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馆漫游:海洋知识浏览
10539600000009

第9章

有时,这些微小的有机体所带的颜色很浓,甚至因此改变了海水的颜色,导致“红潮”,一些海域的鱼类成百万地被杀死。这种红潮近几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岸出现地这几次。

另外,在海上,常常有“火球”从船员的桨边或游泳者的脚过滚走,这种巨大的光群是由特种水母形成的,有几种蜗牛和蛤在受到刺激时会发光,章鱼也是如此,生活在深水区的一种章鱼,肢体的各个部位都有复杂的发光器官。

在哥伦布的航海日志里,记载着西印度群岛的珊瑚礁附近出现过“移动的火炬”一事。

毫无疑问,他观察到了那个海域的“火虫”,这是在每年特定的时间内才出现的游动单细胞生物群。

生于东方海域的水蚤妁特点在于:它们死后仍然发光,躯体可晒干磨成粉面,当这些粉面与水融合时就会发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军官们使用这种粉面,在灯火管制下的夜间行动时,就在手掌里把粉面弄湿,借它发出的蓝光看地图。

只有极少数的脊椎动物能发光,它们生活在深海。有些脊椎动物的躯体上拥有复杂的透镜和反光器,有些发光器则在鳍尖上。这些发光器在黑的海水里用处很大。多数动物能根据不同的需要控制“灯”的闪光,有时,这种光是危险的信号。安哥拉鱼在它们大张着的嘴前悬挂着指头状的“灯”,它能使黑暗中的鱼被轻易地吞食掉。

神秘的第五大洋

目前,世界上已拥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根据种种迹象,加拿大学者威尔逊预言,若干万年后,世界上将诞生五大洋,新的大洋将出现在非洲大陆内部,把完整的大陆分为东西两部分。

威尔逊认为,大洋的形成是中央海岭裂谷活动的结果,而东西大裂谷的红海、亚丁湾是全球大洋中的巨型裂谷——中央海岭中的一个分支,因而将来很有可能扩展成为大洋。如果这一大洋出现,尼罗河以东的埃及、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将成为新大洋东海岸国家,刚果、乍得和赞比亚等内陆国家将成为新大洋西海岸国家,这些国家的干燥气候,将得到彻底改观,撒哈拉沙漠将大大缩小或消逝。地中海北部将与新大洋相通,共同组成世界新五大洋。

不过,神秘的新五大洋是否真能出现,还值得怀疑。因为目前世界上已发现许多裂谷,如德国的莱茵裂谷、西伯利亚中部的贝加尔裂谷、美国中西部的里奥格兰德裂谷、横切日本的中央裂谷、纵贯菲律宾的菲律宾大裂谷、中国东部的郯芦大断裂等,其中不少与东非裂谷的规模不相上下,有些与大洋的中央海岭也有联系,它们有的以湖的形式出现,有的为断裂山谷,有的一部分为边缘海,难道它们都能发展成为世界大洋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新的东非裂谷能否真正成为未来世界第五大洋,还有待于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凹凸不平的海面

随着近代卫星测量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了海洋和陆地一样,有着一定的起伏。据目前的调查,世界大洋的海面有三个较大的隆起区,分别位于澳大利亚东北的太平洋、北大西洋和非洲东南的印度洋。还发现三个较大的凹陷区,其中凹陷最深的是印度半岛之南的印度洋,其次是加勒比海,还有一个是美国加利福尼亚以西的太平洋。

自由流动的水组成的海面为什么会有起伏?

大家知道,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受地球引力作用,离地心愈远,引力愈小。静止液体的表面应当与重力垂直,否则的话,重力的差异将促使液体流动,直到其表面各质点都具有相同的重力值时止。

然而,地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固体,它内部各处质量分布并不均匀,在质量较大的地方,就会在海面上产生正重力异常,反之则产生负重力异常。于是负异常上的水便会在重力吸引下向正异常流动,直到取得平衡为止,从而在负异常的上部产生低洼的水面,而在正异常上部产生隆起的水面。

为什么在大洋之下的地球内部会出现这样大小不同的正负重力异常区?它们究竟反映了地下深处的什么构造?

对比一下这种海面起伏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可以发现它们没有什么共性(至少是目前还没有认识到)。例如,海面凹陷区之一的加利福尼亚以西的太平洋,在大地构造位置上是相当于西太平洋中脊的位置。按理说这里应是地幔突起的部位,应具有较高的重力值,然而现在这里却是负异常区;而且我们还知道,太平洋中脊还继续向北、向南延伸,而这个海面凹陷区并没有同样的伸展,更何况其他两个海面凹陷区,又是有完全不同的构质的地区,为什么却会表现相同的海面凹陷效应呢?

近来,美国科学家发现地核表面也有着高低的起伏,这使人们猜测海面的起伏也许是深处地核起伏的反映。

海底喷发物

1979年3月,美国海洋学家巴勒带领一批科学家对墨西哥西面北纬21°的太平洋中脊进行了一次水下考察。当科学家们乘坐的深水潜艇“阿尔文”号渐渐接近海底时,透过潜艇的舷窗,他们看到了浓雾弥漫下一根根高达六七米的粗大的烟囱般的石柱顶口喷发出来滚滚浓烟。“阿尔文”号向着一处“浓烟”靠近,并将温度探测器伸进“浓烟”中,不禁吓了一跳;原来这里的温度竟高达近千度。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浓烟”原来是一种金属热液“喷泉”,当它遇到寒冷的海水时,便立刻凝结成铜、铁、锌等硫化物,并沉淀在“烟囱”

的周围,堆成小丘。他们还注意到,在这些温度很高的喷口周围,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存环境,就像是沙漠中的绿洲,生活着许多贝类、蠕虫类和其他动物群落。

巴勒等的这些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兴趣。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奥温认为,这种海底“喷泉”还与地球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奥温在研究深海钻探计划第92航段从东太平洋海底获取的沉积物和岩样以后,发现在20~50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铁的含量为现代的5~10倍,钙的含量则为现在的3倍;另外在600~800万年前,铁含量也有一个小的峰值。奥温还从别人的研究中获悉,始新世时期沉积物的铁含量是目前的6倍,二氧化硅的含量更高,为现代的20倍。为什么沉积物中钙、铁、硅含量增高?奥温认为与海底喷泉活动的增强有关。

据此,奥温又进一步认为,当海底喷泉活动增强时,所喷出的钙将与海水中的硫酸氢钙发生反应,析出二氧化碳。已知现在的海底喷泉提供给大气的二氧化碳,占大气中二氧化碳自然来源的14%~22%。因此,当钙的析出量为现在的3倍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必将大大增加,估计可相当现在的1倍。如所周知,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将会产生显着的温室效应,从而使全球的气温普遍升高,以至极地也出现了温暖的气候。

究竟海底喷发物对气候有哪些影响,人们期待着在对大西洋和印度洋始新世沉积的研究中能有更多的发现。

海底温泉

海洋底部是地球上惟一未经勘探清楚的地方。早在本世纪初,海洋学家已开始全面甚测世界各地的海床,许多海底的资料却是近20年才为人所知的。在众多惊人的发现中,最奇妙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要数海洋深处的温泉。

在海面下1里或更深的地方,有些泉眼喷出的热水,温度高达毕氏660度,将周围的海水加热至毕氏45~62。在这样深的海底,水温一般是华氏36度左右。20年前,这些温泉不为人知。如今,科学家正研究这是否宝贵矿物的新资源。

海底温泉出现在地球板块间的裂缝,似大平洋和大西洋海底地壳裂缝较深的地方为多。

寒冷的海水流进裂缝,深入海床下4里或更深处,在地壳内部遇上炽热的岩浆,加热到沸点以上,再从海床涌出,形成温泉。

高压的热水穿过岩层涌上来,析出镁和硫酸纳入地壳,同时从地壳吸取钡、钙、铜、铁、锂、锰、锌以及其他矿物。温泉水涌出海床,遇上寒冷的海水,就把矿物析出,在海床上积聚起来。许多巨型的矿物堆约高180尺,约宽600尺。有些泉眼的周围,长期积聚下来的硫化物形成高窄的烟囱状喷水口,这就是海底“黑烟囱”。

科学家对这些堆积物很感兴趣,发现有些由海床演变而成的陆地也有类似的矿体。举例来说,在塞浦路斯一个岩石断面之内,就有90种不同的硫化铜、硫化铁、硫化锌矿床。假如科学家能摸清水底矿体的形成规律和地点,那么,日后要知道由海床变成的陆地上哪里埋有矿藏就容易得多了。

从前,开采海底矿藏似乎并不划算。如今科技不断进步,陆地上的矿藏又日渐减少,深海采矿越来越有吸引力。

海底采矿很可能在红海首先进行。由于沙特阿拉伯在慢慢移动,逐渐远离非洲苏丹海岸,红海的海床不断扩大。距沙特阿拉伯主要港口吉达的西北不远处,有一个面积23平方里的海底盆地,名为阿特兰提斯二号海渊,底部的沉积物厚达80尺。苏丹和沙特阿拉伯合作组成红海委员会,共同研究开采这些沉积物的可能。据做计,这些沉积物中有29%是铁,5%是锌,此外,还有少量的铜、银和金。一些国家还表示有意开采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底矿藏。

有人估计,每年从海底温泉喷出来的水,等于美洲亚马逊河的年流量。每过。1000万年,海洋中每一滴水都会流经温泉口,把地壳里的稀有矿物源源不绝地带出来。如果能加以开采,人类就永远不悉矿物短缺。

大洋深处的雪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当阳光从门缝或窗户射进房间时,便可以看见光束里飘动着闪闪发亮的灰尘,它们上下飞舞飘忽不定。

最先发现大洋深处这一现象的是美国一位海洋生物学家。有一次他乘坐深潜器对大洋深处进行考察,当探潜器徐徐下降时,他透过观察窗,看到探照灯所照亮的区域里,无数像陆上雪花一样的东西,纷纷扬扬下个不停。经过检验,哪里是雪啊!原来是浮游生物的絮状物。于是他把絮状物命名为浮游生物雪。

大洋深处的“雪景”,引起了许多海洋学家的注意,不少人在进行深海考察时也见到过。他们在欣赏这奇妙的景色时,无不在想,深海“雪景”只是浮游生物的絮状物吗?除了浮游生物絮状物外,其他物质能不能形成“海雪”呢?通过对大量深海“雪花”的分析,发现形成“海雪”的物质,不仅仅是浮游生物的絮状物,海水中各种各样悬浮着的颗粒,如生物尸体被分解后的碎屑或是生物排泄的粪便,就真能构成那飞舞飘扬的尘埃奇景吗?显然是不可能。

科学家们从“海雪”奇景只发生在探照灯光照亮的区域内这一事实中得到启示,原来“海雪”奇景是光作用的结果。深潜器上的探照灯光就像射进房间里的阳光,絮状物或生物尸体碎屑、生物粪便就像尘埃。当探照灯光射向漆黑的深海时,浮游生物絮状物、生物尸体碎屑、生活粪便等便反射出闪光的白光,同时由于光在水中的折射作用,在水中的悬浮物质看起来比实际的要大,猛一看真以为是雪花呢!

由于“海雪”是由浮游生物的絮状物、生物尸体碎屑及生物粪便等物质组成的,含有大量养分,因此是深海生物的理想食物。搞清“海雪”形成的原因以及它在大洋深处的变化,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然而,由于海洋深处太黑暗了,深潜器的探照灯光照亮的区域实在有限,人们对于大洋深处的这一奇迹至今还没能搞得十分清楚,“海雪”的更多奥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温度、盐度最高的海

印度洋的边缘海——红海有许多不寻常的地方。首先,它的外形奇特,在世界地图上很容易找到这个狭长成条、被夹在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海域,两岸平直陡立,互相平行。从南部曼德海峡算起,长约2100公里,而最大宽度才306公里,北部分叉成两个海湾:西为苏伊士湾,东为亚喀巴湾,酷似一条昆虫的两支触角。其次,红海面积虽不大,约45万平方公里,但深度却不小,大部分海区水深在1000米以上,中部的深槽最大水深达2740米。再者,红海的海水也非同一般,在它表层海水中繁殖着一种蓝绿藻,这种海藻死后变成红褐色,并使海面染色,红海因此而得名。但红海最突出的是,它具有世界各海中最高的水温和含盐度。

红海地处干热的沙漠地区,海面上经常空气闷热,尘埃弥漫。全年降水一般在一二百毫米之内,周围也很少有河流注入,而蒸发却十分旺盛,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远远超过年降水量。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之间的海水交换很微弱,补充红海海水的唯一通道是曼德海峡。夏季,表层海水由红海流入印度洋,底层则由印度洋流入红海;冬季的情况恰好相反。只是由于印度洋进入红海的水量大于红海进入印度洋的水量,才使得红海不至于因强烈的蒸发而逐渐干涸。不过,曼德海峡很狭窄,其下部还有一道高高的岩岭,这大大限制了流入红海的水量。以上都是致使红海温度、盐度高的原因。红海8月份表层海水温度可达27~32℃,就是在200米以下的海水水温也在21℃上下。含盐度一般都在40‰以上,北部苏伊士湾一带高达43‰。

近年在红海还发现了几处水温和盐度特别高的海区,它们都处在海中比较深的盆地上,海盆内水温达56℃,上部水温也有44℃,同时含有比一般红海海水高出7倍的盐量。这样的海区被称为“热洞”。原来红海海盆是东非大裂谷向北的延伸部分,由于地壳断裂,使过去连在一起的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分离,并流进了海水。与大裂谷一样,红海海底还在继续扩张,造成地下岩浆沿地壳裂隙上升并溢出到海底,形成海底熔岩。炽热的岩浆加热了围岩,同时也加热了海水,海水受热上升,就形成了所谓的“热洞”。

红海的扩张过程是时断时续的,曾有一个时期红海与印度洋中断联系,这时海水被蒸发干涸,在红海海底堆积了一层很厚的盐,成为“热洞”海水盐分的重要来源。

透明度最大的海区

所谓海水的透明度,是指用直径为30厘米的白色圆板,在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垂直沉入水中,直至看不见的深度。北大西洋百慕大群岛附近的马尾藻海,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清澈的海,其透明度达到665米,在某些海区,透明度达72米。每当晴天,把照相底片放在1000余米的深处,底片仍能感光。这是所有其他海区所望尘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