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水
10537300000026

第26章 人类文化的瑰宝——水与文化

我们明白,水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产生,在文化进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还使之成为中国文化所阐释的一个重要“对象主体”,并因之使这一文化体系生发出一种特异的艺术光彩。

水是人类文明之源,是艺术家灵感的源泉,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源泉。水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母体,是人们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文化成果。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内涵的水文化。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文化的瑰宝。

中国的文化中大多数是与水有联系的。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谓至关重要。如临水而建、逐水而居的城市,多是物产丰富之邦;如评判国家的综合国力,仅仅需要了解此国对水的控制能力或是治理能力即可。当然,还有众人都知道的是,不论是过去,还是现代,因水而爆发的战争也不再少数。

在中国,水的这些作用也是明显的。水路作为一种社会的交通,它的兴盛和衰微又直接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而在中国士大夫的传统生活方式中,水的出现和水的作用,几乎是要伴随文人生命的始终的。水在中国的文人这里得到了一种文化的意蕴,水的这种文化味是和中国文人对水竭力推崇分不开的。

水可以有许多的意像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人们情感类的生活。在文人那里高兴有水,失意也有水。水与漂泊有关,水与失意有关,水与忧怨有关。水既可以是一种生命的象征,也是一种力量和激情的象征。

文人们运用水的寓意来写文章,几乎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情结。孔子的水里有“乘桴浮于海”的悲壮且宏伟的愿望;屈子则选择了临水而死的方式,旨在申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信念。以水为媒的爱情诗篇,把人的情和爱用水的灵动、水的柔韧、水的飘逸表达出来,跃然纸上。我国最早的《诗经》中,就曾有以水为媒的爱情描写:“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作为古代文学最早的表现形式之一,从它产生的那天起,便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水与诗相伴生相契合,美轮美奂。

在原始诗歌《诗经》、《楚辞》中,人们就已经看出古人已从生活体验中意识到自然山水的怡情作用,水已被当作抒情的媒介,用作比兴、象征等。

秦汉时期,最为有名的《屯田歌》道出了当时农田水利建设后的种种丰裕。

隋唐五代时期,诗歌《早渡淮》上说“平淮既森森,晓雾复霏霏。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晖。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这说明了国家繁荣安定,国民经济昌盛。其间大运河的开凿和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市井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唐代诗人高适的《涟水题樊氏水亭》一诗,反映了当时境内水利便利,农业经济发达,群众生活富足的情景。

还有清人厉鄂的《淮城使风暮抵扬州》诗中写道:“西风作意送行舟,帆饱清淮碧玉流。三百里程消一日,芦花吹雪到邗沟。”表现了在淮扬运河上顺风顺水抵扬州的情境。

康熙十年,顾炎武寄诗以慰友人写下了“冬来寒更剧,淮堰此何如。遥忆张平子,孤灯正勘书”的诗句。诗人丁大来则有:“无勋崇庙祀,历世叹公长。功业存疏凿,香烟重典章。水流新日月,人拜旧冠裳。明德依然是,丹青半夕阳。”的赞美之词。同时期还留下许多表现淮水风高浪急、环境艰险的诗,如李东阳的《过黄河》、吴承恩的《瑞龙歌》、万寿祺的《清江浦》等,他们在诗中不但留下了“皆云龙怒驾狂涛,人力无由杀其势”、“千里江淮一线横,浊河鼓浪未能平”等千古流传的诗句,也表达出赞叹官民团结,勇于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深远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