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冰川
10563200000011

第11章 探索两极

1.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寒冷

南极气温比北极低,年平均温度要低26℃,在冬季则低44℃。同样位于地球的两极,为什么气温却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第一,我们知道南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冰盖,这巨大的冰盖使之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冷源”,它终日散发着寒气,冷却空气。第二,白色的南极冰盖像一个巨大的反光镜将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空中了。而北极由于不具备像南极这样规模的冰盖,也就不会散失掉巨大的辐射能。第三,南极是大陆,在它的周围,围绕着茫茫的南大洋。南大洋的绝大部分时间是被海冰封冻的,有些甚至长年不化,大大阻碍了海水与空气之间的交换,因此,南极四周的海面始终保持着较低的温度。第四,南极是大陆,周围环绕的是海洋;北极是海洋,周围环绕的是陆地。这个根本的区别导致了它们很大的不同。我们知道,大陆吸热多,但散热也快,所以,南极大陆的储热能力很差。而北极是海洋,海水的储热能力远远超过了南极大陆。所以,这个地形上的差异导致了南极比北极寒冷得多。第五,南极是世界的风极,那里连绵不断的大风最终也能导致极度的寒冷。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南纬40°~60°有很强的西风环流,南极地区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极其特殊的风的“屏壁”,从而大大阻碍了热带地区的暖气流进入南极洲。同时它的海流也环极绕行,不受大陆所阻。然而北冰洋则不同,它的风和海流都被限制在一个内洋盆中。北冰洋虽然是一个大陆包围的海洋,但在格陵兰岛东面的格陵兰海和挪威海形成了这种大陆包围的一个大豁口,成为大西洋进入北冰洋的一个主要通道。总之这种地形,尤其是在冬季,有利地促进了暖空气从大西洋向北的运动。地形决定了它们各自的气流和洋流,而这种不同,又加强了两极地区气候的根本差别。

2.南极的冰为何比北极的多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纬度位置最高的地方,终年积雪覆盖,异常寒冷。而南极比北极要冷得多。不仅如此,南极的冰层平均厚度为2000米,最厚的地方超过4000米,而北极的冰层只有2~4米厚。南极和北极同处地球两极,纬度相同,接受太阳照射的角度和时间也相同,为什么南极的冰要比北极的多呢?

南极有一块很大的陆地,面积约为1240万平方千米,陆地储热的能力差,无法将夏季获得的热量有效地储存起来,在接受热能的同时又将热量辐射掉了,所以南极冰多。南极大陆上的冰川有20多万座,它们缓慢地移动,四周的海岸断裂成巨大的冰块,漂浮在水里,这些冰川就似一个个围绕南极大陆的岛屿。而北极地区主要是海水,海水能够储藏较多的能量,然后再慢慢把热量释放出来,所以北极比南极气温高,冰层也就薄,所以南极的冰比北极的多。

3.南极圈和北极圈

南极圈即南纬66°34′纬线圈。这是南半球上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最北的界线。南极圈以南的区域,阳光斜射,虽然有一段时间太阳总在地平线以上照射(极昼),但正午太阳高度角很小,因而获得太阳的热量很少,为南寒带。

南极圈是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

南极圈附近因无地形阻拦,盛行西风,多温带气旋,又有海冰漂浮,海象非常凶险。西方航海界因此有种说法:咆哮的南纬40°、狂暴的南纬50°及尖叫的南纬60°。

北极圈即北纬66°34′纬线圈。这是北半球上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最南的界线。北极圈以北的区域,阳光斜射,正午太阳高度角很小,并有一段时间是漫长的黑夜(极夜),因而获得太阳热量很少,为北寒带。

北极圈是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

北极圈的范围包括格陵兰、北欧三国、俄罗斯北部、美国阿拉斯加北部以及加拿大北部。北极的岛屿很多,最大的是格陵兰。由于严寒,北冰洋区域内的生物种类很少。植物以地衣、苔藓为主,动物有北极熊、海豹、鲸等。

4.南极和北极的区别

南极和北极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它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南极是一个被大洋环绕的大陆,它位于地球的最南端,而北极却是一个被大陆围绕的海洋盆地,它位于地球的最北端。南极和北极都很寒冷,但是南极的气候却要比北极恶劣得多。南极享有“世界冷极”、“世界风极”和“世界旱极”的极端称号。尤其是它的气温,南极的年平均气温为——50℃,而北极的年平均气温则要高得多,为——18℃。

南北两极的差别主要有:①温度差异明显。南极最低温度为——89.2℃,这是在俄罗斯东方站测得的;北极最低温度为——68℃。两者相差20℃之多。②南极境内没有一个国家,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北极却不是这样,挪威、丹麦、加拿大、美国、俄罗斯、芬兰、冰岛、瑞典等8个国家的领土伸入其境内。③南极代表性动物是企鹅;北极代表性动物是北极熊。据说北极早年也曾生存有一种企鹅,但后来灭绝了。因此,南极没有北极熊,北极也不见企鹅的踪影。④南极圈内没有常驻从事生产与生活的人口,有些考察站虽然有人坚持常年考察,但要轮换;北极不但有常住人口,还有多个城市,如挪威的特罗姆瑟城。⑤南极圈内冰山高大;北极冰山相对矮小。南极的总冰量也高于北极。⑥南极没有任何国家的军事存在,如军事基地和武装人员;而北极海下不但有潜艇游弋,一些岛上还设有军事基地。⑦南极圈内没有草更没有树木,仅仅长有苔藓类低等植物;北极圈内则不然,有些地方不但有草原有鲜花还有茂密的森林。⑧南极圈内没有一所学校;北极圈内不但有学校还有幼儿园,如在北纬78°多的斯瓦尔巴德群岛上就有幼儿园。⑨南极矿藏丰富,但国际社会达成一致,出于保护南极环境的需要,暂不开采;北极的煤炭、石油矿藏均有所开采,有的已达100年左右。⑩南极由于有大洋阻隔,主要是环绕南极的西风带,主要作为“孤岛”存在着,由于人们难以到达,污染较轻;北极因为交通方便,人员众多,所以污染比较严重。

5.顽强的北极植物

要在北极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没有绝招是不行的。就拿植物来说,它们所经受的考验,常常令人类自叹不如。因为,人类可以穿上厚厚的棉衣来抵御寒冷,而植物却永远只能“赤身裸体”。那么,它们是怎样渡过北极寒冷的冬天呢?

因冬季温度极低而形成的永久冻土层,对于植物生长非常不利,但它们形成了足以适应自然环境的特殊生活方式。地衣在——20℃,一些苔藓在——10℃时仍可生长,显花植物如冰川毛茛、爬地杜鹃等在——5℃时继续保持生长的势头。灌木类植物差不多都形成一种篱形的矮生形式,并可以利用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营养物质可以促使其在寒冷贫瘠的土地上照常生长。在寒冷的北极环境中,树木生长极其缓慢,并具有树干弯曲的特点,例如美洲花楸在其原生地阿拉斯加和加拿大高达2米以上,但在格陵兰却像低矮的灌木,只有个别裸体的高达1.5米,而其树干直径也不超过1~3厘米。在泰加林与苔原交接地带,2米高的树木可能已超过300龄,当切开2.5厘米直径的树干,可以数出400条细细的年轮,足见其生长的缓慢!

此外,北极地区的显花植物为了充分利用短暂的夏季,可以在两个月甚至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完成开花、结果的生命周期。更有甚者,有的索性今年开花,明年结果。而在漫长的冬季,它们便停止了生长。看来,为了在寒冷的北极生存下来,各种植物都各显其能。

6.怎样在极地寻找火源

在冰天雪地、极度寒冷的极地,火源是生存必需的条件之一。那么,如何在极地寻找火源呢?

从失事飞机或车辆中取出的燃料可以帮助取暖。然而要尽可能快地将燃料油从油箱中抽出来,并储存、积在地面上。如果机器冷却后它便会冻结,根本就抽不出来。

在南极大陆和北极冰川上,海豹和海鸟的脂肪是唯一可得到的其他燃料来源。在海岸边有时能收集到一些漂流的断木,格陵兰人过去常利用从西伯利亚河经北冰洋漂流过来的木头建造房屋。在苔原地区能够找到低矮蔓延的柳树,森林的延伸地带也生长着一些白桦丛林和桧属植物。白桦树是油质树种,易于点燃,即使潮湿的树枝也是如此。

另一种像石楠一样蔓延的低矮植物也是因纽特人常用的,这种植物常为绿色的、小型的叶子,它的花为白色,高仅为10~30厘米,且含有较多的树脂,潮湿时也能燃烧。

7.极昼和极夜

极昼和极夜都是南极和北极特有的奇观。它让人们对这两块神秘的土地充满更为丰富的遐想。

所谓极昼,就是太阳永不落,天空总是亮的;所谓极夜,就是与极昼相反,太阳总不出来,天空总是黑的。在南极洲的高纬度地区,那里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律,没有一天24小时的昼夜更替。

昼夜交替出现的时间随着纬度的升高而改变,纬度越高,极昼和极夜的时间就越长。在南纬90°,即南极点上,昼夜交替的时间各为半年,也就是说,那里白天、黑夜交替的时间是整整一年,一年中有半年是连续白天,半年是连续黑夜,在这儿,一天相当于其他大陆的一年。

如果离开南极点,纬度越低,不再是半年白天或半年黑夜,极昼和极夜的时间会逐渐缩短。到了南纬80°,也有极昼和极夜以外的时候,才出现1天24小时内的昼夜更替。如果处于极昼的末期,起初每天黑夜的时间很短暂,之后黑夜的时间越来越长,直至最后全是黑夜,极夜也就开始了。而在南极圈(南纬66°33′),一年当中仅有一个整天(24小时)全是白天和一个整天全是黑夜。中国南极长城站(南纬62°13′)处在南极圈外,在12月份的深夜一二点钟,天空仍然蒙蒙亮,眼力好的可以看书写字。极昼和极夜的这种自然现象在地球的另一极—北极,也同样出现,不过它出现的时间同南极正好相反:北极若处在极昼,则南极为极夜,反之亦然。

极昼与极夜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在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时,还绕自身的倾斜地轴旋转而造成。原来,地球在自转时,地轴与其垂线形成一个约23.5°的倾斜角,因而地球在公转时便出现,有6个月时间两极之中总有一极朝着太阳,全是白天;另一个极背向太阳,全是黑夜。南、北极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

8.什么是极光

极光有时被称为北极光或南极光,其实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北极出现的极光被称为北极光,在南极出现的极光被称为南极光。我国的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曾经出现过极光,只是难得一见,甚至比海市蜃楼还难看到。但在南北极的高纬度地区,极光出现则是司空见惯的事。极光是天空中一种奇特的自然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超高层大气物理现象。在南、北极的高空,大多位于100千米以上,在漫长的极夜或极昼时,常会出现鲜艳的极光。

用来形容极光的词很多,但无论用哪一个都难以表达出极光的神奇和美妙。极光是令人神往的自然奇观,是南极和北极最为瑰丽的景色。在南极的漫漫长夜,有时几乎整个天空都是一幅南极光的美妙景象,极光时而像高耸在头顶上的美丽的圆柱,突然变成一幅拉开的帐幕,然后,又迅速卷成螺旋的条带。有时,极光就像传说中天女手中长长的彩色飘带,有时变化迅猛,形状转瞬即逝,有时又像天边一缕淡淡的烟霭,久久不动。有时,极光似漫天光箭从天而降,几乎伸手可触,有时又像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令人望而生畏。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距离地面1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里。在南极的种种景象中,再没有比这更壮丽的了。

那么,这么壮丽的极光是怎么形成的呢?

其实,极光的形成如同日常所见到的氖气灯管一样,灯管中稀薄的气体受到带电粒子的强烈碰撞而发光,而极光就是高空大气中的一种发光过程。具体地说,极光是太阳放射出的大量质子和电子等带电微粒,这些微粒以高速度射进地球外围的高空大气层里,同大气层中的稀薄气体中的原子和分子进行剧烈碰撞,而激发出来的光。极光出现的高度一般在离地面100~500千米的高空,实际上那里的空气十分稀薄,只有人造卫星可以经过这一高度。

极光只在地球的南、北极地区频繁出现,因为地球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吸铁石,它两端的磁极,也就是地球磁场的磁南极、磁北极,分别在南、北极地区。当太阳放射出来的大量带电微粒射向地球时,受到地球南、北磁极的吸引,纷纷向南、北极地区涌入,所以极光就集中出现于南、北极地区。

极光的形状千姿百态,运动的状态也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科学家们把极光按照形状特点分为五大类:一是底部整齐微微弯曲呈圆弧状的极光弧;二是有弯扭褶,宛如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呈射线状的极光芒。

极光的美丽无法言喻,它五彩缤纷,充满梦幻的色彩。那么,极光为什么会如此绚丽多彩呢?

空气是由氧、氮、氢、氖、氦等气体组成的。从太阳来的带电微粒与不同的气体分子冲撞,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各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极光。如氖气受到冲击时就发出红颜色的光、氩发蓝光、氦发黄光,其他气体也是各呈其色。科学家们发现,极光的颜色还取决于带电微粒相互碰撞的空间高度,以及这些带电微粒的波长。

极光形体的亮度变化也很大。当太阳表面剧烈骚动时,太阳黑子增多,太阳射向地球大气层中的带电微粒也增多,这时极光不但出现频繁,而且亮度也特别强。一般极光(主要是指弧状、垂幕状、幕弧状的极光)的亮度,在距其下限的5~10千米处最强,自此向上或向下,极光强度均迅速减弱,但在距下限约15千米以上,亮度随高度而减弱的程度又变得和缓。

极光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就外形看:有的如光幕、有的如光冕、有的如光弧、有的如光斑、有的如光带、有的如光柱、有的如光束;就结构来说:有的是均匀片状结构的、有的是下部明显上部模糊、有的是由线条构成、有的是由斑点构成;就轮廓来看:有的下面有轮廓上面没轮廓、有的则全部没有轮廓,只在夜空中呈薄透明的一片;就运动的情况来看:有的静、有的动,动的情况也是各种各样:有的呈脉动状、有的如布幕的被风吹的晃动的样子、有的呈横扫状、有的如火蛇般窜动、有的则如火焰般窜动;就位置来看:有的在天顶(如冕状极光)、有的在地平线上微露出来(如曙光状极光)。在一次极光中可以同时呈现多种式样,有时极光为单层,有时则是双层的甚至多层。

9.令人疑惑的南极臭氧洞

所谓南极臭氧洞,是指南极地区上空大气臭氧总含量,季节性大幅度下降的一种现象,并非臭氧完全消失出现了真正的洞。通常每年的8月下旬到9月下旬间,在20千米高度的南极大陆上空,臭氧总量开始减少,10月初出现最大空洞,面积达2000多万平方千米,覆盖整个南极大陆及南美的南端,11月份臭氧又重新增加,空洞消失。目前掌握的卫星和地面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南极大陆上空大气中臭氧含量的明显减少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大气中的臭氧是阳光中的紫外线作用于氧分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然后由氧原子和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臭氧大部分存在于平流层10~50千米高度,最大密度在20千米高度左右。臭氧的总含量还不到地球大气分子数的百万分之一,如果把大气中的臭氧集中在海平面的高度,它只有大约3毫米的厚度。

太阳光中含有一种叫紫外线,被公认为是皮癌和白内障的元凶。由于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所以它可以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其害。

那么,南极臭氧洞是怎样形成的呢?研究表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大量使用作为制冷剂和雾化剂的氟利昂,是产生南极臭氧洞的重要原因。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泄漏到大气中的氟利昂,在高层大气中经紫外线分解成氯原子,氯原子使臭氧分解。在南极上空20千米的高度,温度非常低,易生成冰晶云,这种云加剧了氯的催化作用,使大量的臭氧被分解。南极封闭的大气环流系统使得被分解的臭氧得不到补充。所以,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和大气运动相辅相成,紧密相关,在南极上空形成了臭氧空洞。

大家都知道,透过臭氧洞的强烈紫外线对人和生物有杀伤作用。在医院和实验室里,人们常用紫外线光消毒,杀死细菌和病毒,就是这个道理。在阳光下曝晒,人的皮肤会变黑,也是这个道理。不过,在通常情况下,来自阳光的紫外线是比较弱的,不足以对人起到伤害作用。然而臭氧层中臭氧含量的减少等于在屋顶上开了天窗,导致太阳对地球紫外线辐射增强。大量紫外光照射进来,严重损害动植物的基本结构,降低生物产量,使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特别对人类的健康造成重大损害。紫外辐射增强,也将打乱生态系统中复杂的食物链,使一些主要生物物种灭绝。大量紫外线辐射还可能降低海洋生物的繁殖能力,扰乱昆虫的交配习惯,并毁坏植物,特别是农作物,使地球的农作物减产2/3,导致粮食危机。

但是,不是所有射到地球上的紫外线都对生物有杀伤作用。紫外线按波长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波长较短的那两个部分,对生物的杀伤力最强,严重时会导致皮肤癌。强烈的紫外线对地面生物的危害,还表现在破坏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如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等,严重时会导致生物的遗传病,发生突变体。

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出现空洞,对地球上的生灵非常有害,且已引起人们的普遍担忧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现在,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减少乃至制止氟利昂的生产,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国际环保组织,也要求有关生产空调和冰箱的厂家减少和停止使用氟利昂作为制冷剂,转而推广使用绿色环保的无氟产品,同时号召人们购买无氟产品。其实,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为保护地球家园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