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城市价值为导向,在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低碳城市的本质和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生态文明时代城市价值提升与低碳城市发展的双赢之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本文认为,大力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低碳城市,是将人类带出危机并步入可持续的健康幸福之路的唯一途径。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自然生态、人类生活的影响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最为严峻和复杂的挑战之一。低碳发展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是当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城市在集聚人口和非农产业的同时也集聚着碳排放。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的高度集聚,使得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无序蔓延扩张、环境质量日益恶化、水资源日益短缺、交通拥堵、环境设施落后、资源能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使得高碳发展为核心的外延增大,城市发展模式面临转型抉择。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资源形势,即使没有碳排放的国际压力,中国也不可能延续美国式的发展道路,实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是整个中国城市化的总战略——不仅是东部发达地区,而且是包括中西部地区在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首次提出了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当前中国的总体发展战略一致,中国将开启在世界范围内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实践。
2.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世界气候面临严重问题,这就要求中国的城镇化不能简单以发展经济为目标,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本文认为,建设低碳城市是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城市的发展是否低碳既是中国构建新型城镇化,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指标,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低碳城市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和治理模式,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和落脚点。
3.城市发展的核心是科学发展,低碳城市建设是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低碳城市的本质是能够在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城市形态,是城市对人和对自然生态系统价值最大化的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低碳城市的建设目标,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是低碳城市的核心价值。实现科学发展需要强调科学的理念、科学的规划、科学的决策、科学的管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科学发展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评价体系能够对城市的科学发展发挥正向的引导作用。本文认为,对低碳城市的评价本质上是对生态文明时代城市价值的评价。城市在节能降耗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下,和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城市化,不仅不是碳排放增加的源泉,而且是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本文通过对影响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经济支撑、社会进步、资源承载、环境保护和生活质量五个方面为核心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
4.立足中国特殊的国情,构建中国特色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本文认为,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必须立足中国特殊的国情,即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足于中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于中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和城镇化、工业化的关键阶段的实际,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确定新型城市发展模式,选择一条既符合中国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又能够在城市发展中有效地逐步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使城市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维系良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道路的要求。为此,本文从低碳战略、低碳规划、低碳产业、低碳文化和低碳管理五个方面入手,构建了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