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地球美图大观
10545600000026

第26章 沙漠开花之谜

在秘鲁南北狭长、宽度仅30~130千米的滨海区,地面广泛分布着流动的沙丘,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该地区年平均气温超过25℃,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南部低于25毫米,气候炎热干旱。但有的年份降水量突然成倍增长,沙漠中会长出较茂盛的植物,并能开花结果。这种现象被称为沙漠开花。

那么,沙漠为什么会开花呢?海洋气象学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所谓的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意思,因为它大约每隔2~7年发生一次,但每次都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所以美洲人给它取了个原意不错的名字圣婴——厄尔尼诺。

然而,厄尔尼诺却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它一旦发生,一般要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它除了使秘鲁沿海气候出现异常增温多雨外,还使澳大利亚丛林因干旱和炎热而不断起火;北美洲大陆热浪和暴风雪竞相发生;夏威夷遭热带风暴袭击;美洲加利福尼亚遭受水灾,大洋洲和西亚多发生严重干旱;非洲会大面积发生土壤龟裂;欧洲会产生洪涝灾害,我国南部也会发生干旱现象,沿海渔业减产;全国气温偏低,粮食会大面积减产。

1982~1983年,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它使世界上1/4地区受到危害,全世界经济损失估计达80亿美元。

厄尔尼诺是怎么发生的呢?原来在赤道南北两侧,由于常年受到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吹拂,形成了两股自东向西的洋流。从太平洋东部流出的海水,靠下层海水上涌补充。由于下层海水较冷,因此太平洋海面的水温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的翘板。太平洋东部秘鲁沿海的鲶鱼和海鸟多年来乐居在这一较冷的海域之中。从东向西流去的两股赤道洋流在到达大洋彼岸后,有一部分形成反向的逆流,再横越太平洋复向东流去,这股暖性的逆流叫赤道逆流。但是,有的年份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突然变弱,使得南赤道洋流也变弱,太平洋东部上升的冷水减少,而更多的暖水随赤道逆流涌向太平洋东部。这样,太平洋海面的水温的翘板就变成东部高西部低了。

然而,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还是一个谜,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清楚。

最后,夏威夷大学的地震学家沃克指出:自1964年以来,5次厄尔尼诺的发生时间都与地球的两个移动板块之间的边界上发生地震这一周期现象密切吻合。但它们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还有的科学家提出厄尔尼诺与一种叫南部振荡的全球性气候变化体系有关,从而影响了南半球的信风强弱。一个名叫70GA(热带海洋和大气层)的国际性研究计划正在探索厄尔尼诺之谜。

我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认为厄尔尼诺可能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他们对照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资料发现,只要地球自转年变量迅速减慢持续两年,而且数值较大,就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减慢,跟随地球一起运动的海水和大气在惯性力作用下,会产生一个向东的相对速度,这个速度在赤道附近最大,据计算可以使赤道附近的海水和大气获得每秒0.5厘米和每秒1米的相对速度,使得原来自西向东的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导致太平洋东西岸水温的变化。目前对厄尔尼诺的研究已广泛使用气象卫星、海洋调查船、浮标机器人等先进手段。还有一些科学家已转向地质研究,即从一些沿海河口淤泥堆积现象来分析在遥远的过去所发生的厄尔尼诺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