浸出略有增加,但逸出的大部分元素,在酸性环境中转变为无机离子。而无机离子的存在形式,直接影响机体的吸收率。因此,炖骨头不宜加醋。

热水炖骨头汤

要使骨头汤鲜,就要用冷水炖。因为骨头上总是带着一些肉,若用热水或开水炖骨头,肉的外层蛋白质就马上凝固,不能溶解到汤里,而用冷水慢慢加温则可以,因此用冷水炖骨头汤味道鲜美。

卤肉

中国人喜欢吃各种卤肉。但制做卤肉时加入的肉桂、八角(大料)、茴香、丁香、花椒等香料不但性温燥,容易让人上火,而且由于其中含有一定量的黄樟素,有一定的诱变性和毒性,容易致癌。所以,患有感冒、发烧、炎性疾病和慢性肝病者应少食卤肉。

一个烤鸡腿=60支香烟

美国一家研究中心的报告说,吃一个烤鸡腿就等同于吸60支烟。而常吃烧烤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要比不爱吃烧烤的女性高2倍。其诱因来自烧烤食物中苯并芘致癌物。同时常吃烧烤可诱发胃癌、肠癌,同时还会影响青少年视力。

肉类煮到红色褪去就结束加热

如果肉类看起来已经煮熟,你是否就会确定里面没有细菌了?事实上肉眼判断未必准确。解冻肉的肉色在加热时会稍微变褐,所以在它真正熟透之前,它看起来就像已经熟了一样;要判断肉类是否煮熟,可以把温度计插入肉中心测量,只有当它的温度达到华氏160度或以上,才可以食用。更安全的做法:如果肉类还不够热,应该再煮一段时间。

文火煮牛奶

用文火煮奶,煮奶的时间长,奶中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易受空气氧化而破坏,降低了奶的营养价值,因此,煮奶不宜用文火。科学的方法是用旺火煮奶,奶开后离火,落滚后再加热,反复3-4次,既能保持牛奶的养分,又能有效地杀死奶中的细菌。

牛奶久煮

牛奶富含蛋白质,加热时,呈液体状态的蛋白质微粒会发生变化,由溶液状态变为凝胶状态,出现沉淀。另外,牛奶加热到100℃左右时,乳糖开始分解,牛奶变成褐色,逐渐分解成乳酸,产生少量甲酸,使牛奶的味道发生变化。所以,牛奶不宜久煮。

煮牛奶加糖

有人在煮牛奶时,为了使糖化得快,常常把牛奶和糖一起煮,这是不科学的。因为牛奶中的赖氨酸与果糖在高温下,会生成一种有毒物质——果糖基赖氨酸。这种物质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对人体产生危害。如果要喝甜牛奶,最好等牛奶煮开后再放糖。同时,加糖并不能太多,一般不宜超过5%,否则因加糖过多,造成高渗奶液,无论婴幼儿还是成人饮用,均会引起不良反应。

牛奶煮奶糕

牛奶喝奶糕都是较好的婴儿食品,但是,将两者混合煮成糊状食物喂养新生儿,是不利于婴儿健康的。实践证明,如将两者同时煮,因牛奶的煮沸温度是90℃,为保证奶糕也能煮熟,势必要延长牛奶的煮沸时间,这样会破坏牛奶的营养成分。长期用它来喂养婴儿,会造成婴儿的营养不良。

熬绿豆汤放碱

有人熬绿豆汤时喜欢加碱,一为烂得快,二为好吃。事实上,煮绿豆汤时加碱,绿豆的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几乎全部被破坏,绿豆汤的清热解毒性能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从营养或食疗角度讲,熬绿豆汤加碱是很不科学的。

干炒黄豆

黄豆因其营养丰富,被誉为“植物肉”,黄豆的吃法也有很多讲究,如干炒黄豆香脆扑鼻,但对人体健康却有害无益。这是因为,黄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该物质有抑制小肠内胰蛋白酶的作用。另外,黄豆还含有血球凝集素、尿酶等有害物质,人们食用干炒黄豆后,就会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因此,应先将黄豆在水里浸泡涨起在烩炒等。

生吃鸡蛋

有人认为,吃生鸡蛋营养价值高,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生鸡蛋清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碱性蛋白质——抗生物素蛋白。会阻碍人体生物素的吸收,这样会导致生物素缺乏症。再者,生鸡蛋的蛋白质结构致癌,在胃肠道不易被蛋白水解酶水解,生鸡蛋绝大部分蛋白质在消化道被排出体外。除此之外,生鸡蛋含有多种病原体,生吃鸡蛋,会使人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鸡蛋煮的时间长有利于营养素的吸收

鸡蛋煮的时间过长,蛋黄表面就变成灰绿色。这是蛋黄中的亚铁离子与蛋白中的硫离子合成为难溶的硫化亚铁所致。这种硫化亚铁很难被人体吸收利用,因而也就降低了鸡蛋的营养价值。因此,煮鸡蛋时间以水沸后5分钟为宜。

吃茶叶蛋有营养

茶叶蛋味道独特,有些人认为吃茶叶蛋最有营养,其实,这不科学。茶叶中含有酸性物质,这些物质与鸡蛋中的铁元素结合,从而影响铁的吸收。另外,茶叶中的单宁酸又能与鸡蛋中的蛋白质结合为鞣酸蛋白,对胃部产生刺激,会影响人的消化吸收。

糖煎荷包蛋

煎荷包蛋勾芡加糖醋,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这是不科学的。鸡蛋与糖在高温的油锅中煎炸,会使鸡蛋中的氨基酸形成果糖基赖氨酸的结合物。这种物质不但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而且还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醋泡鸡蛋

醋浸鸡蛋一方面会导致营养素吸收不完全,生吃鸡蛋的吸收率仅为30%~50%,同时还生蛋中存在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胰蛋白酶抑制剂、抗生物素蛋白和卵白素等,都会影响机体的营养素的吸收。除此之外,醋虽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无法彻底清除鸡蛋表面和里面的细菌。

做菜油温越热越好

许多人炒菜时,油加热至冒烟后才放莱或肉翻炒,认为这样炒出来的菜比较香。事实上如果油过度加热,温度达到它的发烟点时,油的营养和味道会发生变化,油中本来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富有营养的脂肪酸开始转化为反式脂肪酸,它对心脏健康非常不利。同时,油脂中所含的脂溶性维生素和食品中的各种维生素也会遭到破坏。

烹制食品时加味精

制菜时加味精可以增加营养和增加鲜味,但是高温烹制菜肴时加入味精,会破坏味精的营养成分。

味精含有谷氨酸钠,是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如果高温加入味精其受热到120℃时,会变成焦化谷氨酸钠,不仅没有香味,还会破坏了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谷氨酸钠,降低了菜肴的营养价值。

生豆油拌饺子馅

有些人包饺子,习惯用生豆油拌馅,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有些榨油厂是采用抽清法制取豆油,豆油中残留少量的苯等有害物质。因此,拌饺子馅前,一定要把豆油烧开。豆油在温度高达200℃以上时,有害物质就会被挥发掉。

白酒代替料酒调味

有些人在烹制菜肴时,一旦家中没有料酒了,就用白酒代替,这是不可取的。因白酒的乙醇含量高于料酒,且糖分、氨基酸的含量很低,大大少于料酒。若用白酒烹调,乙醇不易挥发,容易破坏菜肴的本味。其他作用也不如料酒。

沸水冲服蜂蜜?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蜂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其中葡萄糖占30%~50%,果糖占40%左右,此外,还含有维生素B1、B6、C、K和胡萝卜素,以及多量的淀粉酶、脂酶、氧化酶等。这些维生素和酶,参与人体的许多重要代谢过程,也与维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正确食用蜂蜜能起补中益气作用,夏天冲眼还有清暑解毒作用。

生活中常有人用沸水冲服,这样会使蜂蜜的酶类物质遭到破坏,产生过量羟甲基糖醛,使其营养成分大多破坏。外用沸水冲服还会改变蜂蜜甜美的味道,产生酸味。因此,服用蜂蜜时不宜用沸水,最好用温开水(水温低于65℃)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