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脏病病人何时上医院
10554400000001

第1章 序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我国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预防为主的观念也在变化。过去讲预防为主,主要是预防传染病,因为传染病是当时居民的主要死亡因素。近些年来,虽然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可是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却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4~5倍、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显示,目前全国有高血压患者2亿人,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然而,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分别为30.2%、24.7%和6.1%,仍处于较低水平。高血压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是脑卒中、冠心病、肾衰竭和眼底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还常常伴有糖尿病等慢性疾患。

当前,造成我国国民慢性疾病上升的主要原因有: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平均寿命延长以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助长了慢性病的高发和威胁。很多人长期大鱼大肉,摄入过多的热能,加之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量饮酒、吸烟、身体活动不足,导致肥胖、血管硬化等。这些都是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健康素养水平较低:人民的健康知识并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多。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公布的我国首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即每100人中仅有不到7人具备健康素养。本次调查就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5类健康问题相关素养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最低,仅为4.66%。

养生保健中的误区:由于健康知识的不足,人们在养生保健中的误区也十分常见,如蛋黄里含有大量的胆固醇,血脂高的人群不能吃蛋黄;水果是零食,可吃可不吃;爬山是中老年人最好的锻炼;闻鸡起舞,中老年人晨练好处多等。这些误区不仅起不到保健的作用,而且可能造成对健康的损害。

由此可见,改变人们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的健康知识水平显得尤其重要。金盾出版社邀我组织编写一套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类的科普图书。《健康9元书系列》正是秉承了这一使命,将深奥的医学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老百姓的语言,将科学的健康知识呈现给大家,正确指导群众的保健行为。《健康9元书系列》共50种,编写此套系列丛书的50余位作者中,既有胡大一、洪昭光、向红丁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大专家,也有活跃在基层医院临床第一线的中青年专家。他们都拥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除了做好自己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外,都热衷于健康科普宣传工作,花费了大量的业余时间编写这套系列丛书。这套系列书从常见病的防治到科学的养生保健方法,从慢性疾病的营养配餐到心理保健,涉及面广,实用性强,让读者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希望通过《健康9元书系列》的出版,为我国民众的健康知识教育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4月于北京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以往与营养不良相关的一些疾病和某些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是另外一些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却在逐渐增加。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某些肿瘤。特别是近些年轿车逐步进入家庭,许多人上班、出行都是以车代步,在家中或办公室也主要是坐在电视或电脑前,很少有机会从事走路、骑车等体力活动。

最新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与久坐、高热能、高蛋白摄入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显著升高。与1992年的调查相比,2002年全民营养与健康调查表明:超重与肥胖分别增加了38.6%和80.6%,绝对人数增加近1亿人,达2.6亿,约占全民人口的四分之一;糖尿病前期发病率达15.5%,发病人数达1.48亿,糖尿病发病率达9.7%,发病人数达9240万;高血压病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达18.8%,发病人数达2亿。这些疾病本身症状可能并不显著,以致很多人并没有将这些疾病当回事,认为我吃不吃药没什么变化,所以不能按医生的要求坚持用药。其实这些疾病或状态,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果具有多重危险因素,又没有很好地控制,日积月累就会引发心脑血管事件,如脑出血、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也可能影响肾功能和引发周围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等。造成了这些重要脏器损伤,病人就会出现胸闷、胸痛、头晕、头痛等症状。

本书拟以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为重点,帮助病人合理解读常见的临床症状和诊治中的问题,告诉病人何时应到医院去就医,希望病人能抓住最佳的诊治时机,避免造成诊疗延误。

书中还简要、通俗地介绍一些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主要是便于读者理解症状的成因,为什么要给予相关的检查与治疗,怎样去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同时,也避免一些病人因为对疾病不了解,即使有些没有临床意义的不适,也非常紧张,动不动就去医院。书中提到的一些药物,只是该类疾病治疗的原则用药,具体到每一个患者,还要由主管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的药物和剂量治疗,病人不能仅参照本书的用药推荐,就给自己开处方。

希望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积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一旦患病,抓住最佳的诊疗时机,为医生提供更充分、准确的患病信息,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医生的诊疗思路,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