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结束后,坦克战术思想大行其道,各大强国都提出了自己的战术思想,其中以英国的“支援步兵理论”和德国的“闪击战理论”最有影响力。前苏联则提出了针对自己国情的“大纵深”作战理论。
在英国,有人认为坦克的主要任务,是支援步兵作战。由于这一观点反映了“一战”中坦克运用的“实战经验”,因此,很快得到广泛认同,以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英、法、日等国都将坦克作为伴随步兵的武器来使用。
而在德国,有“闪击战之父”称号的古德里安则认为,坦克不应该支援步兵作战,而应该独立地完成突击任务。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德军建立了大型的坦克军团,改变了传统的坦克分散使用的原则,将独立的高速机动的摩托化装甲部队,集中在一个方向上,实施突然的、远距离的、快速有效的攻击。
由于坦克指导思想的不同,各国坦克的研制和装备重点,也就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强大的德国坦克集群面前,坦克运用理论之争,也终于有了一个统一的答案。德国凭借着闪击战术,在战争初期,以铁甲集群横扫欧陆,占了优势,锋头毕露。
除了英美和德国以外,前苏联坦克的发展,也值得一提。前苏联快速发展起来的重工业,为坦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T-34被誉为二战中最优秀的坦克,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德国和前苏联的坦克,是二战中表现最为出色的,这主要得益于德国的“闪击战”和前苏联的“大纵深突击”理论的指导。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德国的豹式、虎式以及虎王式坦克;前苏联的T-34、斯大林2型坦克。
此外,还有美国的M4“谢尔曼”、英国的“丘吉尔”步兵坦克和“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等。
1.前苏联的骄傲——T34坦克
T-34是一种中型坦克,它火力强大,尤其是装备了85毫米口径的火炮以后,更加威不可挡;它具有良好的机动性,结构简单,容易维护。在二战中,中型坦克扮演了主要角色,在苏德战争期间,T-34的产量,占全部前苏联坦克的比重1941年为40%,1944年上升到86%。T-34主要有两种型号:早期型号装备76毫米火炮的T-34/76,后期型号装备85毫米火炮的T-34/86.
第一批T-34中型坦克,于1940年1月问世,装有一门76.2毫米口径火炮,因此也称为T-34/76.该坦克战斗全重26.3吨,乘员4人,发动机为B-2柴油机,功率500马力(367千瓦),最大公路行驶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00千米。T-34坦克的整体性能非常好,具有良好的防护和越野机动性,火炮威力也比较大,其作战性能,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其结构简单、机械可靠,便于大量制造和战损时的维修,这在战争时期是非常必要的。T-34后,又发展有多种型号,真正打出T34威名的,是装备85毫米火炮的T-34/85.
T-34/85战斗全重32吨,乘员5人,85毫米火炮可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德军100毫米装甲厚度的重型坦克。二战结束后,T-34还大批出口,参加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中国也曾在五十年代初期,向前苏联购买了大量T-34.至今在世界有些国家的军队中,还能看到T-34的身影,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坦克。T-34的各种型号一共生产了超过五万辆,而德国所有型号的坦克一共才生产了4.2万辆。
T-34的防护性极好,采用颇具革命性的“斜面式”战车设计,以其良好的倾斜角度,弥补装甲厚度的不足,对日后各国战车的发展,影响巨大。
在现存的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报告:在1944年4月2号的早上,3辆T3485中型坦克,在波兰的南部,与2辆德军四号帝国军骑坦克,在600米的距离交手,T34/85坦克在15分钟内,将2辆四号坦克全部击毁,四号坦克向前苏联坦克的正面装甲开火14次,没有一次是有效的,几乎全部被反弹(1发75毫米炮弹,打穿了T34坦克的正面装甲),而T34/85中型坦克向四号坦克开火时,最多只用3炮,就可以将其粉碎。
著名的“T-34危机”自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以后,其卓越的性能,一下子超越了德国当时所有的坦克,根本没有与之抗衡的坦克,德国人被迫推出更先进的坦克,来应对局面。这就是“T-34危机”。作为应对措施,德国人以T-34为对手,研制了著名的“黑豹”坦克。接下来我们就介绍一下鼎鼎大名的“黑豹”。
2.日耳曼野兽——豹式坦克
黑豹,实际上是T-34的德国仿制品,不论外形还是内部结构,均与T-34非常相似,但防护性能比T-34要好,装甲最厚处达到120毫米,战斗全重43吨,使用650马力(477千瓦)的汽油机,最大行驶速度43千米/小时,也就是说黑豹比T-34更重,机动性也更好,当然火力也更猛。它后期最重要的改进型是“黑豹”G,换装了1台700马力的发动机,速度和战斗全重略有增加。其主要武器为1门加长身管的75毫米火炮,口径虽然没有T-34/85大,但它可以发射次口径脱壳穿甲弹,所以火力仍能与之抗衡。“黑豹”坦克的致命缺点,就是行程短(只有116千米)和机械结构复杂(事实上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所有德国生产的装甲车辆的通病),因而在作战中,给后勤保障带来沉重的负担。这种坦克,不但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中,维修保养极为困难,而且在战时的后方,也不便于大量制造,整个战争中一共只生产了5505辆,无法抵御数以万计蜂拥而至的T-34和M4.
另外,黑豹还是世界上首个装备红外夜视仪的坦克型号,这使得它具有了夜战能力,在当时还是首例。
就技术而言,黑豹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坦克,它几乎是完美的,强大的火力,超厚的装甲,使得它几乎可以在战场上摧毁任何一种坦克。在1943年和1944年,黑豹坦克可以在2000米距离击毁当时各种坦克,而黑豹老兵们的报告则称,大约90%是在1000米距离开火。按照美国陆军的统计,击毁一辆黑豹坦克需要损失5辆M4谢尔曼坦克或者9辆T-34坦克。
从1943年开始,前苏联在战场上,就缴获了相当数量的黑豹,并且把它们装备了部队。苏联红军战士对这些黑豹赞不绝口,并把获得黑豹当做一种奖赏。只是这些黑豹坦克由于其不稳定性和难维护性,深受苏军后勤部门的诟病。
美军、英军和加拿大军,都俘获和装备了不少的黑豹。英国人也很喜欢出色的黑豹,并给黑豹G型起名叫做“布谷鸟”。
在战后法国,装备了相当多的黑豹,其中1947年503坦克营,就装备了50辆黑豹。其他装备黑豹的国家还有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今天,一辆被完全修复的并可以运转的黑豹G型坦克,现存于德国科布伦茨,在1984年这辆坦克曾经作为灵车,运载一位曾是二战老兵的联邦德国国防军将军的灵柩。
为了抗衡T-34德国研制出了“黑豹”,而德国同样威名显赫的“虎式”重型坦克,则是前苏联的重型坦克斯大林2型的欢喜冤家。我们再来介绍一下这对旗鼓相当的对手。
3.法西斯猛虎——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早在1937年就开始研制,但是前苏联强大的T-34的出现,直接宣布所有的设计已经过时。著名的跑车生产商保时捷和另外一家企业,受希特勒之命设计一款重型坦克,保时捷的创始人斐迪南-保时捷设计出了德国坦克的象征——虎式1型坦克,在1942年希特勒的生日上,作为礼物被希特勒选定。
虎式坦克,又被称为虎1型,和被称为虎2型的虎王相区别,但是实际上这二者并没有血缘关系。
虎式坦克,是德军中别具特色的一种型号,以往德国的坦克总是追求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的平衡,但是虎式坦克牺牲了机动性,来增强火力和防护。它装备有二战中最具杀伤力的坦克炮之一,著名的88毫米坦克炮,并且还采用了精确的蔡司瞄准器,射击精度惊人。虎1配备有92发之多的弹药,这远远超过斯大林坦克的28发。另外炮击速度快,在和斯大林坦克对抗时,如果斯大林2型坦克第一炮没有击毁虎1的话,那它基本上就宣告死亡了,因为接下来虎式可以至少射击三次。
虎式坦克极为注重装甲,虽然没有装备流行的倾斜甲板,但是通过增加装甲的厚度,虎1的防御能力,仍然达到了相当的强度。在车体的正前方达到100毫米,在炮塔的正前方则有110毫米厚,即使是背面和侧面也有80毫米厚。前苏联的中型坦克,拿虎1的前装甲根本没有办法,只能迂回到背面和侧面,炮弹才有不被弹开的希望。
但是正如上文所说,虎1的机动性能,被大大的牺牲了。由于过厚的装甲和复杂的操作系统,虎1严重超重,战斗全重达到了57吨,并且最大行程只有可怜的195千米。而且大部分的桥梁,都不能通行虎1,严重限制了它的行动范围。
虎1装备的88毫米坦克炮和厚实的装甲,让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最危险的对手。在对手心中,创造了不可战胜的神话。以至于苏军普通士兵看见所有的德军坦克都称之为“虎”,而美军士兵则把美军装备的M4谢尔曼坦克当成“死亡陷阱”,因为它对虎式或黑豹坦克几乎没有威胁。
虎1式从1942年开始生产,到1944年一共生产了1355辆,这些坦克只供德军使用。1942年夏末,在列宁格勒附近首次参战,曾在苏、德以及北非和西欧战场上征战,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
当然,虎式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史料上也有盟军摧毁虎式的例子,但大部分损失的虎式,都是被空中打击摧毁的。
4.法西斯怪兽——虎王坦克
虎王,是德国人把黑豹的机动性和虎1的火力结合起来的产物,它又被叫做虎2型。1944年装备德军,但是只生产了485辆,还不到斯大林2型坦克的四分之一。
战斗全重69.8吨,乘员5人。主要武器为1门88毫米火炮,配用43式穿甲弹和43式杀伤爆破弹。穿甲弹的初速为1000~1130米/秒,在2000米距离上命中角为90度时,穿甲厚度为132~152毫米。杀伤爆破弹的初速为950米/秒,在射角为15度时,最大射程可达10000米。辅助武器有1挺7.92毫米并列机枪,车内携带84发炮弹和5850发机枪弹,发动机为V形12缸水冷汽油机,功率为514.7千瓦(700马力)。传动装置有8个前进档和4个倒档,通常只使用1个倒档。行动装置采用双扭杆独立悬挂装置和液压减振器,每侧有9个双排交错排列的负重轮。坦克最大速度38千米/小时。车体和炮塔都采用轧制钢装甲板,车底装甲板厚25~100毫米,炮塔装甲厚80毫米~180毫米。
虎王是最让盟军感到恐惧的怪物,几乎所有的盟军反坦克炮都对它的装甲不起作用。虎王虽然也装备了88毫米口径坦克炮,但是它的身管更长,从虎1的56倍口径增长到了71倍。
5.结束战争的坦克——斯大林重型坦克
当苏军为T34在战场上的优势,不断沾沾自喜时,德国人装备了“黑豹”和“虎1”坦克,T-34的火力、防护都不是对手。战场上的天平开始向德国人倾斜,为了夺回战场上的主动权,前苏联人研制了斯大林重型坦克。斯大林在视察这种坦克时,把它成为“结束战争的坦克”。
1943年开始,生产斯大林1型,战斗全重44吨,乘员4人。主要武器是1门85毫米火炮,可发射4种弹药,弹药基数71发。其中曳光高速穿甲弹的初速1030米/秒,在1000米距离上可击穿13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板;曳光穿甲弹的初速800米/秒,在1000米距离上可击穿102毫米厚的垂直装甲板。辅助武器共有4挺机枪,其中有3挺12.7毫米机枪,备弹945发。发动机为12缸水冷柴油机,功率为377千瓦。坦克最大速度37千米/小时。车体的装甲厚22~120毫米。但是很快就开始生产2型,在1943年10月31日,IS-2重型坦克被批准定型生产。坦克战斗全重45吨,乘员4人,主要武器是1门122毫米火炮,可发射曳光穿甲弹和杀伤爆破弹,弹药为分装式,弹药基数28发。曳光穿甲弹的初速781米/秒,在1000米距离上垂直穿甲厚度为160毫米;杀伤爆破弹的最大射程14600米。辅助武器共有4挺机枪,即7.62毫米并列机枪、7.62毫米前机枪、7.62毫米后机枪和12.7毫米高射机枪各1挺。车内携带2330发7.62毫米机枪弹和945发12.7毫米机枪弹。发动机为V形12缸水冷柴油机,功率为377千瓦。坦克最大速度37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40千米。车体装甲板厚25毫米~90毫米,炮塔的装甲厚30~102毫米。炮塔内,配有手提式灭火器。IS-2重型坦克,共生产了2250辆。
后来,为了对付更加凶猛的虎王,前苏联研制出IS-3重型坦克。该坦克是由N·杜克霍夫领导的设计组,根据T-34中型坦克的装甲原理设计的。它的装甲板更厚,炮塔前装甲板厚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30毫米。车体用轧制钢装甲制成,炮塔的防弹外形好。IS-3重型坦克,于1945年1月装备部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IS-3重型坦克得到改进,发展成为IS-4重型坦克。该坦克采用功率507千瓦的发动机,加厚了车体装甲板,安装有12.7毫米并列机枪,改进了悬挂装置,提高了战斗效能。IS-4重型坦克于1946年装备部队。IS-2重型坦克的变型车,有ISU-122自行火炮和ISU-152自行火炮。
斯大林系列的重型坦克做工粗糙,装备的火炮也是由野战榴弹炮改装而来的,射击精度差强人意,射击速度也很慢,备弹量更是只有可怜的28发(斯大林2型)。
从技术角度来看,对比虎王等德国坦克来说,斯大林坦克简直是不堪入目的垃圾。但是事实说明一切,在战场上胜利的是俄国人。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的道理,斯大林坦克结构简单,生产速度快,即使拖拉机厂都能生产。而虎王、黑豹、虎1,都是费时费力造价昂贵的贵族武器。在成千上万的T-34组成的海洋中,斯大林坦克只需要解决对方的重型坦克,就完成任务,而数量可怜的虎王,根本无法招架。
6.萤火虫和打火机——M4坦克
美国的M4中型坦克,是二战中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之一,总共生产了超过49000辆。在二战后期,M4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只是在士兵中的口碑并不好,这主要源于它的设计理念和美军的战术思想的错误。从客观上来说,M4的设计并不劣质,相反它成功的融合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是当时性能最稳定的坦克。其动力系统的坚固耐用,连前苏联坦克都逊色几分,德国坦克更是望尘莫及。德国虎豹坦克每隔1000千米里程,就需要大修一次,坦克必须运回工厂大修。谢尔曼坦克,只需要最基本的野战维护就足够了。性能可靠,故障极少,使美军坦克的出勤率,大大高过德军坦克,而且德军坦克本来就少得可怜。
谢尔曼坦克的生产设计,也是二战内最优秀的。美国研制生产坦克的厂家,是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汽车厂,采用的是亨利-福特倡导的生产线原理,因此能够大批量生产,并且大幅度降低成本。美国二战期间总共生产了各种装甲战车28700千辆,其中包括将近5万辆M4谢尔曼坦克。最有趣的是,谢尔曼坦克的尺寸是参照美国“自由轮”的船舱设计,非常便于远洋运输。看来美军对后勤的重要性,理解得非常透彻。
谢尔曼坦克,还拥有几项世界领先技术。首先炮塔转动装置是二战最快的,转动一周只需要不足10秒钟。其次谢尔曼还是二战唯一装备了火炮垂直稳定仪的坦克,能够在行进当中,瞄准目标开炮。谢尔曼的500马力汽油发动机,也是二战最优秀的坦克引擎之一,使谢尔曼坦克具有47千米的最高公路时速。这些优点,都很有助于机动作战。
1942年春天,谢尔曼坦克首次出现在北非战场。当时隆美尔非洲兵团装备的坦克,主要为三号以及少量四号长身管型,于是谢尔曼坦克拥有无可置疑的战场统治权,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大量使用。战役以后,隆美尔写道:“敌方的新式谢尔曼坦克,比我们所有的型号都要先进。”
但是谢尔曼坦克的缺点也是很突出的。初期的谢尔曼坦克,装备很单薄,正面装甲只有50毫米,对比T34和黑豹,简直不堪一击。另外由于装备了汽油发动机,装甲又不够,非常容易起火爆炸,美国大兵戏称为“郎森打火机”,意思是“一打就着,每打必着”。
其次就是火力不足,初期型谢尔曼坦克装备一门M3型75毫米L/40加农炮,该炮能够在914米距离上,击穿60毫米钢板,穿甲能力略强于前苏联T-34早期型号的76毫米火炮。但与黑豹75毫米火炮相比,有很大差距。
M4后期型号换装76毫米火炮,在914米距离上,击穿88毫米钢板,火力有了很大提高,比前苏联T34/85略优。不过应付虎豹仍然乏力。英国人比较有预见性,将17磅炮装在谢尔曼上,改装成了萤火虫式坦克,才有了远距离击毁德军坦克的能力。
尽管初期谢尔曼坦克有很多的缺点,但是庞大的数量和不断的改进,再加上美军强大制空权,最终让它在战场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美军名将巴顿的师,装备的就是谢尔曼坦克。它们在诺曼底登陆以后的历次战斗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945年春,美军有16个装备有M4中型坦克的装甲师,参加了对柏林的总攻。
在第二次大战中,还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坦克型号,如英国的“丘吉尔”步兵坦克,也是盟军战斗序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共生产了5640辆。还有日本侵华战争中,使用的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三菱重工生产的日本主要的作战坦克,在侵华战争中,犯下了累累罪行。日本人认为,97式是中型坦克,但是对比其他的中型坦克,仍然相差甚多,装甲只有50毫米厚,火炮也只有47毫米口径,战斗全重不过17吨左右。当然这和日军在东亚和东南亚所侵略的国家,没有现代化的装甲部队有关系。97式一共生产了1500多辆,被广泛用于侵华战争、东南亚战争和太平洋岛屿战。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辆坦克,就是97式坦克。在1945年12月1日,正是凭着这辆坦克,成立了中国人民军队的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这辆坦克从参加绥芬河剿匪,三下淞花江南,攻锦州,打天津,立下了赫赫战功,获得了“功臣号坦克”的称号。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国民党政府和各地军阀曾经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进口了一些坦克,抗日战争中,苏联和美国曾经援助中国一批T26和谢尔曼坦克。在淞沪会战和入缅作战中,使用了坦克参加战斗。但是由于作战人员技术和意识的缺乏,步兵和坦克兵也缺少配合,取得成果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