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两栖动物
10540900000004

第4章 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两栖动物

1.眼睛要退化的版纳鱼螈

版纳鱼螈分布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容山、广西广东交界的云开大山一带,以及广东省的肇庆。经常栖息于海拔200~600米的林木茂密的土山地区,尤为喜欢居住在水草丛生的山溪和土地肥沃的田边池塘,营穴居生活。和蚯蚓类似,没有四肢和尾巴。由于穴居的缘故,眼隐藏在皮下,眼睛和鼻子之间有触突,身体有环褶360个左右,背部棕黑,身体侧边有一黄色纵带纹。全长约380毫米。它们夜间活动频繁,白天一般见不到它们。以蠕虫和昆虫幼虫为主要食物。

2.东北家族的一员——爪鲵

爪鲵分布于黑龙江、吉林(通化、白河、浑江、延吉)、辽宁(岫岩)。成鲵体形细且长,雌鲵身长164~178毫米,雄性身长154~181毫米。头部扁平,无唇褶,犁骨齿列较长呈形,每侧有牙齿13~19枚;前颌骨和鼻骨间的卤门又大又圆。躯干像圆柱,皮肤光滑,肋沟14~15条。当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末端相遇,4个指,5个趾,内侧指、趾较短,末端均有黑爪;雄性在繁殖期间,后肢变得较为宽大。

它们的尾长大于头,体长而侧扁,无肺。体背面棕褐色或淡橄榄褐色,有均匀褐色斑,腹面呈白色但不纯净。生活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林茂密、杂草丛生、水流湍急的小溪中或者附近池塘。它们的生活习性、成鲵多以陆栖为主;多数是白天很少出来活动,晚上出来多见,特别在黄昏雨后活动频繁;常以爪攀登岩壁。一般在每年的5~6月繁殖。卵鞘袋为纺锤形,每条鞘袋内有卵16~20粒。幼体需要三四年时间才能完成变态过程。主要以蛞蝓蜗牛、鞘翅目、直翅目等有害昆虫为食。

3.可爱的东北小鲵

东北小鲵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地区,栖息在海拔200~300米的群山茂密的树林、溪水长流的山沟或清水塘里。头部扁平,长、大、宽;吻端钝圆,口裂达眼后,无纯褶,犁骨齿外枝比内枝相对较短,向后延伸不超过眼球中部,排列成形,鼻间距稍大于眼间距。颈很短,有明显的颈褶。躯干呈圆柱形,头和身体的长度要大于尾长;皮肤光滑,肋沟通常为13(12~14)条。4个指,5个趾。灰褐色或灰白色的体背,分布很密的黑色或淡灰色小点。雄体长85~141毫米,雌体86~142毫米。雄性泄殖孔呈“↑”形,裂缝短小,繁殖期间泄殖孔明显隆起;尾背鳍褶明显,尾高大于雌体的尾高;雌体泄殖孔呈“│”形,纵裂缝形;尾背鳍褶不明显。

东北小鲵的繁殖地一般在静静的清水沟塘或缓流中,产卵在石下或枯枝落叶上。一般在每年3~4月产卵;产卵时雄雌互相追随;雌体先在水下的枯枝或石头上爬行,排出白色黏稠的卵鞘袋柄,然后排出两条卵鞘袋,接着雄体迅速爬上卵鞘袋,用四肢抱住卵鞘袋排精,这个卵受精过程就完成了。每对卵鞘袋有卵80枚左右。水蚤和水丝蚓是幼体的食物,成体主要以昆虫和幼虫为食。

4.你见过六角恐龙吗?

顾名思义,六角恐龙头上长有六个角。

墨西哥钝口螈或称美西螈,也叫六角恐龙,只在墨西哥的一些湖泊中能发现它们。“呜帕鲁帕”的奇特叫声使它们名声大噪,属于人气高的两栖动物。六角恐龙还是两栖动物中有名的“幼体成熟”种,从出生到性成熟产卵为止,均为幼体的形态,终其一生都生活在水中,在水中产卵、水中发育成长。

索奇米尔是水乡泽国,也是非常有名的观光胜地,络绎不绝的观光船经常在这里航行。为了航行需要经常疏通水路,如此一来,六角恐龙的栖息环境越来越差,为此,白子型六角恐龙已经受到华盛顿公约的保护。不过,人们对于它们的栖息状况并不是很清楚,很难找到它们的生活踪影,因此它们的野外生活模式至今仍是个谜。

5.不用肺呼吸的无肺螈科

无肺螈科是有尾目现存属种最多的一科,完全没有肺,分布在欧洲南部的只有拟穴螈属;大部分成员生活在北美南部,分布在中美、南美北部的只有无肺螈,没有其他有尾类。它们生活环境和生态习性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体形与它们所在的环境因素相适应,或细长或粗短。成员中有水栖、陆栖、穴居(眼多退化)或树栖(多有缠绕性的长尾)。陆栖的成员是在地面上交配。不过有少数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洞穴内)产卵:有的无肺螈的卵和幼体不进入水中,是直接发育类型;有的无肺螈产卵时回到水中,卵与幼体在水中生长发育,少数属种为童体型。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无肺螈科与钝口螈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无肺螈科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是分布在热带的唯一的一种蝾螈。数目种类非常繁多,大约有400种。除了有5种分布在韩国和意大利地区外,所有种类的无肺螈都分布于西半球。

它们完全没有肺部构造,全部使用皮肤进行呼吸。身体纤细,四肢短小,一般背部都有条纹,肋骨间沟明显。

6.中国火龙——东方蝾螈

东方蝾螈因腹呈米红色而得名。

东方蝾螈在我国被叫作中国火龙,分布在我国的中部以及东部地区,生活在山地池塘或水田等静水域,也有的生活在山涧溪流中流速较缓的水域。它们的耳腺非常发达,眼部后方无红斑。外观与日本红腹蝾螈非常相似,但体长却只有90毫米左右,属小型种。

它们的繁殖方式为卵生。在春季时,它们会在每一颗水草上各产下1颗卵,幼体发育到全长35~40毫米后,便进行变态。不过,即使变态为成体,体侧仍残留有侧线器官。

它们主要以各类昆虫、小鱼或蝌蚪为食。

7.森林深处的居住者——蓝点蝾螈

蓝点蝾螈全身布满鲜亮的篮色斑点。

蓝点蝾螈分布在加拿大和美国地区,繁殖方式为卵生。有的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有的生活在广阔的草地上,主要潜藏于废木的下方。它们身长可达100~130毫米,有肋条12根。以甲虫等节肢动物为主要食物。

8.足迹遍布欧洲——黑斑蝾螈

黑斑蝾螈分布欧洲广大地区,东到俄罗斯东部。大多生活在陆地上,在森林、沼泽地或常绿灌木区内的岩石倒木下能看到它们的踪迹。繁殖期一般在春季,繁殖方式为卵生。繁殖地点以湖泊等静止水域为主,产下的卵约200~300颗。多生活在水草之间。

黑斑蝾螈全长70~90毫米,也有超过100毫米的个体。雌性的尾部稍呈鳍状,上唇部略微突出。雄性的背部至尾部间的背鳍十分发达,后肢呈蹼状,较为扁平。

9.沼泽地中的蝾螈家族成员——云石蝾螈

在云石蝾螈的背部,白色块与黑色块相间,像云石的一种漂亮的黑白云石。云石蝾螈分布在美国地区,生活在沼泽地或河川流经潮湿砂地中的倒木或岩石下方。

云石蝾螈全长90~120毫米。繁殖方式为卵生,秋季一般为比较好的繁殖期。它们会在陆地上的岩石或落叶下产卵,数量在100颗左右。雌螈负责守护,直到孵化出幼体,然后带领它们慢慢地学习生存的技巧。大约在冬季降雨期孵化出新的小生命,幼体被降雨送到附近的水域中,开始它们的生活。

10.辣椒蝾螈

辣椒蝾螈像红色辣椒,故而得名。

辣椒蝾螈分布在加拿大魁北克、美国缅因州至乔治亚州北部间的密西西比州东北部。生活在茂密森林中的冷泉、涌水区或洞窟中,有很强的水栖倾向,喜欢在潮湿和阴暗的地方生活。

辣椒蝾螈的身体一般全长在12~19厘米,不过也有超过25厘米的个体;从鼻孔到眼部间,具有明亮的黑边条纹;繁殖方式为卵生;食物主要是昆虫、蚯蚓、小甲虫,有的时候也食其他同类的蝾螈。

11.巨型无趾蝾螈

巨型无趾蝾螈分布在危地马拉至洪都拉斯东北部地区。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热带低地,不过在地表的枯木下方也可见到其活动踪迹。繁殖方式是卵生,曾有人对其进行饲养,饲养时间竟达到6年零10个月的纪录。

巨型无趾蝾螈全长可达180毫米以上,并因此而得名。尾巴很粗,能自断其尾根较细的部分。食物是以小型昆虫为主。

12.斑纹蝾螈

斑纹蝾螈分布在法国南部及西部地区。生活在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地,黏土质、凡砂质或石灰质等各式环境均可看到它们的踪迹。不过,在初春时期,它们就开始陆续地到水中生活,生活地点大多在池沼和小的湖泊等水域,一直会持续到夏季结束。

繁殖期间,雄性的斑纹蝾螈背部至尾部间长出背鳍。繁殖方式为卵生,在每年的3~5月,雌性斑纹蝾螈在水草上产下200~300颗卵。

它们多数成员的身体全长为120~160毫米,是体型比较大的蝾螈。

13.名字与本身相差甚远的蝾螈——火焰蝾螈

火焰蝾螈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

身体全长在60~140毫米,体色为绿色,成体以水生为主,变体后身体呈红色,并转移到到陆地上生活。

喜欢栖息在沼泽地带、水池或者河川旁边。

繁殖方式为卵生。主要食物是软体动物、甲壳类、水生昆虫或其他两栖类为主。

14.背上有小黄星星的动物——黄星点蝾螈

黄星点蝾螈主要分布在加拿大。身体全长一般在150~200毫米之间,有少数的成员长达250毫米。以甲壳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或其他两栖类为食。喜欢生活在落叶林中的流水或池边附近的树林之中,平时都能见到它们的踪影,但繁殖期除外。在冬季到春季初期这段时间的降雨期,它们向繁殖地点移动。它们的繁殖方式是卵生,每胎在树叶上产下10~250颗卵,经过30~55天即可孵化。

15.瘤背蝾螈

瘤背蝾螈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和贵州一带,生活在海拔800~1800米山地的静水域。不过在水流较为湍急的地方也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昆虫幼虫和甲虫是它们最为喜欢、也经常吃的食物。雄性瘤背蝾螈全长在124~133毫米,雌性在117~141毫米。雄性的尾部有斑纹,尾部前端有2条黑线,在繁殖期这2条黑线会变成深粉红色。其繁殖方式是卵生。

16.平趾蝾螈

平趾蝾螈分布在波兰和捷克以西的欧洲大陆地区。

它们全长在80~90毫米。在繁殖期间,雄性后肢变形为扁平的蹼状。此外,尾部的丝状突起非常发达。

繁殖方式为卵生,春季是很好的繁殖期。在繁殖期间,不论在小水滩、湖池或小型河川等各式水域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其他季节则生活在陆地上。

昆虫和小蚯蚓是它们主要的食物。

17.来自于香港的香港蝾螈

香港蝾螈分布在香港及九龙半岛。生活在海拔270~900米的山地流水区,以水栖生活为主。

身体全长可达150毫米左右。雄性的香港蝾螈尾部呈紫红色,并具有银白色条纹。以捕捉蝌蚪和虾为食物。

繁殖方式为卵生。每年的11份到次年的2月份会在水草上产卵,卵数有120颗左右。

18.貌若金丝的生物是谁?

金丝蝾螈分布在美国路易安那州,东南部至密西西比河以东,南至佛罗里达州西南部。

金丝蝾螈身体全长100~160毫米,有的成员最长可达200毫米。繁殖方式为卵生,一般它们在浅水区进行产卵。幼体身上有斑点,成体后斑点变成线条状。幼体长到50毫米大小即可进行变态。生活在潮湿山沟或涌水区等经常水气充沛的区域,以岩石或堆积物下方潜藏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19.芝麻蝾螈是什么样子?

芝麻蝾螈全身布满了黑色小斑点,像一粒粒芝麻。

芝麻蝾螈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浙江、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江苏等地区。身体全长超过200毫米,属于超大型溪流型蝾螈。它们以白天活动为主,在繁殖期以外的时间,也在水中生活。繁殖方式也是卵生,它们产卵相对于其他种类较少,因为它们的卵直径高达3~3.5毫米。它们靠捕捉溪流中的虾或甲虫来充饥。如果进行人工饲养,它们也会捕食小鱼。

20.攀岩能力极强的两栖动物

墨西哥无趾蝾螈分布在墨西哥至洪都拉斯临大西洋岸间。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干燥或潮湿的森林低地。繁殖方式为卵生,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全身长在120~150毫米,手足四肢均呈蹼状,具备攀附树木及岩石的能力,尾部的断面呈圆桶形,能借此来攀爬树枝。

21.细痣棘螈

细痣棘螈分布在我国的安徽、湖南、海南、广西、四川、贵州、甘肃,国外分布在越南北部。细痣棘螈身体的长度在120~150毫米,尾巴的长度为头体长度的85%(雌)~88%(雄)。犁骨齿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皮肤粗糙,密布瘰粒。头背嵴棱不是很发达;正背中央脊棱明显,有与脊椎相应的凹痕;背侧各有一行瘰疣(肋腺),其下多有肋骨尖端支持。头背两侧有骨质嵴棱。通身都是棕黑色,腹部的颜色很浅,指趾端、泄殖肛孔周缘及尾下缘为橘红色。繁殖方式也是卵生,每年的4~7月是它们的繁殖期,卵一般会产在河流岸边的斜坡上,隐藏在腐叶下面,不易被发现。每只雌细痣棘螈产卵30~60粒,有单个分散开来的,也有堆成一团,卵径3~4毫米,充分吸水膨胀后的卵胶膜直径可达10毫米左右,晶莹如珠。

细痣棘螈栖息在海拔500~1500米的山区以及树林茂密、阴暗隐蔽度较好的林下水源及其附近的腐叶中或树根洞穴内。除了繁殖季节,它们生活在陆地上。主要食物为:昆虫、蜘蛛、幼虫、蚯蚓蛞蝓或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

22.冷泉中的身影——红蝾螈

红蝾螈分布在美国纽约州至俄亥俄州间,南至阿拉巴马州北部。生活在山地或者平地,有时在冷泉中也能见到它们。红蝾螈陆地生活是从早春至初夏间,夏冬之间,它们回到水中生活。红蝾螈的繁殖方式也是卵生,身体全长在10~15厘米,全身呈艳红色,成年后变成红黑并列状。

23.来自于高原山区的贵州疣螈

贵州疣螈分布在中国贵州西部的威宁、毕节、水城、大方(原名大定县,本种模式标本产地)、织金、赫章、纳雍,云南的彝良、永善地区,是我国的特有种。身体全长约150~210毫米,尾巴的长度占头体长度的75%(雌)~85%(雄)。头部背部两侧有显著的骨质脊棱。通身棕黑色,头部颞后橘黄,正背中央及两侧有3条粗大橘黄色纵纹,尾部与指趾端均为橘黄色。犁骨齿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皮肤粗糙,密布瘰粒。

贵州疣螈的繁殖方式也是卵生,繁殖期在每年4月下旬至7月。在这期间,出现求偶行为,雄螈把产出的精包粘附于水底的物质上,雌螈再以泄殖肛腔将精包纳入体内。卵一般产在各种浅水水域或者山区,也能产在水域边上大石块或大石板下的潮湿泥土表面。雌性的贵州疣螈一般产卵49~94枚,然后卵单枚分散在水底,卵径2.5毫米。孵化期平均为21.6天。在当年的8月底至11月初,小生命陆续完成变态,全长一般在60毫米以上。它们多栖息在海拔1800~2300米山区的缓流小溪和小河流附近,水域岸边有湿润且阴暗的草坡,最好有石缝和土洞之类的东西,水中长满藻类与水生植物,水深1米以下。它们平时多在水域附近一些地方活动并且捕捉食物,等到繁殖季节才进入到水中。

24.小口拟角蟾——短灌木丛中的“居民”

小口拟角蟾在我国分布地是云南、广西一带,生活在海拔220~1200米山林旁边的短灌木丛上。

小口拟角蟾身体的长度在28~36毫米。吻短,口小,鼓膜又圆又大,瞳孔横置;上颌和犁骨都没有牙齿,舌头呈犁状、吻棱角状,颊部内斜;后肢有些纤细;背部皮肤是浅棕色,较光滑,有小痣粒。痣粒顶部具角质颗粒。

它们在每年5月份进行繁殖,蝌蚪是漏斗状,没有唇齿和角质颌。

25.叫声不绝于耳的屏边泛树蛙

屏边泛树蛙在我国分布于云南一带,生活在屏边县大围山海拔1950米的亚热带雨林中。它们和蛾眉泛树蛙很相似,但也有很多明显的区别:屏边泛树蛙没有生囊和生囊孔,而蛾眉泛树蛙具单咽下内声,声囊孔长裂形。

屏边泛树蛙身体扁平,雄体的长度在63毫米左右,雌体的长度在70毫米左右。身体的颜色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在正常生活中,它们的背部以草绿色为主,间或有些棕色斑点和白色以及浅色斑点,有的棕色斑点中央色淡。

每年的3~6月是它们的生殖期,产卵的场所一般在水塘的周围,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能听见它们的叫声,特别是在进入5月份的繁殖高潮期,当夜幕降临时,成群结队的屏边泛树蛙从水塘四周的山上、丛林中,向水塘边沿的阔叶植被上乃至地上迁移,抱对之后则爬向周围的树丛等地,选择垂向水池一边的枝叶,雌性用后肢将阔叶卷起,在雄性后肢的搅动下将泡沫卵产于其中。

26.棕褶树蛙

棕褶树蛙分布在缅甸一带和中国的云南地区。生活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半山区地带。棕褶树蛙体型很大,有的雌体长度能达到116毫米。其头顶是平的,头长和头宽相等;吻端略尖圆;超出下颌,吻棱显著;鼓膜明显,犁骨齿发达,略呈弧状。皮肤较粗糙。指、趾末端有吸盘及横沟,指蹼极发达,趾间布满蹼。在正常生活状态下,棕褶树蛙身体背部和指的背面呈暗绿色,头顶及头后夹杂有棕色斑点,体背及体侧无斑点;腹部为褐色并有一些深褐色斑纹。遇到天气寒冷的时候,它们就从树上下来,在水边活动。常在山溪旁的空心树上产卵。鸣声似“嘟、嘟、嘟”。

27.神秘的“X”——黑眼睑小树蛙

黑眼睑小树蛙分布在越南一带,在我国分布于云南地区。黑眼睑小树蛙体型较小,而且雄蛙的体型要小于雌蛙,雌蛙的身长一般在39毫米左右。雄蛙有单咽下内声囊。

它们的背部都有一“X”形背斑,这种“X”形背斑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在辨认的时候比较方便。浸液标本背面灰白色,腹面白色。头长和宽几乎相等,吻端尖,吻棱明显;鼻孔位于吻棱下方;鼓膜清晰;舌卵圆形,后端较宽,缺刻深;指间没有蹼,趾间有蹼。

28.白斑小树蛙

白斑小树蛙在我国分布于广西、西藏一带,生活在海拔850~1350米的山地、阴冷潮湿的林下灌木丛上或者是在水域边缘。

它们一般体型较小,不过有的雄蛙可以达到长度为33毫米左右。平常生活下,它们背部的污白色和黑色相间的斑纹比较明显。它们的前肢短,还不到体长的一半;后肢相对于前肢来说,比较粗壮;指、趾膨大成吸盘。头的长稍微要大于头的宽度;吻端高,吻棱不显;鼓膜圆形;舌前端狭窄,后端缺刻深;身体背部的皮肤比较光滑,没有小痣粒,不过有一些孔状的小点;下体的胸部、腹部以及股部都布满了平疣。

29.背上有几条纹——跳树蛙

背条跳树蛙分布在缅甸一带,在我国则分布于海南、云南一带。生活在海拔1050~1620米的芭蕉树下、稻草边、草丛中以及山边的草地上。雄蛙的身体长度没有雌蛙的长。有的雌蛙的长度在28毫米左右,不过雄蛙有单咽下外声囊,有雄性线。雄性蝌蚪背部没有斑点,尾巴末端尖细而修长。

背条跳树蛙皮肤很光滑,有很少的细痣粒。头的长度稍微要大于头的宽度;吻短而钝,吻棱明显;舌头较大,后端缺刻深;没有犁骨齿;鼓膜小而显著。成体的浸液标本为红棕色,背部及体侧有5条深色纵纹;前臂及股胫部有黑横纹;腹部为白色。

30.威宁蛙

威宁蛙在我国分布于贵州、四川和云南一带。生活在海拔1700~2950米的溪流、岸边草丛中以及树木叶子下面。它们体型较小,雌蛙的体长要比雄蛙的长,雌蛙体长40毫米左右。皮肤光滑,没有生囊,平常情况下,背面及体侧一般是橄榄色。鼓膜圆形;指端膨大,趾端稍微膨大有些像吸盘,有马蹄形横沟;趾间蹼缺刻深。它们的繁殖季节在每年的5月之前。

31.小角蟾

小角蟾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湖北、安徽、云南、贵州、西藏、四川、甘肃、陕西等地。生活在海拔550~2400米的山林溪流的石缝和草丛中。

雌蟾的体长要比雄蟾的长,雌蟾在36~49毫米,雄蟾体长在25~31毫米。雄蟾第一、二指背面有灰色婚垫;内有生囊;全身皮肤比较粗糙,散布有角质颗粒;体侧有许多小圆疣;腹部的皮肤比较光滑。平常生活中,全身为棕红色,鼓膜是棕色,腹面有大小不等的圆斑;头的宽度稍微要小于头的长度,吻端为盾状,向前突出;吻棱为角状;颊部稍微有些凹入;鼓膜圆;无犁骨齿;舌后端微缺;瞳孔椭圆纵置。

蝌蚪身体上密布着雀斑,位于头顶部的唇是漏斗状。

32.黑耳蛙是黑色的吗?

国外,黑耳蛙分布在菲律宾一带,在我国则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和云南一带;黑耳蛙生活在湍急的水沟之中。雌蛙体长在61~65毫米,雄蛙有生囊。黑耳蛙身体细长,头长要大于头宽,吻端钝圆而略尖,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指端吸盘扁平,吸盘上的横沟不明显;趾端都有吸盘,横沟清晰。蝌蚪吻部略尖圆,眼睛在头的背面,尾鳍薄而透明;皮肤光滑,背侧褶细直;口角后端颌腺明显;后肢背部小痣粒排列成行;浸液标本背面浅棕灰色,鼓膜处有极显著的黑棕色三角形斑;腹面白色,胸部两侧具有不明显的成团小黑点。

33.歌声嘹亮的动物——花狭口蛙

花狭口蛙分布在我国的福建、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由于它们很善于挖掘,生活的场所一般在土穴或者树洞中,叫声高亢有力,身体的长度一般在70毫米左右;一般情况下,身体的背部颜色是棕色,呈三角形状,在三角形的外边有一条深色带纹,两者之间是镶以黑线纹的浅黄棕色带纹,腹面为黄白色,密布棕色小斑点。它们的体型肥硕粗大,头的宽度要大于头的长度,吻端钝圆,吻棱不显,鼻孔靠近吻端,鼓膜不显,上下颌没有牙齿,也没有犁骨齿,嘴大,后端宽无缺刻。在繁殖季节到来的时候,产卵在临近的水源,卵浮于水面上,一直等到变态完成。大约12天的时间便可以完成变态。

34.和猫相似的两栖动物

胸腺猫眼蟾在我国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等地,生活在海拔2800~4100米的高原河谷的泉水源头。胸腺猫眼蟾个体较大,但是数量不多,身体肥硕,头很宽也比较大,吻宽圆,吻鳞钝,没有鼓膜,上颌与犁骨无犁;吞后圆形。体背橄榄色,布满了许多平疣,但是腹面光滑,腋腺明显,股外侧有米黄色小颗粒。眼间呈“三角形”斑;咽喉为肉色,腹部为蜡色;瞳孔纵置,虹彩密布黄点。

雄蛙比雌蛙的身体长,雄蛙体长一般在61~85毫米之间,雌蟾的体长约63~81毫米。它们的卵呈环状,蝌蚪体长在73毫米左右。身体背部是浅棕色,尾巴是黑灰色。

35.雨后的歌唱者——你知道是谁吗?

云南小狭口蛙分布在我国的四川、贵州、云南一带,生活在山区靠近水源的地方。云南小狭口蛙群体的数量很多,雨后鸣叫声相当的大,这样也很容易捕捉到。雌蛙体长在48毫米左右,雄蛙没有雌蛙的体长。

云南小狭口蛙平时生活中背部为土棕色,且有米黄色细边的深棕色斑纹对称分布,到了两眼之间,呈倒置三角状,后端在枕部分叉,向两侧斜行至胯部,体侧各有一条与之平行的深色斜纵纹;胯部有一对醒目的深色眼点状斑;四肢都有横纹;腹面全为不规则云状斑,咽部色深。蝌蚪体扁平。前肢长;眼睛很小,位于头部两极侧;口位于吻端,无唇齿或角质颌,口缘膜状;鼻孔黑点状,相距很近;舌圆形,吻短而圆,不超出下颌;皮肤光滑。

在每年的繁殖季节到来的时候,它们把卵产在水塘岸边的水草上或者在水塘内的树枝上,单行或者成片地粘连在一起,卵径在1.5~2.0毫米之间。6月份左右,在水塘周围可以采到它们的卵以及蝌蚪。

36.红蹼树蛙

红蹼树蛙在我国分布在广西、云南、海南、西藏等地,生活在海拔80~2100米的热带地区,经常活动在草丛、茶树、灌木丛、小乔木上,在水塘、水沟等地方也能见到它们。以瓢虫、蝶类等的幼虫为食。蝌蚪全长47毫米左右,头长18毫米左右,尾长29毫米左右,后肢芽9.2毫米左右。成体的雄蛙体长大约34毫米左右,雌蛙48毫米左右。

红蹼树蛙体型扁平,头长大于头的宽度,胯细,舌头很窄,瞳孔横置,指端有吸盘和横沟。背部皮肤光滑,一般情况下背部颜色是红棕色,上有不明显的深色斑纹,并有一深棕色斑。四肢有深色横纹;趾间蹼为猩红色;腹面是黄色。成体腋部及体侧各存一对黑斑。体背棕褐色,体腹面浅灰棕色,尾肌浅棕色,尾鳍透明,体侧、尾肌及尾鳍上有棕黑色细斑。

37.女贞子树上的“居民”

黑蹼树蛙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等地,栖息在海拔1000米的热带雨林中,在干旱季节就来到森林中生活,到了雨季则会出现在水塘附近的灌木丛、草丛上,甚至还会在公路上活动。

黑蹼树蛙成体细长而有些扁平,雄蛙的长度要小于雌蛙的长度,雄蛙体长在69毫米左右,雌蛙约83毫米。头宽,鼓膜圆,舌梨形,后端缺刻深;瞳孔平置。前肢较长,体背皮肤平滑,体侧、胸腹及股后满布小圆疣,股腹面小圆疣间杂以较大的圆疣;四肢有绿色横纹,瞳孔暗褐色。

每年的6月份是它们的繁殖季节,主要在女贞树以及其他阔叶树上能看到它们的卵泡。

38.你见过宝兴泛树蛙吗?

宝兴泛树蛙分布在我国的湖南、云南、四川一带,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静水坑等地。

宝兴泛树蛙身体肥硕,头较宽,雌蛙体长67毫米左右,雄蛙略小于雌蛙的体长。雌蛙的吻端高而圆,雄蛙吻端斜尖,它们的鼓膜很小但可以很明显地看见。皮肤有些粗糙,背部皮肤颜色是绿色,上有不规则的棕色小斑点;腹面是乳白色或者有一些很不规则的黑点。

每年的4~6月是它们的繁殖季节,卵泡是乳白色,隐藏在草皮或石头下。蝌蚪灰棕绿色,杂有金黄色小点,口角两侧各有一条乳黄色条纹。

39.白颊小树蛙

白颊小树蛙的独特之处是眼下方颊部有银白色宽常纹。白颊小树蛙在我国分布在云南地区,栖息于海拔1040米的潜水池塘旁边的树枝上。白颊小树蛙体型小,纤细,体长在26.8毫米左右。在晚上,叫声就像弹琴的声音,非常优雅。

白颊小树蛙头较长;指较长而扁;舌较窄长;吻尖长,呈三角形;没有犁骨齿;皮肤背面光滑,背部有很小的小黑点;上眼睑有少数较大疣粒;颞褶细而清晰,一直达到肩上方;四肢很细微的小痣粒;前后肢的背面有较大的黑点,全身大部分区域被深棕色浅纹所覆盖;腹面是白色。产下的卵以堆状分布。

40.小巧玲珑——锯腿小树蛙

锯腿小树蛙的显著特征是前臂的皮肤有锯齿状突起。

锯腿小树蛙在我国的分布地区是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生活在海拔800~1500米的山区灌木丛中的树叶上或者草丛中。以捕捉林间的虫害为食物,雄蛙的体长在32毫米左右。

锯腿小树蛙身体小,头长和宽几乎相等,舌头小,呈椭圆形,皮肤粗糙。身体的背面有大小不同的痣粒或疣粒;在平常情况下,身体背面是棕褐色或者橄榄褐色,侧面为绿色,有黑褐色的斑纹,腹面灰白色,四肢的背面有黑褐色的横纹,两眼之间也有一道深色横纹。蝌蚪体背灰棕色,腹面灰色。

41.在湖广一枝独秀——金秀小树蛙

金秀小树蛙在我国的分布地区是湖南、广西一带,生活在海拔1300米茂密的树林间。雄蛙的体长要小于雌蛙的体长,雌蛙的体长在30毫米左右。体型很小的金秀小树蛙,却很粗壮,头的宽度和长度几乎相等。舌头较大,后端缺刻深,没有犁骨齿。皮肤粗糙,全身各部分几乎都分布不均匀的疣粒,背面的颜色是棕褐色,肛部有矩形黑棕色大斑,腹面浅灰棕色。

42.香蕉叶子上的小使者

侧条跳树蛙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我国的分布地区是广西、西藏、福建、海南、云南等地。栖息于海拔1300米左右的水塘附近的芭蕉叶、香蕉叶等树叶上。

侧条跳树蛙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尖,鼻孔略近吻端,舌头很大,后端缺刻深,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鼓膜紧接眼后,不甚显著,但轮廓清晰;没有犁骨齿;背部颜色由深绿到浅黄,满布均匀的棕色小细点;体侧有一浅黄色纵纹,上面有极稀疏的细点;自吻端沿吻棱至浅黄线下方为深棕色纵纹;颌线及体侧亮黄色;腹面白色。

雄蛙的体长不及雌蛙,雄蛙的体长在23毫米左右,雌蛙的体长在25.7毫米左右。它们的鸣叫声相当的尖锐而且高亢,短促,每年的7月是其繁殖季节,这个时候,它们把卵产在芭蕉叶上,卵的直径大约1.5毫米。

43.绿叶丛中一点黑——黑带蛙

黑带蛙最显著的外形特征是身体侧面自吻端至跨部有一条黑色宽带纹,黑带蛙分布在泰国、越南、缅甸等地,在我国分布于云南一带,生活在西双版纳丘陵地区的小溪岸边、枯枝烂树叶下或草丛中。

一般情况下,背面为红棕色或灰棕色,有小黑点分布背上;上颌缘色浅;由吻端或鼻孔处始,经上眼睑外缘、鼓膜上方、沿背侧褶至胯部有一条黑色带,不间断地向后延伸;身体的侧面为浅灰棕色,上面布满黑色花斑;四肢背面的颜色与背部的颜色相同,但是相对来说很浅,也有黑横纹;股外侧布满了黑色云斑;腹部的颜色要比背部的颜色深,在咽喉部、胸部有黑灰色大斑点。蝌蚪身体宽度大于身体高度;吻端圆,眼位于头背侧,出水孔位于左侧。

它们身体稍微呈扁平,雄蛙体长42毫米左右,要比雌蛙略短,雌蛙体长大约47毫米左右。蝌蚪体全长43毫米左右,尾长25.5毫米左右,后肢芽4.6毫米左右。它们的头长大于头宽,鼻孔位吻眼之间;眼睛之间的间距要小于眼和鼻之间的间距;鼓膜明显,要小于眼睛,犁骨齿短,位内鼻孔中间后方。指较细长,皮肤较光滑,背部有许多细痣粒和少数小疣,体侧疣大且较多。

另外,它们的卵成片状,可黏在水草上。

44.会变色的两栖动物

昭觉林蛙分布在我国的山西、江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栖息于海拔1150~3340米的山岭地带近水域等地。体型中等大小,雄蛙的体长为56毫米左右,稍微小于雌蛙的体长,雌蛙为59毫米左右。蝌蚪体全长在52毫米左右,头体长为18毫米左右,尾长约34毫米,后肢芽18毫米。每年的3~8月是它们的繁殖季节,卵径1.7~1.9毫米。

在生活中,它们身体的颜色会有变异,背面一般是黄棕色或是棕色或为深棕色,偶尔布满一些橘红小点;两侧褶间有不规则斑纹;两眼间有横纹;体侧为蓝灰色,疣粒上布满黑色不规则的小斑点;腹面为乳白色或乳黄色,靠近胯部的地方为橘红或橘黄色。

昭觉林蛙的头长要大于头宽;颊区下凹,颊面向外倾斜;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鼓膜大,差不多为眼径的2/3;犁骨齿团呈椭圆形,位于鼻孔内后方;舌是梨形,后端缺刻深,皮肤平滑。

45.表里不一的家伙——双团棘胸蛙

胸部有成片的黑色角质刺,成左右两团的蛙叫双团棘胸蛙。

双团棘胸蛙分布在我国的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它们的成体生活在海拔1500~2400米的山溪或隐蔽的水沟内;而蝌蚪则生活在山溪中。它们的体型很大,雌蛙在95毫米左右,雄蛙一般在98毫米左右。

双团棘胸蛙的头扁平,鼻孔的位置和眼睛比较近,鼓膜不清晰,舌头为卵圆形,前肢短,前臂和指长不到体长的一半。雄蛙的前臂比较粗壮,最宽可达到27毫米。它们皮肤粗糙,身上有圆形疣并以纵行排列,中间还有小黑刺,头、体、四肢等部位还有一些分散的黑刺疣。

其身体的颜色随着环境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为深灰棕色或黄棕色;腹面是灰白色或浅黄色,散有灰色斑,咽喉部及股部更为明显。其卵成串,卵径4毫米左右。卵产于水淹没的石下,粘连成串,一端附于水的石块上,另一端悬于水中。由于其肉质鲜美,目前有许多人工养殖基地。

46.背负着“臭”字闯天下的无指盘臭蛙

无指盘臭蛙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一般栖息在云南海拔720~3200米的小溪之中,小溪旁边一般有草丛。白天它们躲藏在石头缝隙或者草丛当中,有的待在小溪的岸边。若受到惊吓,马上回到水中或者躲藏在洞穴之中。

无指盘臭蛙头顶扁平,头的长宽几乎相等;鼻子和眼睛之间的间距很大,鼻孔位于吻眼之间或近眼;鼓膜较大;前肢粗壮,前臂和手不到头体的一半;身体背面皮肤光滑,有凹凸不平的细颗粒成网状,有的是扁平疣粒;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比如是头侧、体侧等部位,有疣粒分布;雄蛙的疣上有成丛的小白刺;雌蛙的刺少,相对来说比较光滑;其身体颜色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为浅棕色,背面有暗绿色网状斑纹,或“之”字花斑。腹面颜色浅黄、灰黄色或灰褐色;四肢腹面有灰褐色斑。

一般来说,它们的体型较大,雌蛙的体长要大于雄蛙的体长。产卵的地方一般在静水塘内,卵黏在塘的壁上,卵成块状,卵被胶囊包裹,雌雄蛙在卵堆附近活动。

47.云南臭蛙真的臭吗?

云南臭蛙分布在越南、缅甸一带,在我国分布于海南、云南、广西、贵州一带。生活在海拔200~2060米的森林地带或者是比较阴暗潮湿的溪流边。

云南臭蛙的头扁平,头的长度要大于头的宽度;吻棱较明显,颊部略向外倾斜,颊面凹入;鼓膜显著,约为眼径的40%~50%;鼻间距大于眼间距,鼻孔位于吻眼之间或略近眼;舌后端缺刻深。

前肢强壮,指长,指端扩大称为吸盘。

身体背面皮肤粗糙,布满凹凸不平的细颗粒或疣粒。其身体的颜色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为暗绿色,夹杂着黑褐色或一些斑点,也有的会连成不规侧的网状斑纹,腹面是灰黄色,股腹面有大斑点;股后下方及肛两侧以及跗足背面为橙黄色,掌蹠面紫灰色。

它们属于一种大型的蛙类,雌蛙的体长在100毫米左右,雄蛙的体长要小于雌蛙的体长,一般在74毫米左右。喜欢栖息在溪流旁边、长有绿色苔藓等植物的岩石上或者蹲在灌木丛中的石块、草地上,在受到惊吓等突发情况下,马上会跳进溪水当中,或者藏在石缝当中。

“臭蛙”只是当地人对它们的一个称呼,它们其实并不臭。

48.红绿相间,想不起眼都不容易——绿点湍蛙

绿点湍蛙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地区,生活在海拔400~2340米的热带、亚热带山区。喜欢附在小瀑布旁边的石头上。

绿点湍蛙体型大,头宽,颊面内陷,眼间距小于上眼睑宽;鼓膜小但很明显;舌头大,呈长圆形,后端深缺。通身背面皮肤光滑,无背侧褶,褶明显,眼下、鼓膜下方及口角有疣粒,腹面及股后疣粒较多。体背、四肢背面是红褐色,上有绿色圆点,四肢背面有绿色横斑;腹面及四肢腹面是灰褐色。

49.山溪中的潜伏者——棕点湍蛙

棕点湍蛙在我国的分布地是四川,喜欢生活在2100~3200米的山溪内。每年的5月份是它们繁殖的最佳时期,卵为团状,卵径4毫米。

棕点湍蛙体型一般,不算大也不算小,雌蛙的体长为74毫米左右,雄蛙的体长稍微小于雌蛙长。头的长、宽几乎相等,鼓膜很小不显著,鼻孔位于吻眼之间;没有犁骨齿;趾间全蹼;皮肤比较光滑,身体的颜色一般为深绿色,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棕色斑点,斑点的周围镶有浅绿色的细边;体侧有不规则棕红色小斑点;四肢有棕色横纹;腹面灰黄色。

50.小不点的华西雨蛙

华西雨蛙在我国有两个亚种,分布在四川、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属于一种小型的蛙类,雄蛙的体长只有28.0~36.0毫米,雌性体长34.5~40.0毫米。生活在海拔750~2470米的静水水域或稻田附近的草丛甚至树叶上。

它们的头较宽,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或上眼睑之宽;鼓膜很圆,舌较圆而厚;后端微有缺刻,犁骨齿两小团。前肢细长,指端有吸盘及横沟。

每年的5~6月份是它们的繁殖季节,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见到雌雄抱对。差不多在雨季来临时,它们的繁殖达到最佳状态。卵产于离水源较近的地方,比如水塘、水田、水池之中。选择冬眠的场所一般是在水域或泥土穴内。

生活中的华西雨蛙,背部的颜色一般为绿色或者暗绿色,并有紫灰色略带金黄的线纹贯穿全身,体侧、股侧后方及胫跗内侧有极为醒目的黑色斑点;胯部线为橘黄色;腕,掌、指、胫、足各部的外侧均为金黄色或紫灰色;腹面乳白色;雄性咽部灰黑,雌蛙是金黄色,头侧线纹为棕色;手足等部分为浅棕灰色,前臂及胫外侧有白色纹线。

51.哀牢蟾蜍,你知道吗?

哀牢蟾蜍生长在我国的云南一带,具体的地方,目前只发现一个——云南双柏丘家坝的海拔2550米的竹林及2600米的水沟。

哀牢蟾蜍腹面呈现浅黄色,雌性喉部色浅,雄性多少稍带雾状暗斑,其余胸腹和四肢腹面有暗色斑纹约占1/3.指趾端颜色很浅,掌突和蹠突也是。浸液标本背面颜色变暗,腹面浅黄白。头宽,吻端钝圆,鼻孔高,位近吻端;头顶平坦;眼间距大于鼻间距;没有鼓膜,没有耳柱骨和咽鼓管;没有犁骨齿;舌头窄长,后端较宽圆。四肢细弱,指细长。身体的背面密布疣粒,其间散布小瘰粒。一般情况下,它们的身体一直为黄绿色,耳后腺侧下有不太明显的暗色斑纹2~3个或连成细线状。颌缘有不明显的暗色斑纹。

哀牢蟾蜍体型适中,雌蛙的体长要大于雄蛙的体长,雌性体长在52~55毫米之间,而雄蛙的体长在40毫米左右。以吞吃各种昆虫来充饥。

目前,对于它们具体的产卵季节尚不明确,据推测,产卵季节在每年8月中下旬。

52.从沼泽地发出的“咯——”的叫声,是求救信号吗?

贡山猫眼蟾在我国分布的地方只有云南一带,生活在海拔2500~3000米的沼泽地。由于它们分布的地域很窄,导致了其数量极少,我们应该加大对它们的保护力度。

贡山猫眼蟾的体型适中,雄蟾体长47~57毫米,雌蟾49~60毫米。但是很肥硕,头宽,吻钝圆,吻棱显著,瞳孔纵置,没有鼓膜,没有犁骨齿,舌头厚而圆。

趾间无蹼。背部粗糙,分散布满很多的圆疣。下颌地方有黑刺。一般情况下,背部颜色为清灰色,有3条褐色纵纹;腹面浅灰色,有云状深色斑。

贡山猫眼蟾在每年的6月份进行繁殖,鸣叫声为“咯——”,单一而低沉,并不是求救信号,而是借此声音吸引异性的注意。

53.“∨”形图案带来怎样的秘密?

峨眉角蟾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一带,栖息在滇中及海拔1650~2400米的亚热带绿阔叶林中小山溪旁,环境闭塞而潮湿。不过,这正是它们所喜欢的地域。

峨眉角蟾头宽大于头长;吻棱显著;颊部内斜至颌缘;鼻孔位于吻棱下方,距眼近,距吻端远;眼睛的直径要短于吻长;鼓膜表层的皮肤上,有很多的小疣分布,可看见其圆形轮廓,颗褶细,后端膨大,鼓膜上方弯曲成角;犁骨棱细长,末端有粗齿3~5粒;舌宽,牙齿无缺刻。前肢健壮,指有些扁平;身体背部的皮肤比较光滑,但有一个由角质颗粒组成的“∨”形图案,其实这三合一的“∨”形图案并没有什么秘密,只是在辨认它们的时候比较好区分;背部及头侧散布有角质颗粒。体型中等大小,雄蟾体长48~57毫米,雌蟾55~67毫米。繁殖季节在每年的5月份。

54.浑身花纹的白颌大角蟾

白颌大角蟾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等地,生活在海拔1400~2100米的中山阔叶林山溪中。

它们通体背面皮肤光滑,有极小的痣粒分布其中,痣粒顶部有白色或黑色角质颗粒;背部的痣纹是棕色;体侧腺疣多为鲜黄色,或前缘或后缘为棕黑色;肛下至股外侧下半部、胫外侧多呈云状斑纹,斑纹边缘界限清晰;附足底部为棕黑色。下颌缘有许多以浅色为核心、以灰黑色镶边的斑纹;咽喉部位、胸部、腹前部散布灰黑色斑纹;后腹部、股腹面是肉红色,或是浅黄色。

白颌大角蟾,头长,而且头的宽度明显比头的长度大,鼻孔位于吻棱下方吻眼之中点上;眼大,眼径略短于吻长,为体长的60%~70%;鼓膜呈椭圆;犁骨齿2小团,间距大;舌宽圆,后端微缺。

白颌大角蟾属于体型大的一种,雄蟾体长58~68毫米,雌蟾体长74~80毫米,很明显,雌蟾的体长要大于雄蟾的体长。但是雄蟾能发出宏亮的“咯-咯-咯”声,雌蟾则不能。

它们喜欢夜间静伏在溪旁石块上,跳跃能力极强。

55.“h”状斑纹加上斑纹代表什么?

大花角蟾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地区,生活在云南景东无量山海拔1400~2100米的中山阔叶林带的山溪中和永德大雪山的山溪中。

由于它们的分布范围很窄,相对来说,其数量就极少,为我国的珍稀物种,应注意加强保护。

大花角蟾的背部皮肤光滑;体侧有圆疣;股外侧腺体存在。全身背面为灰棕色或紫酱色,头顶及背侧有深棕色的“h”状斑纹,这种“h”状斑纹并不代表什么,只是辨认它们更容易一些,下面的斑纹也是同理;头后散布不规则的棕红色及灰黄色斑纹;四肢背面为灰棕色。瞳孔黑而呈菱形;上颌缘灰黄色;从正前方看,吻端有斑纹。腹面有橘红色斑纹;胸部有3条纵行短黑斑。

大花角蟾属于体型大的种类,雄蟾体长89~96毫米,雌蟾在93~115毫米。头宽且极为扁平,顶部微凹陷;吻棱明显成角;颊面凹入;鼓膜隐于皮下,椭圆形;耳柱骨发育良好,末端呈喇叭形扩大,几为鼓膜面积的2/3;咽鼓管口小而咽鼓腔大;上唇内缘有齿状突起;没有犁骨齿;舌宽,后端具缺刻。前肢强壮,指长而略扁平,端部呈椭圆,第一、二指几等长,各指和腹面都是灰色肤棱,无关节下瘤。

56.小黑刺粒,确实影响形象

大蹼铃蟾在我国的分布地区是云南、贵州、四川一带,生活在云贵高原上2500~3600米海拔高度的中山及亚高山环境中,尤其与山溪相连的静水坑内。

大蹼铃蟾体型偏大,雄性一般45~72毫米,雌性49~63毫米。身体肥硕而且笨拙,很像蟾蜍,个体的变化没有固定,形态会随着所处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头宽略大于头长;吻圆,不明显地突出于下颌;吻棱不显,颊区斜达颌缘;眼小,仅为体长的10%左右;没有鼓膜也没有耳柱骨;犁骨齿有2短行,横置于内鼻孔内侧后方,彼此相距较近;舌端是圆盘状。前肢粗壮;体背及四肢背面腺质疣粒大,其间有众多小疣,耳后褶皱大而纵长;通身背面着生小黑刺粒。腹面皮肤光滑。

在每年的5月上旬至6月中旬是它们的产卵季节,它们习惯于分散单个卵。

57.小巧可爱的雨蛙

雨蛙分布在美洲的种类最多;欧洲、亚洲、北非古北界种类相对来说要少很多。在亚洲的大部分热带地区没有雨蛙。中国的雨蛙仅有9种,除山东、山西、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雨蛙肩带弧胸型,椎体为前凹型。非常适于树栖,指、趾末端多膨大成吸盘,末两骨节间有一间介软骨,是随着时间演化的一个例子。

中国的雨蛙体型较小。背面皮肤光滑,颜色为绿色;多生活在灌丛、芦苇、高秆作物上,在塘边、稻田及其附近的杂草上也能见到它们。白天匍匐隐藏在叶片上,到了黄昏或黎明频繁活动。蝽象、金龟子、叶甲虫、象鼻虫、蚁类等是它们的满意食物。

它们叫的时候,常常有1只雨蛙先叫几声,然后众蛙齐鸣,声音很响亮,特别是在下过雨以后。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初出蛰,4~6月在静水域内开始产卵,卵径1~1.5毫米,数十粒或数百粒卵成为1团,黏附在水草上。蝌蚪尾鳍高而薄,上尾鳍一般自体背中部开始;大约在5月下旬,有的就完成了变态;在9~10月开始冬眠。

中南美洲的雨蛙形态、生态和产卵习性呈多样化:头部皮肤骨质化(可防御干旱);产卵的场所有的在叶腋处,有的在树叶上、卵泡被叶片裹着,还有的在池内筑成泥窝之后产卵;雌蛙的背面皮肤在繁殖季节形成“育儿”场所,如有的背面皮肤褶叠成“囊袋”状(如囊蛙)、后端留有孔隙、卵在袋内生长发育,有的背周缘皮肤隆起形成浅碟状(如碟背蛙)、用以盛卵,也有的使卵完全裸露贴在背上;卵的多少和孵出期、蝌蚪的形态和生态,皆因属种而异;有的属于直接发育类型,孵出时已完成变态。

58.体型大、凶猛的南美牛蛙

南美牛蛙分布在南美一带,自洪都拉斯起,南至哥伦比亚沿岸地区及巴西北部,西至秘鲁及厄瓜多尔。

南美牛蛙雄性体长140~169毫米,雌性125~181毫米。它们的食物主要是各种节肢动物或其他蛙类。它们喜欢生活在原生林床的周围,属于大型蛙类,一般在晚上出来活动,在近水的林床上挖掘泡巢,并产下约1000颗卵。

南美牛蛙的外表和习性都与北美牛蛙类似,体型大而凶猛,但二者没有什么亲缘关系。

59.我国的特有种类——崇安髭蟾

崇安髭蟾的雄性上唇有2枚锥状角质大黑剌,似胡须,故名髭蟾。

崇安髭蟾是我国的特有种,仅分布在我国,肩带弧胸型,头部很宽且扁,口大、舌头大、眼睛大;上颌有齿;瞳孔纵置;身体背面的皮肤有小细疣粒,构成网状细肤棱;四肢背面多成纵行,指、趾腹面有粗的纵肤棱;胯部大部分会有月牙形的浅色花纹。

崇安髭蟾喜欢生活在海拔700~1800米的茂密树林以及山区。白天的时候很少出来活动,藏在石头的缝隙之中、土洞、杂草或者树根底下。到了晚上出来活动,一般是出来觅食,其捕食对象是叩头虫、蟋蟀、蝽象等。

崇安髭蟾的蝌蚪体型很大而且粗壮,全长可达到100毫米以上。后背与尾根部交界处,一般均有醒目的浅色的Y字形斑。主要的食物是藻类,有时候也吞食小蝌蚪。它们变态需要的也时间比较长一些,一般1~2年才能完成变态。

60.塞舌蛙将告诉你什么是全能

塞舌蛙分布于印度洋中的塞舌尔群岛,体长约为2.5厘米,身体为浅褐色,脚趾上既没有吸盘也没有蹼,生活在山区茂密的森林,属于路栖的生物。每年的雨季是其繁殖的季节:它们将卵产在陆地上,当卵孵化成蝌蚪时,蝌蚪会滑到雌蛙的背部,并用自身的黏液黏在雌蛙的背上,直到变成小娃才离开母亲的背部。塞舌蛙蝌蚪是不需要进食的,其体内卵黄囊可以维持它们的养分。

61.不想被我们了解更多的疣蛙

疣蛙分布在南美洲北部的疣蛙,是一种小型的树栖蛙类,属于卵生。以昆虫为主要食物。

62.丽红眼蛙的眼睛是不是哭红的?

丽红眼蛙分布在中美洲一带,是一种喜欢在晚上活动的树蛙。体长一般在7~8厘米之间,身体背部的颜色是绿色,腹部为白色,脚掌为橘色,眼睛呈鲜红色,瞳孔呈纵向细长型,和猫眼很相似。它的这个美丽的名字,就是来自于它的鲜红色的眼睛。

63.南非的幽灵蛙

南非幽灵蛙,又被叫作南非鬼娃,仅生活在南非地区的墓地,并因此得名。它长着较大的趾垫,利于在岩石之中攀爬。

64.洞螈火蜥蜴

洞螈火蜥蜴是一种弱视动物,没有眼睛,全身透明,终生栖息在地下水形成的暗洞内,时常将鼻孔伸出水面呼吸空气,通过气味特征搜寻猎物。很奇怪的是,它们在光照下,肤色可变成黑色,回暗洞后,肤色又恢复原状。令人惊奇不已的是,在不进食的情况下,竟可以存活10年。

65.柔卵齿蟾

人们只在波多黎各东部的丘陵地带发现过,柔卵齿蟾。目前,由于天敌增多和壶菌影响,该类蟾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了80%。

66.墨西哥的无肺火蜥蜴

墨西哥无肺火蜥蜴主要生活在墨西哥,没有肺,依靠皮肤以下的组织进行呼吸。墨西哥无肺火蜥蜴和其他一些物种一样,没有幼体发育阶段,成熟之后仍看上去像幼体。

墨西哥无肺火蜥蜴生长到18~24个月的时候,进入性成熟期。蝾螈雄雌间的交配行为是相当特殊的:雄性个体将其精液包在一个如胶囊般的精荚中,当排出体外时,便会在短短的时间内由雌体吸入体中,完成交配行为;出生的卵粒如青蛙卵,在外围有如胶状物质缠裹保护,以使幼体能安然地度过发育前期。陆栖型与水栖型的交替则发生于墨西哥无肺火蜥蜴部分的种类,栖息环境的改变一般造成其外形与色彩同时改变,例如六角恐龙的陆栖型与水栖型便是最常见到的例子。

蝾螈在科学研究领域大有用途,因为它们可以进行肢体再生。

67.马达加斯加的彩虹蛙

马达加斯加彩虹蛙,被叫作自然界的“伪装大师”,身体五颜六色,就像美丽的彩虹一样。当它遇到危险情况时,身体会快速膨胀,进行紧急伪装,它还能够攀爬到陡峭的悬崖石壁上。

68.马达加斯加的斑曼蛙

马达加斯加斑曼蛙又称小丑斑曼蛙。这种斑曼蛙别看体型小,但有剧毒,主要生活在马达加斯加高原地区。由于外表艳丽,经常被捕捉当作宠物饲养,栖息地又受到过度砍伐和人类定居等影响,其种群数量剧减,马达加斯加政府已经禁止其出口国外。

69.智利达尔文蛙

智利达尔文蛙主要栖息地位于智利和阿根廷一带,身体呈鲜艳的绿色,很容易与绿色树叶混淆,在1980年,该物种才被记录为新物种。

它们抚育幼蛙的方式与众不同。雄蛙用舌头将蝌蚪卷进喉咙,让蝌蚪在那里生长。当蝌蚪长到大约1厘米的长度时,雄蛙便张开嘴,让蝌蚪们跳出去。由雄性来抚育幼蛙成长,这是非常罕见的。

直到现在,还没有人拍摄到智利达尔文蛙的活体照片,而且,自20世纪以来,就再没被看到过,有人怀疑现在可能已经灭绝。

70.科罗澳拟蟾

科罗澳拟蟾,俗名澳洲夜宴蛙,又叫作欢蛙。它的体长一般约为3厘米,皮肤有少量疣粒,身体背面、四肢和肋部主要是明黄色或黄绿色,有黑色不规则斑纹,腹面是黑色、白色或黑色、黄色,模样十分可爱。科罗澳拟蟾就象澳洲原住居民,在参加一些庆典的时候,身上涂满了各种各样颜色,十分耀眼。

科罗澳拟蟾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一带,栖息在海拔较高的草地、林地、沼泽等地带。但是目前,它们仅生存在新南威尔士山区。它们喜欢躲在阴凉的地方,例如岩石、草堆中。雌蛙的长度约24~30毫米。没有鼓膜,有耳后腺,四肢短小,以甲虫、臭虫、蚂蚁等昆虫为主要食物。科罗澳拟蟾为了适应夏天高山的风天和热天,以及冬季寒冷的气候,它们演化出特殊的繁殖方式来保护自己。它们在夏天繁殖,一般雄蛙在地上,负责筑巢或者利用以前的老巢。雌蛙在巢的凹陷处产下10~38个卵。大约4个星期形成蝌蚪,但是它们并不会马上出来,要在卵果冻内大约待6~7个月的时间。冬天,在数米的积雪下,蝌蚪在果冻般的物质中,不会结冰。直到春天来临、冰雪消融或者春季降雨,它们被冲到附近的池塘里面,外部果冻溶化,6毫米左右的蝌蚪便游在水中。但蝌蚪还要在来年的夏天变成蛙。总之,每年夏末产卵,深秋孵化出蝌蚪,来年的夏天变成幼蛙。而幼蛙要变成成体需要4年时间,成年的蛙在冬季冬眠,隐藏在落叶、树皮、岩石、草地等下面。

可是,这种可爱的小青蛙却因传染病的盛行,目前只剩下约200只。它们的皮肤如果受到壶菌感染,会导致窒息死亡。

71.助产蟾蜍

助产蟾蜍因善于保护自己的卵而著称,即把自己产下的卵包裹在后腿之中。产婆蟾照理应是雌性癞蛤蟆的称呼,但实际执行产婆任务的却是雄性。在雌蟾排出一长串透明的卵带后,雄蟾就排出液体,使卵带里的一个个黑色的卵子受精,并把长长的卵带缠绕在自己腿上,趴在浅水塘里一动不动地哺育孵化。这个物种已有1.5亿年的进化史。

72.罗斯沼蟾

罗斯沼蟾,又被称为桌山魔蟾。这种蟾蜍只在南非开普敦的桌山发现过,生活在小溪、湿地和峡谷之中。由于桌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覆盖广,山火多发,游客不断增加,罗斯沼蟾的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另外,山间修建的一些蓄水池也使得溪水减少,蟾蜍产卵环境遭到破坏。目前它们的数量少之又少。

73.塞舌尔蛙

塞舌尔蛙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青蛙物种之一,被称为袖珍版的蛙类。其体长不会超过11毫米,仅相当于一个图钉的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