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修身读老子
10551100000022

第22章 静处品味人生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

“虚”不是空虚,而是一种宁静的清虚状态。“静”不是死静,而是动中之静。

有人曾看见希腊智者米松在一个幽静无人的地方独自发笑,就问他:“亲爱的朋友,你为什么在无人的地方发笑?”米松回答道:“亲爱的朋友,原因正在这里啊!”

米松的意思很怪,但又很自然,他这“无人一笑”一共有三种以上的意思:

一、没有人,所以我想笑就笑。

二、这里只有我一个人,难道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吗?这太好笑了。

三、真好笑,我居然还能笑!

四、我真棒,任何时候都能让自己笑起来。

五、别人不知道我在这里笑,这真好笑。

米松这“无人一笑”,可谓悠然自得。其实笑的时候,在他自己可能什么意思也没有,就是莫名其妙地笑了一下。这一笑笑得恍惚,也笑得明白,总之,让人高兴!

快乐不需要解释理由,快乐就好。

与米松的“笑笑”(自笑其笑)一样,庄子有个著名的“忘忘(忘其所不忘)的说法。庄子说:

“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意思是说:人不能忘记已经忘记的,却能忘记还没忘记的,这就是真的忘了。

庄子这话看起来好怪,实际上也相当自然,他的意思大概有以下三层:

一、已经忘记的我知道它已经忘记,既然我知道已经忘记它,就说明它还存在,所以我其实没有忘记它。

二、还没忘记的正好可以忘记,就像没有丢掉的东西可能会丢掉一样。而已经丢失的东西因为不在手上,所以不会再丢掉。

三、忘记不能忘记的,要高手忘记能忘记的,真正的忘记是想忘就忘,这才是真正的忘记。忘了却还记着,这叫“忘记”。忘了就永远不再想起,这叫“忘忘”。

四、但是,“忘忘”也还不是忘,因为它还让我们记得有种东西叫忘忘。更彻底的忘是无名无姓,无事无言,无为无在。所以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就是至高无上的人没有自己,连自己都没有就不会有忘不忘的问题。神异的人没有功劳,他不靠做人做事改变世界。圣贤的人没有名字,他不赋予世界万物以性质,世界万物也不能指他为名。

基督教有一段著名的祈祷文:

“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基督教希望世人尊上帝的名为圣,而庄子说“圣人无名”,这是东西方哲学旨趣的不同,本身并不矛盾,都是指向“圣”。

老子在此处讲“致虚极”,“虚极”是什么呢?就是元极。道家的太极是个阴阳鱼,元极就是个圆圈,表示一切空无。佛家秘宗又借这个圆圈表示圆满,看来太阳的形状蕴含无限奥义。

太阳热烈而无声,老子因此悟出了道也是时时刻刻热力四射,但又寂静无声的,一切空无,一切虚幻中蕴实有,没有尽头,但有边际。“极”者,极限也,指边界。苦海无边,知也无涯,但虚空有界,这就是“虚极”。

老子说“致虚极”,就是要让我们看到虚空也有尽头,世界是有限的,无限的是运动本身。因此,老子指出:人不应该畏惧虚空,也不应该追逐虚空,一切自有尽头,我们应该在静处品味人生。

老子说“致虚极”,就是要我们到达虚空的尽头,那就是一切实有。如有如来,无为无丧,逍遥自在。

怎样才能“致虚极?”老子马上说“守静笃”。“笃”就是实在,也就是上文说的实在。老子最重实在,从不玩虚,请参考本书前面讲的“虚其心,果其腹”一章。

“守静笃”就是安静下来,守住内心信念。气守丹田,于是体内就会盛开丹田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