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刷新世界的100个技术发明(上)
10548700000052

第52章 让我们走进太空——1937年射电望远镜的发明

1937年,英国的雷伯建成世界上第一架射电望远镜,对射电天文学的早期发展起了极重要的作用,人类探究太空的“远”的极限得以扩展。

众所周知,人的肉眼能见到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世界上存在着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显微镜和望远镜扩展和延伸了人的视觉。这里我们专门要说的是——打开了通向宇宙的窗户,使“望远”的极限得以扩展的射电望远镜。

接收天体射电波的仪器,统称射电望远镜。1937年,英国的雷伯建成世界上第一架射电望远镜,对射电天文学的早期发展起了极重要的作用。它使得人类观测宇宙的能力大大提高,而且为直接进入太空研究宇宙奠定了基础。

射电望远镜通常按天线的结构,分成几个类型:抛物面天线射电望远镜、射电干涉仪和综合孔径系统等。射电望远镜主要由定向天线或天线阵、馈电线、高灵敏度接收机、记录仪或示波器组成。天线阵将收集到的天体电波,经过馈电线送到接收机上。接收机同日常收音机的原理相似,实质上也是个放大器,它首先将微弱的天体电波高倍放大,再进行检波,让高频能量转变成低频形式,最后送到记录仪器上记录下来,或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

一般来说,天线的直径越大,接收的射电波越多,角分辨率也越大。人眼能够看得清、分得开的两个物点的角距大约是1角分(1度等于60角分),如果两个物点靠得很近,它们的角距小于1角分,那就分辨不出来,只看成是一个物点。因此1角分就是人眼的分辨率。若用口径为120厘米折反射望远镜去观测,分辨角约为1角秒(1角分等于60角秒),比人眼的分辨率要高60倍。有的天线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碗”。天线用金属制成,而且可以转动,以便指向天空的任一方向,并进行跟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全可动抛物面天线射电望远镜的天线直径已达100米。它的可动部分重3200吨,100米直径天线的分辨率约为33角秒,相当于从125米外看一枚2分硬币。

人类为了摆脱厚厚的大气层对天文观测的影响,一方面选择海拔高、观测条件好的地方建立天文台,另一方面设法把天文望远镜搬上天空。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各国先后发射了数以百计的人造卫星及宇宙飞行器用于天文观测。像美国的“天空实验室”就拍摄了17.5万多幅太阳图像,还观测了科胡特克彗星。

著名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是迄今为止发射上天直径最大的望远镜,总长12.8米,是一座完整的“太空天文台”,可以独立完成许多天文研究工作。比如能够单个地观测星群中的任何一颗星,能研究和确定宇宙的大小和起源,以及宇宙的年龄、距离标度等等。它能使人类观测宇宙的视野扩大350倍,使人类看到宇宙中140亿光年前发出的光。人们把它的诞生看作和伽利略望远镜一样,是天文学走向空间时代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