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湿地
10532700000004

第4章 人间天堂——我国湿地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千差万别,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多样,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1.国情现状——我国湿地类型和面积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无论在面积和类型还是在生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

从湿地面积和类型看,据估计全世界有湿地200万平方千米以上,中国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湿地总面积的13%。中国湿地被列入亚洲湿地名录的就有130块,约2300万公顷。

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年总价值是7.8万亿人民币,占国土面积3.77%的湿地生态系统年价值高达2.7万亿人民币。

中国湿地几乎拥有所有类型的湿地,东北三江平原沼泽面积864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这些湿地分布在四川几条大河和国际水域的源头,如长江、黄河、恒河、湄公河和印度河等,青藏高原湿地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湿地面积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我国湿地总面积约6594万公顷(其中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自然湿地面积为3620.0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77%。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已经增加到260处,总面积达1600多万公顷。中国湿地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公约》所列湿地名录中的31类自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类型在我国均有分布,主要包括沼泽、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各种自然和人工湿地,而青藏高原的陆极湿地又具有世界特色。其中,滨海湿地的面积为594.17万公顷,河流湿地的面积为820.70万公顷,天然湖泊湿地的面积约910万公顷,沼泽湿地的面积为1370.03万公顷。人工库塘湿地的面积约4000万公顷,包括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

2.生态地图——我国湿地分布

在我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而且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

我国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咸水湖和盐湖;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和亚热带地区人工湿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积高原沼泽和湖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我国湿地分布较为广泛,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湿地类型的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我国的沼泽湿地分布以东北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四川若尔盖和青藏高原为多,各地河漫滩、湖滨、海滨一带也有沼泽发育,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则草本沼泽居多。

湖泊湿地主要分布在长江及淮河中下游、黄河及海河下游和大运河沿岸的东部平原地区湖泊;蒙新高原地区湖泊;云贵高原地区湖泊;青藏高原地区湖泊;东北平原地区与山区湖泊。

河流湿地因受地形、气候影响,在地域上的分布很不均匀,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河流较少,并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我国近海与海岸湿地也叫“滨海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2个省(区、市)。滨海湿地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除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为岩石性海滩外,多为沙质和淤泥质海滩,由环渤海滨海湿地和江苏滨海湿地组成;杭州湾以南以岩石性海滩为主,主要河口及海湾有钱塘江——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河湾和北部湾等。

人工库塘湿地主要分布于我国水利资源比较丰富的东北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及广东等。

1992年我国加入《湿地公约》,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6处湿地分四批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第一批的6个湿地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时列入的;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香港米埔-后海湾成为中国第七个国际重要湿地;第二、三、四批分别14个、9个和6个湿地在2002年、2005年和2008年获得湿地公约认可。其实,我国独特的湿地不止30处,还有许多湿地没有被引起足够重视,至今仍无人问津。

3.花花世界——我国湿地植物种类组成

我国的湿地生境类型众多,其间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不仅物种数量多,而且有很多是我国所特有,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

我国湿地植物具有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我国湿地植物已记录的有2760余种,按生长环境可分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盐生植物3个生态类型;按生物演化级别分为湿地高等植物和湿地低等植物。

我国湿地植被约有101科,其中维管束植物约有94科;湿地高等植物约有225科815属2276种,分别占全国高等植物科、属、种数的63.7%、25.6%和7.7%,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4类,而高等植物中属濒危种类就有100多种。

苔藓植物有64科139属267种,其中以凤尾藓科为最多,其次为柳叶藓科、泥炭藓、青藓科、蔓藓科等。

蕨类植物有27科42属70种,其中金星蕨科种数最多,其次为木贼科、蹄盖蕨科;裸子植物有4科9属20种,包括松科、杉科、麻黄科和买麻藤科。

被子植物有130科、625属、1919种,以禾本科种数最多,其次是莎草科、菊科、唇形科、蓼科、毛茛科和黎科等。

中国湿地低等植物包括藻类植物、地衣植物、菌类植物。由于各植物带受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影响,湿地植物区系复杂。中国湿地植物主要是属于温带分布、泛热带分布、中国独有、北极高山分布等5种分布区类型。以温带分布为主,它们的属数和种数及所占比例均占首位。

在中国湿地植物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6种:中华水韭、宽叶水韭、水松、水杉、莼菜、长喙毛茛泽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1种。

中华水韭属于湿地植物的濒危物种,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下游局部地区江苏(南京)、安徽(休宁、屯溪)浙江等地。由于农田生产建设和养殖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变迁和水域消失,中华水韭在许多地方已经濒临灭绝了。

它是多年生沼泽植物,植株高15?30厘米;根茎肉质块状,属亚热带物种,主要生长在浅水池沼,塘边和山沟淤泥土上;伴生植物有节节草、糯米团、莲子草、水蓑衣及鳢肠等。

中华水韭属水韭科中唯一生存的孑遗属植物,在分类上被列为小型叶蕨类,但它既不同于其他成员如石松、卷柏、木贼,也不同于其他叶长而成线形,没有复杂的叶脉组织的种类。因此它在系统演化和东亚植物区系上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荷叶铁线蕨又叫“荷叶金钱草”,仅发现于四川万县和石柱县局部地区。已濒临灭绝。适于温暖、湿润无荫的岩面薄土层、石缝或草丛中,喜中性偏碱土,早春发叶,7月后形成孢子囊群,8至9月孢子成熟,可用分株或孢子繁殖。株高5至20厘米。

这种草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是铁线蕨科最原始的类型,具有重大研究价值,药用中药历史悠久,植株形态别致优美,观赏性强。

岷江柏木属于植物渐危物种,常绿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分布于我国四川岷江流域、甘肃白龙江流域、海拔890?2900米的峡谷两侧或干旱河谷地带。气候适应特点是冬季长而严寒,夏季温凉,干湿季明显;喜光耐旱,对坡向选择不严,多生于立地条件极差的悬崖陡壁;一般生长缓慢,花期4?5月,球果翌年夏季成熟。

岷江柏木为我国特有,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的重要树种,也是高山峡谷地区中山干旱河谷地带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

银杏属于稀有植物物种。又名白果,是著名的“植物活化石”。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

它是落叶大型乔木,高可达40米,胸径可达4米,雌雄异株,主要分布地属亚热带季风区,水热条件较优越。野生状态的银杏仅散见于浙江天目山海拔300至1100米的阔叶林内和山谷中,是我国有3000年以上的古树,初期生长较慢,雌株一般20年左右开始结实,500年时仍可结实,一般3至4月萌动展叶,4月上中旬开花,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种子成熟。

银杏是银杏科唯一生存的种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烟尘和二氧化硫有特殊的抵抗能力,为优良的抗污染树种。

百山祖冷杉是濒危物种,常绿乔木,高可达17米,胸径80厘米。它是近年来在我国东部中亚热带首次发现的冷杉属植物,仅分布于浙江南部百山祖南坡海拔1700米的林中;幼树极耐荫,但生长不良;结实周期2至5年,多数种子发育不良;5月开花,11月球果成熟。

百山祖冷杉是我国特有古老残遗植物,对研究植物区系和气候变迁有重要意义。

4.种类繁多——我国湿地鱼类的主要特点

鱼类是湿地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生物类群,也是最重要的湿地野生动物资源之一。全世界有鱼类21700种,我国约有3000种,其中湿地鱼类约有1000种,占我国鱼类种数的三分之一。

湿地鱼类由内陆湿地鱼类、近海海洋鱼类、河口半咸水鱼类和过河口洄游性鱼类构成。内陆湿地鱼类的种类最多,淡水鱼类约有770多种或亚种,其中包括许多洄游鱼类,它们借助湿地系统提供的特殊环境产卵繁殖;其次是近海海洋鱼类,约有100种;河口半咸水鱼类60种;过河口洄游性鱼类20~30种。

内陆湿地鱼类隶属于13目38科,各科中以鲤科鱼类所占比重最大,共有12个亚科120属433种。在我国所有的湿地鱼类中,内陆淡水特产鱼类种类特别多,达410种,占我国鱼类总数的14.6%。

我国湿地面积辽阔,区域差异显著。与此特点相适应,我国湿地鱼类也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在我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鱼类的分布。

娃娃之鱼——大鲵

大鲵是我国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叫声也似婴儿啼哭,俗称“娃娃鱼”。

大鲵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至1.5米,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

大鲵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中国大鲵原产地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四大区域:一是湖南张家界、江永和湘西自治州;二是湖北房县、神农架;三是陕西安康、汉中;四是贵州遵义和四川宜宾、文兴等地。其他零星分布于湖北合峰、恩施,江西靖安、广西柳州、玉林,甘肃文县、河南卢氏县、蒿县,其中四川贵阳贵定县岩下乡成为“中国娃娃鱼之乡”。

大鲵为我国特有物种,它已经具有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所以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它还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经济价值高,在美食、保健、医药、观赏等方面均具有广泛开发利用的前景,因而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长江瑰宝——中华鲟

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主要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是长江中的瑰宝。

中华鲟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基部宽厚,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中华鲟鱼属世界27种鲟鱼之冠,它个体硕大,形态威武,长可达4米多,体重逾千斤。

中华鲟是世界上现存27种鲟鱼中的珍稀鱼类,为全球分布最南的鲟种,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已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因为它的生理结构特殊,既有古老软脊鱼的特征,又有现代诸多硬骨鱼的特征;形近鲨鱼,鳞片呈大形骨板状;鱼头为尖状,口在颌下;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有“活化石”之称,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5.珍稀名贵——我国湿地鸟类的主要特点

鸟类是自然界的精灵,湿地水鸟是湿地野生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类群,它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敏和深刻地反映着湿地环境的变迁。

湿地是许多鸟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的栖息地,尤其是许多珍稀濒危鸟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湿地鸟类是指示湿地质量的重要标志,它们的种类、多少能够充分反映出这块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是反映湿地质量的最直接证据。

我国湿地的鸟类种类繁多,据统计,我国有湿地水鸟12目32科271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水鸟有10目18科56种,属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水鸟就有10目25科195种。

按居留型,湿地水鸟可分为夏候鸟、冬候鸟、留鸟和旅鸟4类,其中大部分是候鸟和旅鸟。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全世界雁鸭类有166种,我国湿地就有50种,占30%;全世界鹤类有15种,我国仅记录到的就有9种,占一半以上。

此外,在我国湿地中,还有许多是属于跨国迁徙的鸟类,有的是世界某些鸟类唯一的越冬地或迁徙的必经之地,如: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占世界总数的95%以上,还有遗鸥及云石斑鸭等。可见中国湿地野生动物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我国湿地水鸟的分布是与各地的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特点相适应的。

北方处于寒温带和温带,种类以夏候鸟和旅鸟占优势;南方处于亚热带和热带,种类以冬候鸟和留鸟占优势。很多水鸟都是在北方繁殖,到南方越冬。

我国湿地水鸟资源丰富,但由于栖息地破坏现象日益严重,少数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乱捕滥猎水鸟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给水鸟保护带来了很大破坏。尽管这些年来我国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有所提高,但就全国总的情况看仍然是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因此保护水鸟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任重而道远。

吉祥之鸟——朱鹮

朱鹮又叫朱鹭或者红鹤,属于鹳形目鹮科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素有“东方宝石”之称,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

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它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与其它它类不同,它的头部只有脸颊是裸露的,呈朱红色,虹膜为橙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还长着由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披散在脖颈之上;腿不算太长,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鹮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朱鹮属于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它一般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它寿命最长的纪录是37年。

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朱鹮曾有较广泛的分布。后来,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20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朱鹮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已经彻底消失。

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在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取得成功,从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目前,朱鹮已近2000只。

湿地之神——丹顶鹤

丹顶鹤属于鹤行目鹤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它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地区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寓意。

丹顶鹤具备鹤类的特征,即三长——嘴长、颈长、腿长。成鸟除颈部和飞羽后端为黑色外,全身洁白,头顶皮肤裸露,呈鲜红色。

丹顶鹤是生活在沼泽或浅水地带的一种大型涉禽,常被人冠以“湿地之神”的美称。在湿地环境中属于食物链的上层,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种。

它全长约14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仅雄鹤的眼先发红,而雌鹤则淡而不显;喉、颊和颈的大部分为暗褐色;翅的内侧次级和三级飞羽均为黑色,长而弯曲盖在白色尾羽之上,故常被误认是黑色的尾羽;尾羽白色,虹膜褐色,嘴绿灰色,尖端略近黄色;腿和脚灰黑色;幼鸟大致为棕黄色,以后变为白色,但头、颈及背呈黄褐色,一年后体形及羽毛和成年鹤相似,仅在背肩部的羽毛仍有少数黄褐色斑。

丹顶鹤的寿命长达50~60年,有“长寿鸟”之称。

丹顶鹤繁殖地在我国的三江平原的松嫩平原、俄罗斯的远东和日本等地;它在我国东南沿海各地及长江下游、朝鲜海湾、日本等地越冬;由于这种鸟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地方志书中一直有着详细的记载,为研究它的古代分布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由于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和围垦,不仅侵占了丹顶鹤原有的栖息地,还使原本连通的水系阻断;再加上近些年栖息地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水域面积缩小严重;人为偷猎活动越加猖獗,丹顶鹤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此外如烧荒等开垦方法,对丹顶鹤的巢材和掩蔽处毁坏严重,致使它的生存空间分布更为狭窄。

目前,丹顶鹤数量稀少,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红皮书中记载的濒危物种,被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入附录备案,估计我国总数约为250?300只。

6.天灾人祸——我国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20世纪中后期,在人口爆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大量的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加上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污染,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物种受到严重破坏。

①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湿地被广泛地开发与利用,自然湿地数量明显减少,而且自然湿地减少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

目前,湿地开垦、改变自然湿地用途和城市开发占用自然湿地成为中国自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东北沼泽湿地区。自上世纪50年代起到1997年,长江河口湿地已被围垦的滩涂达7.85万公顷,相当于辖区陆域面积的12.39%。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因围垦而消失的天然湖泊近1000个,黑龙江三江平原近80%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

②生物资源大量丧失或退化

由于湿地开发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导致湿地植物和动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湿地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削弱,从而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使愈来愈多的生物物种,特别是珍稀生物因失去生存空间而濒危甚至灭绝,弱化了生物多样性。

此外,湿地生物资源面临过度利用的威胁,在我国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东北沼泽湿地等地区,滥捕现象十分严重,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他水生物种的安全。近30年数据显示,三江平原湿地植被存在向沼泽化草甸和草甸方向发展的趋势。

③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湿地环境污染是中国湿地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主要存在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以及东部人口密集区的库塘湿地。

污染湿地的因素包括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油气开发等引起的漏油、溢油事故,以及农药、化肥引起的面源污染等,而且环境污染对湿地的威胁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迅速加剧。由于大江、大河上游的森林砍伐影响了流域生态平衡,使来水量减少,河流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等的淤积,并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洪涝灾害加剧。

水库是重要的人工湿地,目前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也令人担忧。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为在防洪治涝工程,在湿地周围挖沟排水,湿地上游建设水利工程,截留水源,以及注重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而不关注生态环境用水。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严重威胁湿地的存在,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⑤湿地保护投入不够

湿地类型保护区的经费和设备的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

⑥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

湿地保护与管理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不同地区和部门在湿地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的现象,矛盾非常突出。采油、旅游、捕鱼、造纸、采盐、开荒、养殖、狩猎等都在向湿地要产品、要效益,而出现问题难以协调和解决,严重影响了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总之,我国湿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湿地的盲目开垦、环境污染及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等,这些威胁造成了湿地面积的减少和湿地功能的下降。

7.任重道远——我国湿地的保护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湿地保护区。1992年1月3日,中国政府加入《湿地公约》。1996年8月,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事处在北京成立,这是在我国设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湿地保护的国际环境保护组织。

2000年6月,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编制完成,并颁布实施。2001年12月,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其中湿地保护和恢复示范、湿地监测等内容纳入其中,成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2003年6月,黑龙江省颁布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并于同年8月付诸实施,这是中国第一个地方湿地保护法规,对全国湿地保护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2004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表明湿地保护已纳入国家议事日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6年2月,中国湿地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至2008年,我国共建成湿地自然保护区550余处,保护了18万平方千米的天然湿地,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47%,36块湿地列为国际重要湿地,173块湿地列为中国重要湿地;建立国家湿地公园18处,面积2700平方千米;建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6处。至此,奇观已初步形成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公园、海洋功能特别保护区、湿地多用途管制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

我国还加入了多个与湿地保护有关的国际公约,已加入的国际公约有:《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中国政府还与许多国际机构和组织在湿地野生动物保护、湿地调查、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合作。

我国的湿地保护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