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馆漫游:航海家档案馆
10539900000014

第14章

1520年11月22日,剩下的3只船驶离沙丁鱼河口,继续穿行海峡。历尽千难万险,终于11月28日,冲出了这条长达310英里的海峡,驶进了渺无边涯的“大南海”。从此,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欧洲人花了20多年寻找的海峡已经找到了,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在西边,在地平线的后面,就应是那物产丰富的香料群岛、日本、中国和印度。

为纪念麦哲伦的功绩,人们把他所发现的海峡称为“麦哲伦海峡”。这一发现使世界航海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奠定了环球航行成功的基石。

环球航行的成功1520年11月28日,船队驶出海峡朝西北方向行进,越过赤道转而向西。说来也怪,3个多月的航行,竟然没有遇到一次大风大浪,海面平静极了。船员们都说,这真是一个太平之洋啊!从此,“太平洋”的名字便为后人沿用至今。其实,太平洋并不太平,也有风浪,只是麦哲伦航行的路线在那个时候没有风浪罢了。

在15世纪之前,在欧洲人的地理概念中根本没有太平洋的位置。那些相信地圆说的人们,也无不认为大西洋彼岸是亚洲大陆,这也正是哥伦布至死不悔的知识背景。直到巴尔波亚发现“大南海”,西方人才知道这片水域,但它究竟有多大,还是个谜。麦哲伦事先心中也没有数,因此,他的估计也是错误的。他把香料群岛与马来西亚之间的距离拉长了一倍,而相对低估了太平洋的宽度。实际上,这片辽阔的水域占据了地球面积的整整三分之一还多,是一个比大西洋更加浩瀚的大洋。

船队在茫茫的太平洋上航行,虽然一路上风平浪静,减免了不少痛苦,但饥饿成了航行中更大的威胁。由于对航程估计不足,导致事先准备不充分,粮食、淡水严重缺乏,坏血病流行,使船队遭受了一场难以忍受的巨大灾难。难怪有人说,麦哲伦横渡太平洋,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忍耐上的功绩。

起初,还有面包干充饥,尽管它已发霉,长了蛆虫,又掺杂着老鼠尿的臭味,但无论如何可维持生命;淡水已变质发臭,但总还能供给人身体一点水分。后来连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总不能就这样饿死!有人说,牛皮可吃,这个建议给人们带点希望。他们把帆索上的包皮撕下来,在海水里浸泡四五天后煮着吃,才勉强解决了濒于饿死的危险;偶尔在船舱里捉到几只老鼠算是高级食品了。长期缺乏新鲜食物,坏血病蔓延,至少夺去了19人的生命。

面对茫茫大洋,何处是尽头?有人不得不建议返航。但麦哲伦坚定地说:“就算船上的牛皮全吃光了,我们还是要前进。”作为船队总指挥,他毫无怨言,永不消沉。他身体力行,每天清晨,跛着脚,拖着疲倦的身躯探视一个个从昨夜幸存下来的病人。

1521年3月5日,船队几乎陷于绝境。船上没有一点可供吃的东西了,甲板上惟有并排躺着的身体极度虚弱的水手。多少希望、期待,都将化为泡影。但无论怎样,船队仍然在前进。少数几个强壮的水手,在坚持值班、了望。就在第二天早上,了望人员突然发出震耳的喊声:“陆地!陆地!”人们满怀希望地向前驶去,不久,就看清了这是个有人居住的岛屿,而且还不止一个,是群岛。原来,这里是菲律宾群岛,这里物产丰富,人口稠密。他们先登上的是关岛。

过着原始生活的岛民,对突然来到的3艘大船很觉新奇,纷纷跑来观看。他们把许多食物送给这些不速之客,自然也随意拿走他们觉得新奇的东西。这激起了麦哲伦一行的掠夺性,他们用武力洗劫了村庄,并付之一炬。几天后,他们又在另一岛上获取了更多的食物。船员们的身体逐渐康复,可以继续西行了。

突然有一天,当船队在这里的一个海岛停泊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麦哲伦的注意:他的那个马来西亚奴仆,竟能和这里的居民交谈!麦哲伦恍然大悟。原来,他已来到了东方讲马来语的世界了,实际上已成功地环绕地球一周了。8年前即1513年,他离开了东印度群岛,越离越远,而今他又正在向它靠近。

已经到达东方,这激起了麦哲伦的传教热情。因此,他没有立即去摩鲁古群岛完成这最后一段航程,而在一个叫宿务岛的岸边临时设立了圣坛,由他的奴仆当翻译,向岛民讲道。麦哲伦的讲道颇能打动人心,不到一个星期,就有几十个头人和数百个平民要求洗礼入教,连宿务的酋长也来了。麦哲伦与这位酋长结成了“神圣同盟”,从而确立了西班牙在菲律宾群岛上的权威。

当时,只有马克坦小岛上的酋长不服教化。麦哲伦冒失地带领50来个船员,乘3只小艇前去小岛,企图以势压人,结果遭到顽强反抗。船员们纷纷逃回小艇,跛着脚压阵的麦哲伦腿上中箭,脸部又被刺伤,正欲拔刀回击,又因右臂受伤只能拔出一半,便被印第安人刺死。

麦哲伦一死,船员们与宿务岛上的土着人关系急剧恶化。5月1日,宿务岛的酋长假意请17名船员赴宴,席中大部分船员被杀害。

那些未赴宴的幸存者见势不妙,立刻解缆启程。现在只剩下113人,难以应付3只船的工作,况且“康塞普尼翁号”已损坏,便烧了它,驾着两艘船去寻找香料群岛了。

由于失去了麦哲伦的指挥,两只船漫无目的地在菲律宾水域漂泊了6个月,后来,遇到当地两只小船,才打听到摩鲁古群岛的位置。

11月8日,船队来到了提多尔岛。当船员们得知这就是朝夕盼望的香料群岛中的一个岛屿时,个个兴奋至极,齐谢上帝,鸣炮庆贺。至此,历尽艰难险阻,耗时25个月,梦寐以求的香料群岛终于呈现在眼前。

多么富饶的岛屿,这里郁郁葱葱,到处都有丁香树,各种香料应有尽有——丁香、肉豆蔻、肉桂、胡椒、生姜、香石竹等。他们迫不及待地抢购各种香料,甚至用衣物、礼炮、皮带等去交换宝物。超负荷的装船,使旗舰未启航便开始裂缝。一切应急措施都无济于事,不得已留下来修理。后来,这只船为葡萄牙所夺,全体船员成了俘虏,不少人被折磨而死,只有少数人受尽磨难后回到了西班牙。

“维多利亚号”在德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12月朝西南方向驶入印度洋,踏上归国的征途。

由于已进入葡萄牙势力范围,为避免葡萄牙人的迫害,1522年1月26日,“维多利亚号”在帝汶岛再次储备了粮食和淡水,取向西南,远离海岸,横渡印度洋。于是又一次艰难的不停靠航行开始了。他们忍饥受冻,在逆风、严寒中行进,好不容易绕过狂怒的好望角,颠簸驶进了南大西洋。由于风暴常常袭击,航行十分缓慢。不久,饥饿、坏血病又一次夺去了21人的生命。无奈,卡诺不得不挥船驶进葡属佛得角群岛,但淡水、粮食尚未补齐,便被葡当局发现,只好丢下被捕去的12名船员,余下的18人急忙扭头驶往海上,才幸免于难。

1522年9月6日,这18名极度衰弱的人,总算回到了西班牙。8日,在凯旋的礼炮声中,“维多利亚号”驶进塞维利亚港停泊。这时离出发已有3年了,首次从东向西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结束了。

岸上的人群惊讶地看着这18名幸存着蹒跚地走下舷梯。他们没有忘记这次远航的总指挥麦哲伦,第二天,他们拖着疲倦的身子,点着蜡烛,赤脚走向教堂,祭奠了麦哲伦。

麦哲伦的功与过麦哲伦是个实干家,他以亲身的环球航行实践,向全世界宣告:地球是圆的。“地圆说”的证实,推动了人类科学思想和航海文明的进步,扩大了人类的地理知识视野,引起了一场地理学革命。它证明了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是海域,而非陆地,世界的海洋是一个统一体,从海洋上可以环航地球的真理。从此,自然科学开始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科学。

尽管西班牙国王查理认为卡诺是第一个绕地球航行的人,并赐给他一枚罗德骑士团勋章。但事实上,这个荣誉无疑应属于麦哲伦。正如自始至终担任这次环航记录的比加费塔评价的:“他(麦哲伦)的天才的最好证明,就是他比谁都早地环航了地球。”

当然,麦哲伦与同时代的哥伦布、达·伽马一样,也充当了殖民主义的开路先锋,作为残暴的殖民主义者,不光彩地结束了一生。

但是,麦哲伦那勇于探险、敢于献身于挚爱的事业中的顽强毅力,将永远鼓舞着后人克服各种困难去攀登科学的高峰。他为世界文明的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北极探险英雄南森

1879年,美国海军上尉乔治、华盛顿·得·朗格带领珍尼号探险队,从旧金山出发,奔赴北极,寻找地理学上的北极点经过几个月的航海,在赫拉洛岛附近被冰所封锁。此后,珍尼号被海流冲向西方,经过乌兰格尔岛,又继续向西北漂流了1年5个月,1881年6月,不幸在新西伯利亚岛北面的冰海触礁沉没。

珍尼号的海员们到达西伯利亚的勒拿河河口时,由于饥饿与寒冷,整个探险队只剩下2人,其余全部死亡。

1884年,有人在格陵兰西南海岸发现了珍尼号上的漂流物,包括油布做的裤子和其他器具。

为什么这些东西能从西伯利亚漂流到格陵兰南部呢?它们是否是从北极点流过来的?或是通过极点附近的地方飘过来的?

每天夜里,了望员都发现冰山,而指挥官则会发出“全体到甲板上集合!”的命令。这样连续多次,探险队的队员根本无法安眠。据说泰拉号的船长克洛基,在那个冬天里一直都站在甲板上,偶尔也只是坐在椅子上打瞌睡,根本没有上床睡过觉。

由于气候恶劣,罗斯甚至没有到达1823年威德尔当年的南纬74度15分的地方,只好无功而返。

罗斯和副指挥官法兰酉斯·克洛基先行登陆附近的小岛,并命名该岛为普吉逊岛。接着,艾尔帕斯号和泰拉号又继续航行,终于到达南纬74度20分的地方,威德尔于1821年在南极大陆所创立的南进纪录,终于被罗斯打破,而且前方还有没有流冰的水面可继续前进。

半个月后,他们发现一个岛屿上有高山,而且愈接近该岛,愈无法相信眼前所看到的景象——在冰天雪地的酷寒小岛上,一座冒着白烟的活火山竟然出现在眼前。

罗斯将那座不断冒着烟的活火山命名为艾尔帕斯山,与它并排的熄火山则命名为泰拉山。

虽然有了这些惊人的发现,但罗斯并不甘心,他决心继续寻找磁南极,因而继续沿着该岛前进。最后,他没有发现磁南极,却发现了一个比活火山更惊人的景象——在小岛的东端,竟出现了一望无际的白色冰原。

罗斯后来惊喜地叙述道:“那真是令人咋舌的景色,愈接近冰崖的部分,高度益增,这个与海面垂直高约40~60米的绝壁,便成广阔冰原的边线。”

对于他发现的这个冰原他这样介绍说:

“顶部完全平坦,靠海的绝壁面一点裂缝或突起都没有,简直就像是削过一样。”

这个厚达200~300米的海上冰原,便是他们往南极大陆的最大障碍,而这个冰原,后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罗斯冰原(或冰棚)。

罗斯知道再也无法继续往南前进,只得沿着冰的绝壁,继续往东前进。

不久,他们完全被冰封锁而无法继续前进。不得已,只好将船驶回维多利亚地。船开到以探险队军官姓名命名的马克马多湾时,罗斯放弃寻找南极点的念头,命令艾尔帕斯号和泰拉号将航向改向北方的塔斯马尼亚。

此后的一年时间,罗斯探险队调查了大部分的罗斯冰原。1842年2月,他们到达南纬78度10分的地方,这是南进最远的纪录,往后60年间一直无人打破。当时,罗斯发现了冬天来临的征候,因而没有继续调查冰原的东端,便率领探险队回国,1842年11月,罗斯计划从威德尔海再往南进入更深的海域,同时探测格兰汉地的东海岸。然而,他却忽略了南极的气候变化,这个季节里,大风、浓雾和暴风雪又持续不断。悉有关珍尼号漂流物的消息之后,曾经在格陵兰浮冰中有过航海经验的年轻挪威探险家佛利多约夫·南森便想去寻找前往北极点的路线。有关珍尼号漂流物的报告,证实在西伯利亚和格陵兰之间,必定有一条通过北极点的路线连接,南森猜想那也许是流冰移动的路线。

南森的一位朋友在哥达塔沿着格陵兰海岸流动的流水中,还发现了许多奇怪的木片,那是爱斯基摩人用来射鸟的武器的一部分,和格陵兰西岸的爱斯基摩人所使用的完全不同。

这种武器运从阿拉斯加海岸漂流过来,是白令海峡地带的爱斯基摩人的用具。武器上面,嵌有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从居住在东西伯利亚沿岸的爱斯基摩人那里买来的瑞士磁制珠。

南森过去在格陵兰航海时还发现了另一个有力的证据。由于格陵兰当地生长的灌木,不适合于作为格陵兰人建造小船和雪橇的材料,所以他们便到海岸边收集流木来制造小船和雪橇。那么,这些木头到底是从哪儿流来的?根据一位植物学者的解释,这些漂到格陵兰的流本,大部分是西伯利亚的落叶松,所以应是从西伯利亚越过北极海来的。

南森认为,既然木材可以越过北极地,人也应该顺着海流到达北极点。于是,他便计划设计一艘特殊的船,以便能够巧妙地通过流冰,漂流到北极。

他开始设计一艘能巧妙通过冰道的船,并尽可能将它建造得小巧、坚固。他认为:“只要能够装载在5年时间内,12个人所需的物资和煤就行了,最重要的是船是否撑得住冰的压力,所以船侧一定要保持充分的倾斜,让冰不易附着在上面,同时使冰不但不能将船身夹往,反而还能将船推上海面。”

1893年6月24日,南森将自己所设计的船命名为佛拉姆(前进号),便从挪威的柏帕维根出航,当时的佛拉姆号船上,除了南森及船长奥多,史贝托拉普外,还有10个挪威人。南森在他的远征日记中写道:“小巧的佛拉姆号像箭一般很快地驶向里沙卡湾,赌命的旅行就这样开始了。”

他们一直在北欧的沿岸向东航行,三个月后,佛拉姆号终于进入了俄国北方的北极海,继续向北极的流冰区前进。他们原来是计划在危险开始之前,先在新西伯利亚岛补充物资。然而,南森却在到达西伯利亚以前,就把航向改向北方,以致于还不到9月,佛拉姆号便被封闭在冰中,开始在北极海域中随着流水漂流。

冬天到来后,冰层愈来愈厚,南森和海员们开始担心佛拉姆号,不知它是否会遭遇与珍尼号相同的命运,被冰压扁。一个黯谈的夜晚,船员们正在进餐时,突然听到冰裂开的声音,而且裂开的声音与所引起的声响慢慢增大,最后的声量甚至超过了船员们交谈的声音。随着冰压迫船侧,船开始上升,南森对佛拉姆号的设计避免了一场灾难。

随着流冰漂流,日子真是愈来愈单调,原本是十分活跃的南森,着实无法忍受这种被冰封闭起来的生活。他在日记上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