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管孩子就是这样简单
10552600000030

第30章 以合理的方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孩子在成长中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孩子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样,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不合理需求,却一味满足的话,更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害。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

20世纪70年代,在Walter Mischel的策划组织下,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基地内进行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人员给每个4岁的孩子一颗好吃的软糖,并告诉孩子糖可以吃,但如果马上吃掉的话,只能吃一颗软糖,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的话,就能吃到两颗。实验人员说完后,留下孩子和极具诱惑的软糖,自己离开了现场。

然后,实验人员通过单面镜来对实验室的孩子进行了观察,发现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是“不等者”;有些孩子却很有耐心,还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比如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或自言自语、或唱歌、讲故事等等,成功地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顺利等待了20分钟后再吃软糖,是“延迟者”。

后来,研究人员在参加实验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期时,向他们的家长及教师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孩子的情况,发现“不等者”在个性方面,更多地显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的倾向;“延迟者”较多地成为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两者学业能力的测试结果显示,“延迟者”比“不等者”在数学和语文成绩上平均高出20分。

所以,家长要以合理的方法来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但是,很多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您带孩子去商场,当孩子看到一个他喜欢的玩具非要您给他买下来时,您明明知道这个要求不能满足,因为孩子已经有了同类的玩具,但是却在孩子的哭闹下妥协;夏天到了,孩子已经吃了一个大大的冰激凌,可他还想吃,您告诉他“冰激凌吃多了肚子会不舒服的。”可您却经不起孩子的软磨硬泡,最后您又给了他“最后一个”;或者当孩子想要一个自己喜欢的书包时,不管是什么时候,妈妈必须马上去买。

诸如此类的事情也许会发生在您的家里,很多孩子想要得到什么,父母马上就得满足他,否则孩子就会耍赖、发脾气,让家长不得安生。那么,具体到实际生活中,家长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进行延迟满足吗?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学会等待呢?平时在孩子的教养过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应对策略

1、将“等待”的理由具体化

对于1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还不太明白“等一下”的具体含义,如果孩子想出去玩,他可能会指着门含混地说着:“去外面”,这时妈妈可以说:“等妈妈把你的奶瓶洗干净装上水,我们就下楼。”这时妈妈有必要把抽象的“等”化成具体的事情,让孩子看到:实现自己的合理要求需要一点时间。对1岁的孩子,最初能等上3~5分钟已经是不容易了,假如孩子以大哭来抗议,就让他哭上1分钟,这时候,您千万别心疼,这可是训练孩子耐心的关键期。另外,爸爸妈妈要说出让孩子等的理由,如果让1岁的孩子等待或把正在进行的游戏继续下去,爸爸妈妈应该用简短的语言告诉他们为什么,比如:“你现在咳嗽,吃了冰淇淋会咳得更厉害,过几天你的病好了就可以吃了”或者“把积木再往上搭一些,你的’楼房‘肯定会更漂亮。”

2、让孩子等待的时间逐步加长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不要一下就让他等5分钟,刚开始时可先等1分钟,然后再增加到3分钟,如果孩子能安安静静等待这1分钟,妈妈就应该表扬他:“你真有耐心,能在妈妈说话的时候自己玩。”如果孩子不听话,那么接下来的1分钟可以不理会他,并且向孩子说明原因。这时就需要爸爸妈妈硬下心肠,不然对孩子的训练将会前功尽弃。

3、让孩子学会打发等待时间

如果是个刚开始学步的孩子,给他一个玩具是个不错的主意。大多数2岁左右的孩子还不具备自己转移注意力的能力,如果孩子到了3岁或者4岁,就应该鼓励他们在等候的时间里自己去找事情干,不妨让孩子在等待的时间里画张图,或是自己看看书等,做一些他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如何打发时间。3~4岁的孩子是难以理解“从现在起10分钟”有多长时间,训练时应把孩子知道的一些事联系起来。“用10分钟给你的芭比娃娃梳好小辫,穿好裙子,妈妈就给你讲故事。”这样孩子就会逐渐理解时间长短的概念。

4、及时表扬、进行强化

在对孩子的要求进行延迟满足的时候,对孩子进行表扬和奖励要比批评好,因为孩子在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是痛苦的。当孩子经过努力刷新了自己以往的纪录时,爸爸妈妈一定要肯定孩子,给予他们精神或物质上的小奖励,这是为了孩子能更好地自我激励,孩子拥有自己的目标,做起事情就会变得更有毅力。当孩子渴望得到某样东西时,妈妈可以要求他们先达到某一个目标,目标达到后,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爸爸妈妈可以把其作为奖赏给他。孩子越大,要求也要相应高一些,最重要的是所订下的目标必须清楚、明确、合理。此外,不妨采用奖励卡或奖励贴纸这些小道具,让孩子更容易掌握自己的努力成果。

5、训练孩子忍耐力可以通过小游戏的形式

专注力是忍耐力的基础,对孩子的要求进行延迟满足,妈妈可多与孩子进行一些有助提高专注力的游戏,例如“找不同”、“找错误”、拼图游戏、听故事等,这些游戏都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他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家长最好不要随便打扰他们,让孩子安静地去做,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当孩子做事情有了一定的专注力,随之忍耐力也就提高了。另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集中注意力,长时间专注做某一件事,这样也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有效方法。

经验分享

明明妈妈如是说:在保证孩子有“食欲”的前提下,让孩子完成一个“任务”后,再吃零食。“任务”可以是等待,也可以是学一个小本领,或者是听妈妈讲一个故事,只要是能够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延迟”方式都是可取的。如果明明想买一个新玩具,我们一般建议他等到节日或他生日时再买给他;在和孩子一起玩竞赛游戏的时候,不要每次都让孩子赢,让他先输再赢的方法也是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一种方法。这样,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或正式比赛时,就不会因经受不起失败或挫折而失去信心了。

孩子在学习新本领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不会做或一下子学不会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一般会采取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方法。首先,孩子碰到不会做的事情时,爸爸妈妈不要立即帮助孩子,应先在一旁仔细观察,看看孩子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等了解孩子的情况后,再慢慢地给予指导,切忌直接把解决方法告诉孩子。其实,在观察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的需要就已经被延迟了。而且,孩子在这段时间内的探索,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对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益。

代币法也是延迟满足的好方法之一。等孩子年龄稍大一点时,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要买一样新的玩具或者想吃一样好吃的东西时,要用平时积累起来的五角星来进行交换。五角星是平时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获得的奖励,这些奖励主要是精神上的鼓励和表扬。一般在孩子积累到5次或10次后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孩子每次获得“奖励”的过程就是一种等待。

需要注意的是:爸爸妈妈每次给予奖励的标准一定要统一,不能视具体情况而定,失去了原则性。

温馨提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对欲望的满足分为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五种。延迟满足的目的在于训练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让孩子学会忍耐。而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易获得成功,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也会更有耐性,较易适应社会。因此,爸爸妈妈不要因为爱孩子而一味地满足他,延迟满足能让孩子将来获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