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自然环境
10560500000005

第5章 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报复

1.“地球发烧”是什么意思?

全球气候变暖被人们称作是“地球发烧”,这是由于全球变暖而引起的各种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专家们研究发现,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够让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球表面,使地球表面升温,但却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导致整个地球犹如一个温室,温度逐渐上升,形成所谓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则被称为“温室气体”。

引起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气体,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它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为50~100年。如果我们现在停止排放二氧化碳,50~100年后地球上的温度空气体含量才有可能恢复到工业革命前的水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据专家研究表明,在过去200年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25%,地球平均气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原来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滥伐,城市化建设,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气温升高,将导致一些地区雨量增加,一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心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城市和乡村,防止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2.泛滥成灾的赤潮

赤潮也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奇异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繁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繁殖能力较强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于是海水就出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

像人会生病一样,海洋也会患病,比如人患了皮肤病,脸上、身上长各种疮痍,红肿难受。赤潮的发生就好比是海洋得了“皮肤病”。这时,平时美丽的蔚蓝的洋面变成了一大片的可怕血红色潮水,面积大得望不到边,而且还会随风飘来一阵阵刺鼻的怪味,这种怪异的景象会令人感到不安。

海洋赤潮现象实质是海洋的海面突然地生长出许多有害的浮游生物,这些浮游生物虽然很小,有的小到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们数量却很多,会覆盖大范围的海面。有时赤潮也不一定都是红色的,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引起赤潮的海洋浮游生物的种类来决定的。引起赤潮的浮游生物约有一百多种,主要有夜光虫、裸甲藻、铠角虫、根管藻、小定鞭金藻、束毛藻等。

其中甲藻类是最常见的赤潮生物。由夜光虫引起的赤潮会呈现出红色或棕红色,硅藻引起的赤潮呈黄褐色或红褐色,双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或褐色,膝沟藻引起的赤潮,海水颜色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赤潮也并不是都是红色的。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当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这两个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极易诱发赤潮。

赤潮的危害有哪些:

(1)赤潮会对水产养殖与捕捞业造成危害。

(2)赤潮会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许多赤潮生物所含有的毒素可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使海洋动物呼吸和滤食活动受损导致海洋动物机械性窒息死亡。

3.酸雨为什么被称作“空中的死神”?

我们通常把酸碱值小于5.65的雨、雪、霜、雾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称作酸性降水,又称酸雨。

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成云致雨的过程”,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国的酸雨是典型的硫酸型酸雨。

硫和氮是营养元素。弱酸性降水可溶解地面中的矿物质,供植物吸收。如酸度过高,酸碱性值降到5.6以下时,就会产生严重危害。它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也会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离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还可使湖泊、河流酸化,并溶解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中,毒害鱼类;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可能危及人体健康。酸雨对湖泊和河流中水生物的危害是最初人们注意力的焦点,但现在人类已认识到,酸雨对建筑物、桥梁的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至于酸雨污染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则最难以定量确定。

受到最大危害的是那些自净能力很差的湖泊,当有天然碱性缓冲剂存在时,酸雨中的酸性化合物就会被中和。湖泊也容易受到直接危害,因为雨水中的酸能溶解铝和锰这些金属离子,甚至还会引起鱼类种群的衰败或消失。这种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包括了从对叶片直到细根系的破坏。

能防止污染物排放的化学洗气器是可能的补救办法之一。化学洗气器是一种用来处理废气、或溶解、或沉淀、或消除污染物的设备。催化剂能使固定源和移动源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又是化学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能起作用的另一个实例。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4.谁在跟人类抢饭吃——土地沙漠化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是个农业大国,如果土地沙漠化,则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吃饭问题。

土地沙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退化、从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成为不毛之地、包括沙漠和戈壁。

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气候方面的自然原因,如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气候等。但是人类的活动,如过度砍伐、过度放牧、毁林开荒等,也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就有沙漠,但是,荒凉的沙漠和丰腴的草原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线。有了水,沙漠上可以长起茂盛的植物,成为生机盎然的绿洲;而绿地如果没有了水和植物,也可以很快退化为一片沙砾。

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如不采取根本措施,土地风蚀沙化过程不仅不会自动停止,反而会加剧发展。过度的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本非沙漠的地区变成了沙漠,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下降。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因为全球沙漠化仍在蔓延。

我国也存在着土地沙漠化问题。诸如在新疆、内蒙等“三北”地区,现在已经沙漠化的土地达17.6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危险的土地仍有15.8万平方公里,在湿润地带的风沙化土地约有1.9万平方公里。因此,中国面临的土地资源被侵蚀的形势也是非常严峻的,需要我们科学地规划和治理、防止其进一步扩张和沙化。

5.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又称水土损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保持相对平衡状态,这就是自然侵蚀。但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会加速流失过程,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人类有着许多的不合理经济活动,例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挖沙采石,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修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都会引起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了地表完整,影响农业生产,威胁人类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根本上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土流失的基本情况:

(1)黄河的水土流失。黄河流域自古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不仅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而且也养育着祖国8.7%的人口。然而,目前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水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给流域区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严重的警示。

(2)河西走廊的“沙尘暴”。每到春天,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黄沙自甘肃河西走廊腾空而起,从西北到东南,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这个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如今,正在风沙的威胁下渐渐消失,处处可见废弃的村庄、耕地,枯死的林木,成了沙逼人走,生态失衡的“难民区”。生态专家在考察河西走廊后认为,这里不仅是我国风沙东移南下的大通道,而且还是我国北方主要沙尘天气的发源地。

(3)宁蒙河套“水源告急”。黄河流域面积近80万平方千米,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据统计,黄河拥有的水资源只有580亿立方米。而且,黄河水因泥沙太多,每年16亿吨泥沙至少需200多亿立方米的水来冲刷,这样黄河实际可利用水量每年只有300多亿立方米。本来已经供不应求,再加上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水资源,使得水资源短缺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4)黄土高原“沙为患”。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每年向下游的输沙量达16亿吨。这些泥沙80%来自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总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覆盖区。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抗蚀性差,加之长期以来乱垦滥伐等人为的破坏,导致黄土高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据有关资料报道,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达45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0.9%,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6.什么叫荒漠,它是怎么形成的?

“大漠孤烟直”所描写的是什么情景?是荒漠吗?那什么是荒漠?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植被缺乏、风力作用强劲,其蒸发量超过降水量。荒漠大多位于植被覆盖非常稀少的地区。这是地球表面上“干旱”的区域,几乎不下雨且雨量非常稀少。通常荒漠可以细分为超干燥区、干燥区、半干燥区、湿润干燥区等。

那么广大荒漠地区有何特征呢?通常具有以下特点:①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降水为阵性,愈往荒漠中心愈少。②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③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较充足地区会出现绿洲,是种独特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居民的生产与生活,也是动植物选择栖息地所在。

荒漠带的地貌作用主要有风化作用、重力作用、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四类。地貌的成因类型有岛状山、剥蚀平原、剥蚀台地、干荒盆和干浅盆、洪积扇和洪积平原、龟裂土平原、盐土平原、盐湖、风蚀平原、风积平原等。根据荒漠组成可以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和盐漠。干燥剥蚀基岩呈岩漠;洪积扇、洪积平原多砾石,为砾漠,又称戈壁;龟裂土、盐土平原分别形成泥漠与盐漠。组成物质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地貌景观。荒漠地区从山地到山前平原,地貌呈有规律的分布:山前剥蚀岩漠—洪积扇、洪积平原砾漠带—风积沙漠带—干盐湖或盐湖、盐漠带。荒漠植被为超旱生的半乔木、半灌木和灌木或旱生的肉质植物占优势的稀疏植被。植被每年的产量极低,每平方米约90克,它对荒漠动物群有重要作用。

从热带北部到温带大陆腹地干燥地区发育的荒漠群系之一,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沙漠。年降雨量非常少,多的地方也不超过200毫米。分布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中部和阿拉伯半岛、非洲、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以及南美和北美的西部、南部等地。约占地球全部陆地的25%。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一般都非常大,加之水分缺乏,以致形成了不利于一般植物生长的严酷条件。由于植物稀疏和土壤过程很弱,风沙移动频繁发生,更助长了荒漠的形成。植物的种类一般虽随地而异,但均是耐旱性耐沙的种类;其中也有因形态奇特而著名的。戈壁沙漠的转蓬(主要是沙漠草)、撒哈拉沙漠的耶里哥蔷薇、菊科的齿子草属、和十字花科的、卡拉哈里沙漠的千岁兰属、亚利桑那(雨量稍多的半荒漠)的仙人掌等沙漠植物都很有名。

荒漠环境不单单只是戈壁和沙漠两种形式,还有一种较特殊的山地荒漠,主要包括我国青藏高原的高原荒漠,天山山脉向平原延伸的山地丘陵地带,伊朗高原和葱岭地区等。

7.什么是光化学烟雾,它会造成什么危害?

研究表明,汽车、工厂等污染物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光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专家称之为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的特征是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其高峰出现在有强阳光照射的中午或稍后,傍晚消失,污染区域往往在污染源的顺风向下几十到几百千米处。因此,它会对人类产生很大的危害。

那么光化学烟雾会对人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烟雾最明显的危害是对人眼睛的刺激作用。

其次,对植物的危害。植物受害现象是人体健康受到影响的先兆。光化学烟雾对植物的损害是十分严重的。

再次,降低大气的能见度。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使大气的能见度降低,视程缩短,从而导致交通事故增多。

最后,光化学烟雾会加速橡胶制品的老化和龟裂,腐蚀建筑物和衣物,缩短其使用寿命。

8.噪音也算是一种污染吗?

噪声是由于生产、生活、建设而产生的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声音。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车辆鸣笛、工业噪音、建筑施工、社会噪音(如音乐厅、汽车喇叭、大声说话)等。

心理学上,噪音又称噪声,一般是指不恰当或者不舒服的听觉刺激。它是一种由为数众多的频率组成的并具有非周期性振动的复合声音。简单地说,噪音是非周期性的声音振动。它的音波波形不规则,听起来感到刺耳。所以从社会和心理意义来说,凡是妨碍人们学习、工作和休息并使人产生不舒适感觉的声音,都叫噪音。如敲打声、沙沙声、机器轰鸣声等,这些都属于噪音。

我们知道,人们正常讲话的频率是0.3~3.4千赫兹。噪音的测量单位是分贝,零分贝是可听见声音的最低强度,低强度的噪声在一般情况下对人的身心健康没有什么害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高强度的噪声,不仅损害人的听觉,而且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视觉、智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人长期在95分贝的噪声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大约有29%的会丧失听力;即使噪声只有85分贝人,也有10%的人会发生耳聋。

我国对城市噪声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地区的噪声每上升一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就会增加3%,还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影响睡眠,造成疲倦。有检测表明:当人连续听摩托车声,8小时以后听力就会受损;若是在摇滚音乐厅,半小时后,人的听力就会受损。

人对不同声强的感觉:无法忍受,150~130dB(dB分贝,噪音单位);感到疼痛,130~110dB;很吵,110~70dB;较静,70~50dB;安静,50~30dB;极静,30~10dB;无声,0dB。

为了防止噪音,我国著名声学家马大猷教授曾总结和研究了国内外现有各类噪音的危害和标准,提出了三条建议:

(1)为了保护人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噪音的允许值在75~90分贝。

(2)保障交谈和通讯联络,环境噪音的允许值在25~50分贝。

(3)对于睡眠时间,建议在35~50分贝。

现在噪音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严重问题。噪声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家庭噪音来自冰箱、电脑等家用电器。随着每个家庭电器的数量不断增多,其噪音污染也不容忽视。

(2)噪音严重影响睡眠的质量,易怒,疲倦,并会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和恶心、欲吐、胃痛、腹胀、食欲下降等消化道症状。

(3)噪音还会对孕妇和胎儿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9.耸人听闻的电磁辐射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和电脑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个人工具了。那么经常使用电脑和手机对人体是否有影响呢?在这里,我们从电磁辐射讲起。

电磁辐射是一种复合的电磁波,以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随时间的变化而传递能量。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非常敏感,因此,电磁辐射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

电脑会产生电磁辐射是造成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在怀孕的1~3月为胚胎期,受到强电磁辐射可能造成肢体缺陷或畸形。4~5月胎儿形成期,受到电磁辐射可能引起智力不全,甚至造成痴呆。6~10月为胎儿形成期,受电磁辐射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出生后体质弱,抵抗力差。近年专家调查发现,导致婴儿缺陷因素中,电磁辐射大危害最大。

那么,这些危害人们健康的电磁波是从哪儿来的,电磁辐射的来源主要包括:电脑、电视、音响、微波炉、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手机、传真机、通讯站等通讯设备;高压电线以及电动机、电机设备等;飞机、电气铁路等;广播、电视发射台、手机发射基站、雷达系统等;电力产业的机房、卫星地面工作站、调度指挥中心等;应用微波和X射线等的医疗设备等。

随着工业化革命的开展,我们每天都要在各种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与生活,作为这世界上平凡而弱小生命的一员,人们又该如何预防并减轻电磁辐射对自身的伤害呢。

(1)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或经常一起使用,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害之中。特别是电视、电脑、冰箱等电器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

(2)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都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如电视、电脑等电器需要较长时间使用时,应注意至少每1小时中间休息15~20分钟,采用眺望远方或闭上眼睛的方式,以减少眼睛的疲劳程度和所受辐射影响。

(3)当电器暂停使用时,最好不要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因为此时可产生较微弱的电磁场,时间过长也会产生辐射。

(4)对各种电器的使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眼睛离电视荧光屏的距离,一般为荧光屏宽度的5倍左右;微波炉在开启之后要保持至少1米距离,孕妇和小孩应尽量远离微波炉;手机在使用时,应尽量使头部与天线的距离远一些,最好使用分离耳机和话筒接听电话,每次通话时间不宜过长,这样既经济,又健康。

10.臭氧闻起来是臭的吗?

常听到一个名词,臭氧。臭氧是干什么的?它有臭味吗?

其实臭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它又称富氧、三原子氧、超氧。雷电过后,有时人们可以闻到臭氧的气味,有点鱼腥味。别认为臭氧像纯氧,人吸得越多越好,即使是氧气,吸得太多也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况且臭氧的氧化性比氧气更强。另外臭氧的稳定性极差,臭氧不易贮存,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气,一般现场现用。臭氧是由于大气中氧分子受太阳辐射分解成氧原子。在大气中90%以上的臭氧存在于大气层的上部或平流层,离地面有10~50千米,这才是需要人类保护的大气臭氧层。还有少部分的臭氧分子徘徊在近地面,仍能对阻挡紫外线有一定的作用。

自然界中的臭氧有90%集中在距地面15~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臭氧层。臭氧层中臭氧含量虽然很少,却可以吸收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其伤害。因此,臭氧层被称为人和生物的保护伞。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几年来,臭氧层受到一些化学制品尤其是氟利昂等气体的破坏,这种现象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并采取各种措施,减少使用化学制品。

在常温常压下,臭氧是一种淡蓝色气体,它的密度比氧气的大,也比氧气易溶于水,液态臭氧是深蓝色,沸点为——112.4℃,固态臭氧呈紫黑色,熔点为——251℃。

臭氧的氧化性极强,就连银、汞这类性能稳定的金属也能和臭氧反应;臭氧之所以能漂白和消毒,也是因为它的强烈氧化作用,因此,臭氧是一种很好的脱色剂和消毒剂。

空气中的微量臭氧能刺激中枢神经,加速血液循环,令人心旷神怡,产生爽快和兴奋的感觉。但是如果空气中臭氧的含量超过一定量时,就会对人体、动植物,以及其他暴露在空气中的物质造成危害。因为打雷下雨后,会产生大量负离子和少量臭氧,这时的空气对人体最有益;但像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电脑放出大量电磁将氧气转化为臭氧,这样会造成视力下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总之,对臭氧的认识还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一种物质的生成和消亡都是自然现象。为了不让臭氧离开地球,为了不让地球再呻吟,我们广大青少年从小就了解臭氧,保护臭氧!

11.人体健康的最大杀手——汽车尾气

在车水马龙的街头,一股股浅蓝色的烟气从一辆辆机动车尾部喷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汽车尾气。这种气体排放物不仅气味刺鼻,而且令人头昏、恶心,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在车辆不多的情况下,大气的净化能力尚能化解汽车排出的毒素。但随着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交通拥堵遂成了家常便饭,汽车本应具备的便捷、舒适、高效的优势逐渐被过多的车辆拥堵所替代,而由此带来的汽车尾气对人们身体的损害是巨大的。

科学分析表明,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辆轿车一年排出的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以上。

尾气在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同时,还会对人类生活的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具有强烈的刺激气味,达到一定浓度时容易导致“酸雨”的发生,造成土壤和水源酸化,影响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近100年来,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的一大祸患。冰川融化、水位上涨、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等都对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二氧化碳则是导致地球变暖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