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修身读老子
10551100000020

第20章 神龙不见首尾

“迎之不见其旨,随之不见其后。”(《老子·十四章》)

做事情不能让人测知,否则会被控制。

“迎之不见其首”,指看不见开头。

“随之不见其后”,指找不到结尾。

看不见开头并不是没有开头,而是开头被隐藏。

找不到结尾并不是没有结尾,而是结尾被隐蔽。

做大事之人如神龙一般,自身清清楚楚,却让人只看到该看到的部分。有人看到龙鳞,说是金子;有人看到龙爪,说是霹雳。其实都是它。管中窥韵,只能看见斑点。盲人摸象,只能摸到厚墙。豹与象都只能走不能飞,已经让人如此难以见到全貌,何况飞龙!

庄子说:“目无全牛”,但他没说“目无全龙”。龙是无法看全的,因为它太长太远,太高太散。而正因为它如此庞大,所以是可以触摸的。越大的东西越能走近,因为它把空间逼小了。人走在大山上,走了半天还以为没上山,往下一看原来已经在山上了。山太高太大,以至缓缓上升时人容易忽略。

龙有道吗?龙有道。龙的道有两条:一是大,二是飞。

龙之大充盈宇宙,让人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只能看见一段龙身蜿蜒游曳。

龙之飞舒展风云,御气为车轮,借日作轴心,逍遥太空。

我们要学习龙的“大”,不能让人见全貌,这样做事才能自己掌握而不被人控制。

我们要学习龙的“飞”,借用一切资源为我所用,凡是看见的都是我的,凡是我的都可以使用。于是能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再说说深藏不露。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老子·十五章》)

深渊的深不能测出来,要石头落下去才知道。

所谓“微妙玄通”,就是有些事很微妙,很神秘,但又很说得通,一点就破。

所谓“深不可识”,就是深藏不露,让人不可知或不可全知。

庄子说:“钝刀易割”,意思就是钝刀容易割手,因为它的锋芒看不见,看似没有锋芒,只要你陷入它的机锋,它就会锋芒毕露。

从深藏不露到锋芒毕露。最后又善刀而藏之。锋芒内敛而消失。刀伤人而刀不觉,人被伤而刀无伤,造成这一效果的乃是刀的“钝锋”。这一问题可以参考前面的“珠峰原理”。

苏东坡家在峨眉山下,少年时有次去山上玩,看见一个老和尚在磨刀——别人磨刀刃,这个老和尚却磨刀柄。

苏东坡见此哑然失笑:“喂,老和尚!你磨刀柄做什么?”

老和尚边磨边说:“这样不割手呀。”

“我从没听说刀柄会割手”,苏东坡那时还打不破这禅机,没怎么在意就下山去了。

时光荏苒六十年,当苏东坡感觉自己也是个老和尚时,有一天忽然明白了自己这一生之所以多灾多难,拿不准自己的命运,岂不正因为刀柄割手吗?割手的往往不是刀刃,因为刀刃再锋利也隔了段距离,刀柄与手零距离,往往会硌伤、甚至割伤了自己的手都不知道。

苏东坡一下子明白了“刀柄会割手”的道理,回想那个峨眉山僧磨刀柄,真是个高人。既然刀柄会割手,人又不能不拿刀,那么就应该常磨刀柄。

去其锋芒,乃可把握。还没使刀就反而被刀所伤最不值得。刀不伤人,刀柄伤人。善磨刀柄者善使刀。做事无不利。

《诗经》上说:“以柯伐柯,其则不远。”前一个“柯”指斧柄,后一个“柯”指木头。斧柄也是木头做的,人拿起木头砍木头,伤木头的不是斧子,而是斧柄。所谓“以柯伐柯,其则不远”,就是说用木头砍木头,就会懂得伐木之道。“则”,法则也,道也。

“以柯伐柯”,就是以其道治其身。

“磨刀柄”,指让刀不伤手。

小李飞刀使刀时,手与刀合而为一,所以他的刀已成为他的手的外延,永不伤手。

刀都是磨出来的,人们只知道刀的锋利,不知道刀的钝朴。人们通常又以为刀柄安全,其实刀身最锋利,最关键的部位就是刀柄,而不是刀刃刀尖。原因很简单,刀柄是着力、传力的所在,耍刀就是耍刀柄,谁也不能手拈刀尖来作战,那样更会伤了自己。

老子非常道,就是让人反着想,顺着想,条条想透。人们常以为刀刃刀尖是刀,其实是真正的刀是刀柄。刀无刃还是刀,刀无柄就是一块什么也不是的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