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坦克
10539100000005

第5章 坦克的装备

我们知道,坦克是一种集火力、机动和防护于一身的新式武器。随着各兵种武器装备的日益提升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坦克自身的武器装备及其所配备的弹药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1.嗜血锋芒——坦克

我们知道,现代坦克主要是由坦克武器系统、坦克推进系统、坦克防护系统、坦克通信设备、坦克电气设备及其他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

早期坦克结构形式多种多样,有固定的顶置炮塔或侧置炮座,也有旋转式炮塔或无炮塔结构,有的装有37~75毫米口径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数挺机枪,有的仅装备机枪。坦克转向,有的靠离合器和制动器系统,有的靠与两条履带分别联动的辅助变速箱或电动机,有的则由两套发动机变速箱组分别驱动两条履带,靠变换两履带速比转向。坦克战斗全重7~28吨,单位功率2.6~4.8千瓦/吨,最大行程35~64千米,装甲厚度5~30毫米。

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生产设备的简陋,当时的坦克性能较低,其火力主要用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装甲也只能防御枪弹和炮弹碎片,没有无线电通信设备和光学观察瞄准仪器,行驶颠簸,速度缓慢,机械故障频繁,坦克乘员工作条件恶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于引导步兵完成战术突破,不能向纵深扩张战果。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坦克技术的提升,并受到坦克作战思路的改变,世界各国陆军开始了机械化装备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德国、前苏联、英国、美国为主要代表,德国将军古德里安更是机械化作战思想及战术的创始人。

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是现代坦克战斗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坦克的观测瞄准系统、火炮威力和弹药的威力。现代坦克,一般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红外、微光、夜视、热成像等设备,对目标进行观察、瞄准和射击。坦克炮可以发射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和榴弹等多种类型的炮弹,有的还可发射炮射导弹。不同类型的穿甲弹,对目标的破坏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离上,能够穿透400毫米厚的装甲,在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装甲,破甲厚度可达700毫米。除具有较大的破坏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对固定目标射击命中率可达80%,1500米行进间对活动目标射击命中率能达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自动制导炮弹,命中精度还会大大提高。由此不难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导弹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优于导弹,而且成本远比导弹便宜,所以各国主战坦克,仍以火炮为主要攻击武器。

2.滑膛炮与线膛炮之争

二战以来,反坦克便成了坦克的首要任务。火炮是坦克的最主要武器,谈及坦克火力,人们首先要说的,便是坦克的火炮威力如何。现代主战坦克的火炮,主要有两种类型:线膛炮和滑膛炮。

最初的火炮,都是滑膛炮。后来线膛炮几乎一统天下,现在则是滑膛炮的时代。滑膛与线膛的区别,在于线膛炮的内部刻有不同数目的膛线,这些膛线用来保证炮弹在炮膛内部高速旋转,出膛以后利用向心力来保持飞行方向,射击精度很高。但是膛线很容易磨损,弹丸高速旋转产生高温,也会烧蚀膛线。所以线膛炮管寿命很短。简单来说,滑膛炮和线膛炮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有膛线,另一个没有膛线。

线膛炮在它的炮身身管中有膛线,一般有20根阳膛线,20根阴膛线,膛线在线膛炮的射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①线膛炮的炮弹弹体上,都有铜制的弹带,它的作用就是借助膛线,提高弹丸的初速,使它能够飞的更远。但在实际射击中,常产生挂膛现象,给清洗炮膛带来困难。

②在射击过程中,使弹丸跟随膛线的旋转方向而旋转,在飞行过程中,使弹丸始终保持旋转,直至命中。

滑膛炮所配备的弹药,一般都带有尾翼,它的作用是通过尾翼的张开,借助空气阻力,使弹丸旋转来保持弹丸的飞行稳定性。

早期的坦克火炮,是线膛炮一统天下,各国的主战坦克清一色的装备线膛炮,我国的59、69、80系列坦克都曾采用过线膛炮。到了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首次在其T-62坦克上采用滑膛炮,之后西方国家纷纷效仿、不甘落后,目前世界上的陆军大国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基本上都采用了滑膛炮,只有英国的“挑战者”系列和中东的一些小国(进口挑战者)还在使用线膛炮。

L44/L55滑膛炮,也伴随着豹2的成功,走进各国的军队。滑膛炮之所以受到各国青睐,主要就是因为其相对于线膛炮有很多的优势:

①首先是滑膛炮没有膛线,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同时由于没有了膛线磨损,使其炮管寿命要长于线膛炮(滑膛炮的高膛压抵消了部分寿命方面的优势)。

②滑膛炮由于没有了线膛炮因膛线根部应力集中而容易产生裂纹的问题,可以承受更高的膛压,这样对提高弹丸初速和射程有很大的帮助,而线膛炮要想获得高炮口初速,必须付出更高的膛压、更长的身管长度、更大的膛线磨损,而这些对于坦克炮来说,都是有极限的。

③现代坦克的主要弹种只有两种: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随着现代坦克的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技术的不断进步,破甲弹对坦克的威胁,已经迅速降低了,这样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便成了现代主战坦克的最主要弹种。现代的APFSDS的身长和直径比已经超过了20:1以上,这样的长杆形弹芯根本不适合旋转,否则在炮管中高速旋转会使其结构强度降低,飞行中也会发生“抖动”,使射击精度降低,并且在弹头接触装甲时,由于旋转产生切向的力更容易跳弹,所以现代的脱壳穿甲弹在弹芯的尾部加上了尾翼,来保持飞行的稳定性。由于箭形的APFSDS的弹芯气动性能好、飞行速度快,因此受气流影响同样很小,在2000米左右的直射距离内,同样可以获得很好的精度。

④为了使线膛炮也能发射脱壳穿甲弹,有的国家装备了滑动弹带,使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可以不旋转。但是这种结构密封性不好,加上膛压上的差距,很难获得象滑膛炮那样的高炮口初速。我国的125滑膛炮的炮口初速度,已经接近了1800米/秒,而英国挑战者2装备的L30的炮口初速只有1530米/秒。而更高的炮口初速,对于现代的APFSDS(动能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线膛炮虽然缺点明显,但是也有它自己的优势:

首先,是线膛炮几乎可以发射现有的所有弹种,而滑膛炮的主要弹种还只有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两种。而线膛炮发射的榴弹,对战场上各种硬性的军事目标,有较大的破坏威力,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的效果却不理想。因此线膛炮在面对战场上多种作战任务时,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其次,是线膛炮发射的炮弹在飞行中是高速旋转的,而旋转可以保持轴向的稳定性,而且受气流(风)的影响较小,因此弹丸更容易保持方向稳定性,远程攻击时精度更高——这对于破甲弹和榴弹来说,尤其有利。由于滑膛炮是通过尾翼保持稳定性的,所以在远程攻击时精度要比线膛炮差一些。

从以上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线膛炮和滑膛炮各有优、缺点,但是随着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的快速发展,现代主战坦克抗金属射流(破甲弹、反坦克导弹)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成了现代西方主战坦克的最主要弹种,而在发射APFSDS方面,滑膛炮要有非常大的优势。同时坦克火炮属于直射武器、弹道低伸,反坦克作战是其首要任务,而远距离火力压制,应该是炮兵的任务,此外现代滑膛炮也可以发射尾翼稳定榴弹,所以线膛炮原有相对于滑膛炮的优势,已经不是十分明显了。在各国新一代主战坦克中,只有英国、中东国家的挑战者系列坦克和印度的阿琼采用了120毫米的线膛炮,其他国家无一例外的采用了滑膛炮。有报道说,英国也有计划未来用本国的滑膛炮或德国的L55,来替换挑战者2上的L30线膛炮。因此可以说,未来用滑膛炮取代线膛炮是大势所趋,滑膛炮毫无疑问代表着坦克火炮的发展方向。

3.铸造与焊接——炮塔之争

如果从外表上来区分的话,以美、德为代表的西方坦克和东方(俄罗斯、中国)的坦克,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尤其以炮塔最为明显。俄罗斯和中国的坦克,大多沿袭前苏联风格,炮塔多为半球型,坦克重心较低,也被称为“苏式”风格。而美、德、英、法等北约的炮塔则是方方正正,比较高大。坦克的防护能力,主要是靠车体和炮塔本身的装甲提供的。坦克炮塔的装甲结构,经历了铆接——铸造、焊接——焊接的发展过程。现代坦克炮塔主要的结构形式,可以分铸造与焊接两种。

早期坦克的装甲厚度大都在6~30毫米左右,采用的主要是铆接的形式。当时火炮威力不大,铆接的装甲也能应付。

一战后,由于反坦克武器威力的迅速增大,坦克的装甲厚度也需要不断增加,大厚度的装甲难以再采用铆接的形式,而适合用铸造和焊接的方式来实现。于是在二战开始前,部分坦克就已经开始采用铸造装甲,开始形成了铸造和焊接这两种不同的炮塔结构形式。如著名的T-34坦克,炮塔为整体铸造而成,车体则采用均质装甲板焊接而成;德国三号、四号、五号黑豹型坦克,采用的是焊接炮塔;美国M3A1、M4和法国S-35坦克的炮塔和部分车体组件,都是铸造的。可以说,在二战中,除了崇尚精密机械的德国外,铸造炮塔已经被苏、美等国普遍采用。

在采用普通穿甲弹和早期脱壳穿甲弹的情况下,良好的防护外形是坦克装甲防护的重要因素,在综合性能上,铸造炮塔比焊接炮塔,有一定的优势。在二战后世界各国设计的第一、二代坦克,采用的多数都是铸造炮塔,如前苏联T-54、T-55、T-62、英国“酋长”、法国AMX-30、日本61、74式和德国“豹”1坦克;中国的59、69、88B系列坦克采用的也都是铸造炮塔。美国M47、M48、M60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则都延续了M4坦克的制造方法,全部采用铸造。

铸造炮塔均为整体铸造成型,生产比较容易。简单地说,就是预先根据炮塔的形状制作好模具,将炽热的钢水从炼钢炉中倒入模具里面,冷却以后再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整,炮塔的铸造就完成了。

事实上,铸造炮塔的各部分装甲在整体上是圆滑过渡的,炮塔各部分的厚度和倾斜角都得到合理配置,可以形成良好的防护外形,通过形体防护,来提高装甲的抗弹能力。装甲具有一定的倾斜角,不但能使普通穿甲弹易于跳飞,而且能使弹丸穿过装甲所经过的距离增长。而焊接炮塔在采用与铸造炮塔同样倾角的条件下,装甲的结构重量,要比铸造炮塔高。

随着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碎甲弹的出现和破甲弹破甲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使得单纯的均质装甲难以满足防护的要求,铸造装甲外形防护的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于是各国相继开始研制复合装甲,这一技术已应用到坦克上。

由于铸造炮塔的各部分都是曲面的,而且内部结构复杂,这就限制了复合夹层内材料的结构和材料的类型。复合装甲出现后,坦克炮塔出现了铸造与焊接并存、以焊接结构为主的形式,如俄罗斯T-64、T-72、T-80坦克仍然采用铸造炮塔,而美国M1系列坦克、德国“豹”2坦克等,则开始采用焊接炮塔。

焊接炮塔是由多块匀质装甲板(或者铸件)焊接组成的,工艺比铸造炮塔复杂。焊接炮塔的生产,需要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和高素质的熟练工人。所以,焊接炮塔的生产周期,一般都比铸造炮塔要长。焊接炮塔采用的轧制装甲板,不会出现砂眼、气孔和夹砂等问题,防护能力稳定而且一致。但是如果在生产中处理不好或者出现焊接缺陷,焊接炮塔的焊缝将是一个弱点,在战斗中被动能击穿甲弹命中时,即使装甲没有被击穿,焊缝也有可能崩裂。

焊接炮塔内部空间大,而且夹层空间规整,有利于采用比较复杂的复合材料结构,通过不同材料以不同形式的组合,来提高装甲抗弹能力。所以在采用复合装甲的情况下,焊接炮塔与铸造炮塔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各国新研制的坦克多数,都采用焊接炮塔。当然,这并不能说明铸造炮塔就不能采用复合装甲。俄罗斯T-64、T-72、T-80坦克的铸造炮塔,就采用了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的复合装甲。

早期采用复合装甲的坦克,因为其复合材料技术上存在的不足,在防护水平上焊接炮塔与铸造炮塔相比并不占优势。例如美国M1和早期德国“豹”2坦克的炮塔防护水平,就不如同时期的俄罗斯T-72、T-80坦克的炮塔防护。随着金属和非金属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焊接炮塔在防护上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美国采用贫铀装甲的M1A1HA坦克和德国“豹”2A4坦克列装后,装甲防护能力就开始超过苏式坦克,而且采用焊接炮塔的坦克的装甲防护力,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还便于采用模块装甲组件。而采用铸造结构的复合装甲,就很难在防护上取得进一步发展,俄罗斯现在也已经开始研究焊接炮塔和顶置火炮坦克。

与焊接炮塔相比,铸造炮塔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整体结构完整的优点。而焊接炮塔在采用复合装甲的情况下,防护能力比铸造炮塔要高。所以,目前在俄罗斯T系列的铸造炮塔和美、欧采用的焊接炮塔这两种主要炮塔结构外,还出现了一种铸造和焊接混合结构的炮塔,即炮塔基本结构采用铸造的形式(称为基体或基础装甲),充分发挥整体铸造结构的优势,同时在主迎弹面上采用焊接结构的复合装甲模块(这种复合装甲模块与M1上的固定面板和模块化夹层组成的结构不同,是把面、背板和复合夹层组合成整体的装甲模块组件)。复合装甲模块可以更换,便于采用新研制的复合装甲,使装甲防护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也便于更换损坏的装甲模块,尽快修复战伤坦克。这样,就可以使铸造和焊接结构互相取长补短,形成整体上优于单纯的铸造或者焊接炮塔的新结构形式。

4.无限轨道——坦克的履带

我们知道,坦克擅长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跋山涉水。无论是平原、山地,还是丘陵、沙漠都有坦克的身影。那么,坦克是怎样踏坎坷如平地的呢?

这与坦克装备的履带是分不开的。然而,人们最初研制的坦克,是沿用了农用拖拉机的履带。1915年,英国研制的“小游民”坦克,沿用了美国“布劳克”拖拉机的履带。1916年,法国研制的“施纳德”和“圣沙蒙”坦克,沿用了美国“霍尔特”拖拉机的履带。履带与坦克至今已携手走过了近90个年头,今天的履带,无论其结构形式还是材料、加工等都在不断地丰富。目前,履带已经发展成为久经战争考验的“无限轨道”。

事实上,坦克的履带是由主动轮驱动、围绕着主动轮、负重轮、诱导轮和托带轮的柔性链环。它由带板和履带销等部分组合而成。各履带板由履带销连接起来,从而构成履带链环。履带板的两端有孔,与主动轮啮合,中部有诱导齿,用来规正履带,并防止坦克转向或侧倾行驶时脱落,在与地面接触的一面,有加强防滑筋(简称花纹),用以提高履带板的坚固性和履带的抓地力。

调整器,可以用来调整履带的松紧度。它由支架、曲臂、轴套、蜗轮、蜗杆、螺杆、摩擦片和衬套等几部分组成。履带的松紧程度,对坦克行驶和履带寿命有较大影响。履带过紧或过松都不好。它的松紧程度根据使用环境而异。如在坚硬路面上行驶,应将履带张得紧些;在沙漠地区行驶,则应将履带张得松些。此外,随着履带销和销耳孔磨损的增加,履带也会变松。为了保持履带的适当张紧度,需要用履带调整器,来调节履带的松紧。这是借助履带调整器,改变诱导轮相对于主动轮的距离,来改变履带的张紧度。履带调整器,使诱导轮向后摆动到某一位置,诱导轮就远离主动轮,于是履带被张紧;履带调整器使诱导轮向前摆动到某一位置,履带就变得松些。

负重轮的作用是承受坦克的重量和规正履带。负重轮由轮毂、轮盘、胶带、滚珠轴承、轮轴盖、固定螺母、回绕挡油盖等几个部分组合而成。负重轮数量多,可使每个轮子所承担的重量小,对地面的压力分布均匀,有利于提高坦克的通行性能。

它们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发动机的动力传到主动轮上,然后主动轮在动力的作用下就会按顺时针方向拨动履带,于是接地履带和地面之间生产了相互作用力。根据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原理,履带沿水平方向给地面一个作用力,而地面给履带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使坦克运动,称为坦克的牵引力。

由此可见,坦克的运动受制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动力条件,二是地面条件。

其中,动力条件,就是指发动机提供给坦克通过地面所必需的力量,没有这个力量,主动轮就转不动。地面条件,则是指主动轮传给履带的力,必须由地面提供一个反作用力(也就是使坦克运动的牵引力)才能实现。当牵引力和行驶阻力相等时,坦克就作等速运动;当牵引力大于行驶阻力时,坦克就加速行驶;当牵引力小于行驶阻力时,坦克则减速行驶。

发动机不断地把动力传给主动轮,主动轮就不断地拨动履带卷绕运动。于是坦克在推进过程中,一方面,从诱导轮卷下去的履带被铺在地上,并压在前进滚动的负重轮下面;另一方面,则把最后一个负重轮滚过的履带,由主动轮卷上来。这样周而复始,坦克就为自己的前行铺设了轨道,而且是一条它跑到哪里就铺到那里的“无限轨道”。坦克在前进或后退时,两条履带就不断地向前或朝后运动,就像坦克“自带的路”一样。在坦克行驶的轨道上,往往地形是崎岖不平的,会遇到陡坡、壕沟、垂壁、松软地等,而它就是凭着特殊的本领,走坎坷如履平地。

由于履带有较大的接地面积,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因而履带与地面之间有良好的相互作用,不容易打滑。再加上坦克有较大的动力,坦克通常能爬上30度~32度的坡道。以色列“梅卡瓦”4主战坦克,可爬上35度的纵向坡道。

坦克的履带是个密闭的环,像个大轮子,车体有多长,轮子差不多就有多大,坦克的重心与前后最远的负重轮的接地点的水平距离就比较大,只要壕沟的宽度比这个距离小,坦克就可以跨过去。当然,坦克的越壕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当沟的宽度超过了最前和最后两个负重轮的水平距离的一半时,在车体重力作用下,坦克就会向沟里栽跟头。这样,履带铺过沟面,就像是给坦克搭了一座“桥”。只要这座“桥”在两岸有稳定支撑,坦克就可安然通过壕沟。坦克通常能跨越2.7~3.2米宽的壕沟,以色列“梅卡瓦”4主战坦克可以跨越3.55米宽的壕沟。

坦克履带推进装置有比较高的诱导轮,诱导轮中心距离地有一段距离,凡是高度不超过诱导轮中心距离地面这个尺寸的垂直崖壁,坦克都可以爬上去。当坦克头部压向垂壁时,诱导轮处的履带与垂壁便产生相互作用力。履带给垂壁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垂壁给履带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就形成坦克的一个抬头力量,促使坦克向上爬越。在抬头力量作用下,坦克好像在履带铺出的升坡轨道上爬坡。坦克通常能克服0.7~1.1米高的垂壁。

履带接地面积是很大的,这就降低了坦克的下陷量,而履带板上的特殊结构花纹,又使接地履带牢牢抓住地面,所以履带显著提高了坦克在松软地面上的通过性,不用担心像汽车一样被陷住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