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元曲(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10544500000026

第26章 冯子振

冯子振(1257——1314),字海粟,号怪怪道人。攸州(今湖南攸县)人。曾任承事郎、集贤待制。行文敏捷,一挥万余言,为时辈所称。所作散曲豪放潇洒,多写闲适之情。现存小令四十四首,以《鹦鹉曲》最着名。

〔正宫·鹦鹉曲〕(序)白无咎①有《鹦鹉曲》云:“侬家鹦鹉洲边住②,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觉来时满眼青山,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余壬寅岁留上京③,有北京令妇御园秀之属④,相从风雪中,恨此曲无续之者,且谓前后多亲炙士大夫⑤,拘于韵度,如第一个“父”字便难下语;又“甚也有安排我处”,“甚”字必须去声字,“我”字必须上声字,音律始谐,不然不可歌,此一节又难下语。诸公举酒,索余和之。以汴、吴、上都、天京风景试续之。

〔正宫·鹦鹉曲〕山亭逸兴嵯峨峰顶移家住⑥,是个不唧口留樵父⑦。

烂柯时树老无花⑧,叶叶枝枝风雨。

故人曾唤我归来,却道不如休去。

指门前万叠云山,是不费青蚨买处⑨。

〔正宫·鹦鹉曲〕感事江湖难比山林住,种果胜刺船父⑩。

看春花又看秋花,不管颠风狂雨。

尽人间白浪滔天,我自醉歌眠去。

到中流手脚忙时,则靠着柴扉深处。

〔正宫·鹦鹉曲〕野客春归不恋风光住,向老拙问讯槎父。

叹荏苒李白漂零,寂寞长安花雨。

指沧溟铁网瑚瑚,袖卷钓竿西去。

锦袍空醉墨淋漓,是万古声名响处。

注解:

①白无咎:即白贲,号无咎,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元代散曲作家。他的《鹦鹉曲》当时很有名。

②鹦鹉洲:在今湖北汉阳西南长江中。

③壬寅岁:指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上京:即京城大都(今北京市)。下文“汴、吴、上都、天京”,汴指汴梁(今河南开封),吴指吴县(今江苏苏州),上都指开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天京即大都。

④伶妇:女演员。御园秀:生平不详。

⑤亲炙:亲近受教。

⑥嵯峨:山势高峻的样子。

⑦不唧口留:不伶俐、不粗细。此句一作“旦暮见上下樵父”。

⑧烂柯:传说晋代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在下棋。童子给他一颗枣核大的东西,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饥饿。不一会,一局棋下完,王质回头一看,砍柴的斧柄已经腐烂了。他回到家,原来已经过了一百年。见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树老无花:指百年老树,不会开花了。

⑨“指门前”二句:是说门前青山,不用花钱买,尽可供自己欣赏。云山:一作“青山”。青蚨,传说中的虫名,形如蝉,生子必依草叶。取其子,母即飞来。如果用青蚨母虫和子虫的血分别涂在钱上,到市上买东西时,或付母钱,或付子钱,各自都能飞回。见晋干宝《搜神记》。后因以“青蚨”指代钱。

⑩“江湖”

二句:是说江湖上的船夫不如山林里的果农。刺船:撑船。

“到中流”二句:是说船夫到波涛汹涌的中流不免手忙脚乱,而果农则安闲地靠着自家的柴门。柴扉:柴门。

老拙:作者自指。槎父:乘槎的人。槎,用竹木编成的小筏。神话传说天河与海相通,有人住在海边,曾乘木筏上天。见晋张华《博物志》。后常以“乘槎”喻入朝做官。这句指打听仕途消息。

“荏苒”二句:是说像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在京城也不得志,只落得个虚度年华,飘零寂寞。荏苒:指时光渐渐流逝。一作“匡山”(在四川江油县,李白早年读书处)。这里作者是以李白自喻,他于三十五岁进京,三十七岁为集贤院学士,四十一岁被斥离京。因而借古人自抒感慨。

沧溟:

大海。铁网珊瑚:指用铁网收取海底的珊瑚。见《新唐书·拂菻国传》。

“锦袍”二句:传说李白在长安时,曾受唐玄宗召见,命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乘醉草答蛮书。这里是说虽然锦袍上空留下酒痕墨迹,但不朽的声名可以万世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