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恐龙百科
10559300000013

第13章 始祖鸟

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侏罗纪晚期形成的石灰岩地层里发现了一具年代最为古老的鸟类化石,不仅骨骼得以保存,而且还有羽毛的痕迹,它被命名为始祖鸟。目前,全世界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仅有7块,个个都可以称得上是世间的珍贵标本。

始祖鸟的外观

始祖鸟大小如乌鸦,身长约40~45厘米。始祖鸟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且没有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有一条由21节尾椎组成的长尾巴;前肢三块掌骨彼此分离,没有愈合成腕掌骨,指端有爪;骨骼内部没有气窝等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长有羽毛,而且已经有了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尾羽以及复羽的分化,这些都是鸟类的特征。此外,它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其它一些鸟类的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但第一和第二掌骨则尚未愈合,因此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正反映了鸟类掌骨都愈合成腕掌骨的开始。

始祖鸟的生活习性

从始祖鸟保留下来的一些与爬行动物相似的特征可以看出,它适应飞行的各方面构造还不十分完善,推测它大概还只能在低空滑翔。那么,始祖鸟是如何从陆地行走而后转为在天空滑翔的呢?古生物学家对此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是,始祖鸟原来是树栖的,在树上利用带羽毛的翅膀滑翔是一种有利的活动方式,这使前肢上由鳞片变成的原始羽毛的变异类型获得了更多的生存和演化的机会,最后终于发展成带羽毛的翅膀而获得飞行能力。

另一种看法是它原来是一种善于奔跑的动物。从奔跑开始,在奔跑中用前肢来拍打空气以加快速度,这时候前肢上由鳞片变成的原始羽毛的变异类型在适应这种习性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完善,最终演化出带羽毛的翅膀,由翅膀扇动而开始离开地面到空中滑翔。

鸟类的祖先

在空中飞翔的鸟类要保存为化石很困难,因为鸟类为了飞上蓝天,在身体结构上发育了轻而中空的骨骼。当远古时期的一只鸟无疾而终,长眠于地上时,它那纤细的骨骼在风吹、日晒和雨淋的打击下,会逐渐破碎解体,最后变成尘埃;即便落在阴暗的地方,也会有其它食腐动物光顾,在其饱餐之后,原地将只余下一堆破碎的骨头。只有宁静的湖泊和沼泽,才是鸟类永久安息的理想坟墓。在古代湖边或沼泽地栖息的鸟类,在死亡之后如果恰好坠落在细腻的淤泥中,而且此后的漫长岁月中淤泥缓慢地压实,变成石头,没有被压力或温度摧毁,才最终会保留下那只鸟儿的骨骼,幸运的话,还能在岩石中留下羽毛的印痕。如此苛刻的形成条件使鸟类的完整保存成为奇迹,保存下来的每件远古鸟类化石都价值不菲。而且越是古老,化石的价值就越大,始祖鸟从年代上看,确实是人们发现的最古老的鸟类,它生活在侏罗纪晚期,是鸟类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