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博物馆
10550300000025

第25章 海底热泉

在深不可测的海底上空,耸立着一个个黑色烟囱状的怪物,蒸汽腾腾,烟雾缭绕,烟囱里冒出的烟的颜色大不相同。有的烟呈黑色,有的烟是白色的,还有清淡如暮霭的轻烟……

海底热泉

这是1979年美国科学家比肖夫博士等人乘坐“阿尔文”号潜水器在加利福尼亚湾的外太平洋2500米深的海底下发现的情景。原来它们就是海底热泉。

海底热泉的高度一般为2~5米,呈上细下粗的圆筒状。从“烟囱”口冒出的液体与周围的海水不一样,这里的温度竟然高达350℃。在“烟囱”区的附近,水温常年也在30℃以上,而一般洋底的水温只有4℃。更令人吃惊的是,在那些活动热泉附近,甚至聚集了大量的人类不曾认识的新生物种。

它们是这样一群奇特的生物:有血红色的管状蠕虫,像一根根黄色塑料管,最长的达3米,横七竖八地排列着,它用血红色肉芽般的触手,捕捉、滤食水中的食物。这些管状蠕虫既无口,也无肛门,更无肠道,就靠一根管子在海底蠕动生活。但它的体内有血红蛋白,触手中充满血液。有大得出奇的蟹,没有眼睛,却无处不能爬到;又大又肥的蛤,体内竟有红色的血液,它们长得很快,一般有碗口大;还有一种状如蒲公英花的生物,常常几十个连在一起,有的负责捕食,有的管着消化,各有分工,忙而不乱。在如此高温的大洋底,它们竟也能够生活得其乐融融,科学家们惊讶地称这里为“探海绿洲”。

海底温泉不但养育了一批奇特的海洋生物,还能在短时间内生成人们所需要的宝贵矿物。那些“黑烟囱”冒出来的炽热的溶液,含有丰富的铜、铁、硫、锌,还有少量的铅、银、金、钴等金属和其他一些微量元素。当这些热液与4℃的海水混合后,原来无色透明的溶液立刻变成了黑色的“烟柱”。经过化验,这些烟柱都是金属硫化物的微粒。由于在海水冲击的作用下,烟囱的高度很难无限升高。尤其那些长年不活动的喷溢口,烟囱往往经不住海水的冲击而垮塌。久而久之,形成了含量很高的矿物堆。

如此神奇的海底热泉多在海洋地壳扩张的中心区,即在大洋中脊及其断裂谷中。仅在东太平洋海隆一个长约6千米、宽约0.5千米的断裂谷地,就发现十多个温泉口。在大西洋、印度洋和红海都发现了这样的海底温泉。初步估算,这些海底温泉,每年注入海洋的热水,相当于世界河流水量的1/3.它抛在海底的矿物,每年达十几万吨。这些矿物稍加分解处理,就可以为人们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