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美德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10549300000091

第91章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由于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然后把一大堆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看过后,却一个劲地摇头,直到他看到一个“大”字时,脸上才现出了比较满意的表情,并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后,在书法上果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后来,王献之的字达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人们还将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称为“二王”。

心得·启迪

任何人的成功都是和他的品德、意志等因素紧密相连的,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等不良品质是成功的大敌。王献之在父母的教育下,正是舍弃了这些不良品质,最后才成为一个名满天下的大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