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馆漫游:海上历险探险
10540100000004

第4章

据悉,“冰城”建筑在一个圆拱形空间内,城市使用某种类似核能的能源,足以容纳2000人居住。

太空专家们称:这些生命代表的文化,已有5万年至10万年的历史,那时,人类尚处于穴居和茹毛饮血的洪荒时期。

而美国航空及宇宙航行局的科学家们进一步推测:“冰城”内的生命,可能是宇宙中一个已经消失的文化人群的后代。南极洲,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块谜团四伏的大陆。

海底肉弹

1994年5月,一艘名叫“黄蜂号”的美国核动力潜水艇在波罗的海执行巡逻任务时,突然发生了意外故障,失去控制的潜水艇急速下沉,艇内的23名船员被沉入海底43米处。由于海水压力过大,他们根本就不能出去,即使能出去,强大的压力会把人压成肉饼。可是如果困守在艇内,用不了多久,人人都会因缺氧而死。艇长米盖罗尼在启动通气盖时,被铁盖子猛地击中头部,立即倒在血泊中死去。在紧要关头时,失去了主帅,大家更是惊慌失措,乱成一团,感觉死神离他们越来越近了。就在这关键时刻,忽然有人用高亢的嗓音说:“伙计们,大家不要乱,静下来动动脑筋,可能我们会在绝处逢生的!”众人的眼光集中盯在这个说话人的身上,才发觉讲话者是炮手贝利,尽管他只有28岁,可是在艇内已经工作了8年,是个老练而出色的炮手,他的特点就是头脑灵敏,临危不乱。“伙计们,我宣布,从现在开始,由我担任代理艇长大家都要听我的指挥!”贝利的果断和冷静,使大家镇静了下来,大家不约而同地纷纷点头,表示愿意听从他的指挥。大家一起开动脑筋,主意一个接着一个地提出来,但不是不切实际,就是不具备所需条件无法实现。贝利也渐渐焦急起来,他心神不宁地在舱内来回徘徊,上牙咬着下唇,双眉紧锁着,眼光突然停留在一箱鱼雷。蓦地,他的脑海中闪过了一个念头:鱼雷可以从炮口发射出去,能不能把人当作鱼雷从炮口发射出去呢?贝利把自己的设想说了出来,伙伴们听后顿时吓得目瞪口呆,人当作“海底肉弹”从炮口发射出去,这在人类海军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贝利镇静地说:“人和鱼雷粗细差不多,所以肯定能从鱼雷发射管中发射出去,我可以把射程控制在43米左右,使人安全地到达海面。”“可是这样做安全吗?”一位名叫杰森的船员胆战心惊地问。“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贝利炯炯有神的目光扫过杰森,语气坚决地说,“关键就要看我们的毅力和勇气了!胆小的在后面,胆大的在先上!”大家呆了几分钟后,不得不同意试试贝利的设想,因为舱内的氧气已用得差不多了,除了冒险执行这个方案外,没有别的选择了。接着,贝利简单地把要求说了一遍:“把活人当作鱼雷发射,每个人在被发射前,必须排清肺部的所有空气,再屏气半分钟,否则,活人就会因肺部扩张而爆炸,就像海底的鱼不小心窜到海面上内脏爆炸一样。”看到有些船员满脸惊恐的样子,贝利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用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去争取!开始准备,氧气已经不多了!”第一个站出来的是潜水员罗伯逊。他在呼完肺部空气后,马上屏住了呼吸,不一会儿,他的脸开始变红,转而由红变白。他发现自己有点支持不住了,但他还是咬紧牙关屏住气。就在这一刹那间,贝利按动了鱼雷炮的开关,透过观察孔,贝利看到鱼雷炮的炮管以强大的气流排开了周围的一小片海水,紧接着,一个黑影从涂有塑料防水胶的发射管口冲出,一眨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罗伯逊被发射出去,不过是死是活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进行得很顺利,船员一个接一个地被鱼雷发射到海面上,连“胆小鬼”也被送了上去,最后只剩下贝利自己一人了。这时除了他自己外,潜艇内已别无他人,所以他只有靠自己来按动电钮了。此时舱内的氧气已消耗殆尽,如果他不能在5分钟内把自己发射出去,那他就要留在海底做“烈士”了。他长长地做了个深呼吸,然后慢慢地往外排气。他竭尽全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当肺部的空气被他一点一滴地挤完后,他马上开始凝神屏息地启动了开关,迅速钻入了炮膛。“轰”的一声,贝利只觉得自己的身子在向上猛飞,他的耳朵有点痛就像是飞机迅速拉升时的感觉那样,一刹那,他的耳朵听到了的水声,他睁开眼,发现自己已经在水面上,真是不可思议!贝利看到水面上有好几个头在一上一下,他知道这是他的战友们,他高喊:“我也上来了!”……南极探险

1是谁发现了南极?

数百年来,各国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和科学家,奔向南极洲,有的将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贡献于南极大陆的发现。但谁是第一个发现南极大陆的人?迄今仍有很大争议。这一方面是客观的原因,年代久远,证据不充分,另一方面则是主观的原因,涉及到有些国家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和民族尊严等。英国探险家库克,经过两次环球航行后断言,不可能存在一个富饶的南方“未知大陆”,但后来却有些人拼命证明他是第一个发现南极大陆的人。俄国的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看见了靠近南极大陆的亚历山大一世地,但有些人却说他们不知道看见的是什么。但是这些早期南极探险的先驱那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毅力,是值得称颂和学习的。他们的业绩,不但名垂于史册,而且还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探险家和科学家,投身于南极科学考察事业。

2最早去南极探险的是哪些国家的探险家?

最早寻找南方“未知大陆”的有英国、俄国、美国和法国。

英国的詹姆斯·库克,在1768年率船开始寻找南方大陆,首次环绕南极航行,驶进南极圈,抵达南纬71度10分的海域,他是南极探险的先驱。英国的威廉·史密斯,在1819~1821年,5次率船到南极海域航行,发现了南设得兰群岛。俄国的别林斯高晋,在18l9年率船到南极,驶入南极圈,环绕南极航行,几经航行,在1821年发现距南极大陆不远的彼得一世岛。美国的纳撒内尔·帕尔默,在1820年率船驶向南设得兰群岛海域,继续航行,发现南极半岛。英国的詹姆斯·威德尔,在1822年率船向南极挺进,创造了南行的新纪录,到达南纬75度15分的海域。法国的迪蒙·迪尔维尔,在1839年向南极进发,在南极圈附近,发现一条海岸线,并登上岸边。

英国的詹姆斯·罗斯,在1840年开始,率船驶抵南纬78度11分的海域,又创向南航行的最高纪录,发现了大陆冰障和两座火山以及多个群岛岛的,并寻找到南磁极,进行了精确的测量。

3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是谁?

1911年12月14日,挪威着名极地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历尽艰辛,闯过难关,终于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人。

阿蒙森从小喜欢滑雪旅行和探险,他是世界西北航道的征服者,曾经3次率探险队深入到北极地区。1897年,他在比利时探险队的航船上担任大副,第一次参加了南极探险活动。1909年,当他正在“先锋”号船上制订征服北极点的计划时,获悉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已捷足先登,他便毅然决定放弃北极之行的计划,改变方向朝南极点进发。1910年8月9日,阿蒙森和他的同伴们乘探险船“费拉姆”号从挪威起航。他在途中获悉,英国海军军官斯科特组织的南极探险队,也是以南极点为目标,早在两个月前就出发了。这对阿蒙森来说,是一个不是挑战的挑战,他决心夺取首登南极点的桂冠。

经过4个多月的艰难航行,“费拉姆”号穿过南极圈,进入浮冰区,于1911年1月4日到达攀登南极点的出发基地——鲸湾。阿蒙森在此进行了10个月的充分准备,于10月19日率领5名探险队员从基地出发,开始了远征南极点的艰苦行程。前半部分大约六七百千米的路程,他们乘狗拉雪橇和踏滑雪板前进。后半部分路程主要是爬坡越岭,尽管遇到许多高山、深谷、冰裂缝等险阻,但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加上天公作美,他们仍以每天30千米的速度前进。结果仅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于12月14日胜利抵达南极点。阿蒙森激动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他们互相欢呼拥抱,庆贺胜利,并把一面挪威国旗插在南极点上。他们在南极点设立了一个名为“极点之家”的营地,进行了连续24小时的太阳观测,测算出南极点的精确位置,并在点上叠起一堆石头,插上雪橇作标记,还在南极点的边上搭起一顶帐篷。阿蒙森深信斯科特很快就能到达南极点,而自己的归途又是相当艰难的,任何意外都有可能发生。于是,他便在帐篷里留下了分别写给斯科特和挪威哈康国王的两封信。阿蒙森这样做的用意在于,万一自己在回归途中遇到不幸,斯科特就可以向挪威国王报告他们胜利到达南极点的喜讯。

阿蒙森在南极点上停留了3天。12月18日,他们带着两架雪橇和18只狗,踏上了返回鲸湾基地的旅途。1912年1月30日,他们再乘“费拉姆”号离开南极洲,于3月初抵达澳大利亚的霍巴特港。

阿蒙森伟大的南极点之行,轰动了整个世界,人们为他所取得的成就欢呼喝彩。

4南极最伟大的探险家是谁?

罗伯特·弗肯·斯科特是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原先他既不是探险家,也不是航海家,而是一个研究鱼雷的军事专家。1901年8月,他受命率领探险队乘“发现”号船出发远航,深入到南极圈内的罗斯海,并在麦克默多海峡中罗斯岛的一个山谷里越冬,从而适应了南极的恶劣环境,为他后来正式向南极点进军打下了基础。斯科特攀登南极点的行动虽比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早约两个月,但他却是在阿蒙森摘取攀登南极点桂冠的第34天,才到达南极点,他的经历及后果与阿蒙森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虽然他到达南极点的时间比阿蒙森晚,但却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南极探险家。

1910年6月,斯科特率领的英国探险队乘“新大陆”号离开欧洲。1911年6月6日,斯科特在麦克默多海峡安营扎寨,等待南极夏季的到来。10月下旬,当阿蒙森已经从罗斯冰障的鲸湾向南极点冲刺时,斯科特一行却迟迟不能向目的地进军。因为天气太坏,虽值夏季但风暴不止,又几个队员病倒了,所以直到10月底,斯科特便决定向南极点进发。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探险队从营地出发。每天冒着呼啸的风雪,越过冰障,翻过冰川,登上冰原,历尽千辛万苦。当他们来到距极点250千米的地方时,斯科特决定留下他本人和37岁的海员埃文斯、32岁的奥茨陆军上校、28岁的鲍尔斯海军上尉,继续向南极点挺进。

1912年初,应该是南极夏季最高气温的时候了,可是意外的坏天气却不断困扰着斯科特一行,他们遇到了“平生见到的最大的暴风雪”,令人寸步难行,他们只得加长每天行军的时间,全力以赴向终点突击。

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他们忍着暴风雪、饥饿和冻伤的折磨,以惊人的毅力终于登临南极点。但正当他们欢庆胜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阿蒙森留下的帐篷和给挪威国王哈康及斯科特本人的信。阿蒙森先于他们到达南极点,对斯科特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一下子把他们从欢乐的极点推到了惨痛的极点。

此刻,斯科特清楚地意识到,队伍必须立刻回返。他们在南极点待了两天,便于1月18日踏上回程。半路上,两位队员在严寒、疲劳、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下,先后死去。剩下的队员为死者举行完葬礼,又匆匆上路了。在距离下一个补给营地只有17千米时,遇到连续不停的暴风雪,饥饿和寒冷最后战胜了这些勇敢的南极探险家。3月29日,斯科特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他说:“我现在已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越来越虚弱,结局已不远了。说来很可惜,但恐怕我已不能再记日记了。”斯科特用僵硬不听使唤的手签了名,并作了最后一句补充:“看在上帝的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

过了不到一年,后方搜索队在斯科特蒙难处找到了保存在睡袋中的3具完好的尸体,并就地掩埋,墓上矗立着用滑雪杖作的十字架。

斯科特领导的英国探险队的勇敢顽强精神和悲壮业绩,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历经艰辛,艰苦跋涉,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探险的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为了让人们永远地纪念他们,美国把1957年建在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北极探险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组织开展了北极地区海洋、空间、大气与气候、生物等领域的研究。1999年我国实施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2003年,我国又成功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直到2004年7月28日,中国的北极考察站——黄河站才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落成。

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在北极建立自己的科学考察站。黄河站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考察站为一栋两层楼房,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包括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等,可供20人至25人同时工作和居住,并且建有用于高空大气物理等观测项目的屋顶观测平台。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历时74天,航行13985海里,沿途克服了北极气候、环境恶劣和海冰变化明显加快等困难,圆满完成了“了解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和“了解北极变化对中国气候环境的影响”两个主要科学考察任务,初步建立了中国在北极地区的综合观测体系,开展了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地质、气象和大气化学等多学科的立体综合观测。

此次北极考察中,科考队员还创造了多项国内极地科考记录:首次在极地运用自行研制的水下机器人进行海洋观测,首次利用红外航空遥感技术测量水面、冰面温度,首次布放卫星跟踪潜标和海洋潜标,首次布放中国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跟踪浮标,实现了中国在极区卫星跟踪浮标零的突破。

在北纬78度24分的浮冰上,科考队还建起了中国最北的临时冰站,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综合观测,并横跨10个经度250公里,深入北极最厚的永久海冰区进行作业。“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也胜利进入北纬80度,实现了中国北极科考新的突破。

第一次深海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