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们对雨的描述数不胜数,对雨的美的赞颂更是流芳百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描写的是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那么,究竟雨是什么呢?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雨,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滴。雨的形成可以这样概述: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后变成水蒸汽,水蒸汽上升到一定高度遇冷变成小水滴,也就组成了所谓的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变得越来越大,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也就形成了我们常见的雨。
从深层次来解释一下雨的形成通常是这样的: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开始蒸发,变成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大约在0.01?0.02毫米之间,最大的也只有0.2毫米。它们既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到空中慢慢凝聚成云。如果这些小水滴要变成雨滴降落到地面,体积大约要增大100多万倍。而雨点增大自己的体积主要依靠两个手段:一是通过凝结和凝华;二是依靠碰撞。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主要是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汽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如果云体内的水汽可以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仍然会继续,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不过有时云内的水汽含量有限,在同一朵云里,水汽往往供不应求,这样就无法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归并为较大的云滴中去。如果云内出现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那么,这种凝结和凝华的过程就会大大加快。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当大云滴越来越大,最后大到空气托不住时,便从云中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
此外,雨的表现形态各式各样,有毛毛细雨、倾盆大雨,还有阵雨、暴雨等。雨水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补给来源,植物也要靠雨露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但是雨水如果过量而导致暴雨,从而引发洪水,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