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生态学
10537400000021

第21章 人口与资源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不适当活动,特别是人口的激增。在人类影响环境的诸因素中,人口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人口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基本的生态学问题。

1.地球超载了——人口问题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呈爆炸式的增长,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速度基本上稳定下来。

我国人口在1849年达到4.13亿,此后经过100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底达到5.42亿。解放后,随着科学、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国民健康水平提高,使死亡率下降,再加上政策原因,在1949~1986年的37年内,我国人口几乎翻了一番。目前我国人口总数已达13亿。解放后人口增加最多的一年是1970~1971年,人口在一年内增加2257万,平均每天增加61836人,每小时增加2577人,每分钟增加43人。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从1962~1970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2.49‰。70年代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1980~1989年十年间平均为15.98‰。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很大,虽然增长率下降,但我国人口每年还要增加约一个上海市的人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增长速度快,规模大(50年间增加了约7亿人),平均寿命大大延长(由解放前的38岁延长到75岁),人口中青少年比重大。目前我国21岁以下青少年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这些青少年将陆续进入生育年龄,这表明我国人口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属“增长型”。

2000年11月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已得到有效控制。全国总人口为12.95亿。祖国大陆人口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1.32亿,年平均增长率为10.7‰,比80年代末下降了4个千分点。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根据2007年1月2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我国“十一五”时期人口控制的目标是:“十一五”期末,全国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控制在13.6亿以内;到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左右。

2.资源匮乏——人口对资源的影响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要大量开发和利用土地、森林、草原、水资源、能源利矿产等各种资源,从而对地球上的环境资源产生巨大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和影响。

(1)人口增长使得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尖锐化

我国现有耕地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0%。“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话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农业取得的惊人成绩,另一方面却反映了人口与耕地的矛盾。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①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日趋减少。我国现在人均耕地只有世界水平的1/4.据估计,21世纪中叶,人均耕地将减少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②为保证粮食供应,加剧开发土地,致使土质恶化愈加严重:全国有1/3耕地受水土流失危害;大面积农田受到沙漠化威胁;北方的盐碱地中耕地因开发加剧大片土地肥力下降,腐殖质等减少。③建筑及工业占用土地使耕地不断减少。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在逐年增加,但由于人口增长较快,而人均粮食产量的增长却较慢,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重视。人口对土地压力的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我国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力争把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从恶性循环状态向良性循环状态转变。

(2)人口增长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人口增长使森林资源的供需矛盾尖锐化,我国在历史上曾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但随着人口和耕地需求的增加,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破坏,我国变为了一个少林国。虽然经过全民植树运动、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的建设,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但是仍然远低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平均水平。而人均森林面积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6,在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仅名列第120位。

由于我国人均占有林木蓄积量很低,森林资源已经承受着过重的压力。加之人口增长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诱发了过量开采;农村人口增长和能源缺乏,导致乱砍滥伐;人口增长对粮食和土地的需求,加剧了毁林开荒。这些都使我国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3)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

人口增长使得水资源的缺乏日趋严重。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按年降雨量计,全国年降水量约为6万立方米,相当于全球降水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按地表径流量计,我国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225×108立方米,多年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立方米。以上各项合计,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8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仅次于巴西、俄国、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按人口和耕地平均计算的年径流量都不高。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每人每年258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10位;单位耕地面积含有水资源量则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0%,远低于印度尼西亚、巴西、加拿大、日本等国。因此,应该说,我国水资源并不十分丰富。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耗水量也随之剧增,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1972年开始的黄河断流现象就是水资源日渐枯竭的一个集中表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现象越来越严重,断流天数逐年增加:1992年为70天,1995年为122天,1996年增加至133天,1997年竟达226天。黄河下游几近干涸,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此外,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污染以及人类在用水过程中的浪费,也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因素。

(4)人口增长对能源的压力

人口增长必然会使我国能源供给长期短缺的情况日趋严重。1994年原煤产量占世界第一,石油产量1.46×108吨,占世界第5位,可以称得上是能源大国。但能源的人均占有量很少,特别是同工农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因此,能源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21世纪初,我国总人口达到13亿。如按小康水平的人均能耗1.5~1.6吨标准煤计算,每年要增加(3~3.2)×108吨标准煤。

(5)人口增长对物种资源的压力

我国是物种繁多、生物资源丰富的国家。据计算,中国生物资源的经济价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但在人口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为解决吃饭问题和发展经济,毁林开荒、焚草种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向荒野和滩涂进军,大批水利工程、交通建设和开发区兴建等等,破坏了生物栖息地,许多珍贵物种的生存环境缩小。例如,白鳍豚、熊猫等珍贵物种分布区面积和种群数量都显著减少。其中,属于中国特有的珍贵野生动物濒危物种有312多种,濒危珍稀植物有354多种。生物资源的减少将损害中国的生态潜力,特别是对农业的打击更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