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人类生物学
10552300000010

第10章 相辅相成——人体系统

人体不同的组织可以形成人体不同的器官,而不同器官的机能在人体中发挥的作用又不相同。

人体器官就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人体结构。

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所形成的人体结构是人体系统。按照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人体系统分为九大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1.动感地带——人体运动系统

人的很大一部分能量是从事运动和劳动所消耗掉的。人体运动系统的第一个功能就是运动。

人的运动是很复杂的,包括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都是以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而实现的。即使一个简单的运动往往也有多数肌肉参加,一些肌肉收缩,承担完成运动预期目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则予以协同配合,或者有些处于对抗地位的肌肉此时则适度放松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使动作平滑、准确,起着相反相成的作用。

人体运动系统的第二个功能是支持,包括构成人体体形、支撑体重和内部器官以及维持体姿。人体姿势的维持除了骨和骨连接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紧张度来维持。骨骼肌经常处于不随意的紧张状态中,即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地维持一定的紧张度。在静止姿态,则需要互相对抗的肌群各自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所取得的动态平衡。

人体运动系统的第三个功能是保护。人的躯干形成了几个体腔、颅腔保护和支持着脑髓和感觉器官;胸腔保护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重要脏器;腹腔和盆腔保护和支持着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的众多脏器。这些体腔由骨和骨连接构成完整的壁或大部分骨性壁;肌肉也构成某些体腔壁的一部分,如腹前、外侧壁,胸廓的肋间隙等,或围在骨性体腔壁的周围,形成颇具弹性和韧度的保护层。当受外力冲击时,肌肉反射性地收缩,起着缓冲打击和震荡的重要作用。

人体运动系统主要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种器官所组成。它们占人体体重的大部分,并构成了人体的轮廓。人体共有206块骨头。其中,有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四股骨126块。骨与骨借助关节、韧带、软骨连接其中。骨以不同形式(不动、微动或可动)的骨连接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体形的基础,并为肌肉提供了广阔的附着点。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动动力装置,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人体各骨连接基本上分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直接连接包括颅顶各骨之间的膜性连接(缝);椎体间的软骨连接;骶椎间的骨性连接。这是三种直接连续的方式。间接连接又称关节,它的基本结构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各骨相互接触处的光滑面叫关节面。关节面为一层软骨覆盖称关节软骨。关节囊由结缔组织组成,它附着于关节面周围的央面上。关节腔就是关节软骨和关节囊间所密闭的窄隙。

人体运动系统的运动是通过肌肉的收缩来完成的。运动系统的肌肉属于横纹肌,由于绝大部分肌肉附着在骨头上,因而也叫骨骼肌。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在躯干神经支配下进行收缩或舒张,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统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锥体系统以外的运动神经核和运动传导束,由基底神经节(新纹状体——尾状核、壳核,旧绞状体——苍白球、黑质)和丘脑底核、红核、网状结构等组成,主要调节肌张力、肌肉的调节运动和平衡。

锥体外系统损害,可出现肌张力的改变,不自主多动,如帕金森氏综合征、舞蹈症、舞蹈样手足抽动症和扭转性痉挛等。

2.吸收利用——人体消化系统

人在吃食物的过程中,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了维生素、水、无机盐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都不能被机体一时直接吸收,需经过消化作用分解成简单的分子物质,才能被二次吸收利用。

人体消化系统就是人体内对食物进行加工的系统,主要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胰以及消化管壁上许多小腺体,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助于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唾液腺分泌唾液,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胃腺分泌胃液,将蛋白质初步分解成多肽;肝脏分泌胆汁,将大分子的脂肪初步分解成小分子的脂肪,被称为物理消化;胰脏分泌胰液,胰液是对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肠腺分泌肠液,将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将多肽分解成氨基酸,将小分子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也是对糖类、脂肪、蛋白质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

消化和吸收是人体获得能源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食物在胃肠道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消化分解过程,成为小分子物质,被肠道吸收、肝脏加工,变为体内物质,供全身组织利用。其余未被吸收和无营养价值的残渣构成粪便,被排出体外。

消化系统包括的器官最多,消化道直接开口于体外,食物成分在胃肠道内的消化分解主要依靠胰腺、胃肠腺分泌的水解酶,肝脏分泌的胆汁以及肠菌酶参与的酶促反应。

消化器官的活动受植物神经系统的支配,而丘脑下部是植物神经的皮层下中枢,也是联络大脑与植物神经低位中枢的重要中间环节。精神与消化道之间的关系密切,例如精神状态的变化能影响胃黏膜的血液灌注和腺体分泌,也能引起结肠运动和分泌功能的变化,因此消化系统的身心性疾病相当多见。

胃就像是人体中食物的“中间加工站”和“临时仓库”,也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它位于腹腔左上部,肋骨以下,像一个倒置的茄子。

一般说来,胃的最主要功能并不是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这个工作主要由小肠来完成。胃负责的任务是将大块食物研磨成小块,将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成较小的分子,便于被人体进一步吸收。

胃在消化食物过程中分泌出胃液。胃液主要是由胃蛋白酶和盐酸所组成,胃蛋白酶是一种蛋白质,它是一种无害的消化酶。但盐酸却不同,它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轻而易举地毁坏胃的组织细胞。胃酸用于杀死附在表面的细菌,蛋白酶用于将蛋白质转化成肽。

人的胃液在消化食物的同时,也对胃壁有一定的损害作用,造成一些细胞的死亡。在这期间,胃会产生很强的再生能力,迅速恢复如初。胃壁会释放碳水化合物和类脂体物质的黏液层,防止由胃腺所分泌的蛋白酶和胃酸消化胃壁自身。

肝是人体代谢的枢纽,物质在肝内的代谢也是通过复杂的酶促反应而运转的,必须以质量正常的肝细胞和充足的能量供应为条件。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和非常重要的“化工厂”,人体必需的许多重要营养物质都是来自这个工厂的加工品。它位于腹腔的右上部,红褐色,表面光滑,质地柔软。由腹膜形成的肝镰状韧带把肝分成左右两叶,左叶较小,右叶较大。

一般成人的肝脏约重1500克,周围有韧带与身体相连。肝脏外面包有一层膜,下部中间是肛门,里面有血管和胆管通过。肝体的基本结构是肝小叶,肝小叶中包括肝细胞、胆小管、肝窦及中央静脉等结构成分。

肝脏的功能较多,主要功能有三种:一是分泌胆汁,肝细胞每昼夜可分泌500~1000毫升胆汁,这些胆汁由肝内的毛细胆管收集后汇总到胆管流入十二指肠。胆汁的主要成分是胆盐和胆色素,胆盐是消化脂肪的重要物质。二是合成和储存营养,进入肝脏的血液,血糖成分高,肝可以将血糖合成肝糖原储存下来,此外肝还可以储存一定量的维生素和其他物质。三是保卫和解毒作用,来自体外的,或者由肠道的细菌腐败作用和体内产生的一些毒性物质,通过肝细胞的生物转化作用,可变为无毒的物质并排出体外。

正常的肝脏只是在深吸气时才能在肋下摸到。肝脏有病时会肿大。肝脏容易患的病是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人体的消化系统在消化过程中,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形式。

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这种消化过程叫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

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个功能同时进行,共同完成消化过程。

3.一张一翕——人体呼吸系统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要不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人体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人体呼吸器官的特点是壁薄,面积大,湿润,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进入呼吸器官的血管含少氧血,离开呼吸器官的血管含多氧血。

肺是人体的气体交换器官,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左右各一。它是一个内含大而潮湿的呼吸表面的腔,位于身体内部,受到体壁保护。肺上端钝圆叫肺尖,向上经胸廓上口突入颈根部,底位于膈上面。对向肋和肋间隙的面叫肋面,朝向纵隔的面叫内侧面,该面中央的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处叫肺门,这些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叫肺根。左肺由斜裂分为上、下两个肺叶,右肺除斜裂外,还有一水平裂将其分为上、中、下三个肺叶。

肺是以支气管反复分支形成的支气管树为基础构成的。左、右支气管在肺门分成第二级支气管,第二级支气管及其分支所辖的范围构成一个肺叶,每支第二级支气管又分出第三级支气管,每支第三级支气管及其分支所辖的范围构成一个肺段,支气管在肺内反复分支可达23~25级,最后形成肺泡。

支气管各级分支之间以及肺泡之间都由结缔组织性的间质所填充,血管、淋巴管、神经等随支气管的分支分布在结缔组织内。肺泡之间的间质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膜与肺泡共同组成呼吸膜,血液和肺泡内气体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呼吸膜才能进行。呼吸膜面积较大,平均约70平方米,安静状态下只动用其中40平方米用于呼吸时的气体交换,因此,在因疾病等原因导致呼吸膜面积小于40平方米之前,肺换气不会出现明显的障碍。肺表面覆有一层光滑的浆膜,即胸膜脏层。

肺有两套血管系统:一套是循环于心和肺之间的肺动脉和肺静脉,属肺的机能性血管。肺动脉从右心室发出伴支气管入肺,随支气管反复分支,最后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在肺泡周围,之后逐渐汇集成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另一套是营养性血管叫支气管动、静脉,发自胸主动脉,攀附于支气管壁,随支气管分支而分布,营养肺内支气管的壁、肺血管壁和脏胸膜。

人体通过呼吸,机体从大气摄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呼吸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其他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止。

人体的呼吸过程由三个相互衔接并且同时进行的环节来完成: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或组织呼吸,即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可见,呼吸过程不仅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还需要血液循环系统的配合,这种协调配合,以及它们与机体代谢水平的相适应,又都受着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预防感冒的方法很多,但是提高健康原动力,增强全身以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局部免疫功能,抵抗从呼吸道入侵的各种病毒或细菌,是防治感冒的关键。

4.自助透析——人体循环系统

人体循环系统中存在着小肠吸收的养料、肺吸进的氧气,同时也存在着人体各部分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它们在人体间蜿蜒循环,供给人体组织细胞与器官的营养和氧气,并将代谢废物输送给负责排泄的器官。

人体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脏和血管所组成。心脏是动力器官,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通过心脏有节律性收缩与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按照一定的方向不停地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机体生存最重要的生理机能之一。

由于血液循环,血液的全部机能才得以实现,并随时调整分配血量,以适应活动着的器官、组织的需要,从而保证了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循环一旦停止,生命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最后将导致机体的死亡。

心脏位于胸腔内,两肺之间,它昼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心血管内循环流动。它的大小与本人的拳头相似。

心脏的内腔被房间隔和室间隔分隔为左右不相通的两半,它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部分。左心房和左心室借左房室口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借右房室口相通,同时在左房室口周围附有二尖瓣,右房室口周围附有三尖瓣,膜瓣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液从心室倒流回心房。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左心室发出主动脉。在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起始处分别有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能防止血液从动脉逆流入心室。营养心脏本身的血管为左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如发生病变(痉挛、硬化、血栓形成)可因其供血区供血不足而引起心绞痛,严重时可发生心肌梗死。

心脏是由心肌组成的动力器官。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即心肌本身具有产生节律性兴奋与收缩的功能,不受中枢神经所支配。

心脏有节律的收缩或舒张活动称为心搏。每分钟心搏的次数叫心率。成人安静时的心率平均为75次/分钟,儿童的心率较快,15~16岁以后才接近成人,一般女子的心率较男子稍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安静时的心率较慢。

心脏在收缩和舒张的过程,每一次心室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每分钟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是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乘积,也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正常人安静时每搏输出量为60~80毫升,每分输出量为4500~5000毫升左右。

人体循环系统的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大部分。动脉是血液由心脏射出后流往全身各器官时所经过的管道,它的管壁较厚而有弹性,能承受内部的压力;静脉是血液由全身各器官流回心脏时所经过的血管,静脉的容量很大,通常可容纳全部循环血量的60%~70%,所以有“容量血管”之称;毛细血管是介于动脉和静脉末梢之间的管道,几乎分布于全身的各个器官。毛细血管管径细小,管壁薄,通透性大,有利于血液和周围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人体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肺循环指血液由右心室射出后,经肺动脉入肺脏,到达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再经过肺静脉回到左心房的过程。在这一循环过程中,肺部毛细血管里的血液通过肺泡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获得氧气。因此肺动脉里流动的是静脉血,而肺静脉里流动的是动脉血。

体循环

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射出后,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再经小静脉、大静脉最后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血液把氧和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同时,又运走组织内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

体循环的动脉主干是主动脉,从主动脉上分出各级分支分布到全身所有的器官中。体循环静脉分为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和心静脉系。

上腔静脉系是收集头颈、上肢和胸背部等处的静脉血回到心脏的管道;下腔静脉系是收集腹部、盆部、下肢部静脉血回到心脏的一系列管道;心静脉系是收集心脏的静脉血液管道。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淋巴组织构成。它是人体的重要防卫体系,它与心血管系统密切相关。淋巴系统能制造白细胞和抗体,滤出病原体,对于液体和养分在体内的分配也有重要作用。

像遍布全身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淋巴系统也是一个网状的液体系统。淋巴系统里流通的淋巴液,由血浆变成,但比血浆清,水分较多,能从微血管壁渗入组织空间。淋巴液里没有红细胞,但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具有重要的免疫作用。

脾脏是最大的淋巴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脾能过滤血液,除去衰老的红细胞,平时作为一个血库储备多余的血液。

淋巴系统有许多管道和淋巴结,毛细淋巴管遍布全身,收集多余的液体。淋巴系统没有一个像心脏那样的泵来压送淋巴液。新的组织液流入细胞间空隙中的液体挤入淋巴管,动脉和肌肉的张缩也对淋巴液施加向前的压力,呼吸作用则在胸导管内造成负压,使淋巴液向上流而回到血液中去。

人受伤以后组织会肿胀,要靠淋巴系统来排除积聚的液体,恢复正常的液体循环。

沿着毛细淋巴管有100多个淋巴结或淋巴腺,身体的颈部、腹股沟和腋窝特别密集。每个淋巴结里有一连串纤维质的瓣膜,淋巴液就从此流过,滤出微生物和毒素,并加以消灭,以阻止感染蔓延。

当病毒侵入人体发生感染时,淋巴结会肿大疼痛。像喉咙发炎时,会在下巴颏下摸到两个肿块,那就是淋巴结。炎症消失后淋巴肿块也会自然缩小。

5.推陈吐新——人体内分泌系统

人体内分泌系统是完成体液调节最重要的结构,由内分泌腺和分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它与神经系统联系密切,相互配合,共同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人体的腺体有两类:一类是有导管的腺体,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分泌物通过导管排送到一定的部位上;另一类是没有导管的腺体,被称为内分泌腺。它们的分泌物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除了内分泌器官外,还有一些组织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内分泌腺所分泌的具有调节功能的活性物质叫激素,它对整个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和生殖起着调节作用。内分泌腺直接受到神经系统的影响,有时内分泌系统也会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紊乱会造成严重的病理乱现象。

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性腺、松果体和胸腺等。

脑垂体是一个椭圆形的小体,重不足1克。位于颅底垂体窝内,借垂体柄与丘脑下部相连,分腺体部和神经部。它分泌多种激素。

(1)生长激素

这种激素与骨的生长有关。幼年时期如果缺乏生长素,就会导致长骨生长中断,形成侏儒症;假如过剩,会使全身长骨发育过盛,形成巨人症。

(2)催乳素

可以催进乳腺增殖和乳汁生成及分泌。

(3)促性腺激素

包括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可促进雄、雌激素的分泌,卵泡和精子的成熟。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主要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的束、网状带,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该激素缺乏,将出现与阿锹森氏病相同的症状,但无皮肤色素沉着现象。

(5)促甲状腺激素

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增大,甲状腺素的生成与分泌增多。该激素缺乏,将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

(6)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产生,并运输储藏在垂体的一种激素。它作用于肾脏,促进水的重吸收,调节水的代谢。缺乏这种激素时,发生多尿,称为尿崩症。在大剂量时,它能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所以又称血管加压素。

(7)催产素

与抗利尿激素相似,也由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产生。它能刺激子宫收缩,并促进乳汁排出。

(8)其他

除上述激素外,垂体还分泌有促甲状旁腺激素,促黑激素等。

甲状腺

甲状腺位于气管上端的两侧,呈蝴蝶形。它分左右两叶,中间以峡部相连,峡部横跨第二、三气管软骨的前方,正常人在吞咽时甲状腺随喉上下移动。甲状腺的前面仅有少数肌肉和筋膜覆盖,所以稍肿大时可在体表摸到。

甲状腺由许多大小不等的滤泡组成。滤泡壁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它们是腺体的分泌细胞。泡腔有胶状物,是腺体细胞分泌的储存物。滤泡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

甲状腺具有产热效应,它可提高大多数组织的耗氧率。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可增高35%左右;而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可降低15%左右。

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主要是促进蛋白质合成,特别是使骨、骨骼肌、肝等蛋白质合成明显增加。然而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反而使蛋白质,特别是骨骼肌的蛋白质大量分解,因而消瘦无力。

在糖代谢方面,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糖的吸收,肝糖原分解的作用。同时它还能促进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代谢过程,从而使人体正常生长和发育,特别对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如儿童在生长时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则发育不全,智力迟钝,身体矮小,临床上称为呆小症。

甲状腺素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特别是对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最为明显,甲状腺激素可直接作用于心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所以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人常表现为容易激动、失眠、心动过速和多汗。

胰岛

胰岛是散在胰腺腺泡之间的细胞团,仅占胰腺总体积的1%~2%。胰岛细胞主要分为五种,其中A细胞占胰岛细胞总数约25%,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60%,分泌胰岛素;D细胞数量较少分泌生长抑素。另外还有PP细胞及D-1细胞,它们的数量都很少,PP细胞分泌胰多肽。

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脂肪及蛋白质的代谢。它能促进全身各组织,尤其能加速肝细胞和肌细胞摄取葡萄糖,并且促进它们对葡萄糖的储存和利用。肝细胞和肌细胞大量吸收葡萄糖后,一方面将其转化为糖原储存起来,或在肝细胞内将葡萄糖转变成脂肪酸,转运到脂肪组织储存;另一方面促进葡萄糖氧化生成高能磷酸化合物作为能量来源。

胰岛素的另一个作用是促进肝细胞合成脂肪酸,进入脂肪细胞的葡萄糖不仅用于合成脂肪酸,而且主要使其转化成α-磷酸甘油,并与脂肪酸形成甘油三酯储存于脂肪细胞内。

此外,胰岛素还能抑制脂肪分解。胰岛素缺乏时,糖不能被储存利用,不仅引起糖尿病,而且还可引起脂肪代谢紊乱,出现血脂升高,动脉硬化,引起心血管系统发生严重病变。

胰岛素对于蛋白质代谢也起着重要作用。它能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然后直接作用于核糖体,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它还能抑制蛋白质分解,对机体生长过程十分重要。

血糖浓度是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基本的因素。血糖浓度升高时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使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的分泌减少,可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水平上升。另外,氨基酸、脂肪酸也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肾上腺

肾上腺位于肾脏上方,左右各一,共同被肾筋膜和脂肪组织所包裹。肾上腺分为两部分:外周部分为皮质,占大部分;中心部为髓质,占小部分。皮质是腺垂体的一个靶腺,而髓质则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直接支配。

肾上腺皮质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三层。球状带腺细胞主要分泌盐皮质激素。束状带与网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网状带还分泌少量性激素。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糖代谢一方面促进蛋白质分解,使氨基酸在肝中转变为糖原;另一方面又有对抗胰岛素的作用,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糖皮质激素对四肢脂肪组织分解增加,使腹、面、两肩及背部脂肪合成增加。

因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服用过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出现满月脸、水牛背等“向心性肥胖”体形特征。过量的糖皮质激素促使蛋白质分解,使蛋白质的分解更新不能平衡,分解多于合成,造成肌肉无力。

糖皮质激素对水盐代谢也有一定作用,它主要对排除水有影响,缺乏时会出现排水困难。同时它还能增强骨髓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的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及血小板的数量增加,使中性粒细胞增加,促进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嗜酸性粒细胞,抑制淋巴组织增生,使血中嗜酸性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减少。

另外,它还有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的作用。当机体遇到创伤、感染、中毒等有害刺激时,糖皮质激素还具备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的作用。由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以上的种种作用和功能,它已广泛用于抗炎、抗中毒、抗休克和抗过敏等治疗。

肾上腺盐皮质激素主要作用为调节水、盐代谢。在这类激素中以醛固酮作用最强,脱氧皮质酮次之。这些激素一方面作用于肾脏,促进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并促进钾的排泄;另一方面影响组织细胞的通透性,促使细胞内的钠和水向细胞外转移,并促进细胞外液中的钾向细胞内移动。

因此,在皮质机能不足的时候,血钠、血浆量和细胞外液都减少。而血钾、细胞内钾和细胞内液量都增加。由于血浆减少,因而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引起循环衰竭。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性激素以雄激素为主,可促进性成熟。少量的雄性激素对妇女的性行为甚为重要。雄性激素分泌过量时可使女性男性化。

肾上腺髓质位于肾上腺中心,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种激素,它们的生物学作用与交感神经系统紧密联系,作用很广泛。

当机体遭遇紧急情况时,如恐惧、惊吓、焦虑、创伤或失血等情况,交感神经活动加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急剧增加,使心跳加强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血流加快;支气管舒张,以减少改善氧的供应;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增加营养的供给。

胸腺

胸腺是一个淋巴器官,兼有内分泌功能。在新生儿和幼儿时期胸腺发达,体积较大,性成熟以后,逐渐菱缩、退化。胸腺分为左、右两叶,不对称,成人胸腺约25~40克,色灰红,质柔软,主要位于上纵隔的前部。

胸腺在胚胎期是造血器官,在成年期可造淋巴细胞、浆细胞和髓细胞。胸腺的网状上皮细胞可分泌胸腺素,它可促进具有免疫功能的T细胞的产生和成熟,并能抑制运动神经末梢的乙酰胆碱的合成与释放。因此,当出现胸腺瘤时,因胸腺素增多,可导致神经肌肉传导障碍而出现重症肌无力。

性腺

性腺主要指男性的睾丸、女性的卵巢。睾丸可分泌男性激素睾丸酮(睾酮),它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性腺及其附属结构的发育以及副性征的出现,还有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卵巢可分泌卵泡素、孕酮、松弛素和男性激素。

性腺的功能分别是:

(1)刺激子宫内膜增生,促使子宫增厚、乳腺变大和出现女副性征等。

(2)促进子宫上皮和子宫腺的增生,保持体内水、钠、钙的含量,并能降血糖,升高体温。

(3)促进宫颈和耻骨联合韧带松弛,有利于分娩。

(4)促使女性出现男性化的副性征等。

6.原装传感器——人体神经系统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之下,神经系统是整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功能不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系统主要就是神经系统,属于结缔组织。

人体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联络和控制系统,在人的机体内起主导作用。它掌控着肌肉的活动,协调各个组织和器官,建立和接受外来信息进行处理,并指示人的身体作出相应反应,使人达到保护自己,维持生存的本能。

人体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虽然它只占人体体重的约3%,但是它却是人体最复杂的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脑是高级中枢神经所在地,控制人的感觉、运动、语言、情感、思维等复杂活动,是最复杂的人体器官。它包括10000亿个神经元,却重约1400克。大脑皮层厚度约为2~3毫米,总面积约是2200平方厘米,一个人的脑储存信息容量相当于1万个藏书为1000万册的图书馆。

人脑的主要成分是水,占80%,它虽占人体的比重很小,但耗氧量却达人体全身耗氧量的25%。

脊髓系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呈长圆柱状,前后稍偏,外包被膜,它与脊柱的弯曲一致,全长41~45厘米。上端与颅内的延髓相连,下端呈圆锥形,终于第一腰椎下缘(初生儿则平第三腰椎)。

脊髓的横切面,显有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脊髓的颈部,灰质和白质都很发达。

灰质呈蝴蝶形或“H”状,其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前后的横条灰质称灰连合,将左右两半灰质联在一起。灰质的每一半由前角和后角组成。前角内含有大型运动细胞,其轴突贯穿白质,经前外侧沟走出脊髓,组成前根。颈部脊髓的前角特别发达,这里的前角细胞发出纤维支配上肢肌肉。后角内的感觉细胞,有痛觉和温度觉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并在后角底部有小脑本体感觉径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体(背核)。灰质周缘部和其联合细胞以其附近含有纤维的白质构成所谓的脊髓的固有基束,贯穿于脊髓的各节段,并在相当程度上保证完成各种复杂的脊髓反射性活动。

脊髓的白质主要由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有髓鞘神经纤维组成,有前索、侧索和后索之分。前索位于前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下行纤维束,两侧前索以白质前联合相互结合;侧索位于脊髓的侧方前外侧沟和后侧沟之间,有上行和下行传导束;后索位于后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上行传导束(本体感觉和一部分精细触觉)。颈部脊髓的后索分为内侧的薄束和外侧的楔束。

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它的活动受脑的控制。脊髓两旁发出许多成对的神经(称为脊神经)分布到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脊髓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也是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

在人体综合活动过程中,来自四肢和躯干的各种感觉冲动,通过脊髓的上行纤维束这些传导径路将各种感觉冲动传达到脑,进行高级综合质脊髓束以及调整锥体系统的活动并调整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使动作协调、准确、免除震动和不必要附带动作的锥体外系统,通过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调整脊髓神经元的活动。脊髓本身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但也受脑活动的影响。

周围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是指除中枢神经系统外的其他神经组织的集合体,包括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又可分为:

(1)躯体神经系统:又称为动物神经系统,含有躯体感觉和躯体运动神经,主要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统(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管理皮肤的感觉和运动器的感觉及运动。

(2)内脏神经系统: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管理它们的感觉和运动。含有内脏感觉(传入)神经和内脏运动(传出)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又根据其功能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中枢神经通过周围神经与人体其他各个器官、系统发生极其广泛复杂的联系。神经系统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保持机体完整统一性及其与外环境的协调平衡中起着主导作用。在社会劳动中,人类的大脑皮层得到了高速发展和不断完善,产生了语言、思维、学习、记忆等高级功能活动,使人不仅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且能认识和主动改造环境。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人的神经系统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据估计,中枢神经系统中约含1000亿个神经元,仅大脑皮层中就约有140亿个。

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两部分构成。胞体的中央有细胞核,核的周围为细胞质,胞质内除有一般细胞所具有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外,还含有特有的神经原纤维及尼氏体。神经元的突起根据形状和机能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较短但分支较多,它接受冲动,并将冲动传至细胞体,各类神经元树突的数目多少不等,形态各异。每个神经元只发出一条轴突,长短不一,胞体发生出的冲动则沿轴突传出。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一般位于外周的感觉神经节内,它的周围突接受内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经胞体和中枢突将冲动传至中枢;运动神经元又名传出神经元,一般位于脑、脊髓的运动核内或周围的植物神经节内,为多极神经元,它将冲动从中枢传至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是位于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元,起联络、整合等作用。

神经元较长的突起(主要由轴突)及套在外面的鞘状结构,叫做“神经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鞘状结构由树突胶质细胞构成,在周围神经系统的鞘状结构则是由神经膜细胞(也称施万细胞)构成。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是互相接触,而不是细胞质的互相沟通。它们接触部位的结构特化称为“突触”,通常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借突触发生机能上的联系,并且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神经胶质数目是神经元的10~50倍,细胞突起没有树突、轴突的分别,细胞体比较小,胞浆中没有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不具有传导冲动的功能。神经胶质对神经元起着支持、绝缘、营养和保护等作用,并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总而言之,人体神经系统调节和控制着其他各系统的总功能活动,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神经系统通过调整机体功能活动,使机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人类在长期的进化发展过程中,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产生了语言和思维,人类不仅能被动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且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这是人类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特点。

7.天然卫士长——人体免疫系统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组成。

人体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但它功能的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产生伤害。在很多由于自身免疫引起的疾病中,CD4+T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系统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与各种致病因子的不断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在个体发育中也需抗原的刺激才能发育完善。构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备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淋巴细胞经血液和淋巴周游全身,从一处的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到另一处的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使分散各处的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连成一个功能整体。

免疫系统各组织功能的正常是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相对稳定的保证。人体免疫系统广布全身,错综复杂,特别是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在机体内不断地产生、循环和更新。免疫系统具有高度的辨别力,能精确识别自己和非己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还能接受、传递、扩大、储存和记忆有关免疫的信息,针对免疫信息发生正和负的应答并不断调整其应答性。因此,免疫系统在功能上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

然而,免疫系统功能的失调也会对人体极为不利。人体的识别能力异常容易导致过敏现象的发生(使用某种食物、注射药物出现过敏反应,甚至导致休克),反之则会引起反复感染;人体的自我稳定能力异常,会使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细胞作出反应,引发自身免疫疾病,诸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人体的免疫监视的功能降低,如同失去了一位“警卫员”,使肿瘤有了可乘之机。

由此可见,人体免疫系统对人的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它的功能不稳定,人类很有可能会被病毒、细菌这些病原体侵害、折磨。

人体免疫系统由三道防线构成。前两道防线又叫做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遗传给下一代的防御能力。

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的分泌物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和病菌的作用。

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含有溶菌酶,能够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溶解病菌。分布在血液和组织器官(如淋巴结、脾脏、肝脏等)中的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吞噬细胞内含有溶酶体,其中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活性氮物质等能杀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则可将菌体降解。最后不能消化的菌体残渣,将被排到吞噬细胞外。

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黏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他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第三道防线又叫特异性免疫,它有两种免疫方式,一种是靠抗体实现免疫的体液免疫;另一种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特点是不通过体液中的抗体,而是直接通过淋巴细胞来完成免疫。

不管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都是后天获得的,是由于受外界的致病物质的刺激而产生的。两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它们都依赖淋巴细胞,只是依赖的类型不同而已。

免疫细胞主要是指能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等各种细胞。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基本成分,在人体内分布广泛,主要有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K淋巴细胞和NK淋巴细胞四种类型。

骨髓和胸腺是人体主要的淋巴器官,外围的淋巴器官则包括扁桃体、脾、淋巴结、集合淋巴结与盲肠。这些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

B细胞就是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它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而来的。成熟的B细胞经过外周血迁出,进入脾脏、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脾小结、脾索、淋巴小结、淋巴索及消化道黏膜下的淋巴小结中,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抗体,并在血液中循环,发挥体液免疫的功能。

胸腺是T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因而T细胞也称胸腺依赖性T淋巴细胞。骨髓中的T淋巴系前体细胞(前体T细胞)经血循环进入胸腺后,也称胸腺细胞。它们在胸腺激素影响下,最终分化为成熟T细胞,随后释放入血液循环中。

成熟T细胞和B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组织或器官,它们分别定居在固定的部位,发挥细胞免疫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K细胞属于抗体依赖淋巴细胞。它是直接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衍化而来的,有杀伤靶细胞的功能。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再结合到K细胞的相应受体上,从而触发K细胞的杀伤作用。K细胞在腹腔渗出液、脾脏中分布较多,淋巴结里含量较少。

NK细胞是自然杀伤细胞,它可以非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这种天然的杀伤活性既不需要预先的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体参与。被NK细胞杀伤的主要是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较大的病原体、同种异体种植的器官、组织等。NK细胞数量较少,在外周血中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5%,在脾内约有3%~4%,肺脏、肝脏和肠黏膜中也有出现。

由此可见,人体在细菌感染过程中,体内的各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间互相协作、互相制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免疫防御功能。

8.过滤之器——人体泌尿系统

人体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它的主要功能是泌尿和排尿。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承担着清除血液中的废物和保持血液清洁的任务,因此被喻为“人体中的清洁机。”

人有两个肾,左右各一,分别位于脊柱的两侧,呈蚕豆形,新鲜肾呈红褐色,紧贴后腹壁,左肾位置略高一些。肾的大小一般与人的拳头差不多。肾脏担负着巨大的工作量,它的血流量是很大的。肾脏的制尿部分是由许多肾单位组成的,每个肾单位是由肾小球和肾小管构成。肾小球是一个小小的过滤器,肾小管像一根长而弯的管子,它能将原尿中的有用物质重新吸收到血液里,并把肾小管里的废物送到尿液中去。

人体的每个肾脏是由120万个肾单位组成的,一共有240万个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又包括肾小球、肾小囊。

其中肾小球只能滤过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这种在肾小囊中的液体我们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50升。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制造尿液,它还可以起到清洁血液的作用。肾脏是通过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排出氢,排除毒素和药物,维持体内的水分、盐分,维持酸碱平衡,从而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肾脏还可生成某些激素,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所以肾脏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输尿管是输送尿液到膀胱的器官。它是一对肌性管道,上端连接肾盂,下端与膀胱相接,长约25~30厘米。

膀胱位于小骨盆腔内,是储存尿液的器官,属于暂时储存尿液的肌性囊。上连输尿管,下接尿道。前为耻骨联合,后方在男性有精囊腺、输精管和直肠,在女性有子宫和阴道。

膀胱壁由黏膜、黏膜下膜、肌膜和外膜组成。肌膜主要是纵横交错的平滑肌束,叫逼尿肌,膀胱下口即尿道内口处有发达的环行平滑肌,叫尿道内括约肌。当尿液在膀胱内充盈到一定程度时,逼尿肌受到牵张而收缩,括约肌松弛引起排尿,尿液排空后,又恢复到括约肌收缩、逼尿肌松弛的贮尿状态。

膀胱的形状、大小和壁的厚薄随所贮存的尿量而变化,空虚时呈锥形体,膨大时朝向后下方。一般成人容量约为300~500毫升。

成人膀胱空虚时,膀胱顶不超过耻骨联合上缘,幼儿的膀胱位置比成年人高,几乎完全位于腹腔内。随着年龄的增长,膀胱逐渐下降到盆腔内,老年人因盆底肌的托载能力减弱所以位置较低。

尿道是尿液排出体外的通道,也是排尿管道的最后一段,由膀胱下口(尿道内口)开始,末端直接开口于体表。尿道可以导尿,将尿液排出体外。男、女尿道有很大不同,男性的尿道又细又长;女性的尿道则短而宽。

尿的生成是由肾来完成的,有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分泌等过程而完成,它是持续不断的,而排尿是间断的。将尿生成的持续性转变为间断性排尿,这是由膀胱的生理机能完成的。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尿由肾脏生成后经输尿管流入膀胱,在膀胱中贮存,当贮积到一定量之后,才排出体外。

人体体内的血液时刻不停地运送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同时也收集了全身各组织产生的各种废物,这时泌尿系统的器官就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及时清除体内的废物以保证人体的健康。

9.生命之源——人体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是生物体内的和生殖密切相关的器官成分的总称。生殖系统的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分泌性激素和维持副性征。

人体生殖系统有男性和女性两类。按生殖器的结构,可分为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两部分。

男性内生殖器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精囊腺、前列腺等。外生殖器有阴茎和阴囊。

睾丸是男性最重要的内生殖器,呈卵圆形,有一对,存放在男性的阴囊内两侧,睾丸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产生精子;二是分泌雄性激素。附睾附在睾丸上方,主要作用是贮存睾丸所产生的精子,同时,它所产生的分泌物提供精子营养,促进精子进一步成熟。精囊位于膀胱底,功能是分泌黄色黏稠液体并参与组成精液,有增加精子活力的作用。前列腺是一实质性器官,它分泌的乳白色液体是精液的主要成分。阴囊是由皮肤构成的囊,皮肤薄而柔软,皮下组织内含有大量平滑肌纤维,叫肉膜,肉膜在正中线上形成阴囊中隔将两侧睾丸和附睾隔开。肉膜遇冷收缩,遇热舒张,借以调节阴囊内的温度,利于精子的产生和生存。

阴茎是男性的性行为器官,阴茎的前端叫龟头。在婴幼儿时期,龟头外面包着一层皮,称为包皮。青春期发育加速后,或接近成熟年龄时,包皮会渐渐向后退随而露出龟头。

男性的青春期不仅表现在性成熟方面,同时又是决定人一生的性格、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刻。此时,身体和心理虽接近成人,但与成人相比,还不够成熟,缺乏经验,常常是勇敢、鲁莽,容易受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容易发生意外,有许多心理学家称这个时期是“危险时期”。

男性性成熟后,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精子,成年男子每个月估计能产生几十亿个精子。而女性性成熟后,每隔28天左右,一般只能成熟并排出一个卵细胞。因此,精子的产生与成熟无周期性,一旦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就会持续不断地产生精子。男性产生精子的时间可持续到70~80岁;而女性排卵是有周期性的,卵巢排卵功能仅能维持到50岁左右,所以男性更年期较女性更年期晚10~20年。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外生殖器有阴阜、阴蒂、阴唇、处女膜和前庭大腺等。

女性生殖腺(即卵巢)位于盆腔入口的侧边,是成对的性腺器官,它能产生女性生殖细胞——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卵子若能与精子结合,就能产生一个新个体,女性激素能调节女性生殖活动,并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绝经后,卵巢逐渐萎缩。

输送管道是运送生殖细胞的器官,包括输卵管、子宫和阴道。输卵管也是成对的,它一端开口于腹膜腔,另一端开口位于子宫,是精子和卵子相遇受精的部位。

子宫是单一器官,也是孕育胎儿的场所,位于盆腔中央。子宫由内膜、平滑肌和外膜构成。内膜呈周期性变化,每月脱落而出血一次,称月经。如卵子受精,则内膜不脱落,受精卵种植在子宫内膜上,发育成胎儿直至分娩。

阴道是女性性交器官,也是排出月经及胎儿娩出的通道。阴道富于伸展性,下端的开口称阴道口,开口在阴道前端。

附属腺体,主要是前庭大腺,豌豆大小,位于阴道口两侧,分泌物有润滑阴道的作用。

青春期是女性性发育的最高峰。女性第二性特征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不同变化:一般8~10岁,身体开始增高,子宫开始发育;11~12岁,乳房开始发育,出现阴毛,身高突增达到高潮,阴道黏膜出现变化,内外生殖器官发达;13~14岁,月经初潮,腋毛出现,声音变细,乳头色素沉着,乳房显著增大;15~16岁,月经形成规律,脂肪积累增多,臀部变圆;17~18岁,骨骺闭合,停止长高;19岁以后体态苗条,皮肤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