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脏病病人何时上医院
10554400000011

第11章 肺栓塞

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目前,老百姓对肺梗死依然很陌生。肺梗死的原因是肺动脉栓塞,即肺栓塞。

不妨把肺循环看作一条河流。这条河流的起点——右心的血来自全身静脉,是含氧量低的“脏”血。静脉血在肺循环中吐故纳新,逐渐变成含氧量很高的“干净”的血,最后流回左心,通过动脉输送到全身。

如果有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造成肺循环血流不畅,引起这条河流的淤滞和阻断,就是肺栓塞。

最常见的嵌塞物质是血栓,较为少见的是脂肪滴、气泡或者静脉输入的药物颗粒。其中,血栓绝大多数来自下肢深部静脉,偶尔来自盆腔静脉或右心附壁血栓也可以阻塞肺血流造成肺栓塞。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基本因素是:血液高凝状态、静脉淤滞和血管内膜损伤。如何理解这三大要素呢?

如果把肺栓塞比喻成塞车,把血栓形成比喻成交通事故,那么高凝状态好比驾驶员的驾车技术不佳,静脉淤滞好比行车速度太慢,血管内膜损伤好比路况不好。

如果路况好,驾驶技术好,没有造成减速行驶的因素,那么道路就是一路畅通的,就不会有事故发生,没有事故发生就不会有塞车(肺栓塞)。反之,就存在肺栓塞的风险。

如果栓子很小,梗死部位在很细小的末梢血管,病人可以没有症状;如果栓子很大,栓塞部位在较大的肺动脉,病人可以发生猝死,猝死可以发生在几分钟之内,难有抢救的机会。就医并接受治疗的病人多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肺栓塞。病人因突发且不能缓解的气促、喘息和胸闷前来就诊。

2.身体里的定时炸弹

什么样的人群容易患肺栓塞呢?

临床上80%以上肺栓塞属于血栓栓塞,其中下肢深静脉和盆腔静脉的血栓占95%以上。因此肥胖、平时运动少、高龄、久坐的生活方式以及经常需要长时间乘坐飞机的人群都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

运动可以产生的腿部肌肉伸缩运动,从而挤压静脉血管,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缺少运动,甚至久坐不动,造成静脉血液流速缓慢,形成血栓。尤其在下肢静脉曲张的人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更高。血栓一旦形成,顺着血液回流到右心,再经右心进入肺循环就会造成肺栓塞。这样的情况,经常在长时间乘坐飞机的人群中发生,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

在我国,心脏病是导致肺栓塞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合并房颤和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这些病人的右心可以形成血栓,直接进入肺动脉造成栓塞。因此,这类患者需要长期接受相应的抗凝药物治疗预防血栓形成。另外,恶性肿瘤患者循环中存在组织凝血活酶,肿瘤细胞也可能产生激活凝血系统的物质,促发血液凝固机制。因此恶性肿瘤患者也是肺栓塞的高发人群。

对女性而言,分娩是浅静脉血栓发生的首要危险因素。如果你是一位怀孕的准妈妈,或者马上就要面临分娩,那么你发生肺栓塞的概率就比其他同龄女性高很多。因为妊娠期母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血栓形成。

随着孕周的增加,孕妇体育运动时间缩短,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和双侧髂静脉导致下肢血流缓慢,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在有血栓家族史的个体,血栓形成倾向更加明显。她们的个体首发血栓年龄明显提前,产褥期肺栓塞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妊娠期。

另外,分娩时如果羊水中的有形物质,比如胎粪、胎毛进入母体肺循环,就会造成羊水栓塞。

需要提醒女性朋友的是,避孕药中含有的雌激素可以促进肝脏合成与凝血有关的蛋白。因此长期服用避孕药的人群肺栓塞风险增加。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类人群,还有一些短期或突发状况,或一些局部病变导致肺栓塞。

外伤、手术导致卧床或身体制动的人群中,肺栓塞的比例显著升高。比如,车祸或地震造成下肢挤压伤;骨折后下肢石膏、绷带固定;外科手术后卧床等,都会引起血流缓慢,导致血栓形成。

有一位因石头砸伤脚趾致局部坏死的老人,由于没有及时截肢,造成局部血栓,整条腿缺血疼痛,终因肺栓塞去世。因为老年人活动减少,更多地伴有糖尿病、心脑血管慢性疾患。即便卧床几天,一个脚指头的病变,也足以造成肺栓塞。

因此身体,尤其是下肢局部制动的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不仅有利于患肢康复,也有利于减少栓塞并发症。需要卧床或减少活动的患者应该接受相应的抗凝治疗,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4.知己知彼,防微杜渐

对于易患人群,首先要治疗原发病。比如,房颤的患者,要做好抗凝治疗,将血栓扼杀在萌芽状态。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要定期进行检查,一旦发现血栓,就要正规抗凝治疗,或外科手术去除血栓。

特殊状态下高危人群,如孕产妇、手术后、石膏或绷带局部固定患肢者,都应进行适量而规律的活动,定时变换体位,配合局部按摩来促进肢体血液的流动。避免高脂饮食过渡摄入,增加水果蔬菜摄入,适量饮水促进循环,戒烟戒酒。

对于肥胖、久坐及长时间乘坐飞机的人群,应该减轻体重,控制饮食,增加锻炼。

5.高质量的养护

目前已知的与血栓栓塞性疾病有关的遗传性缺陷,有抗凝血酶(ATⅢ)缺陷、纤溶酶原缺陷、血栓调节蛋白缺陷等。具备这样的先天缺陷,罹患肺栓塞的概率就显著增加。除此而外,更多的风险来自后天获得性因素。如血管、心脏疾病、外伤、手术、妊娠分娩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服药习惯。

即便无法改变那些遗传的缺陷,我们仍旧可以积极地改善后天获得性因素。积极治疗导致血栓的高风险疾病。如正规服用抗凝药物,定期检查凝血功能和血管情况。这样的治疗在心脏病患者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是一箭双雕的。既可以治疗原发病又可以提高循环血液的质量,预防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