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细胞
10547300000010

第10章 生命的尽头——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长生不老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追求。秦始皇、汉武帝以及许多皇帝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寻求“不老药”,可到头来还不是空欢喜一场。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是三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不朽诗句。意思是说,神龟、飞龙之类动物,虽然寿命很长,但终也有衰老、死亡的一天。的确,衰老作为生物发育的自然规律,是任何个体都逃脱不了的。以人为例,据学者研究,即使引起死亡的所有疾病因素都完全消除了,寿命的极限也只有100多岁。那么,衰老——这位不受欢迎的“客人”,为什么竟会如此顽固地降临到每一个有生之灵呢?

1.衰老的秘密

现代科学对于它难道就束手无策吗?为了解开这一疑团,科学家曾经进行了不倦的探索。

人体软组织的结构细胞,叫做成纤维细胞,如果把它放置在玻璃器皿中培养,那么它将不断生长和分裂,直至细胞群达到汇合状态为止。即在整个培养物的表面覆盖一层有一个细胞那样厚度的细胞群时,才由于“接触抑制”而停止分裂。这时如果把细胞从“母培养瓶”中取出来,分成均等的两半,倒入两只装着新鲜营养基的培养瓶中,那么它们将继续分裂,一直到重新汇合为止。很明显,这时细胞总数又增加了将近一倍。如果继续分裂、培养,这幕戏还将继续演下去。

那么,如果我们不断及时地调节细胞密度,更换培养基,使细胞永远处于最适宜的环境中,它是不是会生生不息,永远分裂下去呢?

过去人们曾以为细胞分裂就是一种更新过程,新的子细胞充满了青春活力,于是“常分(裂)常新”,在分裂过程中,细胞将可能绵延永存。但是实验事实却推翻了这种天真的想法,这项实验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医学中心进行的。科学家发现,在培养中,不管照料得多么细致,人类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分裂能力总有一个固定的限度,即在7~9个月时间内,胚胎细胞只能进行50次左右的增殖,而不可能更长久地分裂下去。当细胞分裂到接近50次的极限时,它将会出现许多典型的衰老征象,例如到达汇合状态所需的时间大大延长了。接着,不管培养物更换多么频繁,或者培养得多么长久,都不可能再度达到汇合状态。最后,那个无情的时刻终于不可避免地降临了——细胞经过各种各样的退化,将无法阻拦地逐渐死亡。为了证明这种趋势是细胞本身内在性质引起的,学者们又设计了一项非常聪明的实验。

妇女的性染色体是XX型,男人是XY型。在显微镜下,3种细胞是可以区别开来的。现在科学家将已经分裂过10代的雌性细胞,与同等数量已经分裂过40代的雄性细胞混合在一起,以单独培养的雌性细胞(也是已分裂过10代)和雄性细胞(已分裂40代)作为对照。这样3种细胞,都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培养,经过20代以后,再拿来仔细检查。结果发现,混合培养皿中,所有雄性细胞都死亡消失了,剩下的是清一色雌性细胞。对照组(单独培养)的情况也完全一样,那瓶雌性细胞还在继续分裂,而雄性细胞则早已全部死亡。这个结果很能说明问题,它告诉我们:雄性细胞之所以“全军覆灭”,是由于自身先天特性所引起的。因为它的增殖世代已大大超过50代(40 20),累积起来的衰老伤痕,使它必然地趋于死亡。而从雌性细胞能够继续分裂的事实中看出,培养技术是并不存在什么失误的,因为这样的话,雌性细胞也会同样遭殃。由此可见,成纤维细胞分裂的代数确实有一定限度,这个限度是由细胞本身某种先天因素所决定的,至少目前还无法用人为方法进行补救。

有人做过一次试验,把分裂了20次的成纤维细胞冷冻起来,融化之后,发现它只能再分裂30次。据说有一株细胞标本,在液态氮中保藏了13年,竟仍然记住自己的身世,解冻之后还是在原有基数上继续分裂。这一事实似乎暗示我们,细胞内有着一个神秘的生物钟,它在非常认真地记载着自己的分裂里程。其实对不同物种寿命作一番比较,也可以看出同样的趋势来。例如,学者发现,那些长寿动物,成纤维细胞的分裂世代数往往比较多,而短寿动物成纤维细胞的分裂代数则相应较少。例如,老鼠的成体纤维细胞只能分裂18次,成体寿命只有3年;鸡的成纤维细胞能分裂25次,最高寿命是30年;人类的成纤维细胞可分裂50次,最高寿命为100年;龟的成纤维细胞可能分裂110次,最高寿命则长达170年,如此等等。这些事实都在明确地告诉人们,个体寿命和细胞寿命是密切相关的。不过这种联系也并不总是那么死板。

据科学家研究,人体中的细胞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像成纤维细胞那样快速重复增殖的组织,如皮肤、造血组织和肠内皮细胞等;另一类是专门化的组织,像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肌细胞、感觉细胞等,它们在成熟之后很少再度分裂。根据老年学者的意见,最重要的衰老变化,往往不是发生在快速分裂的细胞内,而是发生在高度专门化的细胞内。在成纤维细胞和其他分裂细胞还没有达到分裂终点之前,就可能由于专门化细胞的老朽而导致生命整体的衰老和死亡。

当然,不管专门化细胞也好,分裂细胞也好,随着时间的行进,它们都必然地趋向衰老,而且衰老的本质也是基本相同的。学者观察到,成纤维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其生理形态常常会发生微妙变化,像食物利用效率、遗传物质的修复能力、酶的活性、胞器的形态等,都会和上一代有所不同。这种逐渐积累的变异,也许就是所谓衰老的表现吧!那么是不是有办法“制止衰老”或者实现“返老还童”呢?

虽然这是一个带有幻想的问题,可是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典型。临床表明,有两种动物细胞增殖的后裔是能够逃避衰老和死亡的,这就是癌细胞和生殖细胞。

大家知道,通过卵子和精子结合,产生结合子,犹如开始了一轮新的循环那样,一切都从头开始,于是完全恢复了原始活力。人们设想,精卵融合时,可能通过遗传信息的重新组合,使细胞生物钟的程序拨回到生命的零点上来,于是整个发育步伐就焕然一新了。

2.细胞衰老的特征

(1)形态变化

衰老细胞的形态变化主要表现在细胞皱缩,膜通透性、脆性增加,核膜内折,细胞器数量特别是线粒体数量减少,胞内出现脂褐素等异常物质沉积,最终出现细胞凋亡或坏死。总体来说,老化细胞的各种结构呈退行性变化。

(2)分子水平的变化

衰老细胞会出现脂类、蛋白质和DNA等细胞成分损伤,细胞代谢能力降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DNA:复制与转录受到抑制,但也有个别基因会异常激活,端粒DNA丢失,线粒体DNA特异性缺失,DNA氧化、断裂、缺失和交联,甲基化程度降低。

②蛋白质:含成下降,细胞内蛋白质发生糖基化、氨甲酰化、脱氨基等修饰反应,导致蛋白质稳定性、抗原性,可消化性下降,自由基使蛋白质肽断裂,交联而变性。氨基酸由左旋变为右旋。

③酶分子:活性中心被氧化,金属离子Ca2 、Zn2 、Mg2 、Fe2 等丢失,酶分子的二级结构,溶解度,等电点发生改变,总的效应是酶失活。

④脂类: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引起膜脂之间或与脂蛋白之间交联,膜的流动性降低。

3.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借用古希腊语,表示细胞像秋天的树叶一样凋落的死亡方式。1972年Kerr最先提出这一概念,他发现结扎大鼠肝的左、中叶门静脉后,其周围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但由肝动脉供应区的实质细胞仍存活,只是范围逐渐缩小,其间一些细胞不断转变成细胞质小块,不伴有炎症,后在正常鼠肝中也偶然见到这一现象。

凋亡细胞的主要特征是:①染色质聚集、分块、位于核膜上,胞质凝缩,最后核断裂,细胞通过出芽的方式形成许多凋亡小体;②凋亡小体内有结构完整的细胞器,还有凝缩的染色体,可被邻近细胞吞噬消化,因始终有膜封闭,没有内溶物释放,故不会引起炎症;③凋亡细胞中仍需要合成一些蛋白质,但是在坏死细胞中ATP和蛋白质合成受阻或终止;④核酸内切酶活化,导致染色质DNA在核小体连接部位断裂,形成约200bp整数倍的核酸片段,凝胶电泳图谱呈梯状;⑤凋亡通常是生理性变化,而细胞坏死是病理性变化。

在细胞凋亡一词出现之前,胚胎学家已观察到动物发育过程中存在着细胞程序性死亡现象,它是胚胎正常发育所必需的。近年来PCD和细胞凋亡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但两者实质上是有差异的。首先,PCD是一个功能性概念,描述在一个多细胞生物体中,某些细胞的死亡是个体发育中一个预定的,并受到严格控制的正常组成部分,而凋亡是一个形态学概念,指与细胞坏死不同的受到基因控制的细胞死亡形式;其次,PCD的最终结果是细胞凋亡,但细胞凋亡并非都是程序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