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草原
10532900000011

第11章 草原动物

1.奔跑分外优美—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又叫滩黄羊,当地的藏人称为普氏果瓦(藏名),是湖滨沙化草原地带的代表种,生活在海拔高度为3400米左右的地方。国内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昌都和那曲地区东部。

和黄羊相比,普氏原羚的体型和黄羊很相似,但比黄羊稍微要小。普氏原羚体长大约110厘米,肩高约50厘米,雄羚长有一对黑色硬角,角长约30厘米,两角尖相向内弯,角的下半段粗壮,近角尖处显著内弯而稍向上,末端相对钩曲。嘴唇黑色,颌下白色。成年雄性个体重约27千克,雌性约23千克。尾巴不足11厘米,较短。夏天普氏原羚毛光亮而短,为沙黄并略带赭石色,秋末换毛,冬季毛色浅,略微棕黄或呈乳白色,腹部和四肢内侧着白色毛,中间棕黑色尾巴。一旦被惊吓,普氏原羚臀部的白毛会竖起外翻,格外醒目,警示同伴有危险临近。

奔跑时,普氏原羚姿势与众不同,分外优美。普氏原羚奔跑为跳跃式,前后肢分别并在一起,后肢用力后蹬,身体跃入空中,着地时后肢用力后撑,这种奔跑使羚羊的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波浪起伏的曲线,非常漂亮。

禾本科、莎草科及其他沙生植物的嫩枝、茎叶是普氏原羚的主要食物,冬季则为干草茎和枯叶。它们少吃多餐,每天有多个较短的采食周期。

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1月,普氏原羚开始繁殖。这时,它们会形成一个较大的繁殖群体。雄性争偶现象偶尔会发生,但争斗并不激烈,胜者会有20只左右的雌羚羊陪伴左右,一起活动,形成一个群体,败者或者悄悄跟在群体后面等待机会交配,或者离开它们另找雌羚羊,有时也会有一雄一雌同居的情况。

生产期间,它们的群体会暂时解散,雄普氏原羚单独活动或结成小的团体活动,不参与生产、哺育幼羚。雌普氏原羚单独到较为僻静的地方生产,比如山凹的高草丛或灌木丛处。雌羚7月产羔,每胎产1仔,一胎2仔很少见。羚羔出生几分钟后就能站立,跟随母亲一起活动,直至成年。

近几年,由于人类活动过多地干涉它们,它们的数量在一天天减少,目前普氏原羚恐怕已不足200~350头了。

目前,国家已经把普氏原羚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过上了城镇生活—黑尾草原犬鼠

黑尾草原犬鼠分布在美国、墨西哥等地的草原地带,以群体生活为主。黑尾草原犬鼠身体长而肥壮,体长28~33厘米,尾长6~10厘米,体重575~1490克。头部阔短,颈部粗短,耳朵短小。身体主要为灰褐色,腹部是灰黄色,尾巴末端是黑色。

黑尾草原犬鼠善于挖掘洞穴,喜欢在白天出来活动,以草本植物为食。它们打洞的方式很特别,用前肢将土挖掘,然后后肢将扒松的干土踢出穴外。洞口四周有一圈堆高敲实的泥土,形成天然防洪堤。有个防卫室在洞口下90厘米深处,是它们遇到危险时退避躲藏的地方。有若干条岔道通向居住室、储藏室,主巢在地穴的尽头处,铺有草垫。

黑尾草原犬鼠有特殊的相见方式。如果在洞穴外彼此相遇时,它们必须要经过一番辨认。除了用眼外,它们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整理皮毛、游戏和“接吻”。所谓接吻,可不是示爱,仅仅是一种嗅觉和触觉的交流,双方虽然嘴碰嘴,但是龇牙咧嘴,仿佛准备打架似的。

黑尾草原犬鼠特别讲义气。当某个黑尾草原犬鼠遇到危险时,相邻的黑尾草原犬鼠群体常常“有难同当”,合作防范它们的敌人,例如从天空扑来的天敌,以及在地上或地下潜近侵袭的獾、鼬、郊狼和猫科动物等。黑尾草原犬鼠常常用小狗般的叫声来通知同伴危险的存在,如果危险越大,叫声越急促。这些声音信号传遍“鼠城”,大家争先恐后地躲进地道,邻近的各个集群也都对此积极作出防范反应。

每年每只黑尾草原犬鼠雌鼠产一窝幼仔,每胎2~3仔。群内数目不断增加,为了防止过于挤迫的灾祸,黑尾草原犬鼠就逐渐保持“城镇”内一定的数量。如果数量过多,一个集群或城镇中的某些成员,就外迁到“城镇”以外的地区去,建立新的城镇,组成新的集群,把洞穴留给其他同伴。有时,一个集群繁殖过多,过于拥挤,而邻近若干集群生育不多,黑尾草原犬鼠数量很少,过于拥挤的集群就不需外迁,直接去“吞并”一部分“城镇”。

3.草原犬鼠

草原犬鼠也常称做土拨鼠,身长约30厘米,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分布在北美洲大草原。它们的体色由黄色到褐色都有,体型矮胖,尾巴很短。

草原犬鼠所挖掘的穴道彼此相通,它们喜欢成群聚居在穴道中。这种鼠类特别喜爱亲吻,极有语言天赋,辨别力极强。它们可用不同的叫声识别捕猎者—包括人类、鹰、北美狼与猎狗。此外,这种草原犬鼠在时隔两个月后再见到同一个人时会发出相同的叫声,表明它们有极强的辨别力。

北美草原犬鼠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们吃植物,同时又为其他肉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如果犬鼠的数量下降,黑足雪貂就会缺少食物,面临减少数量甚至绝种的危险。重建草原犬鼠的生态体系需要用上百万亩草地,难度很大。可见,破坏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轻而易举”,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但要修复却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北美草原犬鼠的逐渐消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4.草原斑猫和家猫一样吗?

草原斑猫又叫野猫、沙漠斑猫、土狸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

草原斑猫体形比家猫大,比较粗壮。体长50~70厘米,尾长为25~35厘米,体重大约是8千克。背部为淡沙黄色至浅黄灰色,腹面则是淡黄灰色,背部和身体侧面的毛色逐渐转为浅淡。许多形状不规则的棕黑色斑块或横纹布满全身,耳尖稍微有棕黑色簇毛。尾巴下面是白色,上面有5~6条棕黑色横纹。

草原斑猫行动敏捷,善于攀爬,捕食的方式很特别,一般采用潜行隐蔽接近猎物、突然捕食的方式捕食。啮齿动物、鸟类、蜥蜴和蛙等是它们的主要食物,也吃鱼类和昆虫等。它们一般栖息在灌木和半灌木荒漠、芦苇草甸、胡杨林,以及草原等地,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草原斑猫的活动偏向于比较干旱的地带,一般不进入冬季严寒和积雪覆盖地区。一般在晚上出来活动的次数较多。

每年的1~3月是草原斑猫的繁殖期。在繁殖期间,雌猫发情期持续2~8天,不断发出婴儿般的叫声,同时,很多雄猫围绕在发情雌猫的周围,发出很大的噪声,经常进行激烈地争斗。雌猫的怀孕期是60余天。通常每年产一窝,每窝2~3仔。初生的幼仔10天后睁眼,4~5周龄时出洞活动,3个月后与雌猫一起,开始出外觅食,大约5月龄时离开雌猫,自己独立生活,1周岁时性达到成熟。一般有15年以上的寿命。

5.草原的长老—草原猛犸象

草原猛犸象起源于一百多万年以前的中国。在河北泥河湾马圈沟遗址内发现的草原猛犸象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草原猛犸象化石,大约生活在170万年以前。

草原猛犸象是目前已知体型最大的猛犸象。成年雄性草原猛犸象站立时肩高可以达到4.5米,体重超过10吨。草原猛犸象的头骨高而短,与大多数其他猛犸象相似。它们的门齿很长,成螺旋状扭曲,雄性草原猛犸象的门齿可长达5.2米。与现生象类一样,草原猛犸象的门齿功能不凡,可用作战斗时的武器和挖掘工具,可以推倒大树、折断树枝、剥去树皮。

6.草原清洁工—草原狼

草原狼主要生活在中亚的沙漠和草原上,毛很短,呈暗灰和赭石色。狼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有独特的作用,它既是草原的清洁工,又是草原生态平衡的天然调节器。每当草原大灾(白灾、旱灾、病灾等)过后,牲畜大批大批地死亡,尸首遍地,臭气熏天,如果不及时埋掉死畜,草原上就会有大面积的瘟疫爆发。另外,千百年来,草原上战争频繁,每次战争都会有大量人员死亡,留下大量的人马尸体,如果不及时处理,也会导致瘟疫的爆发。但是草原上很少发生瘟疫,因为狼群食量大,会迅速吃光尸体。此外,草原狼常常捕杀牲畜,客观上起到了调节草原牲畜量的作用。在过去几千年内,蒙古草原一直保持了原貌,草原狼功不可没。建国后一直到文革期间,政府为了牲畜和牧民的安全,盲目鼓励打狼,狼逐渐减少甚至灭绝,成为草原迅速沙化的原因之一。

几千年来,草原民族深刻地认识到狼是草原的保护神,一直把狼作为自己的图腾,从古匈奴、鲜卑、突厥,一直到蒙古,都崇拜狼图腾。

7.小心不失荆州—你对秃鹫知道多少?

秃鹫也叫做狗头鹫、夭勒、狗头雕、座山雕,一般在海拔2000~5000多米的高山、草原上栖息生活,喜欢以树枝为材,筑巢于高大乔木上,巢内铺小枝和兽毛等。秃鹫喜欢单独活动,偶尔3~5只一起结伴行动,飞翔时,两翅展开伸成一直线,很少上下鼓动。

秃鹫体形很大,是高原上体格最大的猛禽,全长约110厘米,体重可达7~11千克。它张开两只翅膀后,整个身体显得更大,大约有2米多长,0.6米宽。

秃鹫的嘴特别有名。由于食尸体的需要,它那带钩的嘴变得十分厉害,可以极其容易地啄破和撕开坚韧的牛皮,拖出沉重的内脏。秃鹫脖子的根部是一圈比较长的羽毛,可以用作餐巾,防止吃动物尸体时弄脏身上的羽毛。

秃鹫吃的大部分都是哺乳动物的尸体,特别注意躺在地上的孤零零的动物,它捕食动物的方式机警而又谨慎。当发现躺在地上的孤零零的动物后,它便仔细观察对方的动静。观察的时间一般持续很长,至少要两天左右。如果对方来回动弹身体,它就飞走。如果对方纹丝不动,它就继续在空中盘旋察看;假如动物仍然一动也不动,它就会飞得低一点,从近距离观看对方的眼睛是否在转动,腹部是否有起伏;倘若还是没有一点动静,秃鹫便开始降落下来,悄悄地走向对方;这时候,它怕上当受骗遭暗算,因此犹豫不决,不敢迫不及待地动手,总是张开嘴巴,伸长脖子,随时准备展开双翅起飞;如果对方依旧死尸一般没有动静,秃鹫就走近一些,发出“咕喔”声;秃鹫见对方依旧毫无反应,就大胆尝试用嘴啄一下尸体来试探,然后马上又跳到后面一边去;这时,它会再一次察看尸体,如果对方仍然没有动静,秃鹫便完全放下心来,一下子扑到尸体上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几只秃鹫争食时,它们身体的颜色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变化。秃鹫的面部是暗褐色的,脖子是铅蓝色的,当它正在啄食动物尸体的时候,面部和脖子的颜色就会变成鲜艳的红色。这是在警告其他秃鹫:赶快跑开,千万不要靠拢。在这个时候,如果一只非常强壮的秃鹫跑来争食,它斗不过,无奈地败下阵来,被迫离开了食物,这时,它的面部和脖子的颜色马上从红色变成了白色。与此相反,胜利者夺得了食物狼吞虎咽时,它的面部和脖子的颜色也变成红色。从秃鹫体色的变化就可以判断出它们体力的强弱。

雄秃鹫是非常负责任的“父亲”。雄秃鹫参与孵卵,孵卵期约55天。一般秃鹫每窝产卵1~2枚,卵是污白色,上面具有深红色条纹和斑点。雄秃鹫养活雌秃鹫和幼秃鹫一家老小。雄秃鹫每天辛辛苦苦地四处觅食,每次都要吃到脖子都被装满为止。一回到家里,马上会张开大嘴,全部吐出吞下去的食物,把较大的肉块给雌鸟吃,然后再耐心地给幼鸟喂碎肉浆。雄鸟带回来的食物常被妻子、儿女吃得精光。

秃鹫的羽毛不仅可供观赏,而且羽毛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另外,秃鹫还是很重要的医药成分。近些年来,秃鹫遭到了人类大规模的捕食,有人捕杀秃鹫制作标本,作为一种畸形的时尚装饰,有的捕杀它们作为药物,使本种群受到严重破坏。目前秃鹫的种类越来越少,它们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8.吃草的乌龟—安哥洛卡象龟

安哥洛卡象龟是食草性动物,生性孤僻,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部,生活在干燥的热带草原或海岸附近草原的矮林环境,对环境变迁十分敏感,对食物的种类也十分挑剔,平时躲藏在草丛或灌木丛中。

安哥洛卡象龟最大体长可以达到44.6厘米左右。它的背甲呈显著的圆顶状,椎盾为黄褐色,肋盾为深绿色。有暗褐色三角形斑纹分布于每一缘盾前缘,有一枚喉盾特别突出。

目前安哥洛卡象龟的野生数量不超过400只,大火是造成安哥洛卡象龟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作为牛饲料的牧草的产量,马达加斯加农民用放火来促进牧草生长,或者放火清理出土地用来种稻谷和树薯。大火造成了以棕榈科植物为主的热带稀树草原,几乎没有什么阴凉地,对于安哥洛卡来说太热了。另外,南非野猪掠食幼龟和龟卵也是一个原因。野猪是从非洲引进到马达加斯加的,在马达加斯加几乎没有天敌,加上马达加斯加人禁食猪肉,因此这里的野猪大量繁殖。

安哥洛卡象龟是马达加斯加独有的动物,马达加斯加人为他们的龟而骄傲。马达加斯加人认为吃安哥洛卡象龟会走霉运,所以从来不吃安哥洛卡象龟。现在马达加斯加人开始注意保护安哥洛卡象龟,安哥洛卡正在帮助生活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的马达加斯加解决他们的环境问题。

9.个性温和的草原巨蜥

草原巨蜥分布在非洲大陆西部至中部间,喜欢生活在热带雨林及沙漠地带。草原巨蜥全长最长可达一米左右。有尖形容貌,位于鼻孔经眼部上方至耳部间的突起明显,吻部尖锐。在干季期间,草原巨蜥几乎大半年均处于休眠状态,直至雨季来临后才恢复活动。以昆虫、蜗牛为食。

草原巨蜥个性温和,通常很难由外表来判别性别,一般来说,雄性大于雌性,雌性的体型比较肥胖,雄性的尾巴没有雌性的长。一般春天是草原巨蜥繁殖期,雌蜥每次可以产下20~50颗软壳的蛋。幼体成长快速。

10.不爱红妆爱武装—蓝绿鹦鹉

蓝绿鹦鹉又名青绿草原鹦鹉,身长20厘米左右。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脸部是蓝色,喉咙、胸部、腹部和尾巴内侧是黄色;翅膀中间是深红色的小覆羽,翅膀弯曲的部分、翅膀外侧和中间是蓝绿色,翅膀内侧是深蓝色;尾羽上方、外侧是绿色,尖端是黄色,尾羽内侧是浅黄;鸟喙是灰黑色,虹膜是深棕色。

蓝绿鹦鹉喜欢栖息在森林地区、热带草原、开阔的茂密林区、斜坡上的农耕区、沿着水源或是河流经过的树丛等。蓝绿鹦鹉主要以草类的种子、植被、野草种子以及地面上捡拾的东西为食,偶尔它们也会前往捡拾由货车上散落下来的谷粒。

蓝绿草原鹦鹉飞行时,速度相当快,翅膀急速地拍动。联络同伴时发出清柔的叫声,觅食的时候则会发出高频的啁啾声。

11.出污泥而不染—草原野牛

野牛又叫白袜子、野黄牛,因为它们的体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四肢膝盖以下的毛白色,故叫做“白袜子”。在我国,野牛分布在云南南部。

野牛体型巨大,体长、体高都达2米左右,体重1000~1500千克。两角呈弧形,粗大而尖锐。有一块白色的斑位于头额上部。有一个像瘤子一样的隆起连接肩部到前背。

野牛一般白天会在阴凉处休息,在早晨和黄昏时分活动,有时候也在夜间活动。它们性情凶猛,遇见敌害时毫不畏惧。在森林中喜欢结小群活动,通常每群10余头。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竹叶、竹笋等为它们的主要食物。人类如果不主动招惹它们,它们一般不对人类造成危险,当人类追赶它们以至于无路可走的时候,会发起凶猛的攻击。

亚洲野牛是目前世界上野牛中体型最大的种类,几乎没有动物可以伤害它们。

非洲野牛生活在沼泽、平原及草场、森林的主要山脉,是非洲最成功的食草动物。

狮子通常定期吃野牛,但只有成年雄性狮子才可以独自猎杀野牛,雌狮子和未成年雄狮需要多个一起才能推翻一个成年野牛。除了狮子外,尼罗河鳄鱼也会攻击年老和年轻的野牛。另外,豹鬣狗也是野牛的一种威胁,这种狗猎食对象不只局限在新生牛犊身上,有越来越多的公牛正在遭受它们的捕杀。

12.吃鸟的螳螂—绿巨螳螂

绿巨螳螂是南非米尔斯森林的居住者,是地球上最大的螳螂,身长约15厘米左右,像一个绿色订书机。

绿巨螳螂是一种很凶猛的食虫动物,各类昆虫都是它们的美味佳肴,喜欢捕食小型蛇、鸟、老鼠、青蛙等比较大的动物,还可以吃掉蜈蚣、蝎子、蛛蛛等。

雌螳螂在怀孕期间非常勇敢,敢于攻击比自己大得多的麻雀般大的各类小鸟。当大螳螂发现树上的小鸟时,悄悄地从背后靠上去,差不多相距猎物约30厘米左右的时侯,就一个弹跳猛扑上去,用两只有锯齿的大刀脚夹住鸟的颈部。这时候小鸟就会拼命挣扎,在挣扎的过程中双方都会跌到树下,如果不巧此时树下有蛇、狸等动物的话,则螳螂真是得不偿失了,不仅是小鸟,还有它自己也会被树下的动物吃掉。不过,大多数的情况下,大螳螂总是胜利者,因为它的大刀脚夹住鸟颈后,一分钟内小鸟就会死亡。

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吧,大螳螂是不吃鸟肉的,它只会吃小鸟的脑汁,而且吃法也很奇特,它用一只脚钩住鸟的脖子,举起另一只脚当锯子,在鸟头上来来回回地拉锯,“嘶嘶”有声,一会的工夫,它很快锯开小鸟薄薄的头盖骨,舔食淡白色的脑汁,然后弃鸟而去。小鸟的脑汁富含卵磷脂和钙质,有助于雌螳螂怀卵的质量,大概这也是一种繁殖优良后代的生理需要吧。

13.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

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是热带草原斑马亚种中最美丽的一种斑马。

在非洲生活的斑马有三个种类。古雷比斑马,生活在干燥的草原上,山斑马生活在山中,热带草原斑马的数量最多,广阔地分布在东部的热带草原中。

1817年,英国的旅行家巴切尔把热带草原斑马的亚种之一带回了英国,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斑马做作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曾经生活在非洲最南端口的草原地带。根据分类,斑马应该与驴很相近,可是热带草原斑马的四条腿很长,样子更像马。

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站立时,昂首挺胸,骨格结实而又强健,耳朵则像马一样小巧。雄性斑马肩高1.5米,体长2.5米。它们像英国纯种赛马,性情活泼好动。它们身上长有黑白相间的条纹,好像白底黑纹,又好像黑底白纹。热带草原斑马、牛羚、鸵鸟三者可以组成一个强大的防卫联盟。如果某一种动物吸取到了这三种动物的最突出的特征—鸵鸟的眼睛、斑马的耳朵、牛羚的鼻子,一定会天下无敌了!

布尔人曾大量猎杀热带草原斑马,把斑马肉分给随从人员,又把斑马皮制成袋子。

1830年,人们开始饲养野生动物,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倍受人们喜爱。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的皮容易加工,颜色、质地又非常美丽,很快就有了广阔的市场。1850年,人们有了更新的鞣皮技术,斑马皮制品的生意就更加红火了。猎杀斑马从1840年开始,持续了整整30多年。尽管少数的自然保护家对此进行了抗议,但是这种捕猎活动还是很猖獗。1870年,大群的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只剩下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草原上的小群的斑马,另外还有当地的地主家偶尔饲养的几只,以及动物园中喂养的极少数目。

1910年,在伦敦的动物园,最后一只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死去。

14.最“高”的鹿—白唇鹿

白唇鹿因为有一个纯白色的下唇,所以得名,也有白鼻鹿、白吻鹿等俗称。白唇鹿的臀部有淡黄色的斑块,颈部很长,冬季为暗褐体色,有淡栗色的小斑点分布在上边,所以又有“红鹿”的称号;夏季毛呈黄褐色,颜色较深,腹部浅黄色,所以也叫做“黄鹿”。

白唇鹿体长100~210厘米,肩高120~130厘米,尾巴是大型鹿类中最短的,仅10~15厘米,体重130~200千克,是大型鹿类。

白唇鹿属于栖息海拔最高的鹿类,生活在海拔3500~5000米、气候十分寒冷的高山草甸、森林地带和灌丛,是名副其实的“抗寒勇士”。到了夏季,白唇鹿抗不住15℃左右的天气,就会上升到海拔高的地方进行“避暑”。

15.长面獠牙不可怕—草原

草原猯的外形及习性和猪科动物非常相似,是一种猪型动物,但是二者没有多少亲缘关系。草原猯的后肢只有3趾,体形通常比猪科动物小,是杂食性动物。獠牙向下弯曲,是强有力的进攻性武器。除去獠牙之外,草原猯还有臭腺可用于驱敌。

草原猯分布于南美洲查科草原,是美洲最后发现的大型动物,也是西猯科最珍贵的种类。与其他两种猯相比,草原猯尾较长,其他两种猯尾极短。

16.牧草的天敌—小翅雏蝗

在我国,小翅雏蝗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内蒙古、新疆、山西、吉林、河北等地区,主要危害禾本科、莎草科牧草、麦类、谷子等作物,是高山草原发生的优势种类。

雄性雏蝗体长9.8~15.1毫米,雌性14.7~21.7毫米。雄性翅长5.7~13.1毫米,雌性3.4~6.6毫米。成虫为黄褐色或绿褐色体色,头部比较短小。雄性前翅短,顶端宽阔,尾巴为长圆锥形,且在背部明显地分开,后翅退化为片状物。

小翅雏蝗一年生产一代,卵在土中越冬,6月中下旬开始孵化。小翅雏蝗喜欢潮湿的环境,主要栖息在牧草较茂密的草场上、河岸的禾草滩、农田地带路边水草丛中。

它们对草原的破坏相当的大,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将研制出更好、更快的方法来消灭小翅雏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