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孔子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10549400000012

第12章 八佾事件

办学的第三年,他已经三十三岁。

一天上午,孔子在给学生上舞乐课时说:“我接到诏书,国君急令我们排练八佾乐舞。再过八天,咱们一起去太庙(周公庙),参加国祭之日的八佾乐舞表演。国君派宫廷内的优秀舞师、乐师,下午来杏坛指导排练。这是国君给我们的殊荣,也是大家学习舞乐的好机会。现在,我讲一些有关的知识。先讲舞列。佾,是指行列。西周制定的礼乐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八佾,是天子的专用舞列,歌舞人数六十四人,排成八队,每队八人,配上韶乐,边歌边舞;诸侯国的国君用六佾,歌舞人数三十六人;大夫用四佾,歌舞人数十六人;士用二佾,歌舞人数四人;至于诸侯——鲁国国君也可破例使用八佾,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公帮助周武王、辅佐周成王平定天下有功,周成王特批鲁君可以破例使用八佾。”

“再讲一讲舞乐。首先,有乐器才有音乐,乐器的统称叫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现在,国家祭祀用的舞乐是韶舞、韶乐。歌颂舜继承尧的盛德而表现天下太平的舞乐称之为韶舞、韶乐。韶乐完美无缺,而武乐(歌颂武王伐纣功绩的音乐)也很好,但较之韶乐则略有不足……”

在杏坛前边的场地上,八佾舞乐的排练开始了。孔子时而操琴,时而辅导舞步,宫廷的乐师、舞师精心指导,一丝不苟,六十四个学生排八佾,还有一些学生组成乐队,用宫廷乐队的乐器奏乐。全体参练人员,只用了六天时间,就把八佾舞乐排练好了。

祭祀大典那天,台上只有鲁昭公、孟懿子和几位不出名的大夫,大权在握的相国季武子和叔孙氏没有到场,祭品也很寻常,太庙内冷冷清清。但孔子及其弟子的到来,弥补了宫廷音乐歌舞队的缺席。孔子亲自弹琴并带领学生乐队演奏韶乐,弟子们兴致勃勃,边唱歌边跳八佾舞。祭典结束后,鲁昭公对孔子及其弟子们进行了奖励。

“怪不得国君提前令杏坛排练八佾,原来他早就知道宫廷音乐歌舞队不参加国祭大典。难道是季氏冒用国君礼仪?”孔子苦苦思索着。在回杏坛的途中,忽闻相府飘出悠扬的韶乐。师徒驻足,倾听了一会,便一起进相府“观赏”,只见院内摆着丰盛的三牲祭品,季武子跪拜自己的祖宗后,与众多陪伴的高官一起观看八佾舞。低声对弟子说:“季武子是大夫,论规格,其家祭只能使用四佾。他把自己置于国君的位置,调用宫廷音乐歌舞队,违规使用只有天子和鲁君才能使用的八佾,竟然干出如此无礼之事,真是无法无天呀!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季武子的一个爪牙躲在孔子后边,窃听后,转身走到季氏面前报告。季武子听后气得咬牙切齿。

坐在季武子身边的阳货说:“相国息怒!这孔丘也太自不量力了,一个小小的教书匠,竟敢私下谩骂评说相国,我去把他扣起来,听任大人发落!”

季武子瞪了阳货一眼说:“胡闹!在鲁国有两个最大,我的权力最大;孔丘的名声影响最大,连齐景公、晏婴都来鲁国拜访他。孔丘已成为出了名的大贤,又有一批文武双全的弟子。对孔丘只能利诱,不能伤害!你懂吗?”阳货点了点头,似乎领会了主子的意图:“要不,我去把孔丘留下,您利用他来观光之机,请他做客。”“这倒是个好主意,快去,要诚心诚意,言必由衷!”季武子说。

午宴上,一向傲慢无理的阳货一反常态地为孔子敬酒。

季武子说:“夫子开办私学,功德无量啊!”

“哪里,哪里!”孔子应道。

季武子继续说:“老夫尚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说:“相国过谦了,有何训示,敬请赐教。”

“我听说夫子常教导弟子,以礼乐兴国,对此,老夫直言一句,不合时宜呀!去年,周天子(周景王)驾崩,连各国诸侯都不去奔丧,并且,由此天下大乱起来,还讲什么八佾、四佾呀?”反问:“相国有句名言:没有规矩,成何体统!没有规矩,政事必乱!这话说得太好了!正是由于天下大乱,才造成礼崩乐坏呀!而按礼乐制度行事,天下就太平。周成王以来的历史,不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吗?相国大人,你说呢?”

“这……这……”

阳货插话为主子解围:“喝酒,喝酒!我敬夫子一杯!”

季武子被孔子一句话问得乱了方寸,不由自主地将心机和盘托出:“只要夫子顺从我,我让你升官发财享受荣华富贵!”“丘吃醉酒了,言不由己,还是告退为好。”孔子借故告辞。

“无碍,无碍!夫子有话直言!”季武子说。

“只要……只要顺从就能赐官?”孔子故意带着几分醉意问。阳货再次插话圆场:“夫子曲解相国的美意了!”

季武子趁机说:“我的意思是说,夫子是满腹经纶的贤人,我想请夫子入仕,做我的家臣,你与阳货一文一武,并驾齐驱,这对安邦定国多么有利呀!我想,夫子不会推辞吧?”意识到季武子拉他做家臣是为了装潢门面,并非让他施展仁政礼治等方面的才能。于是说:“感谢相国厚爱、器重。不过,我的私学才办了三年,丘不能抛下弟子不管呀!教书育人,为国效力,这是我多年思考的事。丘以施教为己任,还望大人谅解。”

“既然如此,我也不勉强。反正在我这里,做官的大门随时向你开着,何时想好何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