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孙子兵法(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10549200000016

第16章 行军篇

概述

本篇专门论述作战中有关行军的各种问题,诸如行军时如何安营扎寨,如何观察和利用地形,如何侦察敌情等等。

全篇内容大体分为四部分:

第一,分别从山岳地带、河川地带、盐碱地带、平原地带,以及其各种险阻地带论述了行军扎营、应敌所必须注意的事项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二,论述行军过程中侦察敌情的几种基本方法。诸如“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

第三,指出用兵打仗,主要的并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而在于“并力、料敌、取人”,也就是善于集中兵力,判明敌情,以智取胜;那种“无虑而易敌”,一味只知盲目猛进的人,将“必擒于人”。

第四,指出统帅军队必须重视平时的教育,同时,也更要重视战时军纪严肃,赏罚分明。强调为将者要言而有信,令行禁止,士卒们才会心悦诚服。

孙武在本篇还提出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文武兼用之治军原则,即要用道义来教育士兵,用法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一定能取得胜利。

一半济而击之,利

【原文】

绝水必远水(1),客(2)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3),利。

【注释】

(1)绝水必远水:意谓横渡江河,一定要远离江河之处驻扎。

(2)客:指敌军,下同。

(3)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迎,迎击。水内,水边。济,渡。半济,渡过一半。此句谓不要在敌军刚到水边时迎击,而要在敌军渡河渡到一半时再发动攻击,因为此时敌军首尾不接,行伍混乱,攻之容易取胜。

【译文】

横渡江河,必须在远离水流之处驻扎。敌人渡河来战,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出击,这样较为有利。

【心得】

孙子于此论述在江河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方法,提出了令敌“半济而击之”的作战原则。意即当敌人渡河来战,不要在江河边迎击,而应该在它渡河渡到一半时再发动攻击,分批歼敌于水际滩头。孙子这一项作战原则,虽仅就渡河作战来说,但实际上,其精神是适用于一切水域防御作战。现代抵抗登陆作战中,以劣势装备胜优势装备之敌,尤其要掌握这样一个作战原则,以便抓住最有利的战机歼灭敌人。

1821年8月,拿破仑远征莫斯科受挫,撤军至别列津纳河一线,准备渡河。但河上的桥梁已被苏军炸毁,河水解冻,无法徒步过河,拿破仑遂于渡口边以北五公里外不足二十尺宽的浅水区架了两座高架浮桥。11月26日晚,法军开始渡河,就在前卫刚到达彼岸,而大部分士兵仍在渡河之际,俄军大举进攻,轰炸浮桥、封锁通道。一时之间法军如入瓮中,任人宰割,死伤无数。此时,一座浮架被炸毁,形势更加混乱,许多人企图泅渡,结果葬身河底。29日,法军为摆脱追击而炸毁浮桥,1万多名法国士兵留在东岸,成了刀下之鬼。

二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

【原文】

凡军好高而恶下(1),贵阳而贱阴(2),养生而处实(3),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4),此兵之利,地之助(5)也。

【注释】

(1)好高而恶下:即喜欢高处而讨厌低处。好,喜欢;恶,讨厌。

(2)贵阳而贱阴:贵,重视。阳,向阳干燥的地方。贱,轻视。阴,背阴潮湿的地方。句意为看重向阳之处而轻视阴湿地带。

(3)养生而处实:指军队要选择水草和粮食充足、物资供给方便的地域驻扎。养生,指水草丰盛、粮食充足,能使人马得以休养生息。处实,指军需物资供应便利。

(4)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指置军向阳之地并使其主要侧翼背靠高地。

(5)地之助:意谓得自地形的辅助。

【译文】

大凡驻军总是喜好高地,厌恶低洼之地;看重向阳的地方,轻视阴湿的地方;靠近水草,军需充实,将士百病不生,这是军队必胜的条件。在丘陵堤防行军,必须占领它向阳的一面,而主要侧翼要背靠它,这对军队有利,算是得到了地形的辅助。

【心得】

孙子在这里提出了关于军队驻地的选择问题,他认为行军打仗时,军队驻地的选择必须在高处、向阳处和物资丰富处,这既有利于我军的出击与休整,也有利于粮食的供应,而占据有利条件,胜利自然也就有了保障。

唐昭宗干宁四年,汴州剌史、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大举兴师,讨伐淮南节度使杨行离。朱全忠命令庞师古攻扬州,葛从周攻寿州。庞师古率兵7万驻清口,部属认为清口低洼,不宜驻军,但师古自以为兵多,不以为意。杨行离奉军至楚州拒敌,命朱谨在滩河上堵水截流,准备水淹汴军。探子报告师古,师古认为是谣言惑众,一意孤行。一天,朱谨率军五千人,伪冒汴州军旗号,将汴军杀得措手不及,杨行离后又决堤放水,汴军死伤无数,继又亲率大军掩杀,全歼庞师古军于渭水,葛从周只好撤退,杨行离乘胜追击,汴军大败。

三谨覆索之

【原文】

凡地有绝涧(1)、天井(2)、天牢(3)、天罗(4)、天陷(5)、天隙(6),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7)。军旁有险阻(8)、潢井(9)、葭苇(10)、山林、翳荟者,必谨覆索之(11),此伏奸之所处也(12)。

【注释】

(1)绝涧:指两岸峻峭、水流其间的险恶地形。

(2)天井:指四周高峻、中间低洼的地形。

(3)天牢:牢,牢狱。天牢即是对山险环绕,易进难出之地形的描述。

(4)天罗:罗,罗网。指荆棘丛生,使军队进入后如陷罗网而无法摆脱的地形。

(5)天陷:陷,陷井。指地势低洼、泥泞易陷的地带。

(6)天隙,隙,狭隙。指两山之间狭窄难行的谷地。

(7)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意谓对于上述“绝涧”等“六害”地形,我们要远离它,正对它,而让敌军接近它,背靠它。

(8)军旁有险阻:险阻,险山大川阻绝之地。

(9)潢井:潢,积水池;井,指出水之穴地。

(10)葭苇:芦草,此处泛指水草丛聚之地。

(11)必谨覆索之:一定要仔细、反覆地进行搜索。谨,谨慎。覆,反覆。索,搜索、寻找。

(12)此伏奸之所处也:指“险阻”、“潢井”等处往往是敌人伏兵或奸细的藏身之处。

【译文】

凡是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地形,必须迅速避开它、远离它,让敌人接近它。而行军路上遇到险山大川、洼陷、水草丛聚之地,一定要仔细、反覆地进行搜索,因为这里往往是敌人伏兵或奸细的藏身之处。

【心得】

行军作战时,遇到地势不开阔,难进又难退的地方,必须赶紧离开,不然会导致兵折将损,全军覆灭。这里孙子强调的是重地利的原则,阐述在地方位置的选择上,要明利弊。

1863年5月初,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发兵四川,由花园津至德昌、马道子,得知渡口有清军及地方势力把守,于是派浇冕宁、越崔,于14日到紧打地(今主顺场)。其间左有松林小河、右有先鸦漩河,前面更有汹涌的大渡河。山高水急,峭壁绝涧,凶险异常。遇到这种不利的地形,本应迅速离开,但石达开由于当夜妻子产下一子,犒赏三军,休息三日。石达开的延缓,使清军云集,占据险隘,拆去索桥。5月21日,石达开抢渡大渡河未果,改由泸定桥趋天全,欲渡松林小河,又被阻。5月29日,土司兵夜袭马鞍山,断粮道。6月3日,太平军抢渡又未果。清将激国泰、参将杨应刚又分两路扑到。石达开率七、八千太平军退至老鸦漩,又为土司兵所阻,其妻妾、幼子及一部分亲随携手投河。石达开致书骆康章,欲以一死保全部下生命。6月13日,石达开全营被扣押,清将唐支耕杀2000太平军于大树堡,石达开则在成都被杀害。

四辞卑而益备者,进也

【原文】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1);辞强而进驱者,退也(2);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3);无约而请和者,谋也(4);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5);半进半退者,诱也(6)。

【注释】

(1)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敌人措辞谦卑恭顺,同时又加强战略,这表明敌人准备进犯。卑,卑谦、恭敬。益,增加、更加之意。

(2)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敌人措辞强硬,在行动上又示以进攻的姿态,这是表示其准备后撤。

(3)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轻车,战车。陈,同“阵”,即布阵。句意为战车先出而摆在侧翼,是在布列阵势。

(4)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敌人还没有陷入困境,却主动前来请和,其中必有阴谋。约,困屈、受制之意。

(5)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敌人急速奔走、摆开兵车阵势,这是想与我进行作战。期,期求。

(6)半进半退者,诱也:似退非退,是为了诱我进入圈套。

【译文】

敌人措辞谦卑恭顺,同时又加强战备,这表明敌人准备进犯;敌人措辞强硬,在行动上又表示出进攻的姿态,这是其准备后撤;战车先出而摆在侧翼,是在布列阵势。敌人还没有陷入困境,却主动前来请和,其中必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走、摆开兵车阵势,是想与我作战。敌人似进不进,似退不退,是为了诱我入圈套。

【心得】

这是指敌人想进攻而施用的阴谋诡计,我方一定要加强戒备,切不可上当。笑为其表,刀为其里,退为假象,进是本质。指挥作战,一定要眼光敏锐,决不可为假象迷惑,上当中计,导致失误。

在销售中利用“辞卑而备者”,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兵非益多也

【原文】

兵非益多(1)也,惟无武进(2),足以并力、料敌(3)、取人而已。无惟无虑而易敌(4)者,必擒于人。

【注释】

(1)兵非益多:兵不以多为有利。

(2)惟无武进:不能恃武轻进。

(3)并力、料敌:集中兵力,察明敌情。

(4)无虑而易敌:无谋而轻敌。

【译文】

打仗不在于兵愈多愈好,只要不盲目贸进,能够集中兵力、判断敌情、取胜于地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必定会被敌人所俘虏。

【心得】

本段提出了“兵非益多”的作战思想,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将帅能否集中使用兵力、准确判断敌情。要先敌制胜,慎战、并力、料敌、取人是用兵取胜的四个要素。但要获得最终的胜利,主要要靠兵精、将谋。

秦始皇十一年,王翦带兵进攻赵国,攻陷9座城池。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王翦再次带兵攻打赵国,赵王投降。之后,王翦代李信伐楚国,楚国便集合全国三军拒秦,王翦到达楚地后,坚壁不出。无论楚兵怎样挑战,王翦就是不应,每日让士卒休息盥沐,善办伙食,同饮共餐。过了一些日子,王翦问身边的士兵:“在做什么?”士兵回答:“在练投石。”。待楚军退却时,王翦即命士兵追击,结果大败楚军,项燕战死。一年后,楚灭,楚王当了俘虏。此战,王翦兵精,训练有素,养精处逸,终于平定浩大的楚军。

六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原文】

卒已亲附(1)而罚不行(2),则不可用。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3),是谓必取。

【注释】

(1)亲附:施恩德使士兵亲近归服。

(2)而罚不行:有刑罚而不严格执行。

(3)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文,仁恩;武,威刑。

【译文】

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如果仍不执行军纪军法,也是不能用他们来打仗的。所以,要用政治道义教育他们齐心协力,用军纪军法来统一他们的行动,这样的军队才是必胜的军队。

【心得】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孙子所提出的治军战略原则。其核心思想是以政治道义教育士兵,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使士兵服从将帅的指挥,这样的军队才能够打胜仗。他主张奖与罚、宽与严并用,恩威兼施,孙子的这个原则为历代兵家引以为典,极为推崇。这表明,恩威并举、宽严相济,是孙子统军的基本思想。

公元前636年春,晋文公回国主持政权后,为争霸中原,积极备战。他首先采取有效措施,使人民安居乐业,并以“尊周”来获得诸侯的拥护。他攻打周天子赐给他的封地——原,出兵前说只打三天,三天一到,明知敌人马上就败,仍退兵30里以示自己言而有信。此外,还设置专门机构办理官吏升迁和处理有关纪律的问题。后来他看到晋国老百姓对国家已有信任,便于公元前632年出兵,在城濮大败楚军,称霸天下。

七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

【原文】

令素行(1)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2)。

【注释】

(1)令素行:一贯严行法纪。

(2)与众相得也:得,这里指相处很和谐。

【译文】

平时认真执行法令、教育

士卒,士卒就会服从。向来不注重执行法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不会服从。平时法令能够认真执行的,这表明将帅与士卒之间关系相处得很好。

【心得】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以身作则是无声的命令,中外古今莫不如此。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军队的凝聚力,众志成城,锐不可挡。

1799年6月,拿破仑进军维利亚,吃了败仗,于是向埃及撤退。队伍行进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高温、鼠疫威胁着官兵,不少人生了病。为了保持战斗力,拿破仑命令所有的马匹和马车运送伤病人员,其余的人一律步行,军官和士兵都一样。命令下达后,管马匹的军官认为总司令拿破仑应当例外,便问他要哪匹马。拿破仑说:“全体步行,我第一个先走。”全军深受鼓舞,终于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顺利到达开罗,接着与土耳其军队展开英勇战斗,歼敌15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