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元曲(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10544500000016

第16章 姚燧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人。三岁丧父,为伯父姚枢所抚养,后为国子祭酒许衡所赏识。元世祖至元年间入仕,历任奉议大夫、提刑按察司副使、江西行省参知政事、翰林学士承旨等职。诗文刚劲宏肆,气势豪雄,一扫宋末弊习,为当时大家。时人比之韩愈、欧阳修。着有《牧庵文集》。散曲纵意而发,语言浅近,笔调流畅,与卢挚齐名。

现存小令二十九首,套数一篇。

〔越调·凭栏人〕寄征衣①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②。

注解:

①征衣:出门远行人的衣服。征,远行。

②妾身:古时妇女自称。

〔中吕·阳春曲〕①笔头风月时时过②,眼底儿曹渐渐多③。

有人问我事如何?

人海阔,无日不风波④。

注解:

①阳春曲:又名《喜春来》。

②“笔头”句:是说笔下常常描绘自然风光。指从事文学创作多年。笔头风月:犹“批风抹月”。元弥吉《绿么遍·自述》曲:“烟霞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时时过:兼指创作的勤奋和时间的流逝。

③“眼底”句:是说眼前年轻一代渐渐成长起来了。眼底:眼前。儿曹:

儿女辈,指后一代。

④“人海”二句:喻人世险恶,风波时运。苏轼诗:“万人如海一身藏。”

〔中吕·醉高歌〕感怀(两首)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②。西风吹起鲈鱼兴③,已在桑榆暮景④。

十年书剑长吁⑤,一曲琵琶暗许⑥。月明江上别湓浦⑦,愁听兰舟夜雨。

注解:

①醉高歌:一名最高楼。

②“十年燕月”二句:这是作者对自己大半生宦场生涯的概括。“燕月歌声”指在大都(今北京)任翰林学士期间一段清闲高雅的生活(北京为古燕国地)。“吴霜鬓影”指出任江东廉访使的一段生活,江东(今江苏一带)为古吴国地,此时作者已渐近晚年,所以他说自己的双鬓已渐渐被吴霜染白了。

③“西风”句:意谓自己已有弃官还乡的想法。晋代吴地人张翰到洛阳做官,有一天刮起了秋风,他忽然想起了菰菜、莼羹、鲈鱼脍等家乡味,于是立即备车回家(见《晋书·张翰传》。)④桑榆暮景:落日余辉返照在桑榆树梢上,比喻人的一生已到晚年。

⑤“十年书剑”句:想起十年来的宦游生活,不禁感慨万端。书剑,携书带剑,指在外宦游。长吁,长叹。

⑥一曲琵琶暗许:白居易贬官到江州,一次去江边送客,碰到一位琵琶女。听了她绝妙的演奏以后,很有感慨,于是写了一首《琵琶行》送给她,中有“同是天涯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句。许,称许,称赞。

⑦湓(pen):浦:在今江西九江市西湓水入江处,白居易《琵琶行》诗序中称为“湓浦口”。

〔中吕·满庭芳〕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①。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②。山接水茫茫渺渺③,水连天隐隐迢迢④。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注解:

①酒圣:酒中的圣贤。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曾作《酒德颂》,对封建礼教采取蔑视的态度。诗豪:诗中的英豪。《唐书·刘禹锡传》:“(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名者,尝推为诗豪。”辛弃疾《念奴娇·双陆和陈和仁韵》:“少年横槊,酒圣诗豪余事。”

②日远天高:双关语,既是写登临所见,又是写仕途难通。

③茫茫渺渺:形容山水相连,辽阔无边的样子。

④隐隐迢迢:形容水天相接,看不清晰、望不到边的样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